申军良首次透露认亲过程:“乐观难掩苦情”,为何他算是幸运儿?


申军良首次透露认亲过程:“乐观难掩苦情”,为何他算是幸运儿?

申军良回应父子团聚细节画面

“申军良父子”团聚后,申军良通过媒体,首次透露认亲过程。对于他寻子的往事,仅是只言片语的带过,而更多的述说,指向他千辛万苦找回的儿子申聪。总体上来讲,他比较乐观,“自责多于仇怨”,“乐观多于苦情”。坦白讲,这很不容易。他说:“申聪开朗健谈,懂事节俭,得知自己被拐卖经历后,还开玩笑宽慰父母”。与此同时,他也并不介意孩子以后和养父母有联系。


不得不说,申军良并没有被“寻亲的维艰”扭曲,而是依然相信美好的事情胜于一切。事实上,有太多父母因孩子被拐后,彻底走向消沉。毕竟,在生命的尺度中,血浓于水,亲缘最大。所以,出现此生的执念,也是常有的事情。从这个意义上讲,申军良算是“幸运儿”。


但是,当我们细细品味申军良在面对媒体时的表达情绪时,却依然能感受到“苦情”和“仇怨”。毕竟,在他最好的年龄,家庭被蒙上“失子的阴影”。无论是精神上的失序,还是家庭上的失序,都可谓是一种毁灭性的打击(比如,妻子患上精神分裂症,花光所有积蓄)。


从这个层面上讲,处在申军良位置上的任何人,都可能对“人贩子”恨之入骨。甚至,对于“养父母”也会心怀怨恨。毕竟,寻子十几年,心中的苦楚,总是会化成仇怨的。然而,这些意料之中的情绪,申军良并没有表现出来。而是因儿子的回归,被“消解殆尽”。


只是,从其言说的语气中,难免还残留着寻子过程的悲苦。不过,他把这种悲苦,更多融进对未来的憧憬之中。毕竟,接下来儿子将与他生活,一切只能往好处想。然而,作为“失而复得”的幸运儿,他承载的更多意义是:“慰藉众多没找到孩子的父母”。


毕竟,在真实的寻子世界中,有太多失去孩子的父母,只能竹篮打水一场空。所以,在看待“申军良首次透露认亲过程”中的“乐观”时,还应该更为全面的考量他的“苦情”和“仇怨”。只有如此,才能最大限度地让人们知道,失去孩子的父母有多惨烈。


“寻子”是无可选择的选择。因为,以国内的传统,孩子不只是亲缘本身的关系存在,同时也是家庭生命力的象征。这导致,失去孩子,就意味着家庭的残缺。从某种意义上而言,孩子不只是个体本身,更带有对家庭拼图保留完整性的功能。


所以,但凡“孩子丢失”,最初的“寻子过程”都会充满悲凄。并且,整个家庭会陷入长久的消极气氛之中。由此,对于“人贩子”的惩治,必须要“刑重”,并且“零容忍”。只有如此,才能最大限度地打击人贩子的不法行为。当然,对于“买方”,也就是对“养父母”的约束,也应该有严格性的规范。


因为,打碎亲缘完整性的存在,不仅伤害亲生父母,也伤害孩子(这跟孩子知情不知情没有关系)。而对于想要孩子,却因生理问题无法生育的夫妻,还请通过合理的方式,进行对“孤儿”和“弃儿”的收养。而非通过非法交易的手段,夺走别人的骨肉。


不得不承认,万物尺度,生命最大,这可能是人性中最朴素,最难被撼动的尺度。所以,十几年来,申军良才没有放弃寻子。虽然,申聪生活得还比较好。但是,被剥夺掉的“亲子时光”,依然是最令人遗憾的事情。毕竟,亲缘和养育的弥合,才是最美的亲子情感。


申军良多次提到申聪的懂事,就好像申聪不是被拐卖,而是被寄养出去十几年一样。这可能更多是一种自我慰藉的说辞。因为,在寻子路上,泪水早已流干,绝望早已常态。所以,在“失而复得”之后,貌似想说的都是积极之语。


当然,这也与我们国内的“感言结构性”有关系。无论是正式场合,还是非正式场合,成功者和幸运儿总会将辛酸化作鞭策,将悲苦化作幸运。可事实上,作为正常人来讲,怎么能在丢失孩子十几年后,没有半点苦水呢?甚至,就如一些人提到的,不让孩子见“养父母”,才是对“拐卖行为”的最好打击(没有需求,就没有伤害)。


然而,申军良没有这样干,却把更多的积极情绪放在鼓励“失去孩子的父母”(因拐卖失去的父母群体)。他说:“坚持是最美好的事情,相信很多丢失的孩子会被找到”。说实话,这对于他当下的立场而言,这可能是最好的表达。因为,他更能体会那些奔波在路上寻子的父母有多么不容易。


当然,他是幸运者,但同时也是受难者。只不过,当孩子找到后,过往的苦难就好像不复存在一样。而留给他和孩子的,更多是未来的可能性。无论怎样,这是难得的团圆结局。并且,这还不只是申聪归来的问题,更多的意义在于,“寻子的希望”没有破灭。


因为,从申军良的言说中,我们能感受到他那种急迫性的喜悦,也就是尽最大可能对申聪进行弥补性养育。这些真实的情愫,本来是正常家庭中很平常的表达。但是,却被时空隔离后,变成紧急集合。而这些心疼的存在,都缘于人贩子的十恶不赦。


不过,没有被寻子压垮的申军良,还会传达出更多对生活积极性的理解。但是,我们也要谨防“积极的陷阱”。因为,有太多父母,为寻找丢失的孩子耗尽一生的血力,这实际上,比“丢掉一个孩子”还更为残酷。无论怎样,“寻子归寻子”,但也不要陷入绝对性的“我执”。


要不然,一个孩子的丢失,真的意味着杀死他(她)的父母。当然,这里并不是“不提倡寻找孩子”,而是希望在寻子的过程中,能找到更理性的平衡。只有如此,孩子才能是他(她)自己,父母才能成为父母。否则,绝对性的捆绑情感关系,本就是致命的存在。


要知道,生活本就是不着边际的,不确定性的。每个人都脆弱,焦虑,孤独。但是,要想更为平顺的活下去,就要尽可能的不断去接受命运,深信个体生命的最大价值。只有如此,亲缘的意义才会变得“温和”,而非因不确定性的分离,造成不可逆转的伤害。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