花木兰是河南人,为什么湖北也有一个木兰山,湖北木兰山名字的由来和花木兰有关吗?

青青子衿122917463


不能只要名字相似,就往一起联系吧?别的不说,“龙城”一词,指哪个城市?在百度上搜一下,至少会出现濮阳 天水、诸城、太原、常州、柳州、朝阳七个结果。难道它们之间也非得有联系?

说到花木兰,应该是一个虚构的人物。既然是虚构,当然也不存在籍贯的问题。说她是河南人,恐怕是穿凿了。

木兰这个形象,最早出现在《木兰词》中,还没有姓花。也许是没有姓氏,也许是姓木。《木兰词》是北朝民歌。北朝时,与少数民族作战的汉族,有可能是河南人,但也有可能是河北、山西等地。不过肯定不会是湖北。因为南北朝分界,与“阴山”“燕山”的敌人作战,不可能到湖北去动员兵力。

所以,湖北的木兰山,肯定与代父从军的木兰没有关系。


木兰也是一种花木。古人起名字,也喜欢用前朝名人,比如《京华烟云》的女主人公,就叫姚木兰。所以湖北木兰山,可以跟这些典故去找找关系。


栖鸿看红楼


题目有问题。花木兰不是河南人。不论哪个版本里的花木兰出生的年代,中国还没有实行“行省制度”,根本就不存在“河南省”,何来“花木兰是河南人”一说?

早在《木兰辞》提到的年代,黄陂木兰山就开始流传木兰从军的故事,木兰山上的建筑,最早始建于唐代,比如下图三里的“唐木兰将军祠”。这个铁证至少证明了最晚唐代,木兰山地区就开始纪念“木兰将军”了。木兰山的古建筑群现在是国家级文物保护单位,黄陂木兰文化已经列入“国家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名录”,是货真价实的“真木兰”,不是后人杜撰的,更不是某些人所谓的“今天的人们为了发展旅游编造牵强附会”一说!

也许,有人会说木兰是北方人物,因为有的民歌里面提到了黄河,《木兰辞》里面提到了“可汗大点兵”,甚至举出了河南、河北、安徽、陕西等地也有“木兰墓”、“木兰庙”等古迹。可是你可以上网去查查,这几个地方的“木兰”不是姓魏,就是姓朱……或者其他,并不姓“花”,而且河南的“魏姓木兰”是西汉时期的,比《木兰辞》所处的南北朝时期早了几百年呢!……其他几个版本的“木兰”不论出生年代,还是其他因素,和《木兰辞》也不是完全对得上。可以说目前几处争夺“木兰故里”的地方都不能完全对得上。黄陂的木兰山相对来说,靠着规模宏大的纪念花木兰的古代建筑群为依托,还算可能性比较大的。

当然,黄陂区为了发展旅游,将木兰景区扩大了,把木兰山周边的几个景区,比如木兰湖、木兰天池、木兰草原等也打上了“木兰”的牌子,除了木兰山之外的这些“木兰景区”确实不是古代就有的。但是纯粹从旅游的角度看,只要风景好,服务好,玩的开心最重要,谁管他经不经得起考古检验呢?

因为要说钻牛角尖起来,可能结果会颠覆你的想象——因为过度深究下去,可能“花木兰”这个人物也不一定经得起考证呢!

——因为现有的花木兰的故事全部来自于《木兰辞》这一北方民歌及其延伸出来的文学艺术作品,且不论民歌、文学作品(比如《水浒传》、《白蛇传》、《封神榜》等)不能作为考证依据,即使可以作为依据,但花木兰的姓氏、籍贯等,《木兰辞》中并无明确的记载。甚至正史里更无记载——我们不妨自问,对于中国这样一个自古极为重视“修史”,历朝历代都极为重视史官记史,把记录历史,为王侯将相歌功颂德,追求历史定位,作为中央政权头等大事之一的国家,对于木兰这样的一个混到了将军级别,相当于今天国防部长,在中央军队混了一辈子,创下赫赫战功、取得了足以彪炳千秋的战功的著名人物,正史里面居然毫无记载,甚至连个情节相似的人物也没有。经过百年以来的考古工作,全国上下也没有发现任何有说服力的考古实物依据,这样的人物能是真实的么?

