曹操为什么没有统一三国?

能静傑715


心灵脆弱,得陇不望蜀。

曹操在赤壁之战之前可谓是一路凯歌,从起义开始,曹操就聪明的利用屯田制发展自己的军队。军队强大之后,曹操便奉天子以令不臣,从此在讨伐名义上,各路诸侯都不如曹操顺利。


曹操降吕布,破袁术,灭袁绍,将北方扫清之后,进而进取荆州,荆州是天下腹地,曹操却不费吹灰之力便夺取,此时的曹操自信心爆棚。他想,原来军阀也不过如此嘛,这么容易对付。

没想到由于在赤壁之战时,军中瘟疫蔓延,士兵不熟水性,导致赤壁惨败。在赤壁之败后,曹操奔走逃亡,其中甚至发生了人踩死人的惨剧,可见当时曹操军队逃亡时有多狼狈。

赤壁一战后,曹操心灵受了极大的创伤,他想原来自己也是会失败的,还败得这么惨,从而开始庸碌的守地。曹操年老了,几年之后,本该得陇望蜀,却因为没有了当年的雄心,被刘备军队震慑住了,其实刘备当时并没有在蜀地站稳阵脚。
由此可见,真正做大事的心态一定是很稳的!


如史如画


曹操计谋超群,兵多将广,为什么未能统一三国?

这是很多人想过的事,以曹操的才能,实力可以说谋士成群,战将如云,国力雄厚,其实赤壁之战即是曹操想统一国家的前奏,实际情况并非演义上写的那样出神入化,任何事情都有它的两面性,过去人们通常讲命运,这命运二字又好像带有迷信的含义,其实不然,曹操精心策划的赤壁之战,是老天爷帮了周愉,大战在即曹操大军染上一种不知名的传染病,他的部队己失去战斗力,在当时的时代里可没有疫苗,什么特效药,一触即溃,而东风又与周郎便,一把火烧掉曹操苦心经营制造的大木船,在这种情况下曹操只得下令撤退,留下曹仁隔江对峙,吴国大都督周瑜也是带箭伤鼓舞士气,亲自巡营,延误了治疗时间而病故,曹操回国后,老犯头疼病,那时刘备还没成什么气候,才给了吴国,蜀国喘息的机会,这近十年时间里対备在益州生根,吴国不断壮大,三国已成鼎立之势,曹操再想统一己失去先机,老天再也没留下时间给曹操,也没给曹操机遇,要不是那一埸传染病的席卷,赤壁谁胜谁负,可谁都说不清,吴国一破凭当时刘备的实力根本不足为患,还是这句话万事皆有可能,现在也只能按个人观点谈谈看法罢了!



9紫气東来


曹操为什么没有统一三国?这是个很值得探讨的问题,照理来说曹操拥有天下十三个州其中的十个州,无论人口还是土地税赋都远远甩蜀汉东吴一条街,为什么还没能统一呢?原因有几点,具体分析如下。

其一,曹操生不逢时,同时期的刘备,东吴帐下能人辈出,接连重挫曹操于赤壁和汉中。

1,曹操文韬武略在三国可算是数一数二的人物,从凭借曹氏家族的声望带来的几千人慢慢发展成雄霸一方的诸侯,特别是迎立天子迁都许昌后更是狭天子以令诸侯,先后平定了袁绍以及袁术两大诸侯,统一北方。可谓兵锋正劲,声势滔天,曹操一声令下八十万水陆大军摆开阵势,欲一举荡平东吴孙权和刘备的联军,一统天下。

或许是天不助曹操,也或许是曹操小瞧了东吴大都督周瑜带领下的江东水师。诸葛亮羽扇纶巾借来东风助周郎,一望无尽的曹军战船被烧得人翻马仰,八十万大军顷刻瓦解灰灰湮灭!曹操一统天下的美梦在东吴水师的喊杀声中支离破碎!只留下一个仓皇北顾的狼狈身影!

2,赤壁之战后曹操元气大伤,在养精蓄锐数年后曹操又挥师西进,招降了汉中张鲁,与刘备大军会猎于汉中。此时的刘备文有诸葛亮,武有威震天下的五虎上将,又逢定军山大胜斩杀夏侯淳以及部下两万余人,士气正盛。汉中一战蜀军击败魏军,曹操仓皇南逃至都城许昌。曹军损失严重,失去了汉中屏障,都城许昌门户洞开!

