執行狼群戰術的U型潛艇是如何進行補給的?

其實我真的是啟火


大部分返回母港補給,也有U艇補給艦和奶牛潛艇

潛艇的補給相當麻煩,武器彈藥補給更是危險,在港口都還要小心翼翼的從魚雷發射管塞進去。去年印度三哥的基洛級潛艇都還在填裝反艦導彈時錯誤操作,把自己自爆了呢,所以補給魚雷極少,大部分情況下魚雷打完了就回去。至於燃料和給養補給也比較少,畢竟潛艇兵不容易,生活環境惡劣,危險性極高,心裡壓力和負擔極大。

不過二戰德國還是有一些輔助船,可以對潛艇進行補給,最主要補給油料和給養。主要供U艇狩獵期間,續航力耗盡但無所獲時使用。最開始德國是建造專門的潛艇補給艦,先後建造了一艘薩爾級、兩艘威廉·鮑爾級和一艘奧托·溫斯切號潛艇支援艦。

薩爾號潛艇支援艦滿載排水量3250噸,1934年服役。該艦一直存活到戰爭結束,被美軍俘虜後轉交給法國,更名為塞德號潛艇支援艦,被法國海軍一直使用到1971年,退役後作為靶艦擊沉。

威廉·鮑爾級潛艇支援艦是在薩爾級基礎之上進行放大,滿載排水量達到5600噸,該級艦兩艘均被英國皇家空軍炸沉。

奧托·溫斯切號潛艇支援艦原為威廉·鮑爾級的三號艦,德軍將其繼續放大,滿載排水量達到5900噸,該艦一直拖延到1943年才完工,服役後一直在波羅的海活動,二戰結束後賠償給蘇聯。

德國原先設想以潛艇支援艦作為輔助,但實際上因為德國既沒有制海權,也喪失海上制空權。所以實際使用效果非常糟糕,這些潛艇支援艦根本出不了近海,只能在自家門口補給。在戰爭後期,這些潛艇支援艦最後大多作為幫助進行潛艇兵訓練所用。

而德國戰爭前期,對遠洋潛艇進行幾次補給任務,實際上都是由偽裝成商船的輔助巡洋艦來執行。二戰爆發前期,德國建造和改裝了多艘偽裝商船,也取得豐碩戰果,這些矇混過關的偽裝商船是對潛艇遠洋補給的主力。擊沉14.7萬噸的德國偽裝商船(輔助巡洋艦)亞特蘭蒂斯號

但隨著盟國加強了對海上的排查,這些偽裝商船生存空間越來越小,用一艘少一艘,到1941年基本損失殆盡。但偏偏這個時候,美國參戰了,為了能夠讓當時數量眾多但排水量較小的VII型U艇可以襲擊北美海岸,德國專門設計了多種用於補給潛艇的“奶牛潛艇”,但真正建成的只有13艘XIV型奶牛潛艇。

XIV型奶牛潛艇是在IXD型遠洋潛艇上進行改進,總長67.1米,水下排水量1932噸,該船沒有安裝魚雷發射管和甲板炮,只裝了兩座37mm和一座20mm高射炮用於防空。該船可以為其他船隻提供613噸的燃油,13噸的機油,4枚魚雷。艇上有冷凍庫和麵包房,可以為其他U艇船員提供新鮮食物。

但是XIV型奶牛潛艇需要浮出水面才能對目標潛艇進行補給,這就讓自己處於非常容易受到對方攻擊的危險下。而盟軍也深知這種潛艇的戰術價值,要求必須優先攻擊這種奶牛潛艇,隨著盟軍空中反潛巡邏體系的完善,到1944年全部XIV型奶牛潛艇均被擊沉,576名船員中有289名陣亡。後來德國又設計XX型奶牛潛艇,但還未完工就戰敗投降了。


五嶽掩赤城


二戰剛剛爆發時,德國的潛艇部隊實力並不強大,總數只有57艘潛艇,其中適合遠洋作戰的潛艇也寥寥無幾,而他們卻擔負著切斷英國海上補給線的艱鉅任務。在一面加緊生產新的遠洋潛艇的同時,如何最大化的利用已有的潛艇,延長其在海上的作戰時間便成為重要的問題。德軍潛艇部隊司令鄧尼茨認為潛艇部隊要想徹底封鎖英國,至少需要300艘潛艇,100艘在前線作戰,100艘在往返的路上,還有100艘在基地維修,隨時補充前線的戰損,可見由於補給問題使德國潛艇三分之一的作戰力量無法投入戰鬥,而是浪費在了補給的路上。



