趙構是偏安一隅的昏君嗎?

小小嫻


趙構,承繼趙家皇室之統,文武百官推誠擁戴為君,天下百姓引頸盼望皇恩普降王定中原,徽欽二帝冰天雪地寒風悽骨中渴望迴歸中原,

被虜去的大小臣僚皇室宗親希望報仇雪恨重新做人,而趙構做了什麼呢?

趙構,生於大觀元年五月乙巳日(1107年6月12日),同年八月丁丑日,賜名為趙構,百日封蜀國公。半歲1108年正月庚申日,封為廣平郡王。四歲1121年十二月壬子日,進封為康王。

北宋靖康元年(1126年)春,金兵第一次包圍開封府時,他曾以親王身分在金營中短期為人質。當年冬,金兵再次南侵,他奉命出使金營求和,在河北磁州(今屬河北)被守臣宗澤勸阻留下,免遭金兵俘虜。金兵再次包圍開封時,受命為兵馬大元帥,宋欽宗令其率河北兵馬救援京師,但他移屯北京大名府(今河北大名),繼又轉移到東平府(今屬山東),以避敵鋒。

五月初一在南京應天府(今河南商丘)即位,改元建炎,成為南宋第一位皇帝。

宋高宗是南宋初年投降派的首腦。

南宋政權初建,他迫於形勢起用抗戰派李綱為宰相,不久趕走李綱,同寵臣汪伯彥、黃潛善等奸佞小人放棄中原,從南京應天府逃到揚州,一意享樂。

他繼續派使臣向金朝乞降,哀訴自已逃到南方後,“所行益窮,所投日狹”,“以守則無人,以奔則無地”,要求金朝統治者“見哀而赦己”,不要再向南進軍。對於抗金戰爭卻不作任何有力的部署。九月,金兵渡江南侵,宋高宗即率臣僚南逃。

十月到越州(今浙江紹興),隨後又逃到明州(今浙江寧波),並自明州到定海(今浙江舟山),漂泊海上,逃到溫州(今屬浙江)。

直到建炎四年夏金兵撤離江南後,他才又回到紹興府(今浙江紹興)、臨安府(今浙江杭州)等地,後將臨安府定為南宋的行在。

金兵暫停南侵,宋高宗便抽調精兵鎮壓荊湖 、江西、福建等路的農民起義軍和盜匪,鞏固了自己的統治。

他把在防禦金兵方面的軍事部署僅僅作為乞降的籌碼,始終沒有收復失地的打算。他把金朝派到南宋進行誘降活動的秦檜予以重用,任為宰相,同秦檜加緊進行投降活動,竭力壓制岳飛等將領的抗金要求。

當紹興十年(1140)各路宋軍在對金戰爭中節節取勝時,宋高宗擔心將領功大勢重、尾大不掉,又怕迎回欽宗後自己必須退位,於是下令各路宋軍班師,斷送了抗金斗爭的大好形勢。

 紹興十一年(公元1141年),解除岳飛、韓世忠等大將的兵權,向金朝表示堅決議和的決心。不久,他與秦檜製造岳飛父子謀反冤案,以“莫須有”的罪名加以殺害,遂同金朝簽定了屈辱投降的紹興和議,向金稱臣納貢,以換取金承認自己在淮河、大散關以南地區的統治權。十一月和議簽訂,每年除納貢銀二十五萬兩、絹二十五萬匹外,送給金統治者賀正旦、生辰等的禮物也“以鉅萬計”,只要金朝統治者索取玩好,宋高宗立即下令搜訪送去。對其統治區的人民,卻巧立名目加強蒐括,使南宋的賦稅名目比北宋時更多,剝削更加殘酷。

宋高宗在當了三十六年皇帝以後,於公元1162年(紹興三十二年)六月以“倦勤”,想多休養為由,傳位給養子趙昚,是為宋孝宗。他自稱太上皇帝。

  