故赤壁,汉中之战不是曹操太弱,而是同时期的东吴周瑜带领下的江东水师独步天下,刘备帐下文治有诸葛亮,武功有五虎上将的强强组合令曹操统一全国的计划破灭。

其二,曹操判断失误,未能趁刘备立足未稳之际攻打益州。

其实曹操还有一次可以统一全国的机会,但是让曹操给错失了,当时刘备刚攻下益州的刘璋,刘璋本部的人心还不稳,此时刘备又要跟东吴争夺江陵(就是荆州)。如果此时曹操出兵益州威慑巴蜀可以让刘备两面受敌,曹操可以趁机攻下益州实现一统天下的目的,但是曹操认为已经得了陇右了还想要夺取巴蜀,这是人心不足。所以就没同意司马懿的建议。这个就是得陇望蜀的典故。等刘备反应过来益州政权已经稳固,在没有下手的机会了。


《晋书·宣帝纪》:从讨张鲁,言于魏武曰:“刘备以诈力虏刘璋,蜀人未附而远争江陵,此机不可失也。今若曜威汉中,益州震动,进兵临之,势必瓦解。因此之势,易为功力。圣人不能违时,亦不失时矣。”魏武曰:“人苦无足,既得陇右,复欲得蜀!”言竟不从

其三,曹操帐下文武不和,司马懿与曹洪勾心斗角,影响曹操统一天下的进程。



曹洪作为曹操最得力的大将,深受曹操的倚重,而司马懿作为太子曹丕的师傅,曹洪为了巩固自己的地位想方设法拉拢司马懿。司马懿却耻于和曹洪来往,假装拄拐不去。曹洪记恨司马懿,去跟曹操打小报告,曹操征召司马懿,司马懿立刻扔了拐杖去见曹操为其效命。所以这件事就让曹洪和司马懿有了分歧,始终走不到一块。那么自然对于曹操的统一大业来说缺少司马懿和曹洪的精诚合作肯定是完成不了的。所以曹氏亲贵一直抵触提防司马懿。

《魏略》:晋宣帝好学,曹洪自以麄疏,欲屈自辅帝,帝耻往访,乃托病拄杖。洪恨之,以语太祖,太祖辟帝,乃投杖而应命也。

竹林论风月


统一哪是那么容易的。都要经过几代人的努力才有可能实现。何况前三国时期人才辈出,孙权集团和刘备集团也不是吃素的。通俗地说,就是时机不到。

先来看看几个重要人物的年龄

曹 操:公元155年-220年。

刘 备:公元161年-223年。

孙 权:公元182年-252年。

司马懿:公元175年-251年。

诸葛亮:公元181年-234年。

孙 坚:公元155年-192年。

曹操和孙坚,刘备差不多是同一个时期的人物。曹操代表曹魏政权,孙坚建立孙吴政权,刘备建立蜀汉政权。

曹操在公元220年去世的时候,蜀汉的刘备还健在,孙吴政权传到了孙权手里,而刘备和孙权都是当世枭雄,能耐才智不弱于曹操,曹操几次南下皆铩羽而归,想灭孙刘谈何容易。而灭不了孙刘联盟,何来统一。



曹操死后,曹丕掌权。曹魏后期大权逐渐被司马懿掌控。


刘备死后,传位于刘禅,而实际上蜀国政权是在诸葛亮手中。并不是诸葛亮不愿放权,刘禅继位之时,诸葛亮接手的其实是一个烂摊子,丢了荆州,孙刘联盟破裂,蜀国人心不稳,诸葛亮可谓任重道远。诸葛亮执政近十年,终究因为早逝,未能完成北伐大愿。

孙吴比较尴尬,凭借长江天险,乱世足以自保。水军强悍但陆军较弱,只能在自己家门口打仗。孙吴在夷陵之战之后,曾偷袭过曹魏,但被曹魏轻松击败。孙权称帝之后再次进攻曹魏,又被司马懿击败。曹丕曾派兵攻打东吴,却也未曾取得胜利。所以孙权只能守,东吴统一三国无望。



诸葛亮去世后的几十年里,天下形式大变,能与司马懿一争长短的人物相继去世,加上各国内部争权夺势,混乱不堪,后三国时候再没有人能奈何得了司马懿,最终司马家族一统三国,坐收渔翁之利。

