历史上有哪些优秀的将领,一开始不被看好,后来却一鸣惊人?

不才讲史


我要说几个中国的古代将领:韩信,陆逊,卫青。

这些将领一开始都不被人看好,甚至受到轻,但是他们最后都是靠自己的智慧才能和努力改变了人生。不仅成为名将,事迹更是流传至今,不断激励后人努力奋斗。

韩信,

开始生活特别苦,受过跨下之辱,投靠过项羽不被重用,转而投靠刘邦也只不过是员小将,但是经过长时间的忍耐和一把握机会他最近后却成了有名的战神。

卫青,

原本是私生子,母亲无力抚养,父亲一家将他当做奴仆,童年生活凄惨。后来被汉武帝提拨之后,便展示出了自己过人的才干,首次出征便大获全胜,之后还打赢了好多次大战。一跃一成为西汉名将。

陆逊,

陆逊是三国东吴将领,在东吴没有将领能够统领兵马时侯,他自告奋勇,竟然抵抗住刘备的东征大军,让其损失掺重,为自己打出了名声。

他们正是说明一个道理,即便是曾掉入深渊,即便默默无闻,即便无人看好,只要给予自己一个机会,他们就会证明自己不是泥沙而是珍珠。韩信,陆逊,卫青这几位将军相对那些顺风顺水,一路高升的大将,更具有毅力和耐心。因为经力过困苦,挫折与轻视,他们更知道任何把握机会,一招制胜。


徐国华



一开始不被看好(默默无闻),后来一鸣惊人的将军,我立刻想到的就是战神粟裕。


粟裕是个老革命,1927年就加入了共产党,同年参加了南昌起义,次年又参加了湘南起义,之后又参加井冈山革命斗争、转战赣南、闽西,以及第一次到第一次反围剿。粟裕是一位经受住考验的优秀将领,也因为战功,相继出任过营长、团长、师长,红四军参谋长,红十一军参谋长,红七军团参谋长等职。


在1935年1月的谭家桥战斗失利后,粟裕仅率500余人突破敌人防线,再在组织失去联系的情况下,挺进到敌人实力雄厚的浙南地区坚持打了四年游击。抗战爆发后,才加入到新四军序列。



粟裕在抗战期间沉重打击过日寇,指挥过很多有名的战役,例如“七保三仓”,“五保丰利”,车桥战役,南坎战役,以及抗战胜利后的高邮战役和陇海线徐(州)海(州)段战役。但相较于解放战争时期的表现,粟裕在抗战时期的表现不算出彩,与彭德怀、林彪、罗荣桓等元帅级别的将领相比,不管是成绩还是资历都被甩开一大截。


解放战争爆发后,才迎来粟裕时代。内战才拉开序幕,粟裕就纵横驰骋在华东大地,历时45天,消灭了国民党军5万3千人,这个歼敌数字是国民党军在华东地区进攻人数的五分之二。而这一仗不但把敌人打蒙了,也让粟裕开始名扬天下。


在华东这个主战场,粟裕先后指挥过宿北战役、鲁南战役、莱芜战役、泰蒙战役、孟良崮战役,其中的孟良崮战役更是神来之笔,颇有虎口拔牙的意思,打破了国民党的全面进攻和重点进攻。

解放军转入战略进攻后,粟裕又先后指挥过沙土集战役、开封战役、睢杞战役、兖州战役和济南战役等,使得山东全境基本解放,为之后顺利进行淮海战役奠定了基础,而淮海战役更是粟裕的神来之笔,歼敌44万,根本上动摇了国民党的统治。



淮海战役过后,毛主席说:“淮海战役,粟裕同志立了第一功。”可见粟裕为新中国的建立立下了汗马功劳。在55年授衔时,粟裕凭战功评为了大将军衔。


当然也有人为粟裕评不上元帅叫屈,其实粟裕在土地革命和抗战时期,职位都不算高,贡献也没有其他人大。在红军时期,粟裕也仅仅做到了红七军团参谋长的职务;在抗战期间,粟裕也只是做到了新四军的一师师长而已;在解放战争时期的五大野战军中,粟裕也不是主要领导人,即便当时代理华野司令和代理政委,这个“代”字就有千差万别的差距。


