曹雪芹為什麼寫李紈的父親是國子監祭酒,祭酒究竟幹啥的?

《紅樓夢》中,賈政當了三年學政,林如海探花郎,還說李紈的父親國子監祭酒,可見賈府纘纓之家不是吹的。

曹雪芹為什麼寫李紈的父親是國子監祭酒,祭酒究竟幹啥的?

林如海

國子監祭酒究竟是幹啥的?

國子監就是以前的大學,設始於元大德十年,經元明清三代,有數百年曆史。明永樂二十年,公元1422年,南京國子監就有學生近萬人,還有高麗和日本琉球等國留學生,可謂盛況空前。可惜正德以後日衰,到清末已是積重難返。

國子監曾是個清高的學府,國子監祭酒是個清貴的官員——京官中四品而掌印的,只有這麼一個。歷史上第一任國立大學校長為元朝的國子監祭酒許衡。清代翁同龢、陸潤庠、王垿等都任過祭酒。做祭酒的生活,其實在頗為清閒,每月只逢六和逢一上班,去了之後,當差的站在門口喝一聲短道,沏上一碗蓋碗茶,他到彝倫堂上坐了一陣,給學生出出題目,看看卷子;初一、十五帶著學生上大成殿磕頭,此外一般沒有什麼事情。一個月只是八天班,相當於一週休息五天,簡直不要太閒了。

曹雪芹為什麼寫李紈的父親是國子監祭酒,祭酒究竟幹啥的?

國子監

清代的國子監祭酒,另有兩樁莊嚴而特殊的任務:一是每年十月初一率領屬官,到午門去領來年的黃曆;二是遇到日蝕和月蝕,穿了素服到禮部和太常寺去“救護”!但黃曆一年只需領一次,日蝕和月蝕,更是猴年馬月都難得碰到一次的事。戴璐在《藤陰雜記》中說祭酒一職“清簡恬靜”,當很恰當的。

曹雪芹借峨眉寫鬚眉,乃該書隱筆之法,對於國子監的諷刺也暗含其中了。對李紈母子性格命運的描寫,其實是有其父為國子監祭酒的原因。

書中李紈性格保守,不如鳳姐活潑討老太太喜歡。倆人彼此互生不滿,私下權利之爭就表現在,互說對方關於錢的態度上。鳳姐就給她算過細賬,收入頗豐,當社長就趕著來要錢,一點不大方。李紈篤行女子無才便是德,雖然是國子監祭酒的女兒,一心吝錢薄情唯圖自保,自然有其父影響。

正如國子監祭酒看上去是清水衙門,實際上油水很多。清人筆記《戴鬥夜談》一書中說,像國子監的差事也都是世襲。國子監的學生成為京城十怪之一,監生作為一宗產業可以賣,也可以頂出去。從明景泰帝開始,有生員納粟糧,納馬匹入監之例以後,國子監的門檻就變低了。此後捐監之風大開,監生就更不值錢。因此國子監監生的身份,並不為世人十分看重的。

曹雪芹為什麼寫李紈的父親是國子監祭酒,祭酒究竟幹啥的?

李紈

一般做官的,似乎都對祭酒這個清水官差事興趣不大。朝廷似乎也知道眾人的這種心理,所以除了特殊例外,祭酒一般當不上三年就會調遷。

查看清朝的舊例,祭酒每月的俸銀是105兩,一年1260兩;外加辦公費每月3兩,一年36兩,加在一起1296兩,實在不算多。據汪曾祺先生文集中說,納監的監生除了要向吏部交一筆錢,領取一張“護照”外,還需向國子監交錢領“監照”——相當於大學畢業證書。

國子監最穩當豐厚的銀子收入,就是每年捐監的手續費。按照通常的標準,領取一張監照得交銀一兩七錢。依國子監記帳舊例,積銀280兩算是一個字,按千字一文計數,有一個字算一個字,平均每年約收入五百字上下。

這樣算來國子監每年收入的監照銀,大約有十四萬兩,反推即有十二三萬不經過入學和考試,只需花錢購買證書,取得國子監這所大學畢業資格的人,監生之濫可見一斑。這筆銀子按規定是不必上繳的,由國子監官吏皂役按份攤分,祭酒拿得最多,每一字分十兩,那麼一年約可收入五千銀子,是其的薪水的四倍有餘,相當可觀。

曹雪芹為什麼寫李紈的父親是國子監祭酒,祭酒究竟幹啥的?

李紈和平兒

對科舉制度的諷刺和控訴,也是《紅樓夢》這部小說的另一條主旨線索。曹雪芹仕途不第,懷才無濟補天之憤,統統融入其間。

曹公說李紈父為國子監祭酒,自以道德禮教育人,從小家教重禮讓她恭謙隱忍,篤行女子無才便是德。李紈自薦為海棠詩社之社長,平日裡教眾姐妹做女紅針線活,也做詩賦詞,有大嫂為師的姿態,這自然與她家學分不開。


因莊子在《漁父篇》寓言裡說孔子到處聚徒授業,每到一處就在杏林裡講學。孔子後裔六十代衍聖公《題杏壇》一詩云:

“魯城遺蹟已成空,點瑟回琴想象中。獨有杏壇春意早,年年花發舊時紅”。

可見杏花和教育相關之意。稻香村園成片噴火的紅杏,並非僅意指其壓抑的慾望,應是孔子杏壇高手的隱喻,滿腹才華無所施展的悲哀。李紈年紀輕輕守寡,唯將生活的全部希望寄於兒子賈蘭,是否真如續書中"蘭桂齊芳”重振賈家家業,尚有疑問。

曹雪芹為什麼寫李紈的父親是國子監祭酒,祭酒究竟幹啥的?

