佛教之四十二:中國民國時期的佛教運動1


佛教之四十二:中國民國時期的佛教運動1

佛教之四十二:中國民國時期的佛教運動1


  民國時期,中國的佛教運動仍在困難中展開。排佛主張仍然存在。清末的廟產興學運動到了民國時也曾屢次有人主張。南京中央大學教授邰爽秋,於民國二十一年(1931年)提出打倒僧閥、解放僧眾、劃撥廟產、振興教育的四項主張,並組織了廟產興學組織委員會。儘管如此,太虛領導的佛教革新運動,與世界佛教運動相呼應,進一步致力於復興中國的佛教,形成了佛學研究和教育的三個重心,對藏傳佛學開始重視,佛教組織興起,創辦佛學院培養佛教人才的風氣很盛。這時期還出版了大量內容豐富的佛書和佛教刊物,對外佛教文化交流也進一步擴大。


  


(1)佛教教育與創辦佛學院


  中國佛教僧眾辦學始於20世紀初,而這一時期的辦學得到了進一步發展。


  1920年以來,太虛不斷地應邀到南北各地進行講經活動,因四處講學而信眾日廣,聲譽日增。他鑑於改革僧制難以實現,就決定創辦佛學院以培育僧界人才。從1922年起,他先後創辦或協助創辦了武昌佛學院、閩南佛學院、柏林教理院、漢藏教理院。其中武昌佛學院和漢藏教理院的影響很大,前者是中國近代佛學史上最早的正式的綜合性佛學院。這兩個佛學院,都是由太虛親手創辦,親自主持,而且時間也都比較長,培養的人才也比較多。近幾十年來,佛教僧侶中的不少較有學問者,大多出自於這些佛學院。而這些學僧,也大都成為宣揚佛學的骨幹力量。這一時間形成了一種舉辦佛學院的風氣。


  1922年創辦於武昌的武昌佛學院,是當時最有代表性的中國僧侶教育機關;1925年創辦於福建廈門南普陀寺的閩南佛學院,是一個叢林化的佛學院;1922年成立於南京的支那內學院,由楊仁山居士的弟子歐陽漸(竟無)領導,在梵、藏、漢文獻的比較研究上,作出了豐碩的成果。這所內學院分設學科與事科,分別進行佛教教學的研究和出版藏經等工作;由中年學佛、誓弘唯識韓清淨(1884-1949)於1924年與人在北京共同創立的法相研究會,1927年改名為三時學會,成為北方研究玄奘一系的法相唯識學的中心;並與歐陽漸在南京創辦的支那內學院相呼應,遂有" 南歐北韓" 之稱;1932年成立於四川重慶縉雲山的漢藏教理院,影響也很大。此外,還創立了北京的弘慈佛學院、廬山的法界學院、常州的清涼學院、杭州的明教學院、濟南的佛學社、揚州的覺海學院、成都佛學院等各種佛教學校。這些院校大都在30-40 年代先後停辦。


  大量佛學院的創辦,形成了近代佛學研究和教育三個重心:一是成立於1922年的武昌佛學院;一是成立於1922年的" 支那內學院" ;一是北京" 三時學會"。三者成鼎足之勢,都以弘揚佛法為已任,有時也相互論戰。" 武昌佛學院" 為僧眾辦學,致力於" 佛教復興運動" ,側重於護法弘法。" 支那內學院" 繼承居士佛教傳統,倡導在家住持佛法之義,側重於講學、研究和刻經,編有年刊《內學》和《雜刊》。" 三時學會" 為一學術團體,側重於研究、恢復和弘揚比較正統的印度原本佛教教義,影印以法相唯識典籍為主的《宋藏遺珍》,影響頗大。


  隨著近代藏傳佛教在國內的傳播,一些佛教學者開始對西藏佛學的介紹和藏文經典的研究加以重視,出版了一些著作和發表了許多有關西藏佛教的論文。同時,各地還建立起一批學習和研究西藏佛學的機構,其中著名的有支那內學院、漢藏理學院和藏文學院。1922年在南京創立的支那內學院,講學和刻經並重,倡導利用梵、藏、巴利等各種文字的經藏資料進行研究,為近代佛學研究開闢了一條新的途徑和領域,在學術研究上做出了卓越的成績;1924年在北京創辦的藏文學院,以學習藏文為辦學宗旨,後改為留藏學法團,成為去西藏學法的團體,專門研究藏密;1932年在四川重慶創立的漢藏理學院,特別注重藏文學習,設立康藏學習班,十多年中培養出一批漢藏佛學人才。這些學習和研究西藏佛學的機構,起到了溝通漢藏佛教文化的作用。


  


(2)佛教組織的興起


  佛教教育的普及是與佛教組織的興起密切相關的。20世紀初,佛教組織不斷出現。旨在團結全國僧尼、保護和弘揚佛法的全國性佛教組織" 中華佛教總會" ,於1914年遭到袁世凱政府取締。1929年,太虛法師繼承師傅敬安遺志,創立了"中國佛學會" 並任會長,會址設在南京,吸收各方面從事佛學研究的人士參加,並定期舉辦佛學研討會。


  近代中國佛學教育逐漸由寺僧而面向社會各個階層,普及佛教,培養青年僧伽,造成社會青年和學子學佛、做居士的風氣,大量在家信徒的活動形成一股社會潮流,有形無形地影響著社會變革。居士團體如雨後春筍。創立於1918年的上海的" 居士林" ,後又改名為" 世界佛教居士林" ,為佛教在家信徒團體。至30年代," 居士林" 幾乎遍及全國各大城市,在北平有" 華北居士林" ,在天津有復興密宗的居士林,在長沙有" 湖南居士林"。在研究團體方面,創立了紹興佛學研究會、濟南佛學社閱經處、杭州佛學研究會、鎮江佛學研究會等許多研究會。其它還成立了中國佛學會等弘布佛教的團體。


  在修養團體方面,除繼承唸佛蓮社傳統的棲雲寺蓮池海會、濟南女子蓮社等外,各地還設立了叫做淨業社的團體。此外不以淨土為主的一般修養團體,有世界佛教居士林。


  在傳教團體方面,有佛化新青年會,它出版月刊《佛化青年》,擔當起傳教的任務。其它社會事業方面,開設了孤兒院、養老院、醫院等。


  近代佛學團體及其研究,與以往的最大不同,是它們已不是純信仰者的研究,而是不同立場、水平的研究。在五光十色紛至沓來的近代思想中,佛學不失為一股引人注目的潮流。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