元帅的考量,基本都是“老总”的级别。而粟裕在当时的资历,还是各个时期各个队伍的职务,粟裕都有所欠缺,但也因为粟裕在解放战争期间的出彩表现,所以才把大将之首的位置安排给了粟裕,也算是实至名归。



对此,你觉得粟裕是一鸣惊人的将军吗?欢迎留言评论。


历史局中人


一个14岁的小孩,偷偷离家跑来参加红军游击队,却被拒绝,最后好说歹说才勉强加入了队伍。而在数年后,正是这个险些与红军无缘的小孩,在抗日战场上率部夜袭日军阳明堡机场,名震华夏。他就是开国上将陈锡联将军。

陈锡联是湖北红安人,父亲早亡,自幼随母亲四处乞讨为生,14岁时趁夜里母亲睡熟,偷偷跑到邻村去参加红军游击队,游击队的领导看他年龄太小,个子又矮,就不想要他,但经不住陈锡联软磨硬泡,这才勉强让他留了下来。


这位游击队的领导当时一定不知道,险些被他拒绝的这个穷小子,后来竟成为我军一名战功赫赫的开国上将。

参加红军后,陈锡联出生入死,身经百战,他作战勇敢,善打硬仗,被人称为“小钢炮”,曾多次身负重伤,与死神几次擦肩而过,并逐渐担任了领导职务,抗战前是红4军10师师长。

抗战爆发后,陈锡联被任命为129师769团团长,在师长刘伯承的带领下,作为先遣团首先奔赴抗日前线。到达东冶后,刘伯承要离开部队去参加会议,临行前,他对23岁的陈锡联叮嘱到“这是我们师首次与日军接触,你独自指挥部队,一定要慎重,首战必须要打好打响”。


师长的嘱托,陈锡联牢牢的记在心里。他率领769团在代县临近战场时,低空飞来飞去的日本军机引起了他的注意。经过调查,在附近的阳明堡镇外果真有日军机场,陈锡联亲自带人化妆前往侦查,摸清了机场的情况,他下决心打掉这个日军机场,给日军一个沉重的打击。

回来后,陈锡联制定了周密的作战计划,以一个营袭击机场炸毁飞机,另两个营负责组阻援。他满怀信心的对战士们说“这是我们团第一次与鬼子交火,又是打从来没打过的飞机,我们一定要用勇敢加智慧,战胜敌人的飞机大炮”。


入夜后,769团3营神不知鬼不觉地摸到日军机场外,突然向机场发起攻击,战士们猛打猛冲,一边同守敌交火,一边炸掉飞机。

经过一个多小时的激烈肉搏战,3营指战员歼灭了100多名日军,炸毁24架飞机,顺利撤出战斗,但23岁的3营营长赵崇德不幸壮烈牺牲。

24架飞机,这在当时是一支不小的空军力量,陈锡联指挥这次漂亮的夜袭战的胜利,震动了全国,极大的鼓舞了抗日军民的信心。

战后,正在忻口前线指挥作战的国军14集团军总司令卫立煌诚恳的说“阳明堡打掉敌人24架飞机,是战争史上从来没有过的事情,我代表在忻口正面作战的将士对八路军表示感谢,感谢”!

陈锡联没有辜负刘伯承师长的重托,为129师在抗日战场拿下首胜。他从一个被人勉强接受的小兵,逐渐成为我军一名优秀将领,更是凭着阳明堡一战声名鹊起,最终众望所归被授予开国上将,在历史上留下了浓重的一笔。

历史微点与您共同学习,感谢您的关注与支持!


历史微点



《特赦1959》中的女护士梁冬芳让人感觉很突兀,很没必要,但是却引出了杜聿明的一段经历。杜聿明在得知梁冬芳的身世后,之后私下对人说,正是他在围剿鄂豫皖苏区时从红军的侧翼穿插迂回,击败了红军,没想到造成了很多梁冬芳这样的孤儿,但他却用这些人的鲜血换来了他自己发迹的开端,从此后收到徐庭瑶的重用,开始飞黄腾达。

作为黄埔一期生,杜聿明在学校期间并不起眼,和同期的胡宗南,黄维等人相比,他并不受重视,就更不用说像陈赓这种风云人物了。所以,陈赓到功德林看望他们的时候,杜聿明坦陈他和陈赓虽然是同期的黄埔同学,但是并不熟悉。