一開始德國是利用巡洋艦或者轉用的補給艦偽裝成其他中立國的商船來對進入大西洋的德國潛艇進行秘密的補給,當時英國艦隊主力都龜縮在本土應付德國可能的登陸,用於反潛的軍艦和飛機並不多,加之德國在大西洋擁有一定的空中優勢,所以這些補給艦大都能輕鬆的進入大西洋執行補給任務。隨著1942年美國加入戰爭,盟軍在大西洋的海、空力量大大增強,德國水面補給艦幾乎無法安全的進入大西洋,很快德國便被迫放棄了這種海上補給方式,轉而研究隱蔽性較高的補給潛艇。



從1942年開始,美國潛艇的作戰範圍已經不再侷限在大西洋西部,而是包括整個大西洋、地中海甚至印度洋和太平洋打擊所有的盟軍艦隻,作戰範圍的大大增加也對潛艇的補給提出了要求,新型的“奶牛”補給潛艇隨即問世,這種潛艇裝載較多的魚雷和油料以及其他必需品對在遠洋作戰的德國潛艇實施二次甚至多次補給,大大延長其在戰區的作戰時間,避免了來回返回基地補給所帶來的時間上的巨大浪費。


“奶牛”補給潛艇給德國潛艇戰鬥力帶來的巨大提升也引起了盟軍的密切關注,一經發現這些補給潛艇便會進行持續的強大打擊,直到擊沉為止。這主要是由於德國徹底失去了沿岸制海權的的原因,潛艇在剛從海港出發後即被盟軍發現,並展開打擊,許多潛艇都是在進入大西洋前被盟軍擊沉的。所以德國基本上沒有穩定的海上補給能力,大部分潛艇在補給耗盡後還是選擇返回軍港進行再次補給,而且即便德國擁有這一能力,潛艇由於損傷和空間密閉給人員帶來的心理壓力也不可能一直在海上進行作戰,總歸是要返回港口進行休整的。整個二戰期間,返回港口進行補給仍舊是德國潛艇部隊最主要的補給方式。


戰略論


德國二戰時期U型潛艇除了回港口補給外,也可以通過支援艦艇進行補給。又分為水面艦艇補給和專用魚雷補給潛艇。

水面艦艇補給主要是:

30年代德國海軍為了給遠洋魚雷艇和潛艇提供住宿,補充燃料 彈藥 淡水以及食品專門生產了一批特種艦船,既fleet tenders也就是支援艦。

Saar級U艇支援艦

1933年9月19日在基爾建造,1934年4月5日下水,1934年10月1日竣工,11月26日完成海試。

Wilhelm Bauer級U艇支援艦,本級是Saar級的放大和改進型一共建造兩艘既Wilhelm Bauer號和Waldemar Kophamel號,原計劃建造8艘,實際只建造了兩艘和另一艘更大的 Otto Wunsche號。Wilhelm Bauer於1937年開工,1938年12月20日下水,1940年4月30日服役。

Otto Wunsche號U艇支援艦

Otto Wunsche號原本是作為Wilhelm Bauer級的第三艘,但是德國海軍決定建造比前兩艘更大的U艇支援艦,Otto Wunsche號也是德國海軍建造的最後一型專用U艇支援艦。 Otto Wunsche號於1938年起工建造,由於戰爭原因一直拖到1943年11月6日才進入海軍服役。

潛艇補給主要是:

VIIF級是專用的魚雷補給潛艇。42年後,已沒有德國補給船能夠進入大西洋為U艇補充魚雷。VIIF級在指揮塔後的船身中部增加了魚雷存放艙,可以額外攜帶25條備用魚雷為海上的其他U艇作補充。由於魚雷艙佔用了很大的空間,VIIF級的補給品攜帶量不足,因此其本身反而缺乏足夠的自持力。

