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社會”和“社會主義”的由來

人都處於社會之中。目前我們處於社會主義初級階段。對於“社會”和“社會主義”的由來,很多人未必清楚。“社會”“會社”和“群”是什麼關係?“社會主義”出現多少年?誰最先把社會主義學說介紹到中國?

“社會”和“會社”

由人與環境形成的關係總和即謂社會。“社會”和“會社”意思差不多。“社”指的是“團體”,“會”一般指“用來聚集的地區”,連用就是指“在一個地方所聚集成的一個團體”,如《醒世恆言卷三十一.鄭節使立功神臂弓》:“一個小節級同個茶酒保,把著團書來請張員外團社。原來大張員外在日,起這個社會,朋友十人,近來死了一兩人,不成社會。”也指舊日裡社逢節日之集會行賽(商務印書館1936年版《漢語詞典》),或酬神慶祝活動,如宋吳自牧《夢梁錄.卷二.三月》載:“諸軍寨及殿司衙奉侍香火者,皆安排社會,結縛臺閣,迎列於道,觀睹者紛紛。”明《白兔記》第三齣:“今年社會,可勝似上年麼?(淨)今年齊整,跳鬼判的,踹蹺的,做百戲的,不能盡述。”“會社”在漢語中本意指人與人之間互相聯繫而結成的組織,如結社、集會等。

現代通常意義上的“社會”一詞來自於日本,對應於西文“society”一詞,近代學者嚴復曾譯為“群”,日本人則譯為“社會”,因雙音節詞比單音節詞更適合於口語,故而“社會”一詞擊敗了更為準確的“群”,牢牢地紮根於漢語中,應用廣泛。

“社會主義”一詞源於古代拉丁文,出現於19世紀

“社會主義”一詞源於古代拉丁文socialis,原意為“同伴的”“同夥的”;一說由socius(“善於社交”)引出,原有社會的、共同的、集體的生活之意。18世紀時德國、意大利出現此詞,用以指人的社會性。據考證,最早使用“社會主義”一詞的,是1753年德國人安塞爾姆•德生,他提出“socialiftae”(社會主義者),指遵循自然規律的人。1803年,意大利一個傳教士在《駁斥反社會主義》一文中,表示一種上帝安排的傳說制度,認為個人主義是反社會主義,即是說社會主義與個人主義相對。

19世紀20-30年代,“社會主義”一詞出現於歐文主義的刊物《合作》雜誌和聖西門主義的刊物《環球》上。空想社會主義者用這個詞來表達他們不滿資本主義社會中盛行的個人主義而期望實現的集體主義理想,與資本主義大不一樣的一種新社會思潮、新社會制度。

1831年,法國學者托克維爾考察了美國,在《論美國的民主》中提出:“個人主義是一種新的觀念創造出來的一個新詞。”用以描述西方資本主義文明的核心和基礎。1832年,法國人皮埃爾•勒魯用“社會主義”來指稱所有反對經濟利己主義的體系。

19世紀30-40年代,“社會主義”一詞在西歐廣為流傳。起初,這個詞含有為提高勞動群眾的福利和保障社會和平而改造社會制度的意思,容許財產不平等存在。法國的聖西門、傅立葉,英國的歐文被馬克思、恩格斯稱為“第一批社會主義者”“社會主義的創始人”,他們的學說為“本來意義的社會主義和共產主義的體系”。

早期的空想社會主義者的思想來源於古代的理想政治觀,直接受文藝復興的人文主義思想影響。代表人物及著作有托馬斯•莫爾的《烏托邦》、托馬斯•閔采爾的文集、托馬斯•康帕內拉的《太陽城》。他們強調用人的眼光來觀察社會問題,關注勞動人民的生存狀況,要求從一切剝削壓迫以及貧困的枷鎖中解放出來。他們反對包括資產階級在內的一切剝削制度,從而建立了自己的政治學說。

馬克思、恩格斯對“社會主義”的表述

馬克思、恩格斯曾因“社會主義”一詞帶有厚重的空想色彩而拒絕使用它,而更願意用“共產主義”。起初“社會主義”主要在有產階級知識分子當中流傳,“共產主義”更多的在工人當中盛行。

馬克思在1842年10月15日寫的《共產主義和奧格斯堡〈總彙報〉》一文中,恩格斯在1843年寫的《大陸上社會改革運動的進展》一文中,分別首次使用了“社會主義”一詞,在當時,馬克思、恩格斯是把社會主義作為共產主義的同義語來使用的。

《共產黨宣言》的第三部分“社會主義的和共產主義的文獻”中,“反動的社會主義”包括封建的社會主義、僧侶的社會主義、基督教的社會主義、小資產階級的社會主義、德國的或“真正的”社會主義、保守的或資產階級的社會主義、批判的空想的社會主義等等,都是在負面的意義上使用的。