就像网络上比较流行的一句话,活的久才能笑到最后。司马懿就是熬死了所有的对手。


我在天边等你


后世对于曹操的评价,充斥着混乱和矛盾——关于曹操的忠奸之争似乎永无休止。到易中天教授上百家讲坛的时候,他实在没有办法回避关于曹操的评价,只好采用一个相对折衷的说法,把曹操归之为一个“可爱的奸雄”——易教授内心里其实是蛮喜欢曹操的,所以认为这个奸雄挺可爱。

问题在于,要梳理三国这段历史,乃至于要回答“曹操(以其雄才大略而)为什么有生之年却未能一统天下”这样的提问,关于曹操的评价就是一个根本无法回避的事情。


历史上的曹操过于复杂。在中国历史上,大概只有曹操能够把多重性格中的每一项都张扬到极致。 曹操在青年时代放荡不羈,但也具有奋不顾身、舍生取义的忠君报国情怀。初平元年(公元190年),天下诸侯讨伐董卓,但是各路兵马都惧怕董卓的凉州军力、担心自身实力受损,只有实力微弱的曹操奋然出兵、大战董军。却终因众寡悬殊,曹军全面溃败,将士死伤大半。曹操本人也被流矢所伤。后因堂弟曹洪出手相救,这才幸免于难。


曹操治军为政气魄宏阔,能够善识明断、大开大阖。曹操领军打仗敢赌敢拼,因而能够所向坡靡、声威远震。 曹操本人性情真挚、意趣高远,在当时杀机四伏的征战乱局中而仍然能够保持心境沉静、意兴盎然,他的诗文意境辽远、气魄宏大而慷慨悲壮,在文学史上产生了极其深远的影响。

曹操在政治、军事、文学等诸多方面都有标炳史册的超群建树,其文韬武略在同时代无人能够望其项背,因而在后世能够具有大师拥戴者。按道理讲,最终能够终结乱世、完成统一、恢复天下秩序的应该是曹操才对。

但历史上的实际情况是,曹操既有超凡脱俗的雄心才智,同时也有非常致命的性格缺陷,而且这一致命缺陷注定他无法实现统一天下、恢复秩序,即使勉强达到了四海归一(曹操曾一度基本上已经做到这点),但是局面也不能够长期持久。

《三国志》记载曹操早年“任侠放荡,不治行业”,说明他在青少年时代很少受到传统道德约束,因而能够做到大开大阖、纵横恣肆。但阅读《三国志.曹操传》及其他相关史料,总是感觉曹操这种凡事不受传统道德之约束的性格里先天缺失敬畏。


曹操本人也有一首名为《善哉行》的诗作,感叹自己幼年没有受到过良好家庭教育,孤苦无依:“自惜身薄祜,夙贱罹孤苦。既无三徙教,不闻过庭语。”从这几句诗看,曹操本人确实具有率真坦荡的一面,勇于承认他自己幼年时代缺失教养——在东方文化圈里,纵使那些顽劣无知的不堪人物,他们可以自我指责其素质低下、品性不佳,却绝不承认其缺少教养,因为这基本上等于是在诅咒自己的父母长辈。

曹操一生做事狂放率直,却很有具有传统道德里的仁爱和怜悯。他的军队则靠杀立威、杀戮成性,并先后在徐州、邺城、南阳等地屠城。屠城就是在军队在攻城取得胜利后的进一步屠杀。古代军队攻城略地往往要经过连续激战,在破城之际也无法确切知晓究竟哪些是投降者哪些是抵抗者,杀红了眼的众多将士涌入城中便会肆意滥杀。这是古代战时一般的情形。如果军事统帅不加阻挠甚至有意纵容,场面则会更加血腥。曹操军队屠杀范围最广、最彻底的是在徐州。公元193年,曹操自兖州起兵杀奔徐州为父复仇,为泄私愤,曹军在徐州及周边地区大肆屠杀,按照《后汉书陶谦传》记载:“凡杀男女数十万人,鸡犬无余,泗水为之不流。”制造了一幕惨绝人豪的人间悲剧。官渡战后,曹操将所俘获的七八万河北将士全部杀掉。


