农村60岁以上的老人,为什么特别珍惜粮食?

农村里的逍遥


60岁以上的老人都经过一段艰苦的生活,水稻培育技术还不成熟,粮食产量低,人口数量大,人均粮食份量少,无法满足人们的粮食需求,如果再遇上了各种自然灾害的话,情况就更不容乐观了,经常会上山找一些可以饱腹的东西来充饥,所以现在这些60岁左右的老人都养成了这种节约粮食,更确切的说是珍惜粮食,所以他们经常教育子孙后代要珍惜粮食。

比如我们这里的老人,还有这样的习惯。现在每年还自己种水稻,平时煮饭要是有点剩饭都会重新热了再吃,年轻人或者小孩要是碗里有米饭没吃干净,都会教育种田不易。

虽然现在条件都比较好了,农民也不会因为没有米饭而吃不饱,但是这样的良好习惯一直保留下来。我们做为后辈也要好好学习他们的精神。以上是我对60岁农民珍惜粮食的理解,希望能帮到你。


苗族阿美


不只是农村老人就会珍惜粮食,城里的老人同样如此。我老爸也算一个老革命了,他是一九四八年参加革命的,几十年来非常节约粮食。我哥哥的小孩来爷爷家里做客,爷爷奶奶都是盛情款待,好吃的菜一大桌。爷爷也会给头孙夹菜,遇到小孙子吃饭时不小心,米饭掉在桌子上,爷爷会告诉孙儿要节约粮食,把米饭用手拾起来,放在自己口里,并且会背“锄禾日当午,汗滴禾下土。谁知盘中餐,粒粒皆辛苦”的古诗,还要不厌其烦解释给孙子听。背完后问孙子懂了吗?孙子笑着回答:憧了。爷爷会笑着说:懂个屁。

尽管老爸对粮食十分节约,但孙子们不小心半把碗打破了,但老爸从来不会责怪孙子们,,而会笑着说道:打的好,越打越“发”!

老爸就是这样一个老人,一粒饭也要拾起自己吃掉,但孙子们打碗却会说打的好,越打越发。

农村老家有一粒大米千滴汗珠之说,说明粮食来之不易,我们每个人都应该珍惜粮食节约粮食。

看看我们现在,很多粮食都要进口,才能满足需求。一个农业大国,现在粮食却要进口,这真是一种悲哀。但现在我们很多人都不节约粮食爱惜粮食。我经常去一个中学玩,每到开饭时,中学生们米饭吃一半丢一半,让我十分痛心,很多老师也视而不见,又是一种悲哀。


卓平


主要是60岁以上的人早年饿怕了,所以吃饭时,一粒米,一个饭楂都要拾起来,从不浪费。


乐吧w


因为这个年龄段的人都挨过饿,他们知道吃不饱饭是种什么滋味。且不说三年的自然灾害年代,因为那时我们还小,已经不太记得了。就说七十年吧,那时我在辽宁东部的偏远山区里,其实庄稼是连年丰收,而且是连续12年大丰收,可是那时生产队打下的粮食,都是先交给国家,等交完公粮,分到社员家中的口粮,根本就不够吃一年的啦。记得那时候,我十来岁的时候,一到开春小孩子们就得拿上小筐小铲刀子,满山满岭地去找野菜挖。吃饭时干粮不管够吃,小孩子和家中妇女都是以吃菜为主。那时熬菜也不舍得放一些油,氢二氧熬白菜,氯化钠一点点。一人一顿能吃三四碗菜,吃的肚皮都发绿,可就是撑不到时候,上学到打不起精神来。 那时在农村,还不让你去开荒地种,那是资本主义。文化大革命以前可以开荒种地,那时也不缺粮,记得刚上学时的课文里有:房前屋后,种瓜种豆,种瓜得瓜,种豆得豆。文革一开始,这些都被当成了资本主义,谁在开荒种地,轻者批评教育,重者游街示众,谁还敢去开荒种地。大家只眼巴巴地盯着从生产队里分的那点口粮,不够吃就用野菜来充饥,一年总得缺半年粮,所以现在六十岁左右的人,都经历了那个年代, 都被饿怕了,所以就特别地珍惜粮食。一些年轻人根本就不理解,更不知道那种天天饥肠碌碌的嗞味。


