糖尿病人经常低血糖,会有哪些危害?

马博士健康团


高血糖,糖尿病大家肯定都不陌生,但是对于低血糖可能就不是那么熟悉了,最直观的了解就是出现低血糖会晕倒。



对正常人来说,低血糖的标准为<2.8mmol/L。而低血糖患者只要血糖值≤3.9mmol/L就属低血糖范畴。

低血糖是糖尿病常见的并发症,低血糖分为两种类型:

(1)肾上腺增多型: 常出现在血糖快速下降时,这种低血糖表现为:心跳加快、大量出汗、颤抖或哆嗦、饥饿、视物模糊、头晕、软弱无力、口唇或舌麻木等。

这是由于低血糖后大量的应激激素特别是肾上腺素分泌增多引起的,患者多能感知,有糖尿病相关知识的家人和朋友也能判断出来。

(2)中枢型低血糖: 中枢神经系统的表现包括意识混乱,行为异常,视力障碍,木僵,昏迷和癫痫。低血糖昏迷常有体温降低。

(3)儿童低血糖 : 儿童与成人的低血糖表现有所不同,全靠家长细心的观察。面色苍白、出冷汗、软弱无力、不能集中注意力、不听话、尿床等。


低血糖对人体是有害的,尤其是对老年病人,低血糖的危害更甚于高血糖

低血糖的危害主要有:

1、低血糖时,体内的肾上腺素、糖皮质激素、胰高血糖素及生长激素等升糖激素增加,造成血糖波动,病情加重。

2、长期反复严重的低血糖发作可导致中枢神经系统不可逆的损害,引起病人性格变异,精神失常、痴呆等。

3、低血糖还可以刺激心血管系统,促发心律失常、心肌梗塞、脑卒中等。

4、低血糖昏迷过久未被发现可造成生命危险。

所以,平时一定要按时吃饭,不要经常空腹坚持工作,还有就是老年人需要家人照顾,防止发生低血糖晕倒。


张浩医生


糖尿病患者的低血糖标准要高于正常人,正常成年人空腹血糖浓度≤2.8mmol/L,糖尿病患者血糖值≤3.9mmol/L就可以判断为低血糖。

一、低血糖的危害

低血糖时,患者可能会有虚汗、脑晕、心跳加快、眼冒金花、颤抖、饥饿感、无力、手足发麻、说话含糊不清等种种不适。这些都是交感神经和中枢神经异常引起的表现。但是,在低血糖的初期,并不是所有的患者都会出现类似症状的,尤其是老年人,对低血糖的反应更为迟钝,等到他们感觉不舒服时往往已经发生了严重低血糖。此外,如果血糖长期处于一个较低的水平,发生低血糖时也不易被察觉,而长期的低血糖也会对人体产生伤害。

发生严重低血糖时,会引起烦躁、性格改变、定向障碍、癫痫发作等表现,严重时甚至可以引发昏迷。进展到此,由于意识的改变,患者无法自己应对低血糖。一旦陷入昏迷的窘境,若不采取适当的处理,会引起脑损伤,最终甚至引起死亡。

二、低血糖发生的高危因素

1、老年人群往往生活自理能力差,饮食不规律;

2、合并多种急慢性疾病(如肝肾胃肠脑垂体疾病)或长期重病卧床、难以自主进食的患者;

3、1型糖尿病人接受胰岛素治疗时,增加运动量,食欲减少而胰岛素剂量没有相应调整时;

4、接受降糖药剂量及种类过多,尤其是使用胰岛素、胰岛素促分泌剂治疗的糖尿病患者;

5、糖尿病患者饮食过少、运动量过大、空腹酗酒和空腹检查时;

6、服用降糖药物或注射胰岛素后忘记进食的糖尿病患者;

7、同时服用B受体阻断剂、利尿剂、磺胺类抗生素等导致低血糖药物的患者;

8、没有规律接受血糖自我监测习惯的糖尿病患者;