有确凿的史料证据表明,曹军嗜杀成性、残酷滥杀,其主导者正在曹操本人。据《三国志.曹仁传》载,河北袁绍势力平定后,曹仁跟随曹操围攻壶关。曹操在攻城过程中下了一道什么命令呢:“城拔,皆坑之”——等到攻陷之后,把城里所有人全部活埋了。


由于曹军杀戮成性,曹操其实在官渡战后便完全失去了稳定局面的机会。他因为一再屠城、滥杀无辜而成为民众心目中的杀人恶魔。赤壁战前,荆州民众纷纷追随刘备匆匆逃离:“众十余万,辎重数千两,日行十余里。”现在看来,刘备纵然具有超凡脱俗的人格魅力,也决不可能在仓惶逃离之际凭空感召当地百姓弃家舍业地紧紧跟随。荆州百姓宁可背井离乡也不愿生活在曹操治下,正是出于他们对曹军滥杀无辜的普遍恐惧。


从襄樊到当阳一带,跟随逃离者有十多万之众,说明当地民众为了躲避曹操,都跑得差不多了。

赤壁战后,江北、淮南一带又出现了同样情形。大批民众纷纷渡江南下,宁肯投奔敌国东吴也不愿意跟随曹操。这种民心向背,事实上注定曹操当时已经无法成功整合重构东汉晚期的社会关系,完全丧失了统一天下的民意基础。

前面说曹操曾经一度基本实现统一天下,这种局面出现在荆州牧刘琮投降之后。当时北方已经基本平定,南方实则也差不多了——荆州牧已经率众投降;西边的益州牧刘璋慑于曹操军事压力,也一再向曹操表示降服;东吴方面的孙权所拥有的地盘很小,当时只有江东六郡,而且孙权一直向曹操控制的大汉朝廷纳贡称臣,在政治上与曹操保持一致,他只是一再拒绝向朝廷方面(其实是向曹操)遣送人质,孙权与曹操之间始终斗而未破,至少在名义上不存在着归不归顺曹操的问题。再往南还有一个交州(广东、广西及越南大部),当时事实上也是归顺于中央政府的,尤其是随着荆州归顺,交州与中央之间的各种障碍被清除,那里本来也没有什么问题。也就是说,在赤壁战前,曹操连中国南方事实上也已经基本统一了——当时天底下只有两个小股势力尚未归顺,一股是汉中的张鲁,一股就是据于江夏的刘备。张鲁方面的事情好说,如果各州平定,汉中就不会有什么大的问题。因此南方唯一的钉子是刘备——刘备因为“衣带诏”之故与曹操势不两立,如果不是因为曹操自身的问题,江夏刘备势力原本也是很好解决的。




问题就出在曹操身上。

按照《后汉书》记载,在曹操把汉帝接到许昌后最初的一段时间,曹操对于天子尚且怀有敬畏:“操后以事入见殿中,帝不任其愤,因曰:君若能相辅,则厚;不尔,幸垂恩相舍。操失色,俯仰求出。”但曹操很快就控制了汉室朝堂:“自帝都许,守位而已,宿卫兵侍,莫非曹氏党旧姻戚。议郎赵彦尝为帝陈言时策,曹操恶而杀之。其馀内外,多见诛戮。”此后变得专橫拨扈,招致汉献帝严重不满,于是发生了令曹操忌惮终生的“衣带诏”事件。他 曹操此后以严酷手段对付皇室。他的部属带着士兵持刀舞杖地闯进皇宫禁区诛杀皇后、皇子。惊恐万状的皇后藏进墙里但是很快被揪了出来,在士兵押送下披头散发地从皇帝面前经过。皇后大哭着拉住皇帝说:“你就不能救救我吗?”


皇帝说:“我也还不知道自己能够活到什么!”