侧身天地我蹉跎


因为60以外的人,他们都饿过饭,在5几年的人过过统构统销,吃过大锅饭,也许好多不知道,以为大锅饭谁便吃,那就错了,实际上根本就吃不饱,每饨吃的是一吹三波浪,去迟了还没有吃的,我有两个姐姐就是饿了又没吃的,又得了病又没钱医就死了,那时才只有2岁左右,太可伶,我小时候经常听我母亲讲起我2个姐姐的事,都怪可怜的,所以6O左右的人,都很珍惜粮食,我说的这些都是真正的,希望大家也珍惜粮食,不要浪费粮食。


user5280421542358


记忆已经很模糊了,不过那是深深地刻划在心里的,永远不会抹除的。1958年,为了赶英超美,全国各地掀起“大跃进”高潮,机关干部职工大炼钢铁,农村的人民公社争先恐后“放卫星”,土高炉熔进了城里人几乎所有含铁的物件,土地里的收获被人为的不断改写,亩产从几百斤到几千斤甚至上万斤,几乎是一夜之间的事。当人们终于明白吹牛也得上税时,已把自己逼上了绝路,为了完成任务,农民交出了所有的一切:包括口粮,甚至种子。可想而知后面的日子自然而然的如期而至了。1960年我五岁,只记得当年吃的东西比现在的猪吃的饲料要差的多的多,麸皮,米糠,豆粕还有一种用玉米轴芯粉碎成的粉,吃到嘴里咽不下去,咽下去拉不出来。是乎记得母亲用做饭的勺子挖一勺小米放入一大锅水中一直的熬成米汤,再撒入些麸皮,野菜,和菜叶子,(地里的菜没等长大就没了,

野菜的根都被挖了,所以也就长不出什么野菜了)。1961年的春天,父亲单位唯一一匹拉水的马🐴病死了,单位把马肉分给了职工,结果吃了马肉的人都病了,断断续续还死了好几口人,…………。因为艰难困苦不容易,所以我们这代人更珍惜现在的生活,像热爱母亲一样热爱着我们的国家,虽然我们经历了共和国所有的苦难——会吃了挨饿,上学后停课,毕业下乡,工作下岗。但我们是最顽强的一代人,唯一的愿望就是期盼我们的祖国日益强盛,我们的后代远离苦难。


byg0610


我的爷爷辈在六零年代就被饿死过,这事常听父亲说起。据说不光没粮食,连树皮野菜都没有了,那个年代兄弟姊妹多,一家都是几口甚至几十口人,吃饭是最大的问题。电影1942真实的反映了这个问题。就是那么残酷。我至今记得小时候去奶奶家吃饭。吃红薯的时候,奶奶不让剥皮,带着皮就那么吃。对于一个孩子来说根本咽不下去,喇嗓子。那个年代过来的人怎能不珍惜粮食。所以我一直教育孩子吃饭不要剩饭,在外边吃饭也是一样。少点菜,吃不了打包带走。浪费粮食真的不好。


轻轻地我来了


农村60岁以上的老人珍惜粮食跟他们经历过的年代有关。年轻时候的他们,不像我们现在,物资丰富,想吃什么就吃什么,水果蔬菜,猪肉鸡肉,几乎天天可以吃,而像稻谷、玉米和小麦等粮食更不用说了。然而,农村60岁以上老人那一辈吃饱都成问题,所以对于粮食的珍惜,应该就是从那个时候开始养成的习惯。



