從菲亞特CV 29到L40坦克,意大利無力迴天的坦克生產之路

20世紀30年代,全世界的坦克都取得了飛躍性的進步,並一直保持到第二次世界大戰開始。30年代初期,很多坦克技術落後的國家也相繼開始了各種戰車的研發,陸續投入到世界的軍備競賽中;意大利就是其中之一,他們的L6/40輕型坦克就是將其他國家淘汰了的技術重新結合到一起。

企圖變成中型坦克的菲亞特

1930年意大利也開始學習英國製造坦克的方法;CV29坦克(Carro Veloce 29)就是根據英國的卡登·洛伊德Mk.VI輕型坦克改進的,後來也逐漸演變成CV33坦克;CV33坦克除了整體佈局和Mk.VI一致外,其他功能性的地方都經過了重新設計。CV33坦克重3噸,裝甲厚度和同一時期的坦克一樣;前部裝甲可以承受步槍子彈和非穿甲彈的攻擊;其機動性也比意大利之前的坦克高很多,時速可達42公里/小時。到了1938年CV33坦克改名為L3/33坦克,而之後的CV35坦克也改名為L3/35坦克。

從菲亞特CV 29到L40坦克,意大利無力迴天的坦克生產之路

這輛是安薩爾多5 T輕型坦克,它就是由CV 35直接演變來的


意大利的L3/33坦克在當時各方面性能都是比較完好的坦克;擁有強大的武力系統,配備了一支6.5毫米的菲亞特輕機槍,周圍的裝甲厚實且堅固,通過性能強、價格便宜、體積小,這些都是L3/33坦克的優點,所以當時數十個國家向意大利進口L3/33坦克。

然而,L3/33坦克在戰爭中的表現並不完全令人滿意;比如,人們很快就發現該坦克的6.5毫米輕機槍不足以對付敵人的步兵。特別是在1936年的秋天,一個比步兵更為棘手的敵人出現了,它就是蘇聯的T-26坦克,蘇聯的坦克如此強大,哪怕是意大利的L3/35或者德國的虎式坦克都拿它沒辦法。終於,意大利開始在L3/33坦克上裝備反坦克槍,同時啟動了他們的備用計劃:加速研發中型坦克。

意大利的坦克設計師安薩爾多(Ansaldo)早在1935年就計劃要進一步發展輕型坦克;他們主要是想借鑑英國出口的輕型坦克方案,尤其是維克斯4噸輕型坦克,它裝備了一支雙人的輕機槍,在市場上大獲成功。

所以,在同一年裡意大利在L3/33坦克的基礎上開發出了全新的輕型坦克,新坦克配備了兩個轉向架,每側有4個輪子,旋轉炮塔中有一支1928年的菲亞特輕機槍。這種改進後的L3/33坦克並沒有持續太久,儘管火力和機動性有所提高,但仍然有很多缺點。通過試驗表明,CSM(負責開發新型軍用坦克的組織Centro Studi Motorizzazione)提出意見要求:該坦克還需要提高火力系統,比如配備37毫米的Cannone da 37/26迫擊炮或者Scotti同軸機槍。

從菲亞特CV 29到L40坦克,意大利無力迴天的坦克生產之路

安薩爾多早期設計的L3輕型坦克


新的L3/33坦克底盤改動也很大,採用了扭杆懸掛系統;看來意大利從瑞典的蘭德斯維克公司學到了很多東西。安薩爾多的設計顯然更高一籌,坦克的兩側仍然是4個輪子,另外每側還有一對輔助輪;依然採用之前的轉向架,不過鋼板彈簧懸掛被換成了扭杆懸掛。這樣的設計很新穎,意大利也成為了除瑞典外第一個採用扭杆懸掛的國家。試驗期間該坦克車被稱作是“安薩爾多5噸坦克”到後來正式命名為Carro d'assalto Mod.36,不過該坦克的實際重量為4.9噸,是意大利坦克中最成熟的輕型坦克。

