花木蘭是河南人,為什麼湖北也有一個木蘭山,湖北木蘭山名字的由來和花木蘭有關嗎?

青青子衿122917463


不能只要名字相似,就往一起聯繫吧?別的不說,“龍城”一詞,指哪個城市?在百度上搜一下,至少會出現濮陽 天水、諸城、太原、常州、柳州、朝陽七個結果。難道它們之間也非得有聯繫?

說到花木蘭,應該是一個虛構的人物。既然是虛構,當然也不存在籍貫的問題。說她是河南人,恐怕是穿鑿了。

木蘭這個形象,最早出現在《木蘭詞》中,還沒有姓花。也許是沒有姓氏,也許是姓木。《木蘭詞》是北朝民歌。北朝時,與少數民族作戰的漢族,有可能是河南人,但也有可能是河北、山西等地。不過肯定不會是湖北。因為南北朝分界,與“陰山”“燕山”的敵人作戰,不可能到湖北去動員兵力。

所以,湖北的木蘭山,肯定與代父從軍的木蘭沒有關係。


木蘭也是一種花木。古人起名字,也喜歡用前朝名人,比如《京華煙雲》的女主人公,就叫姚木蘭。所以湖北木蘭山,可以跟這些典故去找找關係。


棲鴻看紅樓


題目有問題。花木蘭不是河南人。不論哪個版本里的花木蘭出生的年代,中國還沒有實行“行省制度”,根本就不存在“河南省”,何來“花木蘭是河南人”一說?

早在《木蘭辭》提到的年代,黃陂木蘭山就開始流傳木蘭從軍的故事,木蘭山上的建築,最早始建於唐代,比如下圖三里的“唐木蘭將軍祠”。這個鐵證至少證明了最晚唐代,木蘭山地區就開始紀念“木蘭將軍”了。木蘭山的古建築群現在是國家級文物保護單位,黃陂木蘭文化已經列入“國家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名錄”,是貨真價實的“真木蘭”,不是後人杜撰的,更不是某些人所謂的“今天的人們為了發展旅遊編造牽強附會”一說!

也許,有人會說木蘭是北方人物,因為有的民歌裡面提到了黃河,《木蘭辭》裡面提到了“可汗大點兵”,甚至舉出了河南、河北、安徽、陝西等地也有“木蘭墓”、“木蘭廟”等古蹟。可是你可以上網去查查,這幾個地方的“木蘭”不是姓魏,就是姓朱……或者其他,並不姓“花”,而且河南的“魏姓木蘭”是西漢時期的,比《木蘭辭》所處的南北朝時期早了幾百年呢!……其他幾個版本的“木蘭”不論出生年代,還是其他因素,和《木蘭辭》也不是完全對得上。可以說目前幾處爭奪“木蘭故里”的地方都不能完全對得上。黃陂的木蘭山相對來說,靠著規模宏大的紀念花木蘭的古代建築群為依託,還算可能性比較大的。

當然,黃陂區為了發展旅遊,將木蘭景區擴大了,把木蘭山周邊的幾個景區,比如木蘭湖、木蘭天池、木蘭草原等也打上了“木蘭”的牌子,除了木蘭山之外的這些“木蘭景區”確實不是古代就有的。但是純粹從旅遊的角度看,只要風景好,服務好,玩的開心最重要,誰管他經不經得起考古檢驗呢?

因為要說鑽牛角尖起來,可能結果會顛覆你的想象——因為過度深究下去,可能“花木蘭”這個人物也不一定經得起考證呢!

——因為現有的花木蘭的故事全部來自於《木蘭辭》這一北方民歌及其延伸出來的文學藝術作品,且不論民歌、文學作品(比如《水滸傳》、《白蛇傳》、《封神榜》等)不能作為考證依據,即使可以作為依據,但花木蘭的姓氏、籍貫等,《木蘭辭》中並無明確的記載。甚至正史裡更無記載——我們不妨自問,對於中國這樣一個自古極為重視“修史”,歷朝歷代都極為重視史官記史,把記錄歷史,為王侯將相歌功頌德,追求歷史定位,作為中央政權頭等大事之一的國家,對於木蘭這樣的一個混到了將軍級別,相當於今天國防部長,在中央軍隊混了一輩子,創下赫赫戰功、取得了足以彪炳千秋的戰功的著名人物,正史裡面居然毫無記載,甚至連個情節相似的人物也沒有。經過百年以來的考古工作,全國上下也沒有發現任何有說服力的考古實物依據,這樣的人物能是真實的麼?

