佛教之四十二:中国民国时期的佛教运动1


佛教之四十二:中国民国时期的佛教运动1

佛教之四十二:中国民国时期的佛教运动1


  民国时期,中国的佛教运动仍在困难中展开。排佛主张仍然存在。清末的庙产兴学运动到了民国时也曾屡次有人主张。南京中央大学教授邰爽秋,于民国二十一年(1931年)提出打倒僧阀、解放僧众、划拨庙产、振兴教育的四项主张,并组织了庙产兴学组织委员会。尽管如此,太虚领导的佛教革新运动,与世界佛教运动相呼应,进一步致力于复兴中国的佛教,形成了佛学研究和教育的三个重心,对藏传佛学开始重视,佛教组织兴起,创办佛学院培养佛教人才的风气很盛。这时期还出版了大量内容丰富的佛书和佛教刊物,对外佛教文化交流也进一步扩大。


  


(1)佛教教育与创办佛学院


  中国佛教僧众办学始于20世纪初,而这一时期的办学得到了进一步发展。


  1920年以来,太虚不断地应邀到南北各地进行讲经活动,因四处讲学而信众日广,声誉日增。他鉴于改革僧制难以实现,就决定创办佛学院以培育僧界人才。从1922年起,他先后创办或协助创办了武昌佛学院、闽南佛学院、柏林教理院、汉藏教理院。其中武昌佛学院和汉藏教理院的影响很大,前者是中国近代佛学史上最早的正式的综合性佛学院。这两个佛学院,都是由太虚亲手创办,亲自主持,而且时间也都比较长,培养的人才也比较多。近几十年来,佛教僧侣中的不少较有学问者,大多出自于这些佛学院。而这些学僧,也大都成为宣扬佛学的骨干力量。这一时间形成了一种举办佛学院的风气。


  1922年创办于武昌的武昌佛学院,是当时最有代表性的中国僧侣教育机关;1925年创办于福建厦门南普陀寺的闽南佛学院,是一个丛林化的佛学院;1922年成立于南京的支那内学院,由杨仁山居士的弟子欧阳渐(竟无)领导,在梵、藏、汉文献的比较研究上,作出了丰硕的成果。这所内学院分设学科与事科,分别进行佛教教学的研究和出版藏经等工作;由中年学佛、誓弘唯识韩清净(1884-1949)于1924年与人在北京共同创立的法相研究会,1927年改名为三时学会,成为北方研究玄奘一系的法相唯识学的中心;并与欧阳渐在南京创办的支那内学院相呼应,遂有" 南欧北韩" 之称;1932年成立于四川重庆缙云山的汉藏教理院,影响也很大。此外,还创立了北京的弘慈佛学院、庐山的法界学院、常州的清凉学院、杭州的明教学院、济南的佛学社、扬州的觉海学院、成都佛学院等各种佛教学校。这些院校大都在30-40 年代先后停办。


  大量佛学院的创办,形成了近代佛学研究和教育三个重心:一是成立于1922年的武昌佛学院;一是成立于1922年的" 支那内学院" ;一是北京" 三时学会"。三者成鼎足之势,都以弘扬佛法为已任,有时也相互论战。" 武昌佛学院" 为僧众办学,致力于" 佛教复兴运动" ,侧重于护法弘法。" 支那内学院" 继承居士佛教传统,倡导在家住持佛法之义,侧重于讲学、研究和刻经,编有年刊《内学》和《杂刊》。" 三时学会" 为一学术团体,侧重于研究、恢复和弘扬比较正统的印度原本佛教教义,影印以法相唯识典籍为主的《宋藏遗珍》,影响颇大。


  随着近代藏传佛教在国内的传播,一些佛教学者开始对西藏佛学的介绍和藏文经典的研究加以重视,出版了一些著作和发表了许多有关西藏佛教的论文。同时,各地还建立起一批学习和研究西藏佛学的机构,其中著名的有支那内学院、汉藏理学院和藏文学院。1922年在南京创立的支那内学院,讲学和刻经并重,倡导利用梵、藏、巴利等各种文字的经藏资料进行研究,为近代佛学研究开辟了一条新的途径和领域,在学术研究上做出了卓越的成绩;1924年在北京创办的藏文学院,以学习藏文为办学宗旨,后改为留藏学法团,成为去西藏学法的团体,专门研究藏密;1932年在四川重庆创立的汉藏理学院,特别注重藏文学习,设立康藏学习班,十多年中培养出一批汉藏佛学人才。这些学习和研究西藏佛学的机构,起到了沟通汉藏佛教文化的作用。


  


(2)佛教组织的兴起


  佛教教育的普及是与佛教组织的兴起密切相关的。20世纪初,佛教组织不断出现。旨在团结全国僧尼、保护和弘扬佛法的全国性佛教组织" 中华佛教总会" ,于1914年遭到袁世凯政府取缔。1929年,太虚法师继承师傅敬安遗志,创立了"中国佛学会" 并任会长,会址设在南京,吸收各方面从事佛学研究的人士参加,并定期举办佛学研讨会。


  近代中国佛学教育逐渐由寺僧而面向社会各个阶层,普及佛教,培养青年僧伽,造成社会青年和学子学佛、做居士的风气,大量在家信徒的活动形成一股社会潮流,有形无形地影响着社会变革。居士团体如雨后春笋。创立于1918年的上海的" 居士林" ,后又改名为" 世界佛教居士林" ,为佛教在家信徒团体。至30年代," 居士林" 几乎遍及全国各大城市,在北平有" 华北居士林" ,在天津有复兴密宗的居士林,在长沙有" 湖南居士林"。在研究团体方面,创立了绍兴佛学研究会、济南佛学社阅经处、杭州佛学研究会、镇江佛学研究会等许多研究会。其它还成立了中国佛学会等弘布佛教的团体。


  在修养团体方面,除继承念佛莲社传统的栖云寺莲池海会、济南女子莲社等外,各地还设立了叫做净业社的团体。此外不以净土为主的一般修养团体,有世界佛教居士林。


  在传教团体方面,有佛化新青年会,它出版月刊《佛化青年》,担当起传教的任务。其它社会事业方面,开设了孤儿院、养老院、医院等。


  近代佛学团体及其研究,与以往的最大不同,是它们已不是纯信仰者的研究,而是不同立场、水平的研究。在五光十色纷至沓来的近代思想中,佛学不失为一股引人注目的潮流。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