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玫瑾教育心理學-管住孩子這四個“弱點”,孩子不會走歪路

有這樣一個真實的案子,就是發生在03年。瀋陽警方抓住一個犯罪人,這個犯罪人身材只有一米六零,非常瘦弱,但是經審訊,警方非常震驚的發現,就這麼一個小小的個子,他居然在瀋陽繁華的地區,比如說蘇社區,街心花園,先後扎死幾十人。那麼這個扎人的目的是什麼呢?為了搶劫。


那這個人他作案的心理是怎麼形成的?這個人非常殘忍,其中有一次他扎的就是一對情侶,他把男的扎死以後,女的當時就給跪下了,求他說,我家裡就我一個獨生女,我父母怎麼怎麼樣啊,求你饒了我,我不會去怎麼樣的。那麼這個犯罪人叫王強,他當時對這個女的,嘮叨了有二十分鐘,他後來想我還是不能饒了你,我不能讓你活著,因為你活著對我就是危險,他只是對這女的講了一句,說,我讓你死的痛快。最後他從後心一刀搭進去。後來他事後在交代過程當中,他也講,他說,我曾經有過這麼一次善念,但是最後我還是沒 有放過她。那麼我們就要去解釋這個人,他為什麼變得這麼沒有人性。他曾經猶豫過,但是仍然沒有放掉的。這麼一個弱女子,他居然讓要把他殺掉。


他十三歲才上學,上了一年多就不上了。我們可以理解,那班裡的孩子都比他小,那麼整天就開始在外面瞎溜達。我先是到了鐵嶺。肚子餓了,就向別人家要,晚上睡在火車站。就這麼過了半年左右,有一天,我看有一箱有一個火車,拉了一車廂的都是草袋子他說我就爬了上去,迷迷糊糊睡著了,等我醒的時候到了瀋陽,就這樣一直到我被抓十幾年的時間,大部分都是在瀋陽度過的。我們看他這個描述,然後他後來又談到,他在瀋陽是怎麼度過的。剛開始是合的其他小夥伴乞討,連偷帶搶。後來呢,因為這個搶被少年管教了,管教出來了以後,他雖然已經接近了十七八歲,快成年了。但是他真的是一無所有,沒有知識,沒有受過任何好的教育,那麼你想他怎麼生存,他最習慣的就是混在社會上去,這種方式得到錢。不是偷就是搶。所以他很快又搶,但他講了,和別人一塊兒搶不安全,所以他後來改成自己幹,凡是搶絕不留活口,因為被搶的人能夠見到自己。


這麼一個人,就這麼發展成了一個殺人不眨眼的一個人。所以呢,有很多研究就指出說暴力人格始於童年,一個人不可能三十五歲以前,突然從一個正常的人,變成一個完全邪惡的人。所以暴力人格呢是怎麼形成呢?它的關鍵就在人的童年。那麼很多研究都指出,說一些家庭外表看似正常,實際上的問題眾多,比如說孩子與父母的關係有障礙,冷淡,有距離感,互相排斥。最後概括一句話就是這些暴力人格往往是在童年時代被剝奪了一個比金錢更重要的東西——愛。結果呢?他們用自己的一生為此付出代價,而社會也為此付出代價。很多無辜的人被他們殺害。綜上所述,就未成年人問題,他是成年人造就的。正是因為他先是弱者,所以弱者的報復往往更為殘忍,更為強烈。


我認為,對未成年保護他是立於這樣一個宗旨:未成年人他需要保護的原因是他是弱勢群體,那他是年齡上的弱者,這個年齡上的弱者,它體現在哪些方面呢?我大致上給他歸納這樣四個方面:


首先,第一個弱,體現在人他一出生。在他的早年,他是相當的無助,我們知道人出生以後,他頭不能抬,身不能翻,他唯一的一個本事。我們把它叫做吸吮反射。也就是說,當你一個東西輕輕地觸及他臉上的某一點的時候,這個孩子會迅速的把嘴轉過去。這叫吸吮反射,也就是他準備一個吃奶的一個動作,然後還有一個哭的本能。他所有的問題都以哭來表達,那麼這個時候呢,他這種對人的 這種依賴就非常的強。所以人早年這種弱,也就是他不能言語啊,不能表達自己,他也不能自食其力,那麼需要他人的撫養和幫助,而這個早年的撫養,我們以為這只是簡單的餵奶,錯了。這個階段,對他來講,對他的一生,對每個人的一生都非常非常的重要。那麼這個重要呢,是在人的心理上。