VIIF級共建造4艘,其中U-1061在德國投降時被俘,其餘3艘均於海上失蹤。

最後想說一下,德國的U艇支援艦噸位相對來說較小,原本是想用於潛艇補給任務的,但是由於德國在海上沒有制海權,給潛艇補給任務前期只能交給偽裝的輔助巡洋艦,中後期只能用奶牛潛艇補給,而專用的U艇支援艦隻能用於訓練任務,不得不說是一種悲哀。





東北熊二


執行狼群戰術的U型潛艇是如何進行補給的?第二次世界大戰初期德國的潛艇並不很強大,其實二戰的德國海軍沒有陸軍那麼強大的,水面艦是德國的短板,只有強大的潛艇,同日本相比德國差很多,日本海軍可以同美國一比高下,日本海軍確實有二把刷子。如果德國利用海軍入侵日本的話,相信德國海軍見不到日本的陸地就已經敗陣下,相反日本侵略歐洲,其日本的地圖會是世界排名第四。


德國的潛艇補給起初是冒用中立國的商船或者巡洋艦改用商船進入大西洋進行秘密補結,當時英國主要應付土,生怕德國軍隊登陸,利用軍艦和飛機反潛並不多,當時反潛的技術比較落後,德國的空軍在歐洲或大西洋空域擁有一定的話事權,可以輕鬆進入大西洋進行補給任務,到了美國宣佈加入歐洲戰場,由於盟友的武器日新月異,德國的補給艦無法安全進入大西洋補給,而轉向高度機密補給了。



森林狼6


德國U型潛艇是二戰中最神秘的武器,偷襲是它最恐怖的戰術,因此它的戰術又被人稱做狼群戰術。在二戰中的大西洋上,德國的U艇肆無忌憚地在盟軍的海上交通線上''獵殺''盟軍的船隻。那麼U型潛艇艇員的生活是怎麼樣的?潛艇又是如何補給的呢?下面我們就一起來了解一下:

一、關於德國海軍U型潛艇部隊官兵艇上生活的話題,人們主要關心的是艇員的生活環境和物質待遇這兩方面。因為潛艇的一次出航作戰可能的持續時間將長達12周,在作戰鬥巡邏前的出發準備時,潛艇通常要攜帶約14噸的各類給養品、燃料和魚雷武器彈藥。艇上的每一個閒置的角落都被儘可能的利用來存放新鮮食品,如:雞蛋、土豆、水果、蔬菜、麵包和肉類等等,因為這些都將是首先被消耗的。無論是訓練還是戰時,艇上均可保證潛艇官兵們的一日三餐。除了主食以外,還有咖啡、茶、牛奶、果汁和可可飲料提供。一旦新鮮食品耗盡,那麼只能由罐裝食品接濟,此外還需補充一些必要的維生素。有趣的是,部分被德國潛艇擊沉的商船上可能攜帶了一些禽類和畜類,如:雞和豬。1942年5月被德國海軍U-162號潛艇擊沉的''帕恩貝巴''號貨輪即是如此。如果這些動物在潛艇攻擊之後能僥倖存活,那麼毫無疑問,它們將成為最受德國潛艇官兵歡迎的客人。

二、至於武器消耗,德軍打造的VIIF級是專用的魚雷補給潛艇。1942年後,已沒有德國補給船能夠進入大西洋為U艇補充魚雷。VIIF級在指揮塔後的船身中部增加了魚雷存放艙,可以額外攜帶25條備用魚雷為海上的其他U艇作補充。

而XIV級是專用的補給潛艇,為海上的U艇補充補給品和油料,因此被稱為奶牛。該級艇從XB級潛艇發展而來,除防空炮外去除了所有武器,艇身被縮短到VII級的長度,但是寬度和吃水加大,以便容納更多的油料和貨物。該級艇上有一個生產麵包的專用麵包房以及一個配置齊全的手術室。依靠奶牛的支持,航程較短的VII級艇能夠到達美國海岸或加勒比海執行任務,如在大西洋上則能使巡邏時間延長一倍。奶牛艇出現後迅速引起盟軍注意,成為優先攻擊的目標,該級艇既無抵抗能力又比較笨拙,生存力很低。德軍原計劃建造24艘,但最終只完成了10艘,以其他型號發展奶牛艇的計劃也被否決。