到抗战开始的时候,杜聿明级别在黄埔一期的同学中并不算很高。当时胡宗南已经是坐镇西北的西北王了,黄维也已经是十八军军长,成为土木系大将,就连陈赓在红军中,改编后也是旅长,王耀武是师长,宋希濂是师长,孙元良是师长,桂永清已经是教导总队总队长,实际上相当于军长,而杜聿明还只是装甲兵团团长。


到率军入缅作战时,原定的远征军总指挥为宋希濂,同样是杜聿明的黄埔一期同学。然而后来临时变化,改为罗卓英担任总指挥,杜聿明只是副总指挥兼第五军军长。不过,这之后杜聿明的晋升就比较快了,到抗战结束时,杜聿明和宋希濂的职务级别已经相当了,虽然和王耀武这种三期学弟相比有差距,但是也已经是中将了,也能够独当方面了。

但是杜聿明的资历仍然在国军中显得太浅了,所以他在东北的时候,只担任保安司令长官,而在他头上另外放了一个熊式辉当婆婆。而且,在他生病期间,因为他抗命,国军统帅部一度有过换将的意图,而这个接替的人就是后来在锦州被俘的范汉杰。杜聿明另外举荐郑洞国代替他指挥,范汉杰才没去东北。

杜聿明从东北被撤换下来后,陈诚去接替他,但陈诚一到东北,就改组了机构,改为东北行营,党政军都由陈诚完全负责,这和杜聿明在东北时的待遇就差得远了。一直到陈诚在东北大败,死乞白赖的请辞,才派了卫立煌,到何应钦上台后,杜聿明才又被派到了淮海战场辅佐刘峙的仍然不是他自己独当方面。


到淮海战役的时候,他实际负责军事筹划和指挥,但是却不是完全负责,在他头上又是安排了一个刘峙,发布命令也是用刘峙的名义。不过,这时候杜聿明和宋希濂的地位终于相当了,国军统帅部确定由刘峙坐镇徐州后,准备给他找个实际负责军事指挥的副手,两个主要人选,一个是杜聿明,另一个就是宋希濂。

在被俘后到功德林聚会时,如果以被俘时的职务来算,杜聿明也不能全是最高的,而是王耀武。因为王耀武是独立负责一个战区,在山东基本上就是他说了算,而杜聿明的角色始终只是救火队员。如果以剿总副总司令来说,那么被俘的国军将领中,宋希濂,黄维和廖耀湘被俘时都带着剿总副总司令的兼职。以指挥两个兵团以上的部队来说,范汉杰在锦州的权限就在第六兵团之上,所以他才敢和卫立煌叫板抗衡。

但在解放战争的关键时刻,常公觉得信得过的具备大兵团作战指挥能力的人,其实又只有杜聿明一个人。比如宋希濂,考虑再三,最后还是放弃了,而且宋希濂解放战争时期基本上没有参加,缺乏对解放军作战的经验,其他人似乎也没有表现出比杜聿明更强的大兵团作战指挥能力,加上何应钦和顾祝同加持,杜聿明就成了三大战役时期国军唯一的救火队员。


萧武


优秀的将领,在解放军中就像裤袋里的锥子,只要你有能力,很快就能露出来。典型例子是粟裕、韩先楚、丁伟等将领,因为作战勇敢有勇有谋,在军中有很好任用,发挥了最大潜能,让中国人民的解放事业提前几年实现了。

那么,我们在国民党军队中,能不能找到一个优秀却不被重用的将领呢?

还真能!这个人,就是黄百韬。

现在的人,一说起黄百韬,就能说他是淮海战役中第一个被围歼的国军兵团司令,却很少人知道,黄百韬在国军中从备受歧视排挤,到平步青云众星拱月。

抛开党派成见,黄百韬真的最好的军人,没有之一。

黄百韬是军阀中的老油条了。黄百韬一开始参加军队,就当了直系军阀江苏督军李纯的传令兵。黄百韬获得李纯青睐赏识,还娶了李纯的贴身婢女当老婆。李纯失败后,黄百韬投入了奉系军阀张宗昌的怀抱。到第二次北伐时,黄百韬随徐源泉投靠蒋军,当了师长。

按理说,中原大战前当师长,将来应该前途不错的。但是,黄百韬不行,因为黄埔毕业、浙江人、亲戚中有大官,这些条件黄百韬一个都没有。很快,黄百韬就进入陆军大学第三期学习,成了光杆司令。