這個問題我要展開講一下啊,曾經做過一個心理學家,做過一個實驗,就是在孩子一出生之後,拿出各種各樣的物品從他眼前走過,看孩子的注視時間,因為他很小,他睜開眼的時間很短。當你一個新鮮東西到跟前的時候,他會有一定的眼神的盯住叫注視。那麼他們發現不同的材料重視時間,最長的是模仿人臉的一個面具。換句話講人天生的,就對同類有著一種特殊的感知。那麼這種感知意味著小孩一來到這個世界上,最吸引他。他的就是人臉,而這個人臉呢?當他一出現,他就會有一種滿足。比如說吃飽瞭然後呢底下溼的尿布被換掉了,甚至呢,給他變換體位,把他抱起來,使他感覺到非常舒服。所以呢,他渴望人臉,這個人臉的這種渴望和期待,當他在撫養人和孩子互動的半年之後,孩子就出現了一種依戀的心態,但如果說這個依戀的對象沒有或者很少,那麼就會出現問題。


沒有是什麼呢?比如說有的孩子父母出生了以後,因為孩子有什麼問題,給扔在了醫院,那麼醫院呢,今天這個帶回來餵奶,明天那個護士來餵奶來的都是穿白大褂的。但是他們是不一樣的人,所以孩子呢,最後慢慢在長大到半歲了,到一歲了。到一歲半的時候,他會覺得跟誰都行,但是跟誰都不親。這就屬於沒有形成一個穩定的依戀。


那麼,還有一種情況,就是隻形成對一個人的依戀。比如說這個孩子家裡沒有別人了,是一個老爺爺,把它從外面給撿回來的一個孩子。那麼這個孩子呢。他所長大過程當中撫養他的就是這個爺爺,這爺爺如果當這孩子五歲或者八歲去世,這個孩子的依戀對象就會消失就是中斷,那麼這時候孩子還沒有長大,他心理上還需要這樣依戀一個人。這個依戀對孩子有什麼樣的作用,為什麼對他心裡這麼重要?


作用就是他見到這樣熟悉的臉,他會很高興,他情緒會穩定下來。第二,他有一種安全感。大家知道熟悉和安全感是相關的。那麼如果說他找不到這種。安全感,他就會出現一種驚恐,出現一種反應是非常警惕的,或者甚至是不願意輕易的表現自己的狀態。我們會看到有些孩子,他從小的這個撫養過程當中有一些原因啊,導致孩子出現一些心理問題。大家可能還記得,我們曾經有一個清華大學的大學生,在北京的動物園拿硫酸澆熊,這個案子當時發生了以後,北京市民非常的震驚。一個名牌大學的大學生,怎麼會去傷害一個那麼憨態可愛的熊啊。


當時也有些記者問我說這個大學生是一個什麼樣的心理,我後來我跟他們分析這個人,我認為他不是故意其傷害性,他不是說這熊傷害過我,我要去害他,而是什麼呢?人都說熊的嗅覺好,我怎麼才能證明熊的嗅覺好。也就是說,他的思路是在一個問題,在一個困惑當中,他去做,所以他最大的一個缺陷是他沒有這種移情的能力,他不會想熊一旦被澆傷了那種疼痛感。


那麼也就是說,這個孩子情感方面的某種移情欠缺,一定和他的撫養方式有關。那麼後來我們看到這個孩子,他的母親是個單親,就是他的家庭是個單親家庭,他是由母親帶大的,母親對他要求很嚴,母親為了讓他好好學習,只要他一外出,就把這孩子從小鎖在家裡,他自己後來講到他長大的記憶,就是眼前的一個書桌,然後就是家裡的窗戶,通過窗戶看到外面。所以他學習很好,他喜歡唯一能看到活的東西是生物。這也是他後來為什麼對動物對生物這麼感興趣。


但是呢,他腦子裡沒那麼多複雜的東西,他只是想到這個問題我怎麼想怎麼去做,然後我要怎麼得到一個答案。換句話講這種撫養方式,因為他接觸不到人,他只是一個單一的依戀,因此他的情感方面是有缺陷的。所以我剛才講有很多人,以後成年的問題,往往是他生活早期造成的。


那麼第二個弱呢體現在他的童年。童年呢。一般指一個孩子,在他的學齡的早期,也就是說他的小學這個階段。我們知道小學生是很容易被侵害的啊,因為他的身體的,這個體力包括他的智力,很多方面,都是非常弱的。這個階段呢?他對家庭對父母是相當的依賴,那麼這個依賴呢,剛才我們前面講的人早期的這個依戀現象,到這個時期還是在延續。如果我講有些家庭,比如說我的孩子一出生,因為工作關係,我實在是沒有辦法自己帶他。我曾經讓別人帶了一段時間。但如果在這個階段,十二歲之前,青春期之前已有條件的話,帶回身邊還是一個彌補的過程,就也就能彌補你前一部分的缺失。


