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易·系辞下》:德不配位,必有灾殃!

《周易·系辞下》:德不配位,必有灾殃!

《周易·系辞下》中说:德不配位,必有灾殃。德薄而位尊,智小而谋大;力小而任重,鲜不及矣!


小胜靠智,大胜靠德。一个人的德行里,藏着他的人生起落。


若是一个人名不副实,只会压垮自己。

德薄而财厚,财必移其位


《周易·系辞下》:德不配位,必有灾殃!


古人云:“无德无行而取厚利,必有奇祸;善行善德而受磨难,多有后福。”


一个人得到了和自己品德不相符的财富,只会让这些财富压垮自己。


因为没有品德的人,在过多或者来得容易的财富面前,会迷失自己的心智,让欲望吞噬自己。


一夜暴富,是很多人的梦想,小何因为一张彩票实现了这个梦想,可是因为德行浅薄,这突如其来的财富并没有给他带来幸福。


有了钱的他沉不住气,出门大手大脚,迅速引来了一群狐朋狗友,也引来了一些贪慕钱财的女人。


听着身边人的恭维,他格外厌烦妻子的唠叨,最终在纸醉金迷里迷失了自己,执意要和妻子离婚。


甚至,他还被所谓朋友带去做各种投资,不懂这些的小何最终中了别人的圈套,不仅被骗光了所有的钱,还背上了巨额欠款。


短短时间,如同黄粱一梦。


很多德行不够的人,都会像小何一样,当财富来临时,就会把自己迷失在里面,忘记什么是对错,忘记谁才是自己最重要的人。


还有那些不从正道获取财富的人,也会这条“人生捷径”上,付出了代价。

和珅就是一个典型的例子,他是著名的贪官,也得乾隆皇帝的信任,看上去就像是一个完美的“人生赢家”。


虽然和珅在没有成功之前很勤奋,但是在成功后他没有抵制住金钱的诱惑。


他会利用职务之便,私吞贡品;他按钱卖官,掀起了朝中的贿赂之风;


他还趁人之危,在别人落难的时候低价买进土地等,并以此获利。


可和珅哪里知道,他风头的背后,一把致命的刺刀已经悬起。


护着和珅的乾隆皇帝一死,嘉庆皇帝就对和珅动了手。


和珅经营了那么久的财富,尽数归到了嘉庆皇帝的口袋,据记载,和珅的家产相当于清政府十五年的总收入。


尽管和珅有一时的风光,但还是因为德不配财,最终落地“和珅倒,嘉庆饱”的下场。


一个人有多大的德行,就承载多大的财富,否则,财必移位。


就如《了凡四训》中说:“百金财富必定是百金人物,千金财富必定是千金人物。”


的确,外财不富德穷人,只有在德行的依托下,才能真正的拥有财富。


德薄而位尊,灾祸则临身


《周易·系辞下》:德不配位,必有灾殃!


俗话说:“德不称,其祸必酷;能不称,其殃必大。”


如果一个人的道德和所处的位置不成正比,那灾祸必然就来了。


秦始皇时期的李斯便是一个例子。


李斯是一个没有道德品行的政客,为了得到高位,害了很多人,尤其是自己的同窗韩非子。


韩非子不善于表达,所以不被韩王看重,但是他所写的《孤愤》、《五蠹》、《内外储说》等书,得到了秦王的赞赏,并感叹“如果可以见到这位作者,和他交流该多好呀”!


秦王的感慨让李斯很嫉妒,便在背地里说了很多韩非子的坏话,还想方设法陷害韩非子,最终逼韩非子在狱中服药自尽了。


在秦始皇死后,李斯又在赵高的威胁和诱惑下,与人一起合谋篡改了秦始皇的遗诏,让胡亥成为了皇帝。


从此秦国政权岌岌可危,而靠陷害别人成功的李斯,也被比自己更诡计多端的赵高所害,最终“具五刑”并腰斩。


当一个人不看重自身的德行,只顾追求自我利益,那灾祸也就不远了。


《庄子·让王》中讲到这样一个故事,楚国有一个屠夫叫屠羊说,在楚昭王逃亡的时候,他帮楚昭王解决了很多问题。


后来楚昭王复国了,很感谢屠羊说,问他想要什么赏赐,他却表示自己只想要自己的羊肉摊。


楚昭王的执意要给他一个大官,屠羊说说:


“这职位,我知道比宰羊的工作更高贵;这万钟俸禄,也比宰羊的收入多很多,但是,我怎么可以贪图爵禄而使君王有行赏不当的声名呢?我只想恢复我的羊肉摊。”


在高位面前能有如此清醒的人很少,但也只有明白位需配德,才能远离灾祸。


修德惜福之人,必能厚德载物


《周易·系辞下》:德不配位,必有灾殃!


那怎么样才可以做到德以配位、德以配财呢?