這還別談花木蘭故事本身的邏輯就留存在瑕疵。從常理上說,一個女性,一輩子在軍營這種男人堆裡,和糙漢子們一起同住、同睡、同如廁、同洗澡,不僅完全沒被發現,還一路混到將軍級別——這怎麼可能呢?如果你是女性,從青春發育期開始,你跑到男性公寓裡和男的住一個月,生理期也不能出來,不能讓男的發現你的性別,做得到不?你試試!……這還不談在軍隊打一輩子仗,不受傷?受傷了不處理?處理各種傷口的過程中不會寬衣解帶露出馬腳?因此,木蘭之爭歷代有之。

這麼說可能刺激到大家的民族自尊心了。花木蘭怎麼可能是不存在的呢?其實大家稍微冷靜一下不妨想想,歷史上的虛構民族英雄的人物還少了麼?白素貞、孟姜女、祝英臺、穆桂英……都是虛構的!但是儘管如此,這麼多虛構的巾幗英雄卻承載了我們對這類忠貞愛國、敢愛敢恨、有血有肉、善良勇敢的性格的精神寄託。所以歷朝歷代都有官方、民間建設、營造大量物質的、非物質的遺產去歌頌他們、紀念他們。人物是虛構的,但是承載的歷史故事、文化傳統卻是貨真價實的!

今天我們和歷史上一樣,弘揚木蘭,不是要你鑽牛角尖,去爭哪裡的木蘭是真的,哪裡的木蘭是水貨。只是要你在放鬆休閒旅遊之間,紀念這位偉大的歷史人物,不論她是不是真的,我們傳承的是千百年來的歷史傳統,是敢愛敢恨、用真愛國的這種性格。











絵飛的魚給邇覹笑


湖北木蘭山位於武漢市黃陂區北,是大別山南麓的高峰之一。至於其名稱的由來由於家喻戶曉的木蘭替父從軍的故事而蒙上了一層神秘的色彩。


據史書的記載:木蘭山在古時候稱作建明山的,又因山勢險峻起伏,狀如雄獅怒吼,故又稱之為青獅嶺。和西遊記中的獅駝嶺是兩碼事兒喲,不可混為一談。後來滄海桑田,時移變換的,坡坡嶺嶺的長滿了木蘭樹,所以更名為木蘭山。又因“木蘭將軍”的傳說,使木蘭山蒙上濃郁的神秘人文色彩。

花木蘭故事的流傳,應歸功於《木蘭辭》這一北方民歌,但花木蘭的姓氏、籍貫等,史書中並無明確的記載。因此,木蘭之爭歷代有之。她的故鄉到底在哪裡?歷史上曾經爭論不休。但是,這些都不是主要的不是嗎?千百年來,花木蘭一直是受中國人尊敬的一位女性人物,因為她又勇敢又純樸。她的精神激勵著成千上萬的中華兒女保衛國家,可歌可泣。



姑臧未央


花木蘭,在我國民間可謂家喻戶曉,在修辭上,花木蘭和穆桂英往往是並列的。一般認為,花木蘭是今天河南範圍的人——比如豫劇還專門有《花木蘭》的劇目。但是,在湖北省,也存在一個木蘭山,那麼,這個木蘭山是否和花木蘭有關?

木蘭之謎

其實,花木蘭到底姓什麼,並沒有定論。花木蘭(姑且這麼稱呼)生活在哪個朝代,爭議也很大——有認為花木蘭是秦漢時代的,還有說法認為是隋唐時代的,不過,主流說法則是認為花木蘭應當是北朝時期的人。

因為最早關於花木蘭的資料,見於《木蘭辭》,而《木蘭辭》出自北朝的樂府詩,這說明最起碼南北朝時期,花木蘭的傳說已經存在了。既然如此,花木蘭斷乎不會晚於南北朝——因此從這一點來說,排除了花木蘭是隋唐人的可能性。

