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抓壮丁”在民国时期到底存不存在?

民国时期“抓壮丁”现象完全存在!当时征兵原则“三丁抽一、五丁抽二、独子免征”,但地方官吏互相勾结,“有钱有势的官僚子弟、地主、富农和城镇有钱的人,哪怕是兄弟七八个人也没有一个适龄壮丁不是免疫的”。

“抓壮丁”在民国时期到底存不存在?

而一般穷苦农民传统思想根深蒂固,“好男不当兵”,“最怕打仗,枪炮无眼,一不小心就会丢命”。为了逃避兵役,有的装疯卖傻,甚至还有“自己弄瞎右眼的,自己砍断右手食指的,自己挖地洞躲藏起来的”。即便被抓壮丁,稍有财富家庭总有办法疏通接兵人员,在队伍开拔之前,找兵贩子去换人顶替。地方役政人员只求完成任务,乐得从中捞一笔,至于壮丁半路上逃跑或死亡,一概无需负责。

“抓壮丁”在民国时期到底存不存在?

1941年2月,陈诚致书蒋介石,"新兵素质过差,补充后病亡潜逃,其消耗较作战伤亡为尤大,此为目前最值得注意问题之一"。按照程序,各地壮丁先要前往指定的补充兵训练处集中,为防止中途逃跑,“一个个的用绳子连成一串牵着走”,“大小便都规定时间”。由于吃不饱、穿不暖,壮丁“不是枯柴的瘦个子”,就是脸肿肚胀“胖子”。有些补充团甚至利用接送新兵的机会,贩运货物,由于负担太重,过分疲劳,途中经常发生逃跑或死亡事件。

“抓壮丁”在民国时期到底存不存在?

尽管蒋介石三令五申改善兵役工作,甚至还枪毙了兵役署长程泽润,但实际收效甚微,除了四川境内略有改观外,其他地方很难顾及。1944年初,兵役署升格为兵役部,首任部长鹿钟麟竟然万般无奈:“我到兵役部时,酷似一位不高明的大夫,面对着一个病入膏肓的病人,深感束手无策。”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