《周易》中这样说:地势坤,君子以厚德载物。


所谓德,其实做起来很简单,就是按照自然规律去工作、生活、做人等。


比如,孝敬父母、诚实守信,在我们做一些好事、善事的时候,就是在为自己修德。


这样,就可以承载到金钱、权力、名望等这些“万物”。也就是说,你的品德越好,你所能承载的财富和地位越高。


孙思邈历览前代医籍,以方书浩博,简册繁重,难于寻检。他根据自己在医药学上的研究和实践,删繁就简,编为《千金方》,“以为人命至重,有贵千金,一方之济,德踰于此”。(《千金要方序》)是书简易实用,可以救急,故曰《备急千金要方》。这部书包括对疾病的诊断、治疗、预防、卫生等各方面,尤其注重对妇科、儿科疾病的治疗,所以把妇人方、少儿方列于全书之首。他又把晚年的经验总结起来,撰成《千金翼方》三十卷,作为《千金要方》的补充,书中收载了当时所用药物八百余种,对其中二百多种药物的采集、炮制等不仅作了详细的记述,并且补充了许多治疗方法。孙思邈认为食物对养生、治病的作用是很重要的,他在《千金方》中特别列出《食治》一门,详细介绍了谷、肉、果、菜等食物疗病的作用。并注重饮食卫生,如主张“食欲数而少”(《千金要方•养性》),即多餐少吃,“熟嚼”,不吃陈腐的东西,食毕要嗽口,以及“食止,行数百步”(《摄养枕中方》),等等。他认为作医生的应当先了解病源,“知其所犯,以食治之,食疗不愈,然后命药”。(《千金要方•食治》)他说:“药、食两攻,则病勿逃矣。”(《千金翼方•养性》)还主张把药物与针灸结合起来治病,所谓“汤药攻其内,针灸攻其外”(《千金翼方•针灸》),这是医学上提倡综合治疗法的先声。当然还应指出这些书里还夹杂一些鬼神迷信的糟粕,这正是作为道教徒的孙思邈的宗教世界观的局限性。


明正统《道藏》中所收医药类书籍自《黄帝内经素问》、《八十一难经》以及上述之《肘后方》、《千金方》等约二十部,但还有一些道教医籍如张三丰《仙传方》、赵宜真《济急仙方》、邵真人《青囊杂纂》、臞仙《寿域神方》等都未收入。总之,道教是重视医药的,虽然其出发点是为了宗教上的求仙长生,但其内容包含有不少科学的有价值的东西,应该引起重视,加以发掘整理。


一、道教与医药


道教为了达到成仙长生的目的,首先得却病延年,而医药的作用也在治病、防病、延寿。所以,医药成为仙道修炼的重要方术之一,凡是学道求仙的人必须懂得医药,医药成为有知识的道教徒的必修功课。道教徒把药分为上中下三品,认为上品药服之可以使人成仙,长生不死。《抱朴子•对俗篇》说:“知上药之延命,故服其药以求仙。”中品药可以养生延年,下品药才用来治病。上药中的上上品就是道教的金丹大药,葛洪说九鼎神丹服之都可以成仙,如云:“九转之丹,服之一日得仙。”还丹“服之一刀圭,即白日升天。”(《抱朴子•金丹》)但是这种金丹是经不住实践检验的,历史上许多求仙心切的人,吃了金丹大药,不仅没有成仙,反而中毒死亡,不仅不能延年,反而短命。所以古诗上说:“服食求神仙,多为药所误”。历史上服丹而死的事例不少。唐朝诸帝,如宪宗、穆宗、武宗、宣宗都是服丹药中毒死的。①五代时南唐烈祖李昪使道士史守冲等炼金石为丹。李昪服金丹中毒,临死时给他的儿子齐王李璟说:“吾服金石欲延年,反以速死,汝宜视以为戒。”(《南唐书•烈祖本纪》)自宋以后炼外丹服食术求仙之风才日渐衰微。隋唐以前由于道士一直追求金丹妙药,总是千方百计地去寻找长生不死的“上药”,这种“上药”事实上是没有的,上药不可得,只好退而求其次,找寻可以延年益寿、治病养生的中、下药。为了服食,必须懂得医药,所以道教徒中如葛洪、陶弘景、孙思邈等都是著名的医药学家。


《神农本草经》是战国、秦、汉以来药物知识的总结。这部书里就带有明显的方士和仙道的色彩。它把药物分为上、中、下三品。上品药一百二十种,久服可以轻身益气,不老延年。中品药百二十种,可以抗御疾病,补虚弱。下品药百二十五种,可以除寒热邪气,破积聚。葛洪引《神农四经》说:“上药令人身安命延,升为天神,遨游上下,使役万灵,体生羽毛,行厨立至。……中药养性(生),下药除病”。(《抱朴子•仙药》)可见上药就是修道求仙所追求的,这些药物大都出战国秦汉时方士所传,其中对好些药物都说:“不老神仙”,“长生不老”就是证明。在《汉书•艺文志》里就把“医经”、“经方”、“房中”、“神仙” 四类书同列于方技略,正说明古代迷信与科学是互相杂糅混在一起的。在上品药物中列于首位的就是历代方士奉为仙丹妙药的丹砂。葛洪说:“仙药之上者丹砂”。(《抱朴子•仙药》)“丹砂烧之成水银,积变又还成丹砂,其去凡草木亦远矣,故能令人长生。”(《抱朴子•金丹》)葛洪在炼丹中做过这样的实验,把丹砂(HgS)加热离解出水银,水银和硫黄反应,加热升华,又生成丹砂。道士们不理解其中的化学反应,把它看得很神秘,视为仙丹,结果许多人服之中毒而死。李时珍批判道:“水银乃至阴之精,禀沉着之性。得凡火锻炼,则飞腾灵变,得人气熏蒸,则入骨钻筋,绝阳蚀脑,阴毒之物,无似之者。……《抱朴子》以为长生之药。六朝以下贪生者服食,致成废笃而丧厥躯,不知若干人矣。方士固不足道,《本草》其可妄言哉!”(《本草纲目》卷九水银条)