而從“可汗大點兵”,以及“暮宿黃河邊”這兩句,可以做出這樣的判斷:花木蘭生活在擁有黃河的王朝裡,並且這個王朝的君主是“胡人”,不然不會有“可汗”的修辭。因此花木蘭不會是秦漢時節的人,經過一番排除,基本可以斷定,花木蘭生活年代,應該是北朝同塞外戰爭頻繁的時節,故而,最有可能的情況,就是花木蘭參加了北魏和柔然的戰爭,並且建功立業,衣錦還鄉。

不過,詭異的是,翻遍《北魏》史書,幾乎找不到關於女人在參與討伐柔然戰爭中建功立業記錄。並且,在經得起推敲的史料中,也找不到花木蘭可靠的記錄。

換而言之,花木蘭是一個姓氏不確定,只存在於北魏民間傳說中的女子,她的真實身份、她的出生地,其實都沒有可信的證據,花木蘭身上充滿了謎團。

不過,花木蘭是否存在不要緊,只要有了名人,家鄉也會隨之產生,並且產生若干個。

湖北木蘭山

由於花木蘭不是歷史人物,而是傳說人物,因此,花木蘭有了許多家鄉,其中,就有湖北。

湖北木蘭山,位於武漢境內。在花木蘭的傳說中,此地曾是花木蘭的生活之地。傳說花木蘭自小喜歡習武,尤其是在射箭方面,花木蘭對其更是情有獨鍾。而其練武的場所,正是木蘭山。

並且,在木蘭山上,有一些竹子,在傳說中,花木蘭時常喜歡用竹子製作弓箭,來供自己練習射箭之用。


藤樹先生


花木蘭最早出現於南北朝一首敘事詩《木蘭辭》中,該詩約作於南北朝的北魏,最初收錄於南朝陳的《古今樂錄》。僧人智匠在《古今樂錄》稱:“木蘭不知名。”長300餘字,後經隋唐文人潤色。

木蘭辭是一首北朝樂府民歌。《木蘭辭》最早見於南朝陳僧人智匠所編的《古今樂錄》,後郭茂倩《樂府詩集》收入,此詩大約產生於北魏後期。

花木蘭的事蹟流傳至今,中國古代巾幗英雄,忠孝節義,代父從軍擊敗入侵民族而流傳千古,唐代皇帝追封為“孝烈將軍”。

花木蘭故事的流傳,應歸功於《木蘭辭》這一方民歌,但花木蘭的姓氏、籍貫等,史書並無確載。

目前有兩種主要的民間說法是:   

第一種說法是:   

北魏太武帝年間,花木蘭替父從軍,參加了北魏破柔然之戰,木蘭多次參與了北魏出擊大漠兵伐柔然的戰爭,且表現突出,但卻無人發現她是女子。戰爭結束後,朝廷欲授予她尚書郎,被她婉言拒絕。   

第二種說法是:   

隋恭帝義寧年間,突厥犯邊,木蘭女扮男裝,代父從軍,征戰疆場多載,屢建功勳。花木蘭的事蹟傳至今,主要應歸功於《木蘭辭》這一方北朝民歌的絕唱,這是一篇由宋代郭茂倩編的長篇敘事詩歌,歌頌了花木蘭女扮男裝替父從軍的傳奇故事。(《木蘭辭》是公認的北朝民歌,和隋朝缺乏密切的關係,這種隋朝末年的說法卻與全文多處有衝突,但是不知道為何會流傳這種說法)。

故里:

最有可能有二,一在虞城,一在延安。

其他網友總結:

1、河南商丘市虞城縣營郭鎮是木蘭故里,有花木蘭祠為證。在京九鐵路線上,有個虞城木蘭站,不遠處即為花木蘭祠,是隋朝木蘭故居所在地。祠始建於唐代,佔地面積72000平方米,自南而北依次有大門、大殿、獻殿、後樓和各院落,共有百餘間。大門過道內,塑有花木蘭的高大戰馬;大殿內,塑有花木蘭戎裝出徵像和兩側侍衛;後樓塑有花木蘭少女像、全家合歡像;祠殿內外,有歷代官吏、名人讚美花木蘭的撰文、題詩、書畫等碑刻十餘通。如唐代杜牧詩:“彎弓征戰作男兒,夢裡曾經與畫眉。幾度思歸還把酒,佛雲堆上祝明妃”。可惜,原祠毀於1943年一場戰火,近年重修,尚有元代、清代祠碑保存完好。2007年5月22日,中國民間文藝家協會做出決定,命名虞城縣為“中國木蘭之鄉”,並同意虞城縣掛牌成立“中國木蘭文化研究中心”。   