綜上所述,執行狼群戰術的德國U型潛艇艇員的生活還是很艱苦的,生活環境是非常封閉潮溼的,艇內時常溫度可達50攝氏度,這樣的高溫夾雜著高溼度,使得艇員們的衣物很難晾乾,新鮮食品也很容易腐爛發黴。但總的說來,德國海軍U型潛艇部隊的飲食較其他德軍作戰部隊還是要高出一些。潛艇的武器和油料、食物補給則主要是靠自身攜帶和補給艇補給。





米曹說事


二戰德國U型潛艇,因“狼群戰術”而赫赫有名,他們就像幽靈一樣呆在水下,找準目標發動突然襲擊,讓無數盟國水面艦船沉入海底。

U型潛艇是1種泛稱,緣於它們的編號遵循“U-數字”的原則,比如擊沉29艘船的U-124。實際上,1934年德國開始建造的主要潛水艇類型多達9種,它們活躍在大西洋、地中海、加勒比海等水域的重要航道上。

談到U型潛艇的補給,那絕對會令很多人感到好奇,究竟會是一種怎樣的生活?就拿飲食來說,潛水艇官兵享有最好的飲食待遇,但他們卻只能搖頭苦笑……

我們先來談談日常的供給,水兵們是滿載而出、空載而歸,軍火、食品、日用品的補救都靠港口。

出海之前,官兵們會在港口上好魚雷,帶上該帶的軍事裝備。然後,官兵們還要帶上4噸食物、換洗衣服、空閒讀物……它們上船,需要官兵有足夠的耐心,因為只能從窄小的艙口傳遞下去。其中,被稱為“科米斯布羅特”的海軍麵包是水兵們的主食,口味稱不上可口,被烤的又黑又重,但必須要滿足50人吃夠2個月。

潛艇裡還會放置很多香腸,它們被掛在魚雷室的頂上、睡覺床位的邊上。因為U型潛艇沒有食品櫃,潛艇的內部空間狹小,食物只能是“哪裡有空放哪裡”。這還不是最酸爽的,極度的體驗是出海幾天之後,所有的食物就會帶上特殊的味道,曾經有人形容為“夾雜著黴菌的汽油味”。

戰場局勢複雜,有時候就要面臨意外發生,不能返回港口補給,U型潛艇如何應對?

當吃的沒有,怎麼辦?那就趕緊靠攏友軍,其他U型潛艇、海軍軍艦都可以。浮出水面,大家水面上一交接,速度也比較快。如果友軍趕不過來,水兵們只能冒險上岸購買,有些中立國不允許軍事存在,就只能毀掉潛艇免得落到盟軍手裡。

當油料沒有,又該怎麼辦?方法也會多樣,值得點讚的是,德國有專門給潛艇加油的潛水油輪——XIV型潛艇。後者又被叫做“奶牛油罐”,攜帶432噸燃料,可以在海里給12艘中型U型潛艇加油。

武器打光了,又該如何補給呢?鑑於水面艦艇容易成為盟軍的活靶子,德國就造出VIIF型潛艇,它可滿載39條魚雷,能為2~4艘潛艇提供補給,避免彌補潛艇喪失戰鬥力。這是情非得已的選擇,最好當然是返回港口裝彈,被迫在波濤洶湧裡安裝魚雷,意味著要花費大量的時間。

另外,潛艇出現機械故障,要如何應對?戰火正酣的時候,水兵們要頂著危險去維修,除非他們無能為力。潛艇內部的維修還相對好點,潛艇甲板上的維修則很危險,維修人員不得不給自己繫上繩子。巨浪席捲著撲來,無論是修37毫米高射炮,還是修通訊天線,都不是1件輕鬆的事情。

在二戰期間,U型潛艇給盟軍造成多達1400萬噸的船艦損失,丘吉爾感嘆道:“戰爭中,我唯一感到擔憂的就是潛艇的威脅……”由於德國高層長期來的陸戰傳統思維,導致U型潛艇建設並未受到足夠重視,這讓鄧尼茨的海狼們不能充分發揮戰鬥力。


子屠龍


德國二戰中其獨特的戰法可是聞名於世界,空軍的閃電戰在戰爭前期可是所向披靡,而海軍的狼群戰術(蘇聯學習了德國的狼群戰術以及潛艇技術)可以說是在大西洋橫行無忌,給盟軍造成很大的損失,被並稱為納粹德國軍隊的2大戰術“法寶,而它就是狼群戰術的核心德國的U型潛艇。