趙構本人並不弱智,手下文武人才濟濟,不是沒有力量去打金兵,不是沒有可能收復中原,不是沒有實力接回二帝和皇室宗親,但是趙構貪戀權棧,為一己皇位之私,拋棄徽欽二帝,不孝;不恤皇室宗親,不仁;不惜北虜臣僚,不義;不念天下百姓,不慈;不抗屈辱稱臣,不武;不知天下皆願抗金,不明。

趙構本人智識並不弱。天性聰明,知識淵博,記憶力很強,他每日能讀誦書籍千餘言,博聞強記。趙構的臂力也很強,史書記載他能拉動一石五斗(約二百斤)力的弓。精於書法,善真行草書,筆法灑脫婉麗,自然流暢,頗得晉人神韻,明代陶宗儀《書史會要》稱:“高宗善真行草書,天縱其能,無不造妙。”其書法影響和左右了南宋書壇,後人多效法其書跡。

趙構利令智昏,政治上昏聵,以其天縱聰明,違揹人民意願,拋棄國恨家仇,無視歷史發展趨勢,殺害保家衛國定國安邦的武將,落到屈辱苟安偷生的程度,百年之後,遺禍子孫,難免覆滅,以此觀之,趙構是偏安一隅的昏君。

  淳熙十四年十月乙亥日(1187年11月9日),趙構病死於臨安行在的德壽宮,時年八十一歲,諡號聖神武文憲孝皇帝,廟號高宗。趙構死後,棺木未下葬,直到淳熙十六年(1189年)三月丙寅日,才下葬于都城紹興府會稽縣之永思陵。宋光宗紹熙二年(1191年),加諡號為受命中興全功至德聖神武文昭仁憲孝皇帝。



歷史風雅頌


個人認為趙構絕對不是一個昏君!宋高宗在召見群臣時是這樣評價自己的:“朕在位,失德甚多,更賴卿等掩覆。”很多歷史學家認為這是不失公允的自我評價。從歷史的角度來說作為南宋的開國皇帝,趙構是幸運的,同時也是不幸的。“靖康之難”使趙構走上了歷史的舞臺最前緣,他是不情願的,但也正是宋高宗,宋才得以延續、發展,使南宋成為了中國歷史上公認的經濟、科技最發達的朝代。但歷史是辯證的,宋的經、科繁榮也造成重文輕武,促商廢戰的格局,最終招致中國北方遊牧民族的毀滅性打擊,使我中華先進的文明從此走向衰落。所以,是歷史選擇了趙構,趙構很好的完成了他的歷史使命。在當時宋朝軍事全面落後於北方遊牧民族的前提下,議和是他唯一可以做出的選擇。趙構的南宋在警示著今天的我們,經濟、科技、文化,在沒有軍事的保護下一切都是鏡中花、水中月,中國的軍人必須奮發圖強不能再讓歷史重演。(趙構文武皆為,尤其書法造詣頗深,放在現代就是書法藝術大家。)






歷史解析與回顧


趙構可以說是偏安一隅的皇帝,但是絕非昏君。趙構無心抗金,只想守著南方的一畝三分地。

他稱帝后,金國發動了搜山檢海擒趙構的行動。由於金兵進軍速度快,很快就逼近趙構所在的揚州,當時趙構還在宮中摟著宮女尋歡作樂,聽到手下報到說金兵離揚州只有幾十裡。趙構嚇得倉皇逃跑,並且在這次逃跑途中被嚇得陽痿,從此喪失了生育能力。趙構一路南逃,從揚州逃到台州,金兵還是沒有停止追趕的步伐,最後趙構被逼得沒辦法,乾脆跑到大海上避難,他在海上呆了四十多天,由於金兵不善水戰,最後不得不放棄抓捕趙構的計劃。

