到莫斯科戰役德軍已經消滅了幾百萬蘇軍,為什麼蘇軍還能反攻?

ABYSS8470378


斯大林格勒會戰前,因為斯大林跟希特勒簽訂了蘇德互不侵犯條約,所以蘇軍對德國的防範一直疏忽大意。直到德軍完成軍事集結,行將對蘇聯用兵,情報傳到斯大林手裡,斯大林根本都不相信,還給希特勒打了個電話確認友誼,希特勒還告訴他,蘇聯和德國的條約永遠有效,蘇德之間要做朋友。其實這個電話希特勒就在專門針對蘇聯的作戰指揮部”狼穴“裡面接聽的。

掛完電話幾個小時,德軍就以著名的閃電戰開始了對蘇聯的全線進攻,直到這時,蘇軍前線報告德軍已經對蘇聯開戰,斯大林都還在懷疑情報的真實性,要求複核。等他確信德軍真的對蘇聯開戰了時,蘇軍已經一敗塗地,失地百里。

德軍只用了一個多禮拜的時間就推進到莫斯科城下,按理說這個時候蘇軍的戰爭意志、能力都受到了嚴峻的考驗和慘重打擊,那麼蘇軍又是憑什麼站穩腳跟並最終反攻的呢?

那就在於,斯大林的鐵血意志和布爾什維克的動員體制,還有蘇聯的遼闊縱深。斯大林一旦看到戰爭已經火燒眉毛了,下定了戰爭到底的決心,他自己親自留在莫斯科督戰,並對整個蘇聯進行了最高戰爭動員。而且定下達了”蘇軍只有叛徒,沒有俘虜“這樣一條紀律。

不幸的是,很快他的兒子就成了俘虜,但是他拒絕了任何談判交換或者營救的建議,他的兒子最終死在了德軍戰俘營。在這樣的體制下,督戰隊的槍口對準了自己人,誰敢後撤或者逃跑就會死在身後的督戰隊槍下,還要揹負一個叛徒的惡名,家人都會受到影響,所以那些士兵只能死戰到底。

前期被德軍打散的潰軍、蘇聯動員起來的新兵源源不斷的補充到了戰場上,全國所有的人都被動員起來為戰爭服務,蘇聯無論幅員、人力都比德國大太多,德軍還要維持佔領區的治安,此消彼長之下,德軍漸漸後繼無力。

再有就是蘇聯在不斷後撤過程中,戰爭力量不斷向莫斯科方向收縮集中,而且整個斯大林格勒已經被要塞化,德軍要踏過斯大林格勒,就得一步一寸血的消耗,蘇聯有主場優勢,不怕消耗,但是德軍戰線太長,最怕消耗,在斯大林格勒的僵持,不但讓蘇軍重拾了必勝信心,還為