潛艇由於獨特的作戰環境,艇內陰暗潮溼,空間狹小,其內部空間相對狹窄,供士兵休息的空間僅有單人床寬度,軍官還能好點,由於潛艇狹小的空間每次執行任務都要在多餘的空間儘可能的多裝食物蔬菜等,以保證充足的食物供給。正是因為如此海軍潛艇部隊的飲食較其他德軍作戰部隊還是要高出一些。總結一句話,辛苦,乏味,枯燥。

潛艇後勤保障

德國潛艇除了回基地進行後勤保障以外,德國對於潛艇後勤保障就進行研究探討。隨著德國潛艇戰在各大洋上全面展開,為了節約兵力和來回往返時間,德國潛艇的倆大奶牛應運而生。

德國為此研發了XIV級專用的補給潛艇,為海上的U艇補充補給品和油料,因此被稱為奶牛。

該級艇從XB級潛艇發展而來,除防空炮外去除了所有武器,艇身被縮短到VII級的長度,但是寬度和吃水加大,以便容納更多的油料。艇上有專門做麵包的獨立空間,以及為傷員做手術和轉運。依靠奶牛的支持,航程較短的VII級艇能夠到達美國海岸或加勒比海執行任務,在大西洋能夠逗留更長的時間,增加在海上的執勤率。



德國在二戰時成功進行了幾次水下油料補給。 在實戰中,唯一有水下補給使用記錄的是在1942年12月7日,U-460(XIV型,德國專門設計的一種只用於為其他U艇提供補給的潛艇)在水下成功為U-445補充了燃料, 至於乾貨和彈藥補給在水下現在還無法進行。 而U-460的同型艇U-490(XIV型的最後一艘)裝備了全套水下補給裝置。

VIIF級是專用的魚雷補給潛艇,VIIF型潛艇採用大量生產的VIIC型艇身,保留了與VIIC型一樣的其作戰能力,VIIF型潛艇一共可運送39條魚雷(加上自身武器),能為2~4艘潛艇提供補給。

運輸潛艇對作戰潛艇的補給,增加了海上作戰潛艇的數量,增加對盟軍船隻的破壞,也起到了不可忽視的作用。


難明我心


二戰德國的兩大法寶除了“閃電戰”就是“群狼戰術”。

群狼戰術顧名思義就是利用多艘小型艦艇對敵方大噸位的水面艦艇進行集火打擊,在這樣懸殊的力量下,即使你是百獸之王也得服服帖帖的乖乖投降。畢竟在自然界中誰會無緣無故得招惹一群狼呢?那不是找死嗎?

群狼戰術的發明者是德國的海軍將領鄧尼茨,他就是群狼戰術的“頭狼”,負責調遣各個潛艇對目標形成包圍打擊。 德國的水面艦艇實力大家都是知道的,所以他們就在一戰的基礎上繼續集中主要精力研發潛艇。

而其中最出名的一款潛艇就是U型潛艇,他是二戰中最神秘的一款武器。

真正讓它聞名於世的就是大西洋海戰,利用自身的高機動性,對水面上的盟軍船隻進行肆無忌憚的攻擊,僅在1942年就擊沉盟軍船隻118艘,創下了743321噸的記錄,給盟軍帶來巨大損失。

它在戰爭前期也取得了很明顯的成績,比如1939年10月13日晚上,德軍U型潛艇,偷偷溜進了英國東北部的斯卡帕灣地區,對英國進行了海上偷襲行動,導致英國“皇家橡樹號”戰列艦沉入海底,而德軍則利用潛艇的隱蔽性,得手之後利用洋流和自身的高機動性四散而逃。

還有1940年的時候, 一個由12艘潛艇組成的“狼群”就擊沉了32艘艦船,而德方毫無損傷;到1941年,德國用潛艇擊沉盟軍艦船的總數已達1150艘;到1942年上升到1600艘,直到戰爭結束時,U型潛艇總共擊沉3500艘艦船,造成45000人死亡。這就導致了在大西洋上U型艦艇直接成了霸主級的存在。

