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们最近有没有让自己跌落低谷的事情发生呢?怎么处理的?

重金属小白


那是发生在六年前的事情,先是老家出现一些意外,回老家处理事情后,再回到原单位上班,发现早已物是人非,随后失业,这种情况对我来说,打击是非常大的,那段时间,整个人的精神状态几乎要崩溃,做什么事情,都做不好,主要还是心里的落败感,让人有一种求生不得求死不能的感觉,非常非常的难受。

在那一段时间里,日子虽然不好过,但人的意识还算清醒,我开始给自己制定一些小目标,锻炼自己,首先,从锻炼身体开始做,每天跑步🏃运动;其次,加盟一些兴趣爱好培训,每天坚持学习新的技能:第三,加盟社区义工团服务。就这样消磨近一年时间,才慢慢从低谷中走出来。

现在回想起来, 我觉得,参加社区义工服务是我最正确的选择,助人为快乐之本,在那段时间,我学到了很多知识,认识了很多好心的朋友,我们在一起为其他人服务的同时,我本人也得到义工团队成员的帮助,也许是人们常说的“好人好报”吧! 希望正处在低谷的朋友,也能和其他心善的人一样,助人为快乐之本,别人开心,自己从中受益,从身边小事做起。


知事渊博


买房子交认筹款被骗,房子没有买成,钱也退不回来,当初借款贷款,现在每月还高额的利息。加上亲朋好友请客再送点礼钱,真的身无分文,为了省钱,走2个小时路为了省2元公交车,晚上11点过才吃午饭,不想买吃的就为了省5元第二天的车费,一年没在外面饭店吃过饭,朋友聚餐聚会不敢去,一是没钱买单,二是没像样的衣服,更不要说化妆了。唉,穷疯了。可恨的房地产骗子。


微微安81876263


人生起起伏伏,关键是调整心态。


最近跌落低谷的事情应该说不上,但影响心情的事有的。

常常看新闻,那些人伦惨剧让人心情跌入低谷。

人生一世草木一秋,沧海桑田世事难料,观沧海微澜,观一叶知秋,人间的事不触动情怀,至少入世之人做不到。


最近石春梅事件,北大轼母案让人痛惜不已。

一个是善良女子,她带着两个幼子跳河轻生了。

两个孩子未曾想过生命匆匆而去,实在替他们惋惜。

作为两个孩子的母亲,石春梅应当坚强扛起责任,但她选择逃避。

人生没有过不了的坎儿,不,人生有了过不了的坎儿,过不去绕过去,硬碰死磕,来个鱼死网破,何苦来哉。


北大弑母案吴谢宇同样令人惋惜,他抗拒来自母亲的关爱,准确来讲,他对母亲一贯高压管控反击了,于是他用屠刀刺向了母亲。

其实父母打着爱的名义,对孩子实施高压政策不是个例,应该是通病了。

有的孩子成年后远离父母;有的孩子慢慢调整与父母的关系,虽长幼有序但人格上力求平等。

两件毫无关联的事件,却让人看见了亲人的自相杀戮。

让我陷入思考,健康的人格应是积极乐观的,如阳光船温暖自己,同时温暖别人,更不会自相残杀。

病态的人格如同癌细胞,吞噬着健康的心态,裂变成地狱的恶魔般。

这两件悲剧让人心情沉重,发人深省。



观水有术,必观其澜。我是一只猫星人的传说。


一只猫星人的传说


水石斧话感恩第八十五回。

开篇诗云:

吃糖看来不起眼,能等一会不简单。

放下吃糖去吃苦,必成人间一好汉。

1

最近看到一篇介绍张一鸣成功的文章。

张一鸣,北京字节跳动科技有限公司创始人兼CEO,该公司推出了基于数据挖掘的推荐引擎产品“今日头条”,已经成了江湖上神一般的传说。

文中,讲了很多张一鸣的成功之道:

如持续学习进化,始终保持克制,做事不设边界,不对当下满足,专注长期目标,鲜有焦虑迷茫。

说实话,条条都不一般。

而张一鸣说得最多、让人一下子就能记得住的却是“延迟满足感”。

这一条,他几乎是挂在嘴边,逢人就说,逢会必讲。

在网上随便找一找,关于他“延迟满足感”的说法实在是太多了:

“一生碌碌无为的人,大多是因为没有‘延迟满足感’”。

“延迟满足感程度不在一个量级的人,是没法进行有效沟通的。”

“以大多数人延迟满足感程度之低,根本轮不到拼天赋。”

“延迟满足感,成功才不会缺席。”

“我很相信延迟满足感。”

看来,“延迟满足感”正是他的独门武器,是极其重要的。

2

“延迟满足感”最初来缘于一个实验。

上世纪六十年代,斯坦福大学心理学教授做了一次著名的“棉花糖实验”。

他找来三十多名学龄前儿童,男生女生各一半,年龄在三岁到六岁之间。

然后告诉孩子们:如果你现在马上就吃,可以吃到一颗棉花糖;

如果你们能等15分钟,可以吃到两颗棉花糖。

小朋友们在实验开始后,有的迫不及待地把一颗棉花糖吃掉。

有的则选择了默默等待,或是用其他方式来转移自己的注意力,以获得两颗棉花糖。

而几十年后的跟踪调查发现:

那些愿意等待、获得两颗棉花糖的小朋友,长大之后有着更好的人生表现——获得更高的考试分数,拥有更健康的体魄,能够更好地融入社会。

于是心理学家得出结论:

一个人的自控能力和他的收入水平、职业地位、生理心理健康、犯罪概率等指标有着显著的相关性;

自控能力对人生成就的影响,和智商以及家庭的社会经济地位对人的影响不相上下。

3

其实,中国的古人早就有关于“延迟满足感”的相关实践,只不过我们不用这个词。

比如孔融让梨。

把大的梨子让给哥哥们吃,自己吃小的。须知,此时的孔融只有4岁,而且这样做不是出于能吃到两个梨子的奖励。

他之所以能做到这一点,就是因为从小就明白了孝敬心行得到的快乐,比吃到大梨子的快乐更重要。

因此,孔融会放弃吃大梨子的即时满足,选择更为高尚的礼敬他人。

再比如有“天地间气,第一流人物” 的范仲淹。

早年在长白山醴泉寺读书,生活十分清苦,每天将稀粥冷却,分成四块,早晚各两块,再配以盐拌韭菜末,是为“划粥断齑”。

他有个同学是南京留守的儿子,很想帮助他。于是送一些美食给范仲淹,但范仲淹婉然拒绝了。

理由是自己喝粥习惯了,也不觉得苦;一旦享受丰盛的饮食,以后喝粥就索然无味了。

他对即时满足的害处,可以说是看得透透的。

不仅如此,有一次,宋真宗幸临南京,南京万人空巷,应天书院师生也倾巢而出,争睹圣颜,只有范仲淹岿然不动,继续读书。

有人回来后问他,为什么不去一睹皇帝风采?范仲淹说:将来觐见也不晚。

他之所以能很好地坚持“延迟满足”,是因为心中有远大的抱负。

4

钱钟书先生在《围城》中有这样一段关于吃葡萄的文字:

“有一堆葡萄,乐观主义者,必是从最坏的一个葡萄开始吃,一直吃到最好的一个葡萄,把希望永远留在前头;悲观主义则相反,越吃葡萄越坏,吃到绝望为止。”

这里面讲的就是延迟满足的道理:把好的留到最后,把希望留给未来,人生就是快乐的。

每一天都有美好的收获。

如果采取的是即时满足的心理,好的都吃了,想着未来都是最差的日子,还有什么希望可言?

当然,关于类似的故事还有另一个版本。

一个农民留下了一筐苹果,当时苹果只是个别溃烂,有人建议他把烂的部分扔掉;农民舍不得,每次都先挑烂苹果吃,把烂的部分削去,把剩余的好部分吃掉。

结果他不但总吃烂苹果,而且随着时间的推移,一筐苹果全都烂光了,再也不能吃了。

看起来,吃葡萄吃苹果的顺序截然相反。

但其实意思一致。

不吃烂苹果的意思是,在遇到困难和问题时,要断然采取行动,而不是简单地迁就自己、降格以求,不能简单地理解为吃烂苹果就万事大吉。

它的核心含义还是要及时清除烂苹果,再来吃好苹果,还是要把好苹果留给未来。

其实还是一种延时满足。

5

延迟满足不仅是一种有更远大抱负的表现,是一种面对眼前快乐与长远快乐时的智慧选择,更是一种人性本身的强大自律行为。

卢梭在《爱弥儿》中对父母们说:

“你知道用什么办法使你的孩子得到痛苦吗?那就是:百依百顺。”

当一个孩子发现能从父母身上得到一切时,他就会习惯这种实现愿望的方式:自己就是来索取的,就是来享受的,就是天生要这要那的。

这种思维理念一旦形成是十分可怕的。

而最要命的是,这种百依百顺给孩子提供的是一种虚假的“舒适区”。

因为总有一天会面对这样一个事实:父母根本就无法为孩子提供所有的需求。

而一旦父母无法提供时,孩子不紧不会反省,还会指责父母无能。

这不能不说是教育的失败。

从学会延迟满足开始,试着学会等待,学会转移自己的注意力,学会有更高远的追求,学会自己控制自己,这既是教育的关键,也是所有人过好日子、快乐生活的基本要决。

《人民日报》曾发文说现在大学生:

“上课时,不是发呆、睡觉、就是玩手机,课余生活只有吃零食、看剧、沉迷游戏。图书馆里没有你的身影,运动场你更是从不迈进去……”

这不就是那一群立即吃掉一颗棉花糖的小朋友们长大了的样子吗?

而科学家实验还表明,这种不擅长等待的孩子,成年后更容易体重超标,养成坏习惯,更易上瘾,成就相对很低。

正如茨威格《断头王后》里说的:那时候还太年轻,不知道所有命运赠送的礼物,早已在暗中标好了价格。

所以说,有些人,一生没有什么成就,活得不幸福,又有什么奇怪的呢?

结尾诗云:

生活每天在选择,没有目标没着落。

莫图眼前小安逸,点滴馈赠有价格。


感恩心幸福门


还是我先说,去年自己的不小心,出了车祸,导致对方老人突然去世,翻天倒海地折腾了半个月终于处理完了,可是自己把自己仅有的积蓄跟家人拼凑的剩余的钱,来弥补自己的过错,事情发生时,自己也有那么几天想不通,后来慢慢也想通了,拿钱能解决的事情,都不是事儿~~~


重金属小白


有,死扛硬挺,跟谁说也没有用,只有自己变得坚强,强大起来,也许才会好吧。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