2、木蘭葬於延安,聖地有勝蹟。木蘭家住延安城南萬花鄉花塬頭村,為花姓,北魏人。死後葬於村旁山上,稱“花家陵”。皇帝還派人送葬,墓下有石階,兩旁分列石人、石馬、石獅、石羊。1984年,在延安萬花山修復了木蘭陵園。該園雕樑畫檔,典雅壯觀,依山建有墓冢,石碑上刻有舒同所書的“木蘭詩”、“花將軍墓”,以及白居易、杜牧等著名詩人歌頌花木蘭的詩詞。園內遍植滿了木蘭喜愛的牡丹花,塑有木蘭戎裝石像,躍馬橫劍,逼真再現了木蘭當年的英雄氣概。  

3、安徽亳州市也有史書文物建築證明自己是花木蘭故里。亳州說認為花木蘭是漢朝人,早於北朝的木蘭辭,符合邏輯。城郊有陵,並有多塊石碑。   

木蘭亳州人之說主要有下列根據:   

(一)明代,由皇帝御批的《大明一統志》載:“木蘭姓魏,亳州人。嘗代父戍完(縣),唐封孝烈將軍”。   

(二)清代,《大清一統志》引《大明一統志》雲:“木蘭姓魏,亳州人。漢文帝時,匈奴寇北邊,發內郡戍之。木蘭代父為戍卒,以功為小校,所戍是完縣,故完人祀之。孝烈將軍,唐所封也。”   

(三)明清以來的《鳳陽府志》、《潁州府志》、《保定府志》異口同聲,均言“木蘭姓魏,亳州人。”《歸德府志》雲:“木蘭,亳之譙人也。”   

(四)古代《亳州志》、《完縣誌》均言:“木蘭姓魏,亳州人” 。   

(五)清代由皇帝欽定的大型圖書《古今圖書集成》內言“木蘭姓魏,亳州人。”   

(六)明代巡按御史(皇家史官,自稱柱下史)何出光曾作《木蘭祠賽神曲》12首,他在序文中說:“木蘭,亳人,魏氏女。”   

(七)完縣(今名順平縣)木蘭祠元代碑刻《漢孝烈將軍記》言:“神姓魏,字木蘭,亳州人。”   

(八)木蘭戍邊燕山,《燕山叢錄》一書對木蘭的記載較為詳細,雲:“完縣東門外有孝烈廟,榜曰孝烈將軍。”《大清一統志》引《大明一統志》雲:“縣東或雲即木蘭女嘗代父戍此。唐封孝烈將軍。”有古碑稱曰:“木蘭姓魏,亳州人。”   

(九)歷代學者,如元代學者達世安、明代學者朱國楨、明代詩人吳姚奎等,均在自己的著作中明白無誤地稱:“木蘭姓魏,亳州人。”   

(十)木蘭家鄉亳州及木蘭戍邊之地燕山一帶均有很多傳說,不約而同地認為:木蘭是漢代女子,從軍的背景也是匈奴犯境。   

4、湖北黃陂縣:據一些史料記載,湖北黃陂縣城北20裡為木蘭故鄉,古時曾置木蘭縣。在《湖北通志》、《黃陂縣誌》因黃陂有木蘭廟、木蘭將軍冢。《木蘭古傳》曰:“木蘭將軍黃郡西陵人也。”清《忠孝勇烈奇女傳》稱:“木蘭朱姓,為湖廣黃州府西陵縣雙龍鎮人。”史傳明示則成為湖北黃陂人“與木蘭同籍”的最大理由。黃陂雙龍鎮有座“木蘭山”,山的北坡有一大土冢,冢前墓碑銘刻“敕建木蘭將軍墓碑序”。木蘭山上尚存“唐木蘭將軍坊”,上鐫“忠孝勇節”。

考究:

《木蘭辭》中有云:

“東市買駿馬,西市買鞍韉,南市買轡頭,北市買長鞭。朝辭爺孃去,暮宿黃河邊。不聞爺孃喚女聲,但聞黃河流水鳴濺濺。旦辭黃河去,暮至黑山頭。不聞爺孃喚女聲,但聞燕山胡騎聲啾啾。萬里赴戎機,關山度若飛。”