国民党的陆军大学,其实是培养嫡系的地方,从这里毕业的人,最差也能在军政部等部门当一个高参,黄百韬的陆大同学郭汝瑰就是这样。可是,黄百韬不行,黄百韬想要亲自带兵,想要成为一方诸侯。

在何应钦的推荐下,黄百韬成了第三战区司令长官顾祝同的参谋长,到这里,黄百韬总算是有自己的后台了。也是在第三战区参谋长的位置上,黄百韬参与策划并组织了围剿新四军军部的“皖南事变”,与共产党结下了血海深仇。新四军的血,染红了黄百韬的顶戴。

按理说,战区参谋长,凌驾在战区内各个集团军之上,如果下放部队,最起码能做一个集团军司令,可是黄百韬不行,黄百韬下部队,只能做一个军长,而且是第三战区最差的一个军25军。

从这里,我们可以看出,黄百韬的仕途有多么不顺遂,黄百韬这样的杂牌,在国军中被排挤多严重。

黄百韬1944年才当上25军军长,可是通过短短一两年的时间,25军就从最烂最差的杂牌军,成了华东国军中战斗力较强的军队。传统的国军,最怕夜战和近战,可是黄百韬的25军,却最擅长夜战近战,长途奔袭也毫无问题。日本投降后,黄百韬所部换上了一水的日式装备,战斗力再次大大提升。

换装日式装备,代表黄百韬的25军已经成了半嫡系,装备水平在国军中属于比上不足比下有余。利用美国援助,国军建立了39个美械师,就是13个美械军,同时另一部分军队也建立了半美械装备,大约是四个半军。戴笠留下的18个总队的交通警察部队也是美械装备。最悲催的国军,连日本装备都配不齐,只能继续使用别的部队淘汰下来的中正式或者老套筒。

黄百韬深知,想要混出头,必须拿实打实的军功出来。可是,解放战争第一仗就吃了一点小亏。这点小亏比起王铁汉整编49军(东北军)和李天霞整编83军,已经算是大胜了。从此,国军中开始流传着“黄百韬是粟裕克星”的说法。

黄百韬25师在华东战场,没机会当张灵甫那样的急先锋,自然也不会被优先歼灭。不过,黄百韬因为善于长途奔袭,成了国军中难得的不坑队友的部队。张灵甫临死前告黑状,差点要了黄百韬的命,从此黄百韬打仗更加卖力了。

孟良崮战役后不久,华野七月分兵,进入了低谷期。黄百韬在南麻临朐两次战役中先后救了李弥第八师和胡琏第11师,逐渐成了山东战场的绝对主力。蒋介石发现,这个差点被枪毙的杂牌军军长,居然这么能打。当华野主力离开山东战场后,黄百韬的25师和黄国梁的64军在胶东发动了烧光杀光抢光的三光大扫荡,内线作战的华野山东兵团差点被他们连根拔起。

此时的中原战场,爆发了豫东战役,胡琏、欧寿年、邱清泉等兵团驰援开封,欧寿年被围困。当时的国军兵团,还大都只是两个整编师的小兵团,解放军胃口越来越好,国军打算成立三个甚至四个整编师的大兵团。当时国军中流传着这样的说法,谁能救了欧寿年兵团,欧寿年兵团的72师和75师就并入谁的兵团!

胡琏背后有陈诚、邱清泉背后有何应钦、黄百韬背后有顾祝同,黄百韬背景最差,打仗也最卖力。距离睢县杞县最远的黄百韬25师只是加入了一个快速纵队就敢往华野的包围圈里面冲,一块都被包围了。

可就是这次,注定了黄百韬能一鸣惊人,获得青天白日勋章。战斗中,黄百韬亲自登上坦克,对解放军发起反击,多次夺回阵地。解放军原本最擅长的夜战和近战,在黄百韬身上又施展不开。随着胡琏和邱清泉在外围越来越近,华野只好撤围而走。

黄百韬就这样救下了整编72师,以日械三流部队的实力,打出了五大主力的战绩。后来72师也如约加入黄百韬兵团。

因为黄百韬在豫东战役中的特殊贡献,蒋介石不仅授予了青天白日勋章,还给了一个17号觐见令牌。在国军将领中,从备受排挤到众星捧月,黄百韬是蝎子尾巴——独一份!