儘管被金兵嚇得屁滾尿流,趙構在逃跑的途中還不忘向金國示好,他派出使者赴金營乞和,自稱康王,並表示願意放棄帝位,向金國稱臣,一副卑躬屈膝的姿態。

在金兵退去後,趙構將精力放在國內,他派猛將岳飛進攻偽齊,收復偽齊佔領的失地。但是趙構嚴令岳飛,只能收復偽齊所佔的領土,不得挑釁金國。

在收復偽齊失地後。趙構就將精力放在對金議和。他先後兩次與金國議和,並且在第二次議和時殺了岳飛以達成議和協議。

可見趙構的一生,不以收復中原失地為己任,他的目的只是偏安一隅,守住南方的地盤即可。

但是如果因此就全盤否定趙構,認為他是昏君,也是不對的。趙構是具有一定能力的皇帝,他繼位時的環境和南明十分類似,但是他比南明諸位皇帝高明之處在於他的御將之道,他在需要將領打仗時可以放權,而在他想議和時能收權,並且沒出大亂子,這點比南明諸帝強了許多。

南明的幾位皇帝都是有名無實,因為他們沒有趙構的能力,不能駕馭手下的將領,弘光帝時左良玉和江北四鎮的將軍手握重兵,但是他們都不聽弘光帝的命令,後來的隆武帝,軍權被鄭芝龍掌握,而永曆帝則是依靠大西軍的殘軍,這些驕兵悍將皇帝根本駕馭不了,因此南明諸帝只能是傀儡皇帝。

而趙構手下猛人眾多,有岳飛、韓世忠、吳玠、劉琦等,這幫猛人都能死心塌地為趙構賣命而且都乖乖地交出兵權,在御將能力上趙構還是不錯的。

而且趙構在當時艱難的環境下,平定了楊么之亂,滅了偽齊,保住了南宋半壁江山,使華夏文明得以延續下去,這樣的巨大功績絕非昏君可以做到。

指責趙構是昏君的重要原因是他殺了岳飛。其實趙構殺岳飛並不是他昏庸,而是為了鞏固自己的統治的需要而已。

一是宋朝自建國以來就對武將嚴加防範。二是岳飛手握重兵卻干預立太子,有謀反的嫌疑。三是岳飛因為與趙構意見不合,幾次撂挑子不幹了,惹惱了趙構。四是金國議和的條件是必殺飛。因此岳飛之死是諸多因素共同作用,不能簡單歸咎為趙構昏庸。





雨夜讀史


真實的趙構並不是一無是處。趙構自幼不被他父皇喜歡,在皇宮裡也沒有過上錦衣玉食的生活。從小天資聰穎喜歡讀書習武,可以說的上是文武雙全,而且膽略過人。大廈將傾,獨木難支,加上南宋建立以後趙構有了偏安一隅的想法。這也是沒有辦法的事,宋太祖開始宋朝就埋下了禍根,宋朝軍隊人數很多,但是將不掌兵,兵不識將軍隊戰鬥力低。杯酒釋兵權以後默許了土地兼併,階級矛盾激化。中央直屬財政,賦稅專收,專運造成地方行政能力極差。以上三點南宋基本沒有能力再恢復國土了。說到趙構殺岳飛的事,誠然趙構有必殺岳飛的理由。岳飛在皇權至上的時代也是必死的。

先說說趙構的勇武膽略

公元1126年,也就是宋欽宗靖康元年,金軍首次將軍隊開到汴梁城下。此時的金軍士氣正旺,不僅向大宋朝要地要錢,還要宋朝選送一位親王到金去當人質,否則就用百萬鐵騎就踏平宋朝!宋欽宗嚇怕了,趕緊把自己的親王兄弟叫到一起,問他們:現在國家有難,你們誰願意去那邊忍兩年?結果,幾乎所有的親王都低著頭假裝沒聽見。沉默了片刻之後,終於有一個人站起來說:“陛下,臣願往。”這個人就是當時的康王、後來的宋高宗趙構,那一年他年僅19歲。