從菲亞特CV 29到L40坦克,意大利無力迴天的坦克生產之路

L3/33坦克的設計草圖


武器系統才是坦克最致命的問題,1936年春天,意大利開始把37毫米的Cannone機槍裝在新坦克上,不過,因為炮塔太小無法裝下如此強大的武器。這時他們才想起CSM(意大利的坦克研究部門)在1935年就提出過:機槍不一定非要保留在炮塔內,可以移到坦克的前裝甲上面;最終的結果是,坦克的炮塔從原來的矩形變成了更加圓潤的“馬蹄形”。

從菲亞特CV 29到L40坦克,意大利無力迴天的坦克生產之路

安薩爾多新型坦克,和CV35幾乎一模一樣


從菲亞特CV 29到L40坦克,意大利無力迴天的坦克生產之路

新坦克上配備的就是佈雷達機槍


1936年6月29日,準備在該坦克的前板上加裝加農炮和輕機槍,使其火力系統提高一個層次。但事實總是很殘忍,經過前面兩年的測試,這輛坦克始終有很多缺點。比如,坦克的重量太大,最高時速被降到了28.5公里/小時;戰鬥力也好不到哪去,前部的裝甲也無法抵擋T-26坦克的射擊,所以該坦克的存在一直很尷尬。

意大利輕型坦克的下一個發展階段就是中型坦克;1937年11月,菲亞特和安薩爾多應菲亞特董事維托里奧·瓦萊塔的要求展開合作。新的坦克被要求:重量保持在7-10噸,坦克內部包括駕駛員在內要可以容納3個人,最高時速25公里/小時,航程要達到150公里;坦克的武器方面要配備8毫米佈雷達機槍和一個火焰噴射器。以上對坦克的要求已經夠苛刻了,但是到了1938年12月,CSM對坦克再次提出新的要求:坦克的重量要求為7噸左右,最高時速要求35公里/小時,燃料要滿足坦克行駛12小時。武器方面還是繼續使用之前的8毫米佈雷達機槍,另外又增加了20毫米的加農炮,其中個別坦克還配備之前的火焰噴射器。雖然官方的要求非常嚴格,但是生產出來的坦克跟他們想的完全不一樣,新坦克被叫作“Carro M da 6t”機組人員為2個人,配備的是37毫米Cannone da 坦克炮,重量為6噸,其他方面均符合CSM的要求。

從菲亞特CV 29到L40坦克,意大利無力迴天的坦克生產之路

配備37毫米Cannone da 坦克炮的坦克,後來未被採用


到了1940年3月18日,準備用來試驗的坦克根本就不是中型坦克,菲亞特和安薩爾多隻是在之前的坦克基礎上把前裝甲加厚到30毫米,也只有這一個特徵符合中型坦克,其他地方完全就是一輛改進後的L6坦克,包括坦克上的機槍都沒有更換過。雖然它不符合中型坦克的特徵,但還是有很多不錯的改進;比如,坦克使用了4缸的菲亞特 18T 4L發動機,該發動機也曾用於意大利的SPA 38卡車。68馬力的發動機使得坦克的機動性能比要求的還高;新坦克的基本形狀和L3類似,但內部空間變的更大,懸掛系統也不一樣,車體下的輔助輪被去掉,拖帶輪的數量增加到了3個;坦克的驅動輪和傳動輪也不同,驅動輪的接觸面積更大,傳動輪整體更小以降低整體重量。1940年6月,意大利軍方重新把坦克歸類為輕型坦克,並命名為L40或者Carro Armato L6-40坦克。