恩格斯在1888年《共產黨宣言》英文版序言中,談到這一宣言為什麼不叫《社會主義宣言》,他說:“在1847年,所謂社會主義者,一方面是指各種空想主義體系的信徒,即英國的歐文派和法國的傅立葉派,這兩個流派當時都已經降到純粹的宗派的地位,並在逐漸走向滅亡;另一方面是指形形色色的社會庸醫,他們憑著各種各樣的補綴辦法,自稱要消除一切社會弊病而毫不危及資本和利潤。這兩種人都是站在工人運動以外,寧願向‘有教養的’階級尋求支持。只有工人階級中確信單純政治變革還不夠而公開表明必須根本改造全部社會的那一部分人,只有他們當時把自己叫作共產主義者。這是一種粗糙的、尚欠修琢的、純粹出於本能的共產主義” [1]。“在1847年,社會主義是中等階級的運動,而共產主義則是工人階級的運動。當時,社會主義,至少在大陸上,是‘上流社會的’,而共產主義卻恰恰相反。既然我們自始就認定‘工人階級的解放應當是工人階級自己的事情’,那麼,在這兩個名稱中間我們應當選擇哪一個,就是毫無疑義的了。而且後來我們也從沒有想到要把這個名稱拋棄。”[2]這就是說,馬克思和恩格斯更願意用“共產主義”而不是“社會主義”。

到19世紀60年代以後,隨著馬克思學說的進一步傳播和社會主義、共產主義影響的進一步擴大,“社會主義”與“共產主義”二詞開始通用,都用以指反對資本主義的思潮和派別,指要改變資本主義私有制、建立高於資本主義的公有制的新社會制度、新社會形態。社會主義思想一經產生便衍生出許多流派。在馬克思所處的時代,有影響的流派有封建的社會主義、小資產階級的社會主義、空想社會主義、科學社會主義,等等。

1880年,恩格斯發表了《社會主義從空想到科學的發展》,指出唯物史觀和剩餘價值理論使社會主義從空想變成了科學。科學社會主義之所以科學,並不在於“構想出一個儘可能完善的社會體系,而是研究必然產生這兩個階級(無產階級和資產階級——引者注)及其相互鬥爭的那種歷史的經濟的過程;並在由此造成的經濟狀況中找出解決衝突的手段”[3],通過揭示出資本主義發展的客觀必然性,提出無產階級的實踐任務,把社會主義的價值理想設定為體現無產階級和其他勞動人民根本利益的社會性原則。“無產階級使生產資料擺脫了它們迄今具有的資本屬性,使它們的社會性有充分的自由得以實現••••••人終於成為自己的社會結合的主人,成為自身的主人——自由的人。”“完成這一解放的事業,是現代無產階級的歷史使命。深入考察這一事業的歷史條件以及這一事業的性質本身,從而使負有使命完成這一事業的今天受壓迫的階級認識到自己的行動的條件和性質,這就是無產階級運動的理論表現即科學社會主義的任務。” [4]馬克思、恩格斯揭示了社會主義發展的歷史必然性,創立了科學社會主義理論。馬克思在社會主義思想史上實現的偉大革命,是與唯物史觀的創立相表裡的。在馬克思那裡,是歷史觀革命帶來了價值觀革命。

“社會主義”在中國的傳播

19世紀70年代,“社會主義”一詞才開始在日本、中國書刊中出現。日本學者加藤弘之於1870年在《真政大意》中用日文片假名音譯西方“社會主義”一詞,西周於1871年在《百學連環》中意譯為“會社之說”,福地源一郎於1878年6月《東京每日新聞》上第一次用漢字意譯為“社會主義”。

我國的《西洋雜誌》於1878年音譯為“索昔阿利司”,《萬國公報》於1899年意譯為“安民新學”“養民學”,康有為、梁啟超從1901年至1902年意譯為“人群之說”“人群主義”。梁啟超從1902年9月25日出版的《新民叢報》第18期開始,把當時日本人通用的“社會主義”一詞移植過來。這樣,“社會主義”一詞在我國書刊中逐步得到使用。梁啟超是最先把社會主義學說介紹到中國來的人,李大釗是第一位在中國傳播科學社會主義學說的人。

【1】【2】馬克思恩格斯選集. 2版.第1卷.北京,人民出版社,1995:256-257、257.

【3】【4】馬克思恩格斯選集. 2版.第3卷.北京,人民出版社,1995:739、759-760.

作者:林堅,中國人民大學國家發展與戰略研究院研究員、中央社會主義學院統戰高端智庫特約研究員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