但是好景不長,隨著1942年美軍軍艦的加入,盟軍的技術不斷上升,用日新月異來形容也不為過。像什麼反潛雷達、反潛魚雷等科技的投入,德國U型潛艇對地位不斷下降。

隨著盟軍的空中力量大大增強,連原本偽裝成商船對德國潛艇部隊進行補給的補給船也損失慘重。德國只能無奈的放棄水面補給,那怎麼辦?本就狹小的U型潛艇如果長期得不到補給很容易失去戰鬥力,成為一個移動的啞火炮臺。如果潛艇部隊回到基地進行補給的話,一路上先不說被盟軍發現後的後果,光是一來一回耽誤的時間就已經很多了,這對於二戰後期戰事吃緊的德國來講顯然不划算。


為了節約成本,德國誕生了補給潛艇“母牛”,一種是XIV型補給潛艇,主要對海上U型船進行補給。

除此之外,還有德國潛艇UV460,主要為U型潛艇補給,但是乾貨和子彈無法在水下進行。

還有VIIF級魚雷補給潛艇,它可以運送總共39枚魚雷,並能提供2至4艘潛艇。這幾種補給潛艇的加入,成功加強了U型潛艇的作戰時長,對盟軍形成了重大威脅。

這種“奶牛”補給船自然也引起了盟軍的關注,在盟軍海空聯合反潛的攻勢下,不少補給潛艇被擊沉。有的是剛從基地出發就被發現,但是大部分還是在大西洋海域被擊沉。為此德國失去了穩定的補給,只能選擇回到基地進行補給。


況且長時間的水下作業,官兵一直生活在狹隘的空間很容易產生一部分的心理疾病。因此,回基地補給依然是大部分U型潛艇的首選。


歷來現實


兔哥回答;二戰中德國的潛艇戰給我們留下了深刻的印象,納粹德國利用潛艇採取了“狼群戰術”在大西洋伏擊盟軍的運輸船,給盟軍造成了巨大的損失。應該說二戰德國的潛艇技術和使用是超前和先進的,這也證明了戰爭是推動武器發展的原動力的邏輯。潛艇是水下兵器,利用海水的掩護隱藏在海水下面,悄悄接近目標,利用魚雷,甲板炮對目標給於致命一擊。二戰時的潛艇的航程、武器攜帶量遠不能和現在比,即便是現在的常規潛艇的水下航程和武器攜帶量也並不突出。那麼,二戰中的潛艇的性能及作戰方式是怎樣的?(↓奶牛)


二戰德國潛艇的主力是U型艇,這些前艇型號繁雜,但都是水面航速高於水下航速,受當時探測技術的限制,潛艇通常都是採用水面航行為主,使用柴油機來帶動潛艇前進。危險環境下通常也是通氣管狀態航行,巡航狀態下也是如此,只有對船隊攻擊前才潛入水裡,潛望鏡狀況攻擊目標,當時要發射魚雷必須利用潛望鏡瞄準。擊中目標後脫離,或是用甲板炮擊沉受傷的目標。當時的潛艇只有被攻擊時採躲到水下靜默航行,所謂的靜默航行也是噪音大,當時的反潛生吶和潛艇的噪音對抗,潛艇處於下風。而當時的潛艇的航程和武器攜帶量又是怎樣的情況呢?


以二戰德國的主力潛艇IXC/40型為例,水上航程達到了13850海里/10節,水下63海里/節。艇首4具尾2具魚雷管,備彈22枚,當時共有87艘這樣的潛艇。由此可以看出使用特點是以水面航行為主,所攜帶的魚雷數量這是比較多的一型,整體的各型號從十多枚到二十幾枚不等,這顯然不夠用,潛艇來回耗時非常的大,而戰場又遠離基地,所以如何解決潛艇的補給就是一個必須要面對的問題,德軍潛艇指揮部門想到了用潛艇給潛艇補給的方法,這些被改裝成補給潛艇的潛艇給那些需要補給的潛艇送去所需的一切,武器,食品,淡水,燃油,還有機器配件。