这还别谈花木兰故事本身的逻辑就留存在瑕疵。从常理上说,一个女性,一辈子在军营这种男人堆里,和糙汉子们一起同住、同睡、同如厕、同洗澡,不仅完全没被发现,还一路混到将军级别——这怎么可能呢?如果你是女性,从青春发育期开始,你跑到男性公寓里和男的住一个月,生理期也不能出来,不能让男的发现你的性别,做得到不?你试试!……这还不谈在军队打一辈子仗,不受伤?受伤了不处理?处理各种伤口的过程中不会宽衣解带露出马脚?因此,木兰之争历代有之。

这么说可能刺激到大家的民族自尊心了。花木兰怎么可能是不存在的呢?其实大家稍微冷静一下不妨想想,历史上的虚构民族英雄的人物还少了么?白素贞、孟姜女、祝英台、穆桂英……都是虚构的!但是尽管如此,这么多虚构的巾帼英雄却承载了我们对这类忠贞爱国、敢爱敢恨、有血有肉、善良勇敢的性格的精神寄托。所以历朝历代都有官方、民间建设、营造大量物质的、非物质的遗产去歌颂他们、纪念他们。人物是虚构的,但是承载的历史故事、文化传统却是货真价实的!

今天我们和历史上一样,弘扬木兰,不是要你钻牛角尖,去争哪里的木兰是真的,哪里的木兰是水货。只是要你在放松休闲旅游之间,纪念这位伟大的历史人物,不论她是不是真的,我们传承的是千百年来的历史传统,是敢爱敢恨、用真爱国的这种性格。











絵飛的魚給迩覹笑


湖北木兰山位于武汉市黄陂区北,是大别山南麓的高峰之一。至于其名称的由来由于家喻户晓的木兰替父从军的故事而蒙上了一层神秘的色彩。


据史书的记载:木兰山在古时候称作建明山的,又因山势险峻起伏,状如雄狮怒吼,故又称之为青狮岭。和西游记中的狮驼岭是两码事儿哟,不可混为一谈。后来沧海桑田,时移变换的,坡坡岭岭的长满了木兰树,所以更名为木兰山。又因“木兰将军”的传说,使木兰山蒙上浓郁的神秘人文色彩。

花木兰故事的流传,应归功于《木兰辞》这一北方民歌,但花木兰的姓氏、籍贯等,史书中并无明确的记载。因此,木兰之争历代有之。她的故乡到底在哪里?历史上曾经争论不休。但是,这些都不是主要的不是吗?千百年来,花木兰一直是受中国人尊敬的一位女性人物,因为她又勇敢又纯朴。她的精神激励着成千上万的中华儿女保卫国家,可歌可泣。



姑臧未央


花木兰,在我国民间可谓家喻户晓,在修辞上,花木兰和穆桂英往往是并列的。一般认为,花木兰是今天河南范围的人——比如豫剧还专门有《花木兰》的剧目。但是,在湖北省,也存在一个木兰山,那么,这个木兰山是否和花木兰有关?

木兰之谜

其实,花木兰到底姓什么,并没有定论。花木兰(姑且这么称呼)生活在哪个朝代,争议也很大——有认为花木兰是秦汉时代的,还有说法认为是隋唐时代的,不过,主流说法则是认为花木兰应当是北朝时期的人。

因为最早关于花木兰的资料,见于《木兰辞》,而《木兰辞》出自北朝的乐府诗,这说明最起码南北朝时期,花木兰的传说已经存在了。既然如此,花木兰断乎不会晚于南北朝——因此从这一点来说,排除了花木兰是隋唐人的可能性。

