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鋼·物】它來自國外,在中國活了半輩子,現已消失


【鋼·物】它來自國外,在中國活了半輩子,現已消失

火是人類從古至今最得力的搭檔之一,在電力還沒普及的年代,人們無論是驅寒取暖、防禦避獸、製作熟食、夜晚出行等都少不了它。說到這裡,不得不提火對人類最重要的作用之一——光明,人們利用火製作成了各種照明設備,尤其是具有跨時代意義的馬燈。

【鋼·物】它來自國外,在中國活了半輩子,現已消失

馬燈(別名提燈,氣死風燈,船燈)是一種可以手提的、能防風雨的煤油燈,騎馬夜行時能掛在馬身上,因此而得名。沿海地區大部分用於船上,也有‘船燈’的叫法,尤其是有風有雨的天氣,是漁民的照明利器!

【鋼·物】它來自國外,在中國活了半輩子,現已消失

馬燈的前身是油燈,最早出現於公元前70.000年,由方便的不易燃的發現物體制成,例如貝殼和空心岩石,將浸有動物脂肪的苔蘚放入其中,並點燃苔蘚以發出光。在古希臘和羅馬,它們最初是在黏土輪上製成圓盤狀的,形如帶有漏斗的粗碗。

【鋼·物】它來自國外,在中國活了半輩子,現已消失

後來,他們開始使用模具在燃燒前對粘土進行塑形,從而獲得了更好的質量和美觀的產品。它是一種盛有油的容器的形狀,並有一個漏斗,在漏斗中放置了一根燈芯,以控制燃燒的速度並防止火焰在油的整個表面上燃燒,使用任何類型的油作為燃料,如橄欖油,芝麻油,魚油,蜂蠟和鯨油等。

【鋼·物】它來自國外,在中國活了半輩子,現已消失

直到18世紀,瑞士化學家Aime Argand對油燈進行了發明改良,才逐漸產生了馬燈。馬燈最早稱呼來源於美國西部,是當時的馬仔置於馬鞍側面的一種夜行照明工具。馬燈必有馬鞍,那鞍是鐵的筒架,下端有一油皿,螺絲蓋,全封閉,油不滴漏。

【鋼·物】它來自國外,在中國活了半輩子,現已消失

馬燈上端有兩個鐵蓋,分層有空隙,便於出氣,中間是一塊玻璃罩,還有一根鐵絲提手。它以煤油作燈油,再配上一根燈芯,外面罩上玻璃罩子,以防止風將燈吹滅,在上世紀70年代用得最為廣泛,在清末民國傳入中國時才廣泛使用。

【鋼·物】它來自國外,在中國活了半輩子,現已消失

上世紀二十年代初,中國大部分老百姓還普遍使用棉紗滲豆油的照明方式,燈火如豆,昏暗一片。隨著國外不斷傳來的煤油燈盛行,引起了國內許多人群的叫好。美孚公司抓住了這個巨大的商機,通過莊市人葉澄衷的3大策略,製造了在中國盛行半個世紀的美孚燈。

【鋼·物】它來自國外,在中國活了半輩子,現已消失

因為美孚燈的盛行,馬燈因為便於攜帶和防風等特點,所以它也成為了中國每戶人家夜裡出行的必備照明神器。在戶外出行時,人手一盞馬燈,踏實又安全;在家裡,馬燈暖黃色的燈光,幫人驅走黑暗,讓人感覺到家的溫暖舒適。

【鋼·物】它來自國外,在中國活了半輩子,現已消失

在那個年代的中國,馬燈不僅頻繁出現在老百姓的家裡,甚至也被應用在軍事中。城步苗族自治縣丹口鎮下團村的楊光清收藏了一盞79年前紅軍長征時用過的馬燈。

【鋼·物】它來自國外,在中國活了半輩子,現已消失

他告訴記者說:“馬燈是紅軍長征過丹口時送給我奶奶的,我們家一直把它看做是最貴重的寶貝。它是紅軍艱苦經歷的一個見證,也留下了紅軍尊重百姓的一段佳話。”

【鋼·物】它來自國外,在中國活了半輩子,現已消失

如今,隨著電力的普及,繁華的城市裡燈火通明如同白晝般,就連一些偏僻的農村也用上了電燈,作為那盞曾經給中國老百姓生活帶來極大方便的馬燈,也只能在電視、復古建築中偶然看見。馬燈雖然已逐漸消失在我們的視野中,但是它曾經點亮的中國歷史,將成為一種永久的記憶。

【鋼·物】它來自國外,在中國活了半輩子,現已消失

更多鋼鐵奇聞軼事盡在V 鋼豆匯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