如果說這一階段,我們仍然就是不是自己的母親,親身帶著的孩子,等到他十二歲就十一二歲再回來的話,即使是親生的孩子,他也很難和母親建立一種就是很好的情感關係。孩子他雖然是很弱小的,但是他很關注周圍的人對他的態度。這個時候,如果家長和老師對孩子給予愛心,我以前曾經跟一些老師座談,我就提到過這一點,就不同的階段,我們對孩子教育重點不同,在小學的教育應該是父母式的教育,就要有一種情感的關愛,那麼到大學沒必要了,對吧,老師來了就講課,下了課夾著書本就走了,沒必要去關心哪個孩子有什麼困難。但是在小學不一樣,我們不僅僅要關心孩子,還要關心孩子的家庭。因為這個時候 ,孩子特別需要幫助,這個過程呢我們還可以再做一些分析。


我們可以看到。有很多 家庭出現問題的,比如說有些婚姻之後生完孩子過個四五年,父母離異了,恰恰是在孩子該上學的前後,那麼這個時候。孩子就會出現,當他去學校的時候,同學之間一比較,或者被同學知道自己沒有父親,或者沒有母親,他們會有一種不明白的感受。他們會納悶,為什麼別人都有父親有母親,而我只是有父親,或只是有母親,那麼有些孩子會問父母,而且他們會跟父親或母親要另外一方,但是呢,有些孩子會出現當他問完以後,因為成人在這種問題上,也無法去回答他,他就開始不問。不問的這種孩子更具有一些心理問題,他會感受到我的這種家庭是特殊的,這種特殊性,他怕別人知道。因此他會在同伴交往當中開始減少和人家接觸的這種頻率,然後減少表達自己情況的機會,所以他就開始變得內向,變得自我壓抑。


所以在這個階段,他不像成年人,比如說一個大學生,他的父母離異了,他覺得那是他們倆自己的事情,他可以理解。但是作為一個小學的這個階段,童年這個階段,他很難理解。所以呢,如果家庭在他在人的這個年齡破裂的話,對於孩子的影響是相當大的,所以有些父母鬧離婚,有些人認為離婚指示雙方當事人自己的事情,有些很多人強調婚姻只是感情問題。我說錯了,如果說結婚之後沒有孩子,婚姻就是兩個人自己的事情,如果當你結婚之後有孩子,那麼婚姻絕不僅僅是兩個人的事情,一定還有第三個人。而且這第三個人是沒有選擇權的,他是沒法參與意見的,但他是需要你們雙方的。所以我說,如果我們的孩子正在這個年齡段,我建議一些父母應該考慮到孩子的情況來剋制自己的一些問題。


那麼很多研究都發現,就是我前面講的一些有著心理障礙。有行為問題的兒童。比如有些孩子走在街上會給人家把玻璃砸碎啊,會做一些故意破壞性的行為。這些孩子我們講為什麼這麼小的這麼惡呢。他不是,他是有情緒,這個情緒往往來源他家庭的感受。他往往看到父母不和呢。由最初的恐懼不安到厭煩家庭,看到缺父少母呢。他們由最終的悲哀和委屈到產生一個以自己最親近的被自己最喜歡的或者最親近的人拋棄,而無顏見人的感受。他們在這種背景下呢,會慢慢的產生一些怨恨,產生對人的不信任。最後產生對人的敵視。


我們研究犯罪問題,就會看到一些人到成年,他的一些心理問題,往往就源於他的早年,這個階段也是相當重要的。那麼為什麼重要呢?因為孩子他太弱小,他這時候太需要你們父母雙方的,所以我常常講這個我們在講到對未成年人的保護吧。我覺得做父親做母親都有責任。當這個時期,別太自私了,你要想到你對孩子的責任和對孩子的保護,不是有錢就能把孩子養大的。情感的撫養有時不亞於物質的撫養。


第三個問題呢,是孩子的,這種未成年人的弱勢表現在他們的認知能力上。未成年人呢。他們在成長過程當中,他們的認知能力還沒有達到成熟的水平。所以即使孩子後來出現一些性格上的問題,就是自私。冷漠無情,或者懶惰,好吃懶做等等。這個問題在哪呢?也不在孩子本身仍然在成年人身上,為什麼?