而从“可汗大点兵”,以及“暮宿黄河边”这两句,可以做出这样的判断:花木兰生活在拥有黄河的王朝里,并且这个王朝的君主是“胡人”,不然不会有“可汗”的修辞。因此花木兰不会是秦汉时节的人,经过一番排除,基本可以断定,花木兰生活年代,应该是北朝同塞外战争频繁的时节,故而,最有可能的情况,就是花木兰参加了北魏和柔然的战争,并且建功立业,衣锦还乡。

不过,诡异的是,翻遍《北魏》史书,几乎找不到关于女人在参与讨伐柔然战争中建功立业记录。并且,在经得起推敲的史料中,也找不到花木兰可靠的记录。

换而言之,花木兰是一个姓氏不确定,只存在于北魏民间传说中的女子,她的真实身份、她的出生地,其实都没有可信的证据,花木兰身上充满了谜团。

不过,花木兰是否存在不要紧,只要有了名人,家乡也会随之产生,并且产生若干个。

湖北木兰山

由于花木兰不是历史人物,而是传说人物,因此,花木兰有了许多家乡,其中,就有湖北。

湖北木兰山,位于武汉境内。在花木兰的传说中,此地曾是花木兰的生活之地。传说花木兰自小喜欢习武,尤其是在射箭方面,花木兰对其更是情有独钟。而其练武的场所,正是木兰山。

并且,在木兰山上,有一些竹子,在传说中,花木兰时常喜欢用竹子制作弓箭,来供自己练习射箭之用。


藤树先生


花木兰最早出现于南北朝一首叙事诗《木兰辞》中,该诗约作于南北朝的北魏,最初收录于南朝陈的《古今乐录》。僧人智匠在《古今乐录》称:“木兰不知名。”长300余字,后经隋唐文人润色。

木兰辞是一首北朝乐府民歌。《木兰辞》最早见于南朝陈僧人智匠所编的《古今乐录》,后郭茂倩《乐府诗集》收入,此诗大约产生于北魏后期。

花木兰的事迹流传至今,中国古代巾帼英雄,忠孝节义,代父从军击败入侵民族而流传千古,唐代皇帝追封为“孝烈将军”。

花木兰故事的流传,应归功于《木兰辞》这一方民歌,但花木兰的姓氏、籍贯等,史书并无确载。

目前有两种主要的民间说法是:   

第一种说法是:   

北魏太武帝年间,花木兰替父从军,参加了北魏破柔然之战,木兰多次参与了北魏出击大漠兵伐柔然的战争,且表现突出,但却无人发现她是女子。战争结束后,朝廷欲授予她尚书郎,被她婉言拒绝。   

第二种说法是:   

隋恭帝义宁年间,突厥犯边,木兰女扮男装,代父从军,征战疆场多载,屡建功勋。花木兰的事迹传至今,主要应归功于《木兰辞》这一方北朝民歌的绝唱,这是一篇由宋代郭茂倩编的长篇叙事诗歌,歌颂了花木兰女扮男装替父从军的传奇故事。(《木兰辞》是公认的北朝民歌,和隋朝缺乏密切的关系,这种隋朝末年的说法却与全文多处有冲突,但是不知道为何会流传这种说法)。

故里:

最有可能有二,一在虞城,一在延安。

其他网友总结:

1、河南商丘市虞城县营郭镇是木兰故里,有花木兰祠为证。在京九铁路线上,有个虞城木兰站,不远处即为花木兰祠,是隋朝木兰故居所在地。祠始建于唐代,占地面积72000平方米,自南而北依次有大门、大殿、献殿、后楼和各院落,共有百余间。大门过道内,塑有花木兰的高大战马;大殿内,塑有花木兰戎装出征像和两侧侍卫;后楼塑有花木兰少女像、全家合欢像;祠殿内外,有历代官吏、名人赞美花木兰的撰文、题诗、书画等碑刻十余通。如唐代杜牧诗:“弯弓征战作男儿,梦里曾经与画眉。几度思归还把酒,佛云堆上祝明妃”。可惜,原祠毁于1943年一场战火,近年重修,尚有元代、清代祠碑保存完好。2007年5月22日,中国民间文艺家协会做出决定,命名虞城县为“中国木兰之乡”,并同意虞城县挂牌成立“中国木兰文化研究中心”。   