葛洪(283-363年)丹阳句容(江苏句容县)人。他“综练医术”,(《晋书》本传)是著名的医药学家。葛洪医药方面的著作有《玉函方》一百卷,《肘后要急方》四卷,《神仙服食药方》十卷,《黑发酒方》一卷等。他感到医药的方书卷帙烦重,加以选辑整理,编撰成《玉函方》一百卷。又将方便经验方编撰为《肘后要急方》,用以救急,便于携带,可以悬于肘后,故又名《肘后救卒方》,简称《肘后方》。它包括传染病、慢性病、外科、眼科、小儿科及兽医等各方面。对各种病的起源、病状、治疗方法都有所叙述。如其中关于痘症(天花)流行和结核病的记述是世界医学史上最早的记载。又提出用狂犬脑敷贴伤口来治疗狂犬病的方法,这也为后来科学证明狂犬脑里含有抗狂犬病毒的物质。《肘后方》经陶弘景增补为《肘后百一方》,“取佛书人有四大,一大辄有一百一病之义名之” (《直斋书录解题》)。以后金代杨用道又取唐慎微《证类本草》中所附药方,加以增补,名为《附广肘后备急方》,足见这部书为历代医学家所重视。


陶弘景(456-536年)丹阳秣陵(江苏南京)人。弘景知识广博,是南朝著名的道教学者。史称其尤明“医术本草”。(《梁书》本传)他的医药学著作有《本草集注》,增补葛洪《肘后方》为《肘后百一方》,还有《药总诀》、《效验施用药方》、《集金丹黄白要方》、《服草木杂药法》、《灵方秘奥》等。


如上所述,由汉代结集的一部古代药典《神农本草经》载有药物三百六十五种,分为上中下三品,这一分类法受炼丹方士的影响,认为上品药服之可以成仙,显然是不科学的。《本草》经过汉魏晋以来的历代传抄,字义残缺,品次错杂,弄得很混乱。陶弘景是精通药物学的,他在《本草》学上的贡献是:(一)整理了《神农本草》,陶弘景在《本草集注》中改变了把药物按上中下三品分类的方法,他根据药物种类的不同分为玉石、草木、虫兽、米食、果、菜及有名未用七大类,这种分类法显然比三品法更科学、更明确一些。以后唐代的《新修本草》和明代李时珍的《本草纲目》的分类都是在这基础上加以改进的。(二)根据汉魏晋以来几个世纪许多名医用药的经验加以提炼总结,于《神农本草》三百六十五种药物之外,又增补了三百六十五种药物,取名为《名医别录》,把《本草》中药物发展成七百三十种。(三)对药物的性能、形状、特征、产地都加以说明。对于一种药物有多种性能的,就以它主要的功能为本。中医在用药上本有君、臣、佐使的分别。但在《神农本草》中则以上品为君,中品为臣,下品为佐使,这种机械的划分显然是受了炼丹家方士的影响。陶弘景以药物主治之病来确其性能,如治黄疸病的药有茵陈、栀子等,祛风的用药有防风、防己、独活等。这是对《本草》学的一个重要的发展。(四)在药物的配伍使用上,以主治之药为君,辅助的药物为臣、佐使,又根据人的老少、男女、身体的虚实以及各地的生活习惯、环境的不同进行辨证论治,发展了《本草》学。


隋唐之际的著名医学家孙思邈(581—682年)。他隐于太白山,学道炼气,精于医药。著《备急千金方》三十卷、《千金翼方》三十卷。


古有“三不朽”的说法,即立德、立功、立言。


其中立德便排在第一位,我们可以回溯历史,那些流芳百世的人,无不是有品德的人。


一代名将曾国藩也这样告诫过自己的弟弟:“德不配位,是最危险的!那些靠吹捧和糊弄老百姓,神化自己的人,一定会摔的很惨!”


所以曾国藩很重视自己的德行,每次去办事,他都会送上一份随手礼,包括门房在内,而礼物也是用心挑选的。


但别人送礼的时候,他总是会婉拒,实在拒绝不了,就收一份最少的,并给对方一份回礼。


他更不会利用自己的职务之便去报复别人,也不会利用权力去搞小动作让自己家财万贯。


久而久之,文武百官越来越尊重曾国藩,下属也心甘情愿听从曾国藩的指挥。


这就是曾国藩所说的“吾人只有进德、修业两事靠得住。”


一个人先修自己的德行,事业和财富,便都会随之而来。


因为一个人品德,也是他的风水。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