朝辭爺孃去,暮宿黃河邊。

由詩中可知花木蘭交通工具為馬。馬的速度20-60公里,一次最多連續可以跑60-100公里。當然如果不心疼馬,一晚上跑300公里撐死。同時馬也會掉膘,估計要個把月才能恢復。

古代傳遞消息最快的是800里加急,指的是一天跑400公里,這就是神速了。一路上每10公里換一次驛馬,有時還經常跑死馬。

故花木蘭的家鄉應該黃河邊100公里以內,其地有二。一在黃河“幾”字形內,一在中原黃河以南。首先可以排除湖北黃陂。

旦辭黃河去,暮至黑山頭。

黑山有四:

1、《水經注·汾水》:西南過高梁邑西, 黑水出黑山,西逕楊城南,又西與巢山水會。

《山海經》曰:牛首之山,勞水出焉,西流注於潏水,疑是水也。潏水,即巢山之水也。水源東南出巢山東谷,北逕浮山東,又西北流與勞水合,亂流西北逕高梁城北,西流入於汾水。汾水又南逕高梁故城西,故高梁之墟也。《春秋·僖公二十四年》,秦穆公納公子重耳於晉,害懷公於此。《竹書紀年》:晉出公十三年,智伯瑤城高梁,漢高帝十二年以為侯國,封恭侯酈疥於斯邑也。


高梁,春秋晉邑。在今山西臨汾市東北。或說在今臨汾市北高河村。《左傳》: 僖公二十四年 (前636)二月,公子重耳返晉,“使殺懷公於高梁”。

2、《清水》: 清水出河內修武縣之北黑山,黑山在縣北白鹿山東,清水所出也。上承諸陂散泉,積以成川。

修武縣位於河南省西北部,隸屬焦作市。東與輝縣、獲嘉縣相連,西與博愛縣、焦作市銜接,南至武陟縣。北界東大河,分別與晉城澤州縣柳樹口鎮、晉城陵川縣奪火鄉接壤,是海河流域的源頭之一。

3、《蕩水》:《地理志》曰:羑水至內黃入蕩者也。蕩水又東與長沙溝水合,其水導源黑山北谷,東流逕晉鄙故壘北,謂之晉鄙城,名之為魏將城,昔魏公子無忌矯奪晉鄙軍於是處。

晉鄙城,在今河南湯陰縣南三十里。《水經·蕩水注》: 長沙溝水 “東流徑晉鄙故壘北,謂之晉鄙城,名之為魏將城。昔魏公子無忌矯奪晉鄙軍於是處,故班叔皮 《遊居賦》 曰: ‘過蕩陰而吊晉鄙,責公子之不臣’ 者也”。東魏置魏德縣於此。故又名魏德城。


湯陰位於河南省北部,南近省會鄭州,北鄰古都安陽,東依油城濮陽,西連煤城鶴壁。

《太平寰宇記》記載:"自周、秦、漢、魏,前後出師北伐,唯有三道。"其東道是從今河北定縣出喜峰口,西道是從隴西出甘肅安西。中道出黑山,正與《木蘭詩》中“旦辭爺踉去,暮宿黃河邊”“旦辭黃河去,暮至黑山頭”相符。

拓跋安壽,陽平王新成長子,襲爵。高祖賜名頤。累遷懷朔鎮大將,都督三道諸軍事北討。詔徵赴京,勖以戰伐之事。對曰:“當仰仗廟算,使呼韓同渭橋之禮。”帝嘆曰:“壯哉王言!朕所望也。”未發,遭母憂,詔遣侍臣以金革敦喻。既殯而發,與陸叡集三道諸將議軍途所詣。於是中道出黑山,東道趨士盧河,西道向侯延河。軍過大磧,大破蠕蠕。頤入朝,詔曰:“王之前言,果不虛也。”後除朔州刺史。