曹操是否忠诚汉室并不是问题的关键,问题在于他以如此失格、残暴的方式对待皇室,则充分表现了他的性格缺陷和私德问题。在当时的政治环境下,汉室天命虽然已经留于形式,但毕竟是天下万众敬仰的皇室。曹操以如此失格、残暴的方式对待汉室皇室,这便引起了各方诸侯的高度警惕,这样一来,在赤壁战前所出现的南方基本统一之局势,就显得极端脆弱——东吴方面的主流政治主张是归顺、姑且顺之,坚定主战的只有周瑜、鲁肃等军方将领,孙权本人也谈不上是主战还是主降。但是后期因为有了刘备在江夏实力的杠杆效应,江东政治天平最终倒向了主动应战,南方的局面迅速土崩瓦解,原本归顺于曹操的益州刘璋也旋即倒向刘备,曹操统一天下的政治目标由此功败垂成。


由于缺失敬畏,曹操以严重失格的方式残暴对待汉家皇室,这也注定他的部属日后会以同样方式对待他曹操的子孙——曹家皇帝。令人痛心的是,三国魏晋历史的政治主轴正是如此。

三国的事情,本身不算复杂。问题的复杂性在于三国之后,魏(晋)集团在终结三国乱局之后,却再次引发愈发漫长而不堪收拾的更大乱局。

事实上,曹魏政权从来不相信、不倚重于曹氏(夏侯氏)家族之外的人。将士在外领军打仗,要把家属押在都城。他的继承者魏文帝曹丕、魏明帝曹叡则对自家兄弟也要严加防范,其他所有皇子都都软禁在各自封地,严加看管、严禁相互沟通。这使此后的曹魏中枢完全没有宗室势力的护卫,等到司马炎后来取代曹奂称帝后,曹魏宗室一盘散沙,昔日那班魏国朝臣摇身一变而成为晋臣,不仅没有耻辱之感,反而弹冠相庆,竟相献媚。

晋帝国建立后,司马氏借鉴曹魏的这一教训而大举分封数十个同姓王,漫无边际地扩大宗室权力。但是因为人与人之间缺乏忠诚、敬畏,最后连司马氏内部也谈不上什么仁爱信义,同宗兄弟、叔侄之间甚至夫妻之间,连最起码的血脉亲情都荡然无存。相互忌恨仇视,于是同室操戈、杀戮四起,帝国很快陷入 “八王之乱”的熊熊战火。司马氏内部的事情还没有结束,那些生活在最底层、像牲畜一样长期被奴役、压迫的少数族群便如虎狼般地举起了屠刀。




每次翻阅史料,往往会由曹操父子、司马懿父子当年的纵横驰骋、英武盖世、权倾一时而联想到其后世子孙倍受欺凌的悲惨命运,总会产生一种因果报应之感,好像这些雄奇人物当年的一切努力、一切奋斗、一切作为,都是朝着毁族败家、政息人亡的方向去凑。

陈寿在《三国志.武帝纪》里给予曹操以“帝”的超高规格待遇,对他的雄才大略也予以高度评价。然而对于这样一位 “非常之人、超世之杰”,《三国志》却破天荒地没有评价其品行和私德。客观地说,这本身便是对于曹操最大的否定。


曹操作为奸相的历史形象因此决不是《三国演义》塑造的结果。 按照《东坡志林》记载:“至说三国事,闻刘玄德败,颦蹙有出涕者;闻曹操败,即喜唱快。”这说明至少到了宋代,曹操已经是民众心目中形象可憎的奸臣,刘备则是倍受后人拥戴的贤德明君。千百年来多数人始终这么认为,应该说这是《三国演义》得以广泛流传的社会基础,而不能说后世舆论是受《三国演义》的影响。


兵卒在江湖


在《三国》中我们比较感到惋惜的就是曹操、孙权、刘备三个英雄没有一个统一天下,就拿刘备来说,手下有五虎大将、有卧龙凤雏,最后还是蜗居在四川等地,有人说刘备就是一个酒囊饭袋,有这么多能人还统一不了天下。

孙权呢?守在江东,守着祖宗的地方,一动不动,最后还丢了荆州,更不是什么厉害人物,纵观这三位伟大人物,其中最有能力统一天下的就是曹操,曹操说的那一句话:

宁叫我负天下人,也绝不叫天下人负我。

光听这句话又有就有一种帝王范。但是最终还是魏蜀吴三足鼎立,曹操还是没能统一天下,那这到底是为什么呢?历来就有很多人关于这个问题做出讨论,其中我们为的的革命领袖毛主席就说出了曹操为什么没能够统一天下。

想必大家也知道,毛主席自由喜欢读《三国演义》,上学的时候还有很多人经常粘着毛泽东让他讲《三国演义》中的故事,在走向革命之后毛主席也经常在空闲的时候读一读《三国演义》,所以在《三国》方面,毛主席还是一个专家呢。