從菲亞特CV 29到L40坦克,意大利無力迴天的坦克生產之路

最終版的坦克,使用的是20毫米佈雷達坦克炮


從菲亞特CV 29到L40坦克,意大利無力迴天的坦克生產之路

試驗中的L40坦克


生產速度緩慢的L40坦克

1940年4月,意大利決定生產583輛L40坦克,預計在1941年5月完成生產。不過,次年已經到了約定的日期,坦克依舊沒有完成生產,因為使用的37毫米坦克炮被證明沒有任何實際作用,所以工期的延誤是因為官方決定改變坦克的武器系統。官方採用之前的20毫米佈雷達炮,設計了全新的炮塔;炮塔的裝甲厚度為30毫米,周邊的裝甲厚度為40毫米,其他地方沒有改進。

從菲亞特CV 29到L40坦克,意大利無力迴天的坦克生產之路

L40坦克的剖視圖


從菲亞特CV 29到L40坦克,意大利無力迴天的坦克生產之路

L40坦克的扭杆懸掛系統


新一輪的改進導致L40坦克的重量達到了6.84噸,採用了射頻RF 2 CA無線電指揮系統;在公路上最高時速為42公里/小時,在土路上最高時速為20-25公里/小時;續航也提高了不少,公路上能連續行駛200公里,土路上可以連續行駛100公里。雖然很多地方還不盡人意,但對比意大利之前的坦克L40已經算是非常不錯的了。坦克的上的裝甲比其他國家的要厚一點,但最大的缺點就是坦克前部的裝甲居然是鉚釘固定的,這樣一來在反坦克炮的攻擊下,坦克前面的裝甲很容易就被擊破。

生產L40坦克的最後期限馬上就到,安薩爾多工廠的坦克訂單數量也越來越多,所以他需要建設一家新的工廠。1941年6月L40坦克的訂單已經減少至300輛,主要原因是菲亞特工廠已經開始接手L40坦克的訂單,而安薩爾多的負擔也逐漸被減少。

從菲亞特CV 29到L40坦克,意大利無力迴天的坦克生產之路

服役中的L40坦克


第一批L40坦克於1942年春天完成生產,批次編號為:283,註冊序列號為:3808–3814和3819–4090。第二批開始於1942年秋天,批次編號為:68,註冊序列號為:5121-5189,其中序列號為5165的坦克被改裝成運兵車。之後的第三批,序列號為5203–5239;第四批序列號為:5453–5470。到了1943年生產的坦克序列號為:5481–5489和5502-5508,直到意大利退出戰爭,他們累計生產了428輛L40坦克,其中2輛被改裝成自行火炮,1輛被改成運兵車。

值得一提的是,1937年意大利軍方提出的“L40坦克添加火焰噴射器”到1941年12月才開始試驗,試驗的坦克編號為:3812。坦克採取全新的火焰噴射器來取代20毫米同軸機槍;火焰噴射器由坦克內的200升油箱供給,到了1942年的秋天坦克完成了全部試驗,但是該坦克最終都未被投入生產。

從菲亞特CV 29到L40坦克,意大利無力迴天的坦克生產之路

未投入生產的L40坦克,上面的噴火器沒有機槍那麼顯眼


戰爭中不盡人意的菲亞特L40坦克

第一輛L40坦克在開始生產兩年後才到達士兵的手中,這樣的生產速度在和平時期還可以接受,但是在戰爭期間完全無法滿足前線士兵的需求。意大利改變了之前的輕坦克概念,L40坦克的裝甲更厚,即使是加農炮、佈雷達機槍在300米處也無法將其穿透;L40的機動性並不比其他中型坦克高很多。坦克正在處於生產階段時就遭遇到了很多質疑,不過,在1942年春天,第一輛L40坦克還是抵達了北非,因為意大利軍方根本沒有選擇,而M 13/40和M 14/41坦克的性能比L40還差。

從菲亞特CV 29到L40坦克,意大利無力迴天的坦克生產之路

1942年抵達北非的第一輛L40坦克


L40坦克真正亮相是在1942年的秋天,結果喜憂參半;具有相同裝備的菲亞特Autoblinda 41坦克的實用性比L40還要高,而L40坦克的主要任務也僅僅是用於偵察,所以就算是Autoblinda 41坦克也不算太出色。另外有報告指出,L40坦克需要接近敵方坦克300-400米的距離才能擊穿敵人的裝甲,所以在空曠的區域L40坦克幾乎沒有什麼作用,不過L40坦克雖然已經夠爛,但是在北非地區一直參與戰爭到德國和意大利投降為止。