1、首先要制定适宜的个体化血糖控制目标,做好糖尿病患者宣教,使患者及其家属能有效识别低血糖的临床表现及简单的处理原则,了解自身服用降糖药物及胰岛素正确的服用方法,与自己的医生保持密切的联系是减少和预防低血糖的首要途径;

2、饮食注意事项:①定时定量进餐,如果进餐量减少应相应减少药物剂量;②运动前应增加额外的碳水化合物摄入;③酒精能直接导致低血糖,避免酗酒和空腹饮酒。

3、对1型糖尿病、2型糖尿病在接受胰岛素/胰岛素促分泌剂治疗时、合并其他疾病、近期血糖波动大、饮食运动环境变化等情况下更要密切监测血糖。

4、使用胰岛素或胰岛素促分泌剂必须要在饮食和运动控制的基础上结合血糖来调节剂量,不可盲目增加药物及胰岛素剂量;

5、一旦发生低血糖,轻者一般自行口服葡萄糖水或食物即可缓解。严重低血糖丧失神志的糖尿病患者往往需要立即接受静脉葡萄糖注射治疗,应立即急诊入院处理不可延误。

6、糖尿病患者平时在自己的公文包里放上一本糖尿病手册,注明自己是糖尿病患者。万一患者不幸在路上发生低血糖昏迷,周围人地生疏,救护车赶到时可以根据患者资料,在第一时间推断病因,为及时治疗争取宝贵的时间。


糖大夫


在人的一生中,或多或少都会有“低血糖”的体验,不过如果我们能够及时进食,一般不会遗留任何躯体或智能方面残疾。但是对于糖尿病患者来说,低血糖的危害就不一样了,可能会造成抽搐、昏迷甚至死亡,增加死亡风险,且相对于高血糖来说,低血糖的危害是快速和凶险的,常常以分钟或小时来计算。有专家认为一次严重的低血糖给糖尿病患者身体带来的危害,会抵消一辈子控制高血糖所带来的益处,可见低血糖的危害远远大于高血糖。另外,老年糖尿病患者比年轻患者更容易发生低血糖,所以低血糖更加值得糖尿病患者重视。为此,小编总结了一些低血糖的预防和急救方法,供大家参考。

一、识别低血糖

正常人的血糖通过肝脏、神经和内分泌系统的调节,维持在一个相当狭窄的范围内,不论空腹还是餐后血糖,其低限一般不应低于3.3毫摩尔/升,当血糖值低于2.8毫摩尔/升,就会出现低血糖现象。但值得注意的是,对于糖尿病患者来说,血糖值低于3.9毫摩尔/升就是低血糖。低血糖典型的症状主要表现为饥饿心慌、大汗淋漓、疲乏无力、面色苍白、注意力不集中、头晕头痛等,如果血糖更低,或者持续低血糖的时间更长,患者就会出现精神和意识障碍,如找不到地方、认不得人,甚至胡言乱语,喜怒无常、暴力倾向等,再严重者就会发生昏睡、抽搐,甚至昏迷而危及生命。

另外,久病体弱、反应迟钝、长病程的糖尿病患者,合并多种糖尿病并发症,尤其是植物神经病变者,常常达到低血糖的生化标准,但却没有任何察觉的症状,或者症状很轻微而不引起患者的警觉。且往往无症状低血糖不能及时处理,很容易诱发威胁生命的心脑血管疾病,如心绞痛、心肌梗死、脑卒中,在睡眠中更因没有察觉而昏迷不醒,所以长病程的患糖尿病患者,尤其是合并多种并发症者,应该自备一台血糖仪,定期监测血糖。

二、预防低血糖

对于糖尿病患者来说,发生低血糖主要没有掌握好饮食、运动和药物治疗这三条原则,如进食量不够,该进食的时候没有进食,该加餐的时候没有加餐,或者药物使用不合理,或者运动量增加时没有及时调整饮食和药物,或者饮酒过度等等,因此所有的糖尿病患者都应自备血糖仪,定期监测血糖。另外,有些药物效力强劲,如优降糖或含有优降糖的消渴丸等,降糖作用都比较强,从降糖角度来说这是它们的长处,但滥用这些药物是造成低血糖的主要原因之一。所以为了预防糖尿病患者发生低血糖,具体方法如下:

1、自备血糖仪,定期监测血糖:糖尿病患者应该养成定期监测血糖的习惯,尤其是应用长效或中效胰岛素、口服长效降糖药的患者更应该注意监测血糖变化情况,并且最好记录一下发生低血糖或高血糖的具体时间(具体到几点几分)、食量、食物种类、运动时间、药物的使用情况等,这样可以寻找自己血糖变化规律,做到有备无患。

2、饮食、运动、用药要规律:糖尿病治疗讲究饮食、运动、用药的规律和相互配合,要定时定量,不能随意。另外,糖尿病患者最好要按时进食,如不能最好吃一些随身携带的速食品或其他能获得能量的食品,如饼干。

3、识别低血糖症状:如前文。另外,低血糖常常发生于降糖药物作用的高峰、活动后、餐前、睡前和夜间,应该留心是否有低血糖症状,可在这些关键点检测血糖,必要时需适当加餐并减少活动量。

4、做好准备:俗话说”只有千日做贼,没有千日防贼“,就算我们做好了一切,低血糖也可能会发生,所以平时糖尿病患者最好随身携带两样东西,以利于低血糖的救治:一样是速食品或糖果和水;另一种是病人卡,卡上说明本人是糖尿病患者,并注明姓名、年龄、家庭住址和联系人电话、平时使用的药物和就诊的医院、病历号等,并在卡片上可作以下说明:“我是糖尿病患者,如果发现我行为怪异或者神志不清,可能是发生了低血糖,请尽快将我衣袋中的糖果放在我的口中,并按卡上所述的地址和电话与联系人联系,同时尽量送我到医院进行急救或者打120,谢谢。”

三、低血糖如何急救

低血糖不仅会给患者的健康和生命安全造成威胁,而且可能会引起反跳性高血糖,导致病情波动,所以得了低血糖,要及时发现,及时治疗。具体如下:

1、对于发生一般低血糖症状的患者,应测一下血糖,若是低血糖,就应该迅速进食任何能使患者迅速脱离低血糖症状的食品,如饼干、糖果、面包、馒头、蜂蜜、糖水、含糖饮料,甚至是白糖等。若是还是未能缓解可再次食用,如果仍不能缓解,则需要立即就医。值得提醒的是,糖尿病患者终生都需要控制饮食,唯独发生低血糖时不用控制,不要因害怕进食糖果影响血糖,使血糖升高。另外,如果因条件所限不能测血糖,只要出现低血糖症状都要先按低血糖处理。

2、对于已经发生低血糖昏迷的患者,应第一时间拨打急救电话,及时就医。这个时候不要试图进食任何东西,以免误吸引起窒息。当然如果是有经验的人,也可以在患者舌下放一小勺白糖,或一块方糖,但必须严密监护,谨防误吸。

3、在低血糖治疗恢复后最好在观察一段时间,同时寻找引起低血糖的原因,及时有针对性的采取预防措施。

总之,低血糖的危害远大于高血糖,是糖尿病治疗过程一种急性的并发症,值得警惕,发生低血糖要及时处理。

参考文献:《内科学》葛均波、徐永健主编,p757~761

图片来源:网络,如有不当,请联系删除。


康复科岑医生


低血糖什么症状?

对于高血糖的危害,糖友知之较多,也非常重视,而对于低血糖的严重性往往重视不够。事实上,低血糖的危害丝毫不逊于高血糖,有时甚至更加凶险。

轻度低血糖 可引起交感神经兴奋,出现饥饿感、头昏眼花、心慌手颤、面色苍白、出冷汗、虚弱无力等症状。

严重低血糖 会引起大脑功能障碍,导致意识恍惚、言行怪异、昏昏欲睡、抽搐惊厥甚至昏迷死亡。不仅如此,发生于老年人的低血糖还容易诱发心律失常、心绞痛、心肌梗死以及脑血管意外等并发症,尤应小心。