前三個皆在山西南部、河南北部,離黃河岸邊100公里左右。這裡不管是那處黑山,距虞城皆不遠。

第四個黑山,來源於唐宋詩詞中,特指殺虎山。

徵人怨 / 徵怨

唐代:柳中庸

歲歲金河復玉關,朝朝馬策與刀環。

三春白雪歸青冢,萬里黃河繞黑山。

青冢(zhǒng):西漢時王昭君的墳墓,在今內蒙古呼和浩特之南,當時被認為是遠離中原的一處極僻遠荒涼的地方。傳說塞外草白,惟獨昭君墓上草色發青,故稱青冢。

黑山:一名殺虎山,在今內蒙古呼和浩特市東南。▲

《木蘭辭》中有“旦辭黃河去,暮至黑山頭。但聞燕山胡騎鳴啾啾。”黑山即殺虎山,在今內蒙古東南,去黃河不遠。燕山指燕然山,即今蒙古國杭愛山。據此可知,詩中戰事當發生於北魏與柔然間。

此處黑山距離延安亦不遠。


青陽帝君


木蘭山在湖北武漢黃陂,佛道兩教共處一山,這裡有和花木蘭有關的木蘭將軍墳、木蘭殿、鬥姥宮、朝天門、報恩殿、以及三清殿、娘娘殿、玉皇閣、金頂等景點。

木蘭山的一山一水、一草一木都蘊藏著花木蘭傳說,傳承著“忠、孝、勇、節”的木蘭精神。山上還保存著木蘭花樹、試箭石、龍尾石、穿箭崖、棋盤石、下馬石、木蘭殿、玉皇閣、祈嗣頂等一大批與木蘭傳說相關的遺址。木蘭山距離武漢60公里,黃陂35公里,是一個遠離城市的的清新之地。

關於花木蘭陝西人說她是延安人,湖北人說她是黃陂人,安徽人說她是亳州人,河南人說她是商丘虞城縣人。河南《商丘縣誌》則說她是丘花宋村人,似以《商丘縣誌》的說法比較合理。

內蒙古人說她是盛樂人(今呼市和林格爾)和鄂爾多斯人,河北人說她是完縣人…… 花木蘭究竟是哪裡人呢?史書上面沒有記載。花木蘭之爭歷代有之。她的故鄉到底在哪裡?歷史上曾經爭論不休。從木詩來分析可能是呼和浩特人。“旦辭爺孃去,暮宿黃河邊”;渡河東行約百里有“黑水”,即今呼和浩特的大黑河,《木蘭詩》中“黑山”,即殺虎山,在呼和浩特東南百里,也是東征必經的要道;繼續東行至“燕山”。因此木蘭才能“旦辭黃河去,暮宿黑山頭,不聞爺孃喚女聲,但聞燕山胡騎鳴啾啾”。

從木蘭行軍的地理方位考證,鄂爾多斯市準格爾旗史志辦楊玉銘推斷出木蘭的家鄉在勝州附近啟民可汗所屬牧地,木蘭買鞍馬鞭轡之城有東、南、西、北四市,便是勝州城,今內蒙古鄂爾多斯市準格爾旗北的十二連城古城遺址。當年人口眾多、市井繁華,盛極一時。《木蘭詩》後文“爺孃聞女來,出郭相扶將”,也說明木蘭的家在勝州城內。








鄉村老農有話說


可笑至極,花木蘭成了河南人,你以為常香玉就是真的花木蘭,戲演的多,不見得是本地人,文藝世界裡人們喜歡歌頌的是外面的世界。

木蘭辭:朝辭爺孃去,暮宿黃河邊,河南商丘到黃河邊要騎一天?而黃陂距離剛好。

朝辭黃河去,暮宿黑山頭(大青山)剛好又一一大騎程。

木蘭得勝回朝(回河南)想回老家,木蘭不用尚書郎,願騎明託千里駒,送兒回故鄉。在河南省還用這麼快的好馬?

木蘭騎千里駒回家換好女兒妝,戰友們才騎馬趕到,如果河南也就前後腳,而到湖北才會這麼長時間才趕到。


紅9九


花木蘭是世人皆知的代父從軍的巾幗英雄,她的故事千百年來已深入民間。

花木蘭是哪裡人,那就從《木蘭辭》說起。《木蘭辭》是一首北朝民歌,講途了花木蘭代父從軍,不甘勞苦,抗擊外敵的英雄故事;所以,花木蘭史無其人,是詩中塑造的一個人物。其詩中來看應是北魏徵伐柔然的戰爭,因此花木蘭應是今山西人。北魏初,都平城(今山西大同),後遷洛陽。據與柔然的戰爭推斷:花木蘭,平城(今山西大同市)人。