孔子杏壇講學圖軸(局部)

早知日後閒爭氣,豈肯今朝錯讀書。寶玉厭學,賈蘭好學,這種選擇在日後很現實。

曹雪芹的心情是矛盾的,既痛恨封建八股教條之學,又嘆禮崩樂壞使珠玉蒙塵,所以在書中流露出前後不一致的態度,甄寶玉得悟迷途知返,賈蘭終於成功,頑石賈寶玉執迷不悔,流浪天涯,得失各為天命,或許這正是理想和現實之間的妥協結果吧。

但看開篇不久,第九回【起嫌疑頑童鬧學堂】賈家學堂開學一幫紈絝子弟為秦鍾,烏煙瘴氣大鬧之時,賈蘭是怎樣的呢?一副兩耳不聞窗外事,一心只讀聖賢書,一人端坐唸書一點不受影響。

曹雪芹為什麼寫李紈的父親是國子監祭酒,祭酒究竟幹啥的?

賈蘭

而秦可卿託夢於鳳姐時,講到若要挽救賈家,其中之策便是多在祖塋附近,置田地房舍作祭祀產業得以保全,並設家塾在其地,靠祭產子孫可耕讀以繼,只要子弟多讀書,書香傳家方可有重振家業的機會。賴嬤嬤教育子女好學感恩,為奴之家,也從此榮耀興旺起來。

所以據此看來,賈蘭長大後或有出息,其父賈珠十四歲便中秀才,天資聰穎基因優秀,但李紈的教育以自保為目的,是否相助就難說。

第一天去義學讀書,襲人對他說:"讀書是極好的事,不然就潦倒一輩子,終究怎麼樣呢?"

可謂一語成讖。寶玉身無長技,如曹雪芹當日艱難的生活,是有白首方悔讀書遲,經仕致用之學可安身立命,好文學閒浮才藝又有什麼用?即無才補天之嘆,或為青少年時期叛逆感覺後悔。


賈寶玉無心仕途,不喜歡《四書》《五經》,是因作者對八股文以及科舉制度的厭惡之情。

寶玉最怕見父親,因為學政老爺賈政一見面免不了要考察兒子的學業。第九回寶玉去跟父親請安時,說要上學去,賈政的表現是:

冷笑著說他不要再提"上學"二字,讓自己也羞死了,不過是去玩的藉口,"仔細站髒了我這地,靠髒了我的門!"

眾清客忙打圓場說他尚小不懂事,大些就好了。又把跟寶玉的三四個人喚進來,問李貴寶玉讀啥書,答《詩經》,賈政責他小心侍侯,《詩經》古文等虛的不要,只把《四書》講明背熟最要緊。

曹雪芹為什麼寫李紈的父親是國子監祭酒,祭酒究竟幹啥的?

賈政和賈寶玉

賈政作為父親嚴肅古板有餘,一點不懂愛好是天然的老師,兒童教育心理學。一個十一二歲的孩子,搞得深仇大恨似的,天性自然的人會引起逆反心理。寶玉不喜讀正經書,一來因其枯燥乏味,二來反感,父親等越強調越讀不進去。

第八回,寶玉在薛姨媽處飲酒,就著鵝掌鴨信正高興,不料李嬤嬤一句:老爺今兒在家,提防問你的書!立刻緊張不自在起來了。寶玉畏賈政如虎,只因怕問書考學。他承擔著家族振興之望,壓力山大。

寶玉一沾功課就頭大如鬥,特別是引發抄檢大觀園的導火索,竟是晴雯為幫寶玉第二天免被抽查功課,撒謊說他受驚嚇裝病引發的,而賈瑞之死,也和學長爺爺賈代儒的刻板迂腐分不開,賈寶玉上族中義學,一片烏煙瘴氣,正是影射學道衰微之景況。

曹雪芹為什麼寫李紈的父親是國子監祭酒,祭酒究竟幹啥的?

賈瑞被爺爺賈代儒罰跪,不許吃飯

"虛負凌雲萬丈才,一生襟抱未曾開。"李商隱這句詩,代表了所有詩人的痛苦。西方藝術家的痛苦和麵包有關,和愛情有關,和孤獨以及尚未完成的作品有關,但和"萬丈才"和"未曾開”無關,這種東西方的差異非常明顯。

中國自古以來學而優則仕,被排擠在科舉主流之外的文人,寫小說戲劇等不過無奈的不甘之舉,如蒲松齡同為科場失意之人,在《聊齋志異》開篇就寫的是《考城隍》,希望借神明慧眼識英才。

他們往往自嘆縱文學才華絕世,被世俗認為雕蟲小技不入流的。正如《紅樓夢》中,曹雪芹忍不住寫了唯一一回寶玉的高光時刻,大觀園新建成,賈政和一幫清客遊園擬題詞時,他妙語聯珠口吐璣珠,終於露臉一回。當然和眾姐妹同場賦詩作比,又顯得技差一等了——這也是從另一個側面說明,閨閣女兒無緣科舉,但人才濟濟,說明仕途科舉誤人眾且久矣。

曹雪芹為什麼寫李紈的父親是國子監祭酒,祭酒究竟幹啥的?

正是詩人不幸詩家幸,倘若曹雪芹刻苦努力於八股文,以其資質功成名就並非難事,只是後世也許就看不到這本奇書《紅樓夢》了……

參考書目:《紅樓夢》人民文學出版社 庚辰本《脂硯齋重評石頭記》《汪曾祺文集》人民出版社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