树大招风,黄百韬也因为豫东战役成了华野战将台上的第一号人物。

令人郁闷的是,黄百韬战死后,蒋政府十分贴心的送上了巨额抚恤金——10万金圆券,可以买到半斤粮食,不够家里一顿饭吃的。

黄百韬是最好的将领,只是这死的太不值了!


历史知事


其实这些人有很多,就说一个大家都了解的人吧。

林彪:林彪作为黄埔四期生,因为外形瘦弱,性格腼腆,沉默寡言而不被蒋介石等高层重用。

长征期间:1932年3月任红1军团总指挥(后称军团长),率部参加了文家市、长沙、吉安、赣州、漳州、南雄水口、乐安宜黄、金溪资溪等重要战役和中央苏区历次反“围剿”,曾多次指挥所部担任战役战斗的主攻任务,成为红一方面军能征善战的高级指挥员之一。

连战连捷的林彪开始引起蒋介石的注意,蒋介石对部下说:“黄埔四期的捣蛋鬼最多!我要特别提醒在座的诸位,要重视那个林彪,不要以为他在黄埔不显山,不露水的。此人胸有丘壑,是当代韩信,这几年交战,更让我有这样的感觉。”


抗日战争:1937年9月25日与聂荣臻指挥所部设伏平型关,一举歼灭日军精锐第5师团21旅团一部1000余人,击毁汽车100余辆,马车200余辆,缴获各种枪1000余支(挺)、军马50余匹及其他大批军用物资,取得华北战场上中国军队主动出击作战的首次大捷,打破了“日军不可战胜”的神话。

当平型关大捷的消息传到南京时,蒋介石悻悻的说:“可惜,国家正在用人之际,却折了一员大将。” 明确为林彪不能为自己所用感到惋

解放战争:1949年9月指挥辽西会战,歼敌47万,解放东北全境,并使东北部队由出关时的13万余人发展到100余万人;同年11月,与罗荣桓、聂荣臻一起,统一指挥东北野战军和华北军区部队进行平津战役,歼灭和改编国民党军52万余人。同时在解放南方大片区域中同样战果辉煌。

辽沈战役后,蒋介石对那些主张固守沈阳、长春的将领们这样说; “还有一个人未到,花名册里是没有这个人的,但这些年来却又分明同大家在一起。这个人就是林彪。我要表扬他,他是黄埔最优秀的将军,因为他把他的学长和教官都打败了。我这个校长失职啊,在黄埔对他关心不够,以致他投奔了共产党。我对在座诸位很关心,但是你们却让我非常失望,我很痛心。”

可见蒋介石对林彪的评价多高了。


邪哥


古人云:千里马常有,伯乐难寻。

一个人要在这个世界上最残酷的行业—军事战争领域中,从无到有脱颖而出,已属艰难,何况还要达到一鸣惊人,举世皆惊,纵观历史,也是极为罕见,实属凤毛麟角。

何为一鸣惊人?

《韩非子·喻老》:“虽无飞,飞必冲天;虽无鸣,鸣必惊人。”

按现在的白话讲,大家都不认为你能考上清北,就不是那块料,最终你考上了。

下面这些都不算真正的一鸣惊人

韩信:开始在项羽郁郁不得志,得不到重用,后来经过萧何的举荐,转投刘邦,最终为刘邦打下巍峨的大汉江山。这算一鸣惊人吗?当然不算,刘邦刘老板既然把大将军的位置当面给了你,那是对韩信怀有极大的期许的,你韩信作成成绩是应该,做不出是你无能。

卫青:卫大将军虽然出身不高,但汉武大帝对他的才能是绝对信任的。

李靖:李靖贵为一代军神,是中国最伟大的军事家,但他发迹其实很晚,到了40多岁,还是一个小小的公务员。如果不是李世民慧眼识才,很可能一代军神还未功成名就,就要被李渊一刀咔嚓了,那么哪吒也就没有爹了。

但其实从小李靖就表现除了非凡的才能,很多牛人都是很看好他的。

左仆射杨素、吏部尚书牛弘皆善之。素尝拊其床谓靖曰:“卿终当坐此。”

所以,即使李靖后来取得那么伟大的成就,杨素,李世民,韩擒虎等都是可以预见的。

他才是真正的一鸣惊人,他就是新中国的战神粟裕

请看他一鸣惊人前的处境及表现:

  • 非科班,放在人堆里领导都看不见

在井冈山上,有太多的青年才俊,黄公略、彭德怀、林彪、伍中豪、寻淮洲……等 等,各个都是年轻有为,而且都是名校毕业。粟裕,一个师范生,竞争力就先天 不足。也就只能在中下层里磨炼了。

  • 革命的一块砖,哪里需要哪里搬
粟裕还因为经常负伤,时不时的请假治疗,不能在一个工作岗位上,长期坚持。也就升迁艰难,只能长期在各个部队以及教导连里来回客串。
  • 革命艰难,需要有人为集体作出牺牲,在领导的记忆里,他是一名烈士
北上抗日先遣队,一支注定要为大局牺牲的哀军

为了掩护红军主力转移,长征前3个月,这只约6000人的抗日先遣队从瑞金出发。

而这只部队的领导也经过精挑细选,最后军团长寻淮洲、政委乐少华、参谋长粟裕。后与方志敏的部队会合。最终结局也很悲壮,全军将士几乎壮烈牺牲。

而延安也给粟裕开了追悼会。

一鸣惊人

1944年,因为指挥了《车桥战役》,被毛主席高度称赞

“这个从士兵成长起来的人,将来可以指挥四五十万军队”。

这是一个极高的评价,这是一个历史顶级名将才能拥有的评价。这真是一鸣惊人,直接进入历史顶级名将行列!


  • 开挂的解放战争

对粟裕将军来说,解放战争才是他的舞台,经过无数年生与死的考验,已经足够让他成长到战神的级别,以前的舞台对他来说实在是太小了。一场又一城永载史册的战役,一个又一个震惊世人的战果由他自导自演……

我是弹史遇见你,感谢你的阅读,如有指教,请留言。

最后,愿祖国强大,远离战争


弹史遇见你


黄埔军校校长在早年有个习惯,就是通过与学员个别谈话的方式,发现“人才”和培养政治亲信。这种谈话的方式是:蒋介石坐在办公室里,命令学员们站在门外候着,然后一个个进去问话,而且是边问边盯着看,时而很注意回答,时而又漫不经心,弄得学员们搞不清楚他的真实想法。



这一天轮到了山西籍的黄埔一期生徐向前,一进门就发现校长大人戎装佩剑,一脸严肃地端坐桌后,没见过什么世面的徐向前不免有些紧张。蒋介石用浓浓的奉化口音问:“你是什么地方人啦”?徐向前对答一口山西五台话:“山西人”,浙江土话对山西方言,蒋介石不免皱起了眉头。

于是再问:“在家都干过什么”?回答就四个字:“当过教员”,一问一答非常机械,校长没有得到惯常的吹捧抬高,学员也没有受到校长的嘉勉,就这么冷了场。蒋介石隔了会很无奈地挥手将徐向前打发了出去,因此对徐向前的最初印象是非常木讷,感觉是个“没出息”的学员,在校期间完全没有重用。



而蒋介石做梦也没有想到的是,就是这个“没出息”的学生,短短七年之后,会成为三大红军主力之一的红四方面军总指挥!在我人民解放军开国十大元帅中,由于历史原因,有九位来自南方,而徐向前是唯一籍贯在北方的元帅,其奋斗历程更是艰苦卓绝。

徐向前黄埔毕业后留任学兵排长,后又任武汉分校学生队长,1927年3月秘密入党,由于已任张发奎第二方面军司令部上尉参谋,无法脱身,所以未及参加南昌起义。但是起义爆发的当晚,徐向前就离开九江去寻找组织,并终于参加了广州起义,1929年奉命来到鄂豫皖苏区。



当时的鄂豫皖苏区红军力量还并不强大,徐向前首先就任红31师副师长,次年担任第一军副军长兼红1师师长。1931年担任整编后的红4军参谋长,协助军长旷继勋指挥部队挫败了敌人的两次“围剿”。当年11月,擢升新组建的红四方面军总指挥兼红4军军长,而正是在这个重要军职上,徐向前的军事能力得到充分发挥,真正实现了“一鸣惊人”。