和趙構同去當人質的還有當時的宰相張邦昌。相比之下張邦昌就顯得懦弱得多了,一路哭哭啼啼,總覺得自己會死在金國。到金國後趙構非常之淡定,每日照常看書照常吃喝。一副淡定從容的樣子。他還和金國的士卒一起拉弓射箭。當時金國的皇族認為北宋不可能有這麼優秀皇子。以為是宋朝某個將軍的兒子用來忽悠金國的,索性就放了趙構回去。當趙構走到半路,金國才發現原來他確是北宋的康王。於是派兵追殺,趙構狼狽逃到黃河邊上,胡亂找了一匹馬淌過黃河,成功逃脫了金兵的追捕。回到朝中受到欽宗的重視,同時也被朝中一些官員看好,至此趙構有了自己的政治資本。

再來說說岳飛的死

因為各種原因,更多的是政治需要。岳飛在歷史上評價極高。從另一個角度來說岳飛抗命12次。按照今天來講,他就是在最民主的國家也夠他上軍事法庭了。再說按照北宋的建立,最不願意看到的就是武將傭兵。其二岳飛的政治覺悟不高。趙構是沒有生育能力的,岳飛經常上書給趙構說你要立太子,要不然國家不穩云云。甚至還指名道姓讓趙構立誰誰為太子。當時趙構年紀還不大,極大的打擊了趙構的自尊心,同時岳飛有庸立造反的嫌疑。再皇權至上的時代這種政治覺悟確實很危險!

考慮到岳飛在民間的聲望,岳飛只能是奸臣所害。不可能是被英明神武的皇帝殺死的,所以這事兒得有人背鍋。


A伊德犬舎鄭春


說他是偏安一隅的昏君,顯然是簡單粗暴的。其實很多時候君主或者說領導人做出每種決定,都是出於不同的立場,不同的高度,在沒有主動權的情況之下權衡利弊才能決定的!

就我們所瞭解的歷史前提下,先保境安民,再徐徐圖之,不失為一種好的選擇!

星星之火尚可燎原,更何況當時南宋還是有一定的經濟,軍事實力的!

好像諸葛亮整天說王業不偏安,後主阿斗傾盡所有。最後也不見有什麼更大的浪花🌸!


綵鳳雙鳴


趙構於國於民肯定是個昏庸皇帝,但是於他自己,卻是個再清醒不過的主子,他這個位子並非正常接班,又非自己創下基業,時時耽心欽徵二帝迴歸就沒了他的戲,所以對竭盡全力要北伐迎欽徽二帝迴歸的將土必然痛下殺手,因此有了風波亭冤殺岳飛的事發生。趙構是清清楚楚默許秦檜製造冤案的,所以他不算昏庸無能,而是幕後操縱者。


大蟲197538578


直說一句話,趙構不昏。再說一句,趙構很清醒。


用戶6520569833600


由於南宋先期"聯蒙也二抗金"對策失誤,局勢愈加艱難,宋高宗採取了主和決策,割地賠款,而封殺了主戰派,非昏君,但也稱不上明君,殺岳飛是迫於金國壓力所欽旨,卻也非庸君,至少南宋政權又苟延了很長一段時期才被元帝忽必烈所取代。


若無YSTC


不算昏,也談不上明,不算昏原因是起碼他保住了宋朝的半壁江山,至於不算明,那殺岳飛用秦檜,簽訂有辱國本的和約等等,雖然宋當時局勢只能求和,但沒必要弄得這麼窩囊


甴曱蘇老鼠毛


趙構本質上不能算作昏君。

他是為了維護自己的皇帝權威才殺岳飛的。

因為岳飛提出的“直搗黃龍,迎回二聖”的口號,是對趙構皇權最大的威脅。

假如宋徽宗和宋欽宗回來了,不管怎麼論,都輪不上趙構做皇帝。這是趙構絕對不能容忍的。

打敗金國,可以收回江山,但自己皇位不保;

與金國議和,只能保半壁江山,但皇位穩穩當當。

此時此刻,歷史上任何一個皇帝都必然會選擇後者(自己的位置最要緊)。

人不為己天誅地滅,本質都是為了自己的權利而戰,所以算不上昏君。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