2、木兰葬于延安,圣地有胜迹。木兰家住延安城南万花乡花塬头村,为花姓,北魏人。死后葬于村旁山上,称“花家陵”。皇帝还派人送葬,墓下有石阶,两旁分列石人、石马、石狮、石羊。1984年,在延安万花山修复了木兰陵园。该园雕梁画档,典雅壮观,依山建有墓冢,石碑上刻有舒同所书的“木兰诗”、“花将军墓”,以及白居易、杜牧等著名诗人歌颂花木兰的诗词。园内遍植满了木兰喜爱的牡丹花,塑有木兰戎装石像,跃马横剑,逼真再现了木兰当年的英雄气概。  

3、安徽亳州市也有史书文物建筑证明自己是花木兰故里。亳州说认为花木兰是汉朝人,早于北朝的木兰辞,符合逻辑。城郊有陵,并有多块石碑。   

木兰亳州人之说主要有下列根据:   

(一)明代,由皇帝御批的《大明一统志》载:“木兰姓魏,亳州人。尝代父戍完(县),唐封孝烈将军”。   

(二)清代,《大清一统志》引《大明一统志》云:“木兰姓魏,亳州人。汉文帝时,匈奴寇北边,发内郡戍之。木兰代父为戍卒,以功为小校,所戍是完县,故完人祀之。孝烈将军,唐所封也。”   

(三)明清以来的《凤阳府志》、《颍州府志》、《保定府志》异口同声,均言“木兰姓魏,亳州人。”《归德府志》云:“木兰,亳之谯人也。”   

(四)古代《亳州志》、《完县志》均言:“木兰姓魏,亳州人” 。   

(五)清代由皇帝钦定的大型图书《古今图书集成》内言“木兰姓魏,亳州人。”   

(六)明代巡按御史(皇家史官,自称柱下史)何出光曾作《木兰祠赛神曲》12首,他在序文中说:“木兰,亳人,魏氏女。”   

(七)完县(今名顺平县)木兰祠元代碑刻《汉孝烈将军记》言:“神姓魏,字木兰,亳州人。”   

(八)木兰戍边燕山,《燕山丛录》一书对木兰的记载较为详细,云:“完县东门外有孝烈庙,榜曰孝烈将军。”《大清一统志》引《大明一统志》云:“县东或云即木兰女尝代父戍此。唐封孝烈将军。”有古碑称曰:“木兰姓魏,亳州人。”   

(九)历代学者,如元代学者达世安、明代学者朱国桢、明代诗人吴姚奎等,均在自己的著作中明白无误地称:“木兰姓魏,亳州人。”   

(十)木兰家乡亳州及木兰戍边之地燕山一带均有很多传说,不约而同地认为:木兰是汉代女子,从军的背景也是匈奴犯境。   

4、湖北黄陂县:据一些史料记载,湖北黄陂县城北20里为木兰故乡,古时曾置木兰县。在《湖北通志》、《黄陂县志》因黄陂有木兰庙、木兰将军冢。《木兰古传》曰:“木兰将军黄郡西陵人也。”清《忠孝勇烈奇女传》称:“木兰朱姓,为湖广黄州府西陵县双龙镇人。”史传明示则成为湖北黄陂人“与木兰同籍”的最大理由。黄陂双龙镇有座“木兰山”,山的北坡有一大土冢,冢前墓碑铭刻“敕建木兰将军墓碑序”。木兰山上尚存“唐木兰将军坊”,上镌“忠孝勇节”。

考究:

《木兰辞》中有云:

“东市买骏马,西市买鞍鞯,南市买辔头,北市买长鞭。朝辞爷娘去,暮宿黄河边。不闻爷娘唤女声,但闻黄河流水鸣溅溅。旦辞黄河去,暮至黑山头。不闻爷娘唤女声,但闻燕山胡骑声啾啾。万里赴戎机,关山度若飞。”