当时毛主席说过这样一句话:

曹操打过张鲁之后,因该去打四川,刘晔、司马懿建议他打,他们都是大军师,很能看出问题,说刘备刚打到四川,立足未稳。

也就是这个原因,导致曹操给与刘备重创的机会失去了,本来这就因该是一个千载难逢的好机会,当时刘备取得益州,曹操取得汉中。但是刘备准备经根据地放在四川,对于一个刚进入四川的刘备来说,民心不稳,兵力也有所损失,此时真的是一个重创刘备的好机会,如果这样进行下去,那曹操在不久就会占领四川,然后通过四川的山险来防守,待兵力回复之后就能够南下打击孙权。

此时孙刘联军将不复存在,要打击一个孙权也不是什么问题,只是时间上的问题,毕竟吴国由长江天险。

其实战争就是一会的事情,过了这个阶段就没有这个好机会了,就像当年项羽在鸿门宴中没有杀刘邦一样,如果当时项羽在鸿门宴中杀掉刘邦,那天下恐怕就真的是项羽的了。所以说在以往的历史中我们能获得更多的经验,得到更多的智慧,来面对未来的生活和事情。

以及学习《三国》《水浒》,关注我吧。


少读三国


曹操在历史上是非常有名的,虽然历史记载中的曹操是一个坏人,但是很多野史记载中的曹操是一代枭雄,具备很高超的军事才能。但是他为什么没能一统三国,而刘邦却能一统天下呢。其中的原因有很多,不仅跟能力有关,还跟运气有很大的关系。

其中一个方面就是在用人方面。刘邦虽然大字不识,但是他非常信任自己的部下,疑人不用用人不疑,不管什么事情,都交给张良,陈平去做。而曹操生性多疑狡诈,对人对事都不会报以真心,所以他用人猜忌,有很多非常好的人才,比如石涛,毛玠,他不信任他们,反而杀了他们。

另一方面就是他的对手太过强劲。孙家盘踞在江东几十年。地位根深蒂固,不可动摇,而且人才济济。曹操是北方人,不熟水性,十几万大军被阻隔在江北。根本不敢下水,所以这也是他不能一统三国的一个很大的原因。

另外就是曹操他的战略目标太不明确了,它有很大的野心想要统一三国,但是他没有搞清楚自己的敌人到底是谁?他一面想要打败刘氏一边又要想要打败孙权,目标太大,根本不能实现。

最后一点,曹操其实是一个非常骄傲的人,在战争胜利之后,他就变得非常的懈怠,而在经历失败之后,他就会对自己产生自责,比如说,在赤壁之战后他的信心和锐气就大大的减少,对于自己的失误是不能够原谅的,所以他到最后都不能统一三国。


山城小学士


这个问题我们用三国时代人的视角去看,可能十个人可以说出十种不同的理由,但是这个问题用后世人看待历史的角度去分析就会有不一样的答案,不但曹操统一不了三国,后世几百年都没有处理好统一的问题,也许会说晋朝不是统一了吗?但是短短的几十年,不足以让他有统一的称号。



自从秦皇汉武的大一统统治下,将过去周朝的分封诸侯国的体制给打破,把社会散沙化,旧贵族势力不断被削减,让他们的力量再也没办法和皇权抗争。土地不再是诸侯王的了,普天之下莫非王土,但是土地是可以在民间买卖的,这就让一些人看到了商机,形成了当时的一个新兴阶级,地主阶级,他们有大偏的土地,雇人来为自己种地,如果天下太平,那国泰民安,一旦天下不太平,民不聊生,赋税升高,过去的税收都是按照户来收,并且每户不得有两个男丁,否则会按照双倍收税,这就让很多农户为了躲避税收,宁愿到地主那里“打工”,这样就造成了国家税基变小,税越收越少,地主阶级实力越来越强大,形成了豪族阶级,实力逐渐赶上过去的贵族诸侯。社会的体系的天平开始向着豪族阶级倾斜,豪族们越来越想通过控制国家政策来实现自己的利益最大化,然而这个是国家肯定不愿意接受的,于是就希望能够壮大自己的力量来制衡住豪族。