花木蘭雖實無此人,但歷代巾幗英雄層出不窮,於是便皆冠以“花木蘭”之名。🉐

今天介紹一位真實的巾幗英雄,“閬中花木蘭”一一韓娥。

貞女韓氏,保寧人。元末明玉珍據蜀,貞女慮見掠,偽為男子裝,混跡民間。繼而被驅入伍,轉戰七年,人莫知其處女也。後從明玉珍破雲南還,遇叔父贖歸成都,始改裝而行,同時從軍者莫不驚異。洪武四年,嫁為尹氏婦。成都人以韓貞女稱。

一一《明史•烈女傳》保寧府(府治閬中)🉐

韓娥,元末四川保寧府閬中縣人,十二被亂軍所擄,遂改男裝從軍,隨明玉珍徵雲南。在長期的軍旅生涯中,韓娥舉止檢點,謹小慎微,事無大小,都盡力完成,因而全軍上下都深信不疑。後隨叔父歸蜀,改回女裝嫁與成都新都縣馬覆宗。為紀念韓娥今閬中與新都皆有木蘭鄉。

代父從軍花木蘭,運籌機巧敗柔然。

信來巾幗非為夢,貞女韓娥入史篇。





白溪釣客


關於“女扮男裝的木蘭英雄”是否真有其人,沒有任何靠譜的史料可證明。南北朝留下的那首《木蘭辭》是關於木蘭故事的唯一的原始線索,但是,很顯然,《木蘭辭》描述木蘭時,幾乎是純文學創作,關於木蘭姓氏、居住地方、所在國家、生活的大致時代、服役作戰的大致地方、作戰對象,這些最起碼的具體信息全部空缺,所以,該詩如果用來研究“真實的木蘭”,其實並不具備史料價值。

在可信史料完全空缺的情況下,木蘭這一形象只能被視為傳說,而不能當成真實人物。

既然“女將軍木蘭”形象迄今仍然只是傳說中人物,那麼,硬要把作為傳說中人物的木蘭英雄說成是某個地方的人,甚至當成真人真事,去投入巨資大興土木搞紀念、搞旅遊宣傳,乃至於多個地方爭搶“木蘭故里”的名號,這就大可不必,純屬炒作,是對歷史的極不尊重。

需要說明的是,在我國曆史上,值得研究、值得華夏兒女銘記的真正女英雄其實不少,例如:明末清初的著名女將領秦良玉,傑出的抗戰女英雄李林烈士(在山西對日作戰犧牲),臺兒莊戰役犧牲的女英雄劉守玟,真正女扮男裝的抗戰運輸戰線女英雄李月美。

當人們把傳說人物木蘭當成真人真事去大肆炒作時,這些千真萬確的女英雄卻往往被人們無視,這一熱一冷,豈不是令人很遺憾很寒心麼?

話說回來,木蘭就算不是真實人物,但是,在文學人物花木蘭形象的塑造與傳說中,寄託了千百年來的華夏兒女們對氣節、對婦女優良品德、對孝敬父母的精神、對愛國精神、對傳奇故事的喜好與倡導,從這些意義來說,木蘭傳說同樣有其重要的思想文化價值,這類傳說文化同樣需傳承。

不過,各地在宣傳木蘭時,切莫生硬地把木蘭當作真人真事去渲染,而應該老老實實地說明其“屬於傳說中人物”的性質。例如,作為所謂“木蘭故里”眾多說法之一的湖北省武漢市黃陂區,在宣傳木蘭時,不應該輕率地說“木蘭是我們黃陂歷史上的女英雄”,而應坦率地說:當地人相傳木蘭生於黃陂,所以,在黃陂留下關於木蘭的不少傳說故事和傳說“遺址”,反映了黃陂民眾樸素的愛國愛鄉、重視女子美德、重視孝道的情懷。其他號稱“木蘭故里”的各地也當如此。


曉帆輕舟


花木蘭這個存在不存在還不知道,根據木蘭辭裡面寫的,還有一些歷史傳記,花木蘭是南北朝北魏人,對抗的是草原柔然人,而且是離草原不是很遠的地方,所以排除湖北,我本人是湖北的,河南次之,最有可能是山西和陝西,那根據北魏的都城所在地,古代離都城近抓壯丁容易些,抽丁參戰也容易登記的詳細,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