经历过艰苦,让农村老人珍惜粮食

以前小的时候,也跟父母下地收玉米。由于需要将玉米掰下来,剥去外皮,只拿一个光溜的玉米棒子回家。在剥皮的时候,难免会弄掉一些玉米粒。故而,母亲总是叮嘱我,掉在地上的玉米粒要捡起来,放在口袋里,不能够浪费了。那时候小,不懂事,总觉得一粒玉米粒能够值几个钱。所以,母亲不注意的时候,自己也懒得去捡。现在想起来挺后悔的,咱们生活在物资丰富的年代,没有赶上吃苦的时期,根本不懂得从那个艰苦岁月里走来的农村老人对于每一粒粮食的感情。

此外,平时在餐桌上吃饭的时候,不小心弄掉了米饭,母亲也会自己捡起来吃,告诉我们不能够浪费了。由此可见,老一辈的农村人,对于粮食的珍惜是发自内心的,是真正养成了节约粮食的好习惯。



珍惜粮食应该继续传承

农村老一辈的人非常珍惜粮食,然而反观现在的孩子,挑食、厌食、浪费食物等行为不少。特别是在学校的饭堂里,虽然桌子上总会贴有节约粮食的宣传,然而每日垃圾桶里面承接的被倒掉的粮食还是非常多,有时候都装不下了。每当看到这一幕,总感觉很揪心,莫名的伤感。

所以,作为父母应该从小就开始教育孩子,学会节约粮食,而且这一项任务必须由父母来承担,因为父母的言传身教比其他任何第三方的教育都更具有效果。



好了,以上关于农村60岁以上老人珍惜粮食的问题,就分享到此,欢迎评论探讨交流。


终归农村


山东淄博人云中龙评!我是一名退休职工,今年6|岁了。我虫牛于上世纪的一九五八年。从五九到六一年,我国遇到了百年不遇的自然灾害,庄稼颗粒无收。苏联人又逼债。毛主席气愤的说:就是砸锅卖铁,挡掉裤子也耍把账还上。让人听了,心中更加坚定战胜天灾人埚的决心。毛主席带头减粮,光吃茱,不吃肉。为此,得了浮肿。正是党中央,毛主席以身作责,与全国人民同感共苦,努力奋斗,终于还清了苏联的债务,迎来了大丰收的年代。全国人民生活一天天好了起来。那时我还小,不懂事,整天饿的哭闹。母亲为了让我吃饱,上夜班去食堂去打饭,一口也啥不得吃,自已只喝水,吃闲莱,饿的皮包骨头。写到这里,我写不下去了,泪水挡住了视线,等等。挨饿的仔味不好受阿。这就是我伟大的母亲,用母爱给我生命,用母爱教我怎做人。她只知道关心自已的儿女,问寒问暖,唯独不关心自已。阼天我去看望母亲,老人九十岁了,身体健康,脸色红润,精神很好。母亲现在住在姝妹家里,妹妹挺孝顺,全家照顾的很好,挺周到。在谈起我小吋侯的往事时:,母亲说你遭罪了,饿成那样,我真是着急呀。望着满头白发的目亲,我心中一酸,泪水不由自主的流下来了。又听她说,挨饿真是很难受阿,要爱惜粮食,不耍浪费了。我使劲的点点了头。妈,您放心,我一定不让费粮食,还要教育您的孙子,重孙要爱惜粮食。母亲听后,满意的笑了。


高庆春呢称云中龙


我60多岁了,我们生出来新中国成立还不久,刚刚从战火中走出来,那有象现在这么好,大家都享福。

那个时候,我们国家还是一穷二白的国家,广大人民生活水平还很苦,基本上是吃不饱,穿不暖,有了上攴还不知下攴,后来才慢慢的好一些,一直到80年代,人们的生活才好起来,我们是吃过苦的过来人,粮食是我们的命根子,对粮食是特别珍惜,在粧稼地里见到一个红薯,一个马苓薯,一朵稻穗都会捡回来,在家里吃有剩余饭也舍不得丢,现在如此,将来还是如此。

粮食是来之不易,一粒粮食一滴汗,多辛苦哦,节约粮食,乱费可耻,翻身不能忘记过去过的苦日子,不能忘本。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