到了东汉末年,天下大乱,群雄并起,有豪族势力的代表袁绍袁术,也有出身一般的曹操孙权,也有出身平民的刘备等等,各个阶层的有志之士都在乱世起势,希望能够用自己的方法来统一,并且都是想在自己这一辈就解决好这个问题,但是中国的历史进入到这个时期后,豪族获得了太大的社会力量,如果要让中国重新回到大一统的帝国,就需要有一个能够压制住豪族的势力来。曹操刘备孙权在三国鼎立的时候都在为制衡豪族势力所奋斗,曹操杀孔融边让,诸葛亮排挤李严,孙权贬张昭,都是在削弱豪族的势力,但是都没有成功,最终被豪族的代表司马家族获得了胜利,但是这种地方上的势力统一全国毕竟无法让全国都有臣服的凝聚力,或者强制力,还是需要有一个能够压制住豪族的力量出现,中国才能正真的形成稳定的大一统,于是这个寻找的过程就是几百年的时间。



最终的解决方案是利用草原帝国的武装力量也来制衡住中原的豪族,并用中原的财富来维持草原帝国的稳定,形成一个二元帝国,这个问题在我昨天的回答里有详细的说明。



所以在三国时期,谁也没有能力统一全国,就算短暂的地理上的统一,不代表体制上就能稳定,还会走向分解,直到隋唐。



我唐不三不四藏,为学日益,关注我每天分享历史!


唐不三不四藏


首先,我们了解一下史实:

东汉末年大乱,从公元184年黄巾军起义开始。189年董卓入朝乱政,同年曹操与袁绍等起兵讨伐董卓,196年,曹操正式挟天子以令诸侯,220年,曹操去世,天下仍然三分。如若从189年起兵讨董卓算起,曹操穷尽一生凡31年。另外值得注意的是,直至280年,西晋才灭掉东吴,统一全国。

为何文武兼备的曹操穷极一生也不能统一中国?

曹操之前,是雄风大振四百年的两汉;曹操之后,是分裂割据四百年的魏晋南北朝。


首先,曹操面对的是有400年根基的大汉。而能搅动东汉动乱的各路豪杰,肯定不会是平庸之辈,所以,曹操面对的三国鼎立,就像战国时的七雄纷争。此外,汉天子象征意义上的威望还是很高的,刘邦项羽能随便废掉秦帝,隋末起义军也能随便杀掉杨广、废立幼帝,但曹操不能。400年根基的刘氏汉天子与秦隋的二世皇帝还是不可同日而语的,所以曹操必须要考虑到全天下的舆论,表面恭恭敬敬地伺候着汉献帝。况且,当时的人们还没有太强烈的「天下大势,合久必分」的观念,改朝换代不是像后代那样随随便便的事。

以上是从历史内部解释的一些原因。当然,我们还能找到很多其他的原因,比如外部的少数民族问题。

虽然北方各族都比较猖狂,但曹操创下了「远征乌桓」的历史功绩。从这点来看,曹操不仅对内能挟天子称霸诸侯,对外也能对抗强大的北方少数民族,这一点也足以说明他的文治武功,但同时,也能反应出曹操所面临的内外双线困境


知识圈app


曹操没有能完成“统一”大业,原因大概有以下几点。

一、北方的战事顺利(袁绍、袁术、公孙赞、吕布、张绣等等),经过官渡之战实力大增。

二、东征乌桓时写下了《观沧海》的名篇,以咏其志向!感叹“革命即将成功,同志不须努力”的傲气。

三、挥师南向,刘琮授手。荆州之民,望风归顺。

四、汉献帝在手,对内可以弹压政敌;对外可“挟天子以令诸候”,为所欲为!

五、刘备新败,自顾不暇;孙权受托于父兄,新立不足以服众!

六、乘此良机,发兵一举可定天下!

所以,他大意了!没有料到孙刘的结合是“1+1>2”。以致有赤壁之败!赤壁之战是分水岭之前的曹操志得意满,傲视天下。之后的曹操,则是“收缩防守”,不再锐意进取,而是稳扎稳打,内部摘好维持稳定,拜丞相、加九锡、进魏王;外部搞好肃清残余(例如:马超、韩遂、张鲁等)。渐渐地,随着年龄的增长,体质的下降,那颗战斗的心,也随之黯淡了!因此,此生“永为汉臣”,便成了他的实际想法!而代汉的事情,交给后来人吧!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