朝辞爷娘去,暮宿黄河边。

由诗中可知花木兰交通工具为马。马的速度20-60公里,一次最多连续可以跑60-100公里。当然如果不心疼马,一晚上跑300公里撑死。同时马也会掉膘,估计要个把月才能恢复。

古代传递消息最快的是800里加急,指的是一天跑400公里,这就是神速了。一路上每10公里换一次驿马,有时还经常跑死马。

故花木兰的家乡应该黄河边100公里以内,其地有二。一在黄河“几”字形内,一在中原黄河以南。首先可以排除湖北黄陂。

旦辞黄河去,暮至黑山头。

黑山有四:

1、《水经注·汾水》:西南过高梁邑西, 黑水出黑山,西迳杨城南,又西与巢山水会。

《山海经》曰:牛首之山,劳水出焉,西流注于潏水,疑是水也。潏水,即巢山之水也。水源东南出巢山东谷,北迳浮山东,又西北流与劳水合,乱流西北迳高梁城北,西流入于汾水。汾水又南迳高梁故城西,故高梁之墟也。《春秋·僖公二十四年》,秦穆公纳公子重耳于晋,害怀公于此。《竹书纪年》:晋出公十三年,智伯瑶城高梁,汉高帝十二年以为侯国,封恭侯郦疥于斯邑也。


高梁,春秋晋邑。在今山西临汾市东北。或说在今临汾市北高河村。《左传》: 僖公二十四年 (前636)二月,公子重耳返晋,“使杀怀公于高梁”。

2、《清水》: 清水出河内修武县之北黑山,黑山在县北白鹿山东,清水所出也。上承诸陂散泉,积以成川。

修武县位于河南省西北部,隶属焦作市。东与辉县、获嘉县相连,西与博爱县、焦作市衔接,南至武陟县。北界东大河,分别与晋城泽州县柳树口镇、晋城陵川县夺火乡接壤,是海河流域的源头之一。

3、《荡水》:《地理志》曰:羑水至内黄入荡者也。荡水又东与长沙沟水合,其水导源黑山北谷,东流迳晋鄙故垒北,谓之晋鄙城,名之为魏将城,昔魏公子无忌矫夺晋鄙军于是处。

晋鄙城,在今河南汤阴县南三十里。《水经·荡水注》: 长沙沟水 “东流径晋鄙故垒北,谓之晋鄙城,名之为魏将城。昔魏公子无忌矫夺晋鄙军于是处,故班叔皮 《游居赋》 曰: ‘过荡阴而吊晋鄙,责公子之不臣’ 者也”。东魏置魏德县于此。故又名魏德城。


汤阴位于河南省北部,南近省会郑州,北邻古都安阳,东依油城濮阳,西连煤城鹤壁。

《太平寰宇记》记载:"自周、秦、汉、魏,前后出师北伐,唯有三道。"其东道是从今河北定县出喜峰口,西道是从陇西出甘肃安西。中道出黑山,正与《木兰诗》中“旦辞爷踉去,暮宿黄河边”“旦辞黄河去,暮至黑山头”相符。

拓跋安寿,阳平王新成长子,袭爵。高祖赐名颐。累迁怀朔镇大将,都督三道诸军事北讨。诏徵赴京,勖以战伐之事。对曰:“当仰仗庙算,使呼韩同渭桥之礼。”帝叹曰:“壮哉王言!朕所望也。”未发,遭母忧,诏遣侍臣以金革敦喻。既殡而发,与陆叡集三道诸将议军途所诣。于是中道出黑山,东道趋士卢河,西道向侯延河。军过大碛,大破蠕蠕。颐入朝,诏曰:“王之前言,果不虚也。”后除朔州刺史。