因為人在小的時候,他一個行為反應,他往往以一種最簡單的方式表達。當這個方式有效的時候,他就會重複這樣的行為。我們知道小孩最開始表達是什麼?是哭。再大點會鬧。鬧有各種各樣的方式,比如撕東西摔東西,甚至不吃飯,甚至怎麼樣。那麼這個過程,如果我們沒有一定的理念,沒有一定的方法,不能讓孩子知道他自己錯在哪,不能讓孩子知道哪些行為是不可為。那麼當孩子一旦形成了某種錯誤的見解,錯誤的認識,甚至。形成了一定不良的行為習慣的時候,你發現你再改變他很難了。所以很多家長跟我講,我這孩子毛病很多,這個比如說什麼事也幹不到底,好吃懶做,我說好吃懶做不是天生的,一定是你在教育他的過程當中出了問題。這個時候呢,孩子不能辨別父母哪些行為是對的,但父母應該能夠辨別哪些行為是對,哪些行為是不對。所以即使孩子出現性格上的,行為習慣性的問題,仍然是成年人對他的教育保護不到位。


在這裡,我想強調一個觀點,就很多人認為,保護啊,就是完全是一種愛,完全是一種滿足,完全是把它包起來。不對,有的時候保護呢,也代表著一點狠心。也代表的一些懲罰。換句話講適度的懲罰也是一種保護啊。那麼這裡頭,剛才我講孩子認知能力,他不到位,他對自己的行為對錯他不懂,他只是根據你大人的反應來發展,或者來剋制自己的某一個行為。所以呢,我們如果在保護當中錯誤的理解,保護的概念,以一種錯誤的方式去保護他,也會造就孩子的問題。所以呢,這是第三個也就是說孩子的認知能力的弱


第四個弱,是體現在他這個未成年時期,人對於外界的辨別和抵禦能力的弱,剛才講對成年人的行為方式的辨別的弱。這是講對外界,也就是說在這未成年時期,很多的少年甚至是稍微大一點的孩子都會容易成為犯罪侵害的對象。大家都知道,有一個案子在零三年,河南駐馬店當時有一個叫黃勇的,這個黃勇,他把一些少年從網吧騙回家,一個一個殺害他騙的都是十七歲到二十一歲的孩子。那麼這個年齡段,我們一般稱作青少年了,也就是十八歲以前,我們稱為少年,十八歲之後就已經進入到青年了。


這個年齡段的孩子都容易被騙,那麼更何況再小的孩子,嗯,也就是他們對外界的這個辨別能力,那辨別的主要是對社會的紛繁複雜的人的辨別。我們知道人心叵測,包括犯罪人,他不會在臉上寫字,我是扒手我是殺人犯,他會在外表看跟你相同,甚至他有微笑,甚至他有甜言蜜語。那麼作為成年人,我們是有一定的防範犯罪的一些思想準備。對於孩子來講,他沒有見過很多的事情,他往往想不到一些問題,因此他們也容易受到侵害。而且這些年我們大家也看到了,有很多類似這樣的侵害,這個是外界的,比如這個小學的女孩被老師猥褻,那個中學的男孩被人搶劫等等。


除了剛才我講的這個抵禦能力弱出了外界的這個侵害之外,還有一種侵害是來自父母的善意的侵害。我們知道未成年這個弱勢,他表現在哪呢。他有很多事情他不能自己做主,得由父母來做主。比如我想看電視,父母噌電視關了,你不許看了,你該寫作業去了。那麼這個孩子就沒有理由自己再去摁電視,他只能去寫作業。那麼如果說這個父母要是說您這個學習為什麼這樣你這個老師,為什麼今天又說了你,你又怎麼怎麼怎麼樣,甚至有些父母呢。在這個善意的教育孩子當中,施加一些暴力,那很多孩子往往在這個時候,他們是無法和父母去對峙的,我們甚至發生這樣的案子,就大家可能在報道上都看到過,母親為了讓孩子好好學習,一頓痛揍,打的孩子腎衰竭。那麼像前不久北京電視臺還還公佈了一個判決的一個案例,也是一對父母為了教育自己的兒子,最後把它傷害致死。


那麼也就是說呢,即使像這種特殊的愛,往往也會讓我們的孩子承受不了,因為他是弱者啊。所以,我們講的這個未成年人,他不管是在你故意的傷害當中,還是在你善意的教育當中有。有時候都會受到一種就是他無法抵抗的侵害。他是一個弱者啊。所以,們我既要關注,很好的去撫養他,更要注重我們在教育當中的方式。也就是說,在這個過程當中,如果孩子出了問題,一定是大人的教育和撫養方式出了問題,這個撫養孩子,他是一個過程。這個過程很多人都比喻像一棵樹,這個過程是不可逆向的。每個階段有每個階段的問題,一旦錯過這個階段,可能你要用更長的時間去彌補,甚至不能依早年的情感依戀的滿足和缺陷。這個東西一旦造成缺陷,可能會對他終身有影響,那是不可彌補的。


因此強調這個問題呢,就是鑑於這個成年人和未成年之間的力量不平衡,我們才制定法律來保護未成年人。同時,鑑於人的成長不可逆轉性社會才以法律的方式指導,並且幫助單一作戰的父母。今日講到這兒。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