L40坦克在北非就已經不能滿足德意志軍隊使用,但這還不算什麼,L40坦克居然還被派往東線與蘇聯軍隊交鋒。1942年夏天的時候,第三騎兵師第67營的普林西比帶領50輛L40坦克前往蘇聯邊境參加戰爭。很難理解意大利的這一舉措無疑就是以卵擊石,可是在交戰時他們遇到的居然是蘇聯最弱小的T-60坦克,T-60坦克無法從正面擊穿L40,相反L40也無法擊毀T-60,幸運的是意大利沒有遇到蘇聯的T-70或T-34坦克。但是在1942年夏天,蘇聯軍隊已經裝備了大量的反坦克武器,即使是30毫米的L40前裝甲也可以輕易的擊穿。

儘管條件處於劣勢,但意大利坦克營還真是幸運;1942年的夏天蘇聯整體部隊正處於防禦狀態,這也大大提高了意大利L40坦克的生存幾率。到了1942年8月,L40坦克遭到了有史以來最嚴重的打擊,很多坦克被蘇聯的反坦克武器摧毀,蘇聯繳獲的L40坦克至少有兩輛,編號為:3882和3889。1942年12月16日意大利第67坦克營參與了“小土星行動”共有45輛坦克被摧毀,在之後的兩週裡,意大利參戰的坦克也在炮火的攻擊下慢慢消失。

從菲亞特CV 29到L40坦克,意大利無力迴天的坦克生產之路

參加小土星行動的L40坦克,在斯大林格勒郊外被摧毀


從菲亞特CV 29到L40坦克,意大利無力迴天的坦克生產之路

被蘇聯繳獲的L40坦克,編號為:3889,現在陳列在俄羅斯愛國者公園內


在另一個戰區的意大利坦克情況稍微好一點,1942年至1943年9月巴爾幹地區有93輛L40坦克參與戰爭;由於是在山區地段,而敵人又缺乏反坦克武器,所以L40坦克憑藉一流的機動性和可靠的正面裝甲,隨意穿梭在敵人的炮火下,被摧毀的坦克還沒有東線的一半多。

從菲亞特CV 29到L40坦克,意大利無力迴天的坦克生產之路

巴爾幹地區的L40坦克,這種表面塗裝是當時意大利軍隊的標準


意大利投降後被德國佔領,菲亞特也繼續生產L40坦克,但被改名為“Pz.Kpfw.L6 2 cm”坦克。德國訂購了14輛,總共生產了15輛常規坦克,2輛指揮車坦克。德國對陳舊的輕型坦克沒什麼興趣,但是坦克上的自行火炮卻讓他們愛不釋手。

從菲亞特CV 29到L40坦克,意大利無力迴天的坦克生產之路

1945年的德國Pz.Kpfw.L6 2 cm坦克,正是從L40改進過來


新的L40坦克被德軍用於意大利和巴爾幹半島,L40坦克也被德國的黨衛軍使用,尤其是在南斯拉夫。1944年12月,克羅地亞步兵擁有6輛L40坦克,戰爭結束後有一部分L40坦克被送回意大利,提供給警察部隊使用,只是當初的20毫米坦克炮已經被拆掉。

從菲亞特CV 29到L40坦克,意大利無力迴天的坦克生產之路

1940年代後期,意大利警察使用的L40坦克


參與過很多場戰爭的L40坦克如今保存下來的只有3輛;俄羅斯的愛國者公園內有一輛,這一輛是保存最完好的L40坦克;意大利國內也有一輛,這一輛外面看起來還不錯,但是內部已經全被掏空;最後一輛在阿爾巴尼亞的吉羅卡斯特要塞,它是這三輛坦克當中最糟糕的。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