前三个皆在山西南部、河南北部,离黄河岸边100公里左右。这里不管是那处黑山,距虞城皆不远。

第四个黑山,来源于唐宋诗词中,特指杀虎山。

征人怨 / 征怨

唐代:柳中庸

岁岁金河复玉关,朝朝马策与刀环。

三春白雪归青冢,万里黄河绕黑山。

青冢(zhǒng):西汉时王昭君的坟墓,在今内蒙古呼和浩特之南,当时被认为是远离中原的一处极僻远荒凉的地方。传说塞外草白,惟独昭君墓上草色发青,故称青冢。

黑山:一名杀虎山,在今内蒙古呼和浩特市东南。▲

《木兰辞》中有“旦辞黄河去,暮至黑山头。但闻燕山胡骑鸣啾啾。”黑山即杀虎山,在今内蒙古东南,去黄河不远。燕山指燕然山,即今蒙古国杭爱山。据此可知,诗中战事当发生于北魏与柔然间。

此处黑山距离延安亦不远。


青阳帝君


木兰山在湖北武汉黄陂,佛道两教共处一山,这里有和花木兰有关的木兰将军坟、木兰殿、斗姥宫、朝天门、报恩殿、以及三清殿、娘娘殿、玉皇阁、金顶等景点。

木兰山的一山一水、一草一木都蕴藏着花木兰传说,传承着“忠、孝、勇、节”的木兰精神。山上还保存着木兰花树、试箭石、龙尾石、穿箭崖、棋盘石、下马石、木兰殿、玉皇阁、祈嗣顶等一大批与木兰传说相关的遗址。木兰山距离武汉60公里,黄陂35公里,是一个远离城市的的清新之地。

关于花木兰陕西人说她是延安人,湖北人说她是黄陂人,安徽人说她是亳州人,河南人说她是商丘虞城县人。河南《商丘县志》则说她是丘花宋村人,似以《商丘县志》的说法比较合理。

内蒙古人说她是盛乐人(今呼市和林格尔)和鄂尔多斯人,河北人说她是完县人…… 花木兰究竟是哪里人呢?史书上面没有记载。花木兰之争历代有之。她的故乡到底在哪里?历史上曾经争论不休。从木诗来分析可能是呼和浩特人。“旦辞爷娘去,暮宿黄河边”;渡河东行约百里有“黑水”,即今呼和浩特的大黑河,《木兰诗》中“黑山”,即杀虎山,在呼和浩特东南百里,也是东征必经的要道;继续东行至“燕山”。因此木兰才能“旦辞黄河去,暮宿黑山头,不闻爷娘唤女声,但闻燕山胡骑鸣啾啾”。

从木兰行军的地理方位考证,鄂尔多斯市准格尔旗史志办杨玉铭推断出木兰的家乡在胜州附近启民可汗所属牧地,木兰买鞍马鞭辔之城有东、南、西、北四市,便是胜州城,今内蒙古鄂尔多斯市准格尔旗北的十二连城古城遗址。当年人口众多、市井繁华,盛极一时。《木兰诗》后文“爷娘闻女来,出郭相扶将”,也说明木兰的家在胜州城内。








乡村老农有话说


可笑至极,花木兰成了河南人,你以为常香玉就是真的花木兰,戏演的多,不见得是本地人,文艺世界里人们喜欢歌颂的是外面的世界。

木兰辞:朝辞爷娘去,暮宿黄河边,河南商丘到黄河边要骑一天?而黄陂距离刚好。

朝辞黄河去,暮宿黑山头(大青山)刚好又一一大骑程。

木兰得胜回朝(回河南)想回老家,木兰不用尚书郎,愿骑明托千里驹,送儿回故乡。在河南省还用这么快的好马?

木兰骑千里驹回家换好女儿妆,战友们才骑马赶到,如果河南也就前后脚,而到湖北才会这么长时间才赶到。


红9九


花木兰是世人皆知的代父从军的巾帼英雄,她的故事千百年来已深入民间。

花木兰是哪里人,那就从《木兰辞》说起。《木兰辞》是一首北朝民歌,讲途了花木兰代父从军,不甘劳苦,抗击外敌的英雄故事;所以,花木兰史无其人,是诗中塑造的一个人物。其诗中来看应是北魏征伐柔然的战争,因此花木兰应是今山西人。北魏初,都平城(今山西大同),后迁洛阳。据与柔然的战争推断:花木兰,平城(今山西大同市)人。