急性低血糖还可引起脑水肿,长期慢性低血糖可导致智力下降,加速脑痴呆。

如仍得不到及时抢救,最终将导致死亡。

低血糖的急救

绝对卧床休息,声速补充葡萄糖是决定预后的关键。及时补糖将使症状完全缓解;而延误治疗则出现不可逆的脑损害。

因此,应强调在低血糖发作的当时,立即给予任何含糖较高的物质,如饼干、果汁等。重症者应注意误使食物吸入肺中呛入气管引起吸入性肺炎或肺不张。

能自己进食的低血糖患者,饮食应低糖,高蛋白,高脂肪,少食多餐,必要时午夜加饮糖料一次。

静脉推注50%葡萄糖40-60ml是低血糖抢救最常用和有效的方法。若病情不严重,尚水造成严重脑功能损害,则症状可迅速缓解,神志可立即清醒。

提醒事项

① 勤测血糖,及时发现血糖变化。

② 一定要在你的工作单位、学校有了解你病情的朋友,并且给他们你紧急联系人的电话;外出一定携带急救卡。

③ 方案的变更,剂量的调整是需要一定专业知识作为支撑的,如果你不是专业人士,即便你是多年患病的老病人,也希望你能在医生指导帮助下进行,切莫将生命做实验。

④ 不能因为怕偶尔的血糖高而过多追求血糖低,因为这样很容易将自己置于生命的危险之中。


糖人健康网,一个有温度的控糖平台,欢迎关注,有问必答!


糖人健康网


糖尿病患者低血糖的发生难以避免,其危害大、并发症严重,应尽可能减少发生次数

2005 年,美国糖尿病学会(ADA)低血糖工作组对糖尿病患者的低血糖标准重新规定,血糖≤3.9mmol/L 时应立即对症处理,此时机体的进一步损伤可能已发生,与传统低血糖的概念:血糖≤2.8mmol/L,相距甚远

一次严重的医源性低血糖或由此诱发的心血管事件,可能会抵消一生将维持血糖在正常范围所带来的益处。老年糖尿病患者一旦发生低血糖可诱发心肌梗死及脑卒中、严重低血糖昏迷,甚至死亡;发生在夜间则更危险,无感知、未及时抢救造成严重脑损伤,极易导致死亡。反复低血糖- 高血糖恶性循环可加速胰岛衰竭,促使糖尿病大血管和微血管病变进程加速,反复发生记忆力下降、智力减退、反应迟钝、甚至痴呆。即便是轻微的低血糖对老年患者也可引发摔伤以致骨折等,造成患者心理恐惧和家庭经济负担。此外低血糖还可降低患者对血糖控制达标的积极性

血糖自我监测是糖尿病治疗的重要内容,由于高血糖和低血糖的相互抵消,可能会造成血糖控制良好的假象。动态血糖监测图谱发现老年患者低血糖发生频率增加,多发生在夜间,低血糖持续时间较长,无症状低血糖发生率高,故应选择餐时血糖调节剂;需要胰岛素治疗时应选择短效、超短效或长效胰岛素,从小剂量开始,强调个体化治疗。选用有相对选择性的β 受体阻滞剂,以降低发生低血糖的危险性。研究显示,血糖控制越严格,低血糖发生率越高,力争HbAlc达标,更要减轻血糖波动,降低高血糖,防止低血糖。适当放宽老年人血糖控制的标准,以空腹血糖不超过8.0mmol/L,餐后血糖不超过11.1mmol/L,HbAlc不超过正常上限l%为宜。糖尿病病史长,已患心血管疾病(CVD)或处于CVD 极高危,我们推荐HbAlc≤7.5%,因此类患者发生或再次发生CVD风险明显增加,低血糖风险较高。对于计划妊娠的糖尿病患者,应严格控制血糖目标值HbAlc<6.5%,如应用胰岛素可适当放宽HbAlc目标值(<7%)以防止低血糖发生。孕期血糖控制,妊前糖尿病或妊娠期发现的糖尿病在不发生低血糖前提下,理想目标值HbAlc<6%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