1933年10月到1934年8月,徐向前指挥撤出鄂豫皖根据地红四方面军进军川陕,首先击破老同学胡宗南的围追堵截,之后完败20万川军的“六路围攻”,毙伤俘大批敌人,缴获武器装备无算,极大充实了红四方面军的实力,部队发展到五个军11个师50000余人,建立了川陕革命根据地。



次年3月,为配合中央红军北上,徐帅又指挥四方面军10万人马(含地方干部)强渡嘉陵江,一举占领嘉陵江以西大片地区,消灭川军12个团10000余人,成都震动,刘湘大恐,整个四川军阀系统人心惶惶,不得不请求蒋介石派中央军增援。这个时候,黄埔校长的心理阴影面积非常之大,难道这就是当年那个自己没看好的黄埔一期学生吗?

其后的事情军事爱好者大多了解了,1937年徐帅出任四方面军改编的八路军第129师副师长,1939年赶赴山东军区任八路军第一纵队司令员,在对日寇的作战中又建立了卓越功勋。日本投降后,徐向前担任晋冀鲁豫军区副司令员、华北军区副司令员兼第一兵团(后来的第18兵团)司令员。



第一兵团在解放战争时期的主要任务,是打击山西方向上的阎锡山部队,在徐向前所部的进攻下,阎锡山被自己的“小同乡”打得七荤八素。晋中战役,阎军10万人被徐向前指挥的6万解放军全歼,徐帅的大兵团指挥能力名不虚传。1949年初,太原解放,阎锡山只身逃跑,结束了其在山西38年的军阀统治。

1949年10月,徐向前出任中国人民解放军总参谋长,1955年被授予元帅军衔,一生戎马,悲情艰苦,称其为“伟大的将军”毫不为过。


度度狼gg


朱文正。成就洪都奇迹。

朱文正,朱元璋的侄子,此人一个纨绔子弟。从到洪都之后,便开始流连于烟花之地,整日饮酒做了,还谱曲,让侍女们日夜排练,而军事布防却让手下的将军们去做。自己并不打理。

他的所作所为完全符合花花公子,败家子,浪荡子弟等不良形象的经典特征。每次他的属下看到他喝得摇摇欲醉,不省人事的时候只能摇头叹气,什么也指望不上。

当收到陈友谅向洪都进攻的那天开始,朱文正便开始收起了他的纨绔子弟形象,开始向陈友谅露出了他狰狞面目。

他的手下都是身经百战的将军,他根据这些将领的特点做出了最合适的调配。于是洪都成就了陈友谅的噩梦。在经过六十万人经过85天的攻打下,朱文正仅靠两万人马,最终成功的守住了洪都,成就了洪都的奇迹。


历史原来这么有趣


战国四大名将的李牧,长期驻守雁门关,他最开始只是训练士卒骑马射箭,命令手下小心看好烽火台,但不允许出战,看到匈奴人来了赶紧躲回城里,有胆敢出战者,直接斩杀。于是匈奴人每次来袭,都无功而返,这样过了好多年,赵军也没什么损失。于是匈奴人,赵军都认为李牧是个胆小怯战的人,赵王也很生气,就派人取代了李牧。

之后到来的将领,一改李牧龟缩防守的模式,每次匈奴来袭都主动迎敌,结果赵军不是匈奴的对手,损失惨重。赵王一看还是换回李牧吧,至少没有损失,于是命令李牧回到前线。但是李牧推脱有病拒不赴任,赵王只好亲自去请李牧。李牧看到赵王来了,也说了实话,如果大王一定要我回去,那就一切按我的办法来。赵王同意了李牧的要求。

于是李牧再次回到边关,一切照旧,还是匈奴来了就躲进城。这样又过了几年,匈奴已经完全不把李牧当回事了,而边境的赵军好吃好喝还有赏赐,就是没仗打,都主动要求和匈奴决战,士气十分高昂。李牧等的就是这个时机,于是抓紧备战,每天训练士卒,储备物资。

到一切准备就绪,李牧派人在边境上大批量的放牧,吸引匈奴人来掠夺。果然,匈奴听到消息先派小股人马入侵,李牧假装抵御失败,这下匈奴彻底放心了,于是大队人马入侵掠夺。李牧早就设下包围圈,埋伏了大量精兵,匈奴根本没想到李牧会埋伏他们,结果被打的大败,损失了十多万人马。这一仗之后,匈奴十多年不敢入侵赵境,李牧也因此一战成名。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