聽著挺美好,但實際卻並不是一個好差事,這些補給艇都大多是XIV型,和上面例舉的一個型號的改型,綽號“奶牛”。這些奶牛最苦的不是潛艇而是上面的水手,簡直是體力勞動中的體力勞動了。我們看看他們是怎麼補給的吧;當需要補給的潛艇發出電文,指明等待的地區,基地指揮部就按照劃分的海區給“奶牛”下達指示,奶牛備足物資開始向碰頭地點狂奔。咱們不講遇到的敵情,就單單是物資補給就能累死人。通常等待補給的潛艇不會在集合點去等待,而是按照預定的時間去碰頭。茫茫大海上,潛艇的塔樓本來就低,找啊!找啊!無風三尺浪,有風浪高丈,風浪大時不能靠一塊,用小皮艇靠人機在海浪中划行,一趟下來精疲力盡,需要往返很多次。(↓左為奶牛)


而最難的就是魚雷補給,能把魚雷從“奶牛”上卸到海里就是一個技術活,魚雷不能放小橡皮艇上,壓海里去。而是掛上浮力球,讓魚雷漂著,然後人劃橡皮艇拉著它,或是乾脆騎在魚雷上,聽著簡單,實力上在海浪的衝擊下根本就不聽話,幾支小木兩根本就無法控制魚雷的航向,隨海浪一會跑著一會跑那的,補給一條魚雷通常需要一個多小時甚至是兩個多小時,累不累人。就是把魚雷從水量拽到潛艇上就是個難題,磕磕碰碰的需要萬分小心。所以這頭“奶牛”經常是累的氣喘吁吁。


由於補給困難,這種方式並沒有起到多大的作用,二戰期間。德國也對“奶牛”進行過研究,通過技術手段解決補給中出現的問題,但隨著盟軍反潛作戰的深入,潛艇的損失越來越大,補給並不是主要的因素了,如何提高潛艇的性能才是主要的課題,而這些“奶牛”的命運也並不好。德國計劃建造24艘“奶牛”,最終只建造了10艘,這10艘“奶牛”沒有任何的作戰能力,最終被全部擊沉,結束了它受累的一生。


兔哥42928


我們知道,二戰納粹德國“閃電戰”厲害,在海上狼群戰術更厲害,曾經一月內擊沉了盟軍30多艘艦艇,整個二戰期間,共擊沉盟軍艦艇2491艘,厲害呀!德軍的目的,就是要徹底截斷盟軍重要的海上生命線。為了對付它們,盟軍苦心精研,除了提高技術偵察能力,主要在打法上多所創新,切斷其潛艇補給正為其中一法。可以說擊中了狼群的要害,缺吃缺水沒彈藥,這仗呀就打不下去。特別是在二戰後期,由於徹底失去了制空權和制海權的德軍,打造的多艘專業的潛艇支援艦,根本出不了海,除了被擊沉,大部被繳獲,成為盟軍的戰利品。如“鮑爾”級多大的支援艦呀,都到了近6000噸,然而根本出不了港,德軍為了苦苦支撐,只有另尋他法。

怪異的商船

潛艇補給艦太扎眼,在失去制空和制海梳的情況下,根本出不了海,出海即被幹掉,然而潛艇補給必須進行下去。被寄予厚望的潛艇,鄧尼茨仍在做著切斷盟軍補給的夢。於是商船是商船,軍艦也被改做商船,尤其大型的輔助巡洋艦也被做了改裝,像“亞特蘭蒂斯”號這種4.7萬噸的巡洋艦,無論再怎麼改裝,開至海上不免怪模怪樣。開始的時候,可以叫做出奇不意,應該說效果不錯,後來被發現,如“亞特蘭蒂斯”號即被幹掉。隨著盟軍在海上的口袋扎得越來越緊,想再矇混過頭,可能性小而又小。海上加緊了排查,只得另尋它法。

奶牛潛艇

戰爭是幅詭異的畫卷,一切奇思妙想都被髮揮到極致。偽裝商船一計不成,德軍再出新招,以潛艇來補給潛艇。奶牛潛艇只裝食物和彈藥,沒有魚雷,沒有甲板炮,武裝嘛只有一點高射炮,用於對付空中目標,因為補給只能浮出水面進行。以潛補潛當然是好招和妙招,只是被發現以後,也成為盟軍打擊狼群的絕招,盯緊了,遠遠地看著他們,待其與行至狼窩,就一舉端掉它們。就是這樣,失掉了補給的狼群,只能望天哀嚎,都沒有逃掉被覆沒的命運。傳說一時的狼群戰術,也走到了盡頭。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