花木兰虽实无此人,但历代巾帼英雄层出不穷,于是便皆冠以“花木兰”之名。🉐

今天介绍一位真实的巾帼英雄,“阆中花木兰”一一韩娥。

贞女韩氏,保宁人。元末明玉珍据蜀,贞女虑见掠,伪为男子装,混迹民间。继而被驱入伍,转战七年,人莫知其处女也。后从明玉珍破云南还,遇叔父赎归成都,始改装而行,同时从军者莫不惊异。洪武四年,嫁为尹氏妇。成都人以韩贞女称。

一一《明史•烈女传》保宁府(府治阆中)🉐

韩娥,元末四川保宁府阆中县人,十二被乱军所掳,遂改男装从军,随明玉珍征云南。在长期的军旅生涯中,韩娥举止检点,谨小慎微,事无大小,都尽力完成,因而全军上下都深信不疑。后随叔父归蜀,改回女装嫁与成都新都县马复宗。为纪念韩娥今阆中与新都皆有木兰乡。

代父從軍花木蘭,運籌機巧敗柔然。

信來巾幗非為夢,貞女韓娥入史篇。





白溪釣客


关于“女扮男装的木兰英雄”是否真有其人,没有任何靠谱的史料可证明。南北朝留下的那首《木兰辞》是关于木兰故事的唯一的原始线索,但是,很显然,《木兰辞》描述木兰时,几乎是纯文学创作,关于木兰姓氏、居住地方、所在国家、生活的大致时代、服役作战的大致地方、作战对象,这些最起码的具体信息全部空缺,所以,该诗如果用来研究“真实的木兰”,其实并不具备史料价值。

在可信史料完全空缺的情况下,木兰这一形象只能被视为传说,而不能当成真实人物。

既然“女将军木兰”形象迄今仍然只是传说中人物,那么,硬要把作为传说中人物的木兰英雄说成是某个地方的人,甚至当成真人真事,去投入巨资大兴土木搞纪念、搞旅游宣传,乃至于多个地方争抢“木兰故里”的名号,这就大可不必,纯属炒作,是对历史的极不尊重。

需要说明的是,在我国历史上,值得研究、值得华夏儿女铭记的真正女英雄其实不少,例如:明末清初的著名女将领秦良玉,杰出的抗战女英雄李林烈士(在山西对日作战牺牲),台儿庄战役牺牲的女英雄刘守玟,真正女扮男装的抗战运输战线女英雄李月美。

当人们把传说人物木兰当成真人真事去大肆炒作时,这些千真万确的女英雄却往往被人们无视,这一热一冷,岂不是令人很遗憾很寒心么?

话说回来,木兰就算不是真实人物,但是,在文学人物花木兰形象的塑造与传说中,寄托了千百年来的华夏儿女们对气节、对妇女优良品德、对孝敬父母的精神、对爱国精神、对传奇故事的喜好与倡导,从这些意义来说,木兰传说同样有其重要的思想文化价值,这类传说文化同样需传承。

不过,各地在宣传木兰时,切莫生硬地把木兰当作真人真事去渲染,而应该老老实实地说明其“属于传说中人物”的性质。例如,作为所谓“木兰故里”众多说法之一的湖北省武汉市黄陂区,在宣传木兰时,不应该轻率地说“木兰是我们黄陂历史上的女英雄”,而应坦率地说:当地人相传木兰生于黄陂,所以,在黄陂留下关于木兰的不少传说故事和传说“遗址”,反映了黄陂民众朴素的爱国爱乡、重视女子美德、重视孝道的情怀。其他号称“木兰故里”的各地也当如此。


晓帆轻舟


花木兰这个存在不存在还不知道,根据木兰辞里面写的,还有一些历史传记,花木兰是南北朝北魏人,对抗的是草原柔然人,而且是离草原不是很远的地方,所以排除湖北,我本人是湖北的,河南次之,最有可能是山西和陕西,那根据北魏的都城所在地,古代离都城近抓壮丁容易些,抽丁参战也容易登记的详细,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