站在自己的立場想問題有錯嗎?為什麼?

南方妹紙


站在個人角度思考當然沒有錯,維護個人利益也是處事根本。但是人並非單獨存在的個體,人在維護個人利益的同時,也需要權衡社會利益。畢竟在現實生活中,人的生存離不開他人,離不開社會這一大環境。

社會心理學上有一個詞,叫做社會化。這個詞大家都不陌生,也正是這個詞揭示了個體與個體、個體與社會,相互交流、共同生存的原因。

什麼是社會化?為什麼要社會化?

社會化的標準定義:

個體在特定的社會文化環境中,學習和掌握知識、技能、語言、規範、價值觀等社會行為方式和人格特徵,適應社會並積極作用於社會、創造新文化的過程。它是人和社會相互作用的結果。通過社會化,個體學習社會中的標準、規範,價值和所期望的行為。個體的社會化是一種持續終身的經驗。

簡單來說,就是個人的行為與社會緊密相連,並且相互影響、相互作用。人在社會當中生活、工作、學習,並在這個過程中與他人建立聯繫。這是一個適應過程,也是一個強制過程。人組成社會,社會也塑造人。

  1. 人組成社會

現代社會,個體不可能脫離其他人而單獨存在,人的一舉一動也都會對人事產生影響。那他的行為自然也需要權衡他人的利弊,從而得到共贏的結果。如果只是一味孤行,只按照自己的想法行事,只考慮自己的得失,那也必然會被他人拋棄。於情於理,為了個人的長久利益,也要適當顧及他人的想法,形成良性循環。

舉個簡單的例子:工作當中,有一個人不配合集體任務,自作主張,就會拖累整個團體的進度。想必大家也不願意與這類人合作,真的很想拉個小團體好好吐槽一下哈哈~

2. 社會塑造人

個體的人格特質有先天和後天兩種,先天因素自然由遺傳決定,而後天即社會環境。不光是家庭氛圍、家庭教養的影響,所處社會形態、社會意識也潛移默化地影響著人。

例如:已有跨文化研究表明,美國更傾向於個人主義,而中國更傾向於集體主義。不同的文化價值觀同樣促使人做出不同的行為反應。這兩種價值觀各有優缺點,不能一言以蔽之。但無論如何,個體都需要考慮一下他人的立場,這麼做也是為了站住自己的立場。

過度社會化會導致什麼?

剛剛說到只站在自己的立場不利於長久發展,同樣,過於社會化也並非好事。過度社會化的標準定義:

過度社會化是以現今社會學普遍以與人群進行積極接觸行為為正面價值的反思。過度社會化認為人太積極為社會服務或認同社會意見,名義上雖然是為合群,但在某種程度上卻是為掌控社會機器的權威者而活卻不自知,因而造成自我意識的喪失成為他人的傀儡。

簡單來說,就是去個性化。個體行為目的都是為了服從“權威”,仰慕“成功人士”,但事實上都是在人云亦云,失去了個人的自主能力和意識、失去判斷力和辨別能力,僅僅依附團體存在。

結論:融入社會,為他人著想,並不意味著丟失自己。

總結

我們在為人處事方面,在維護自己的最大利益的同時,也不惡意剝奪他人的利益。站在自己的立場思考問題,意味著對整個事態、他人和個體都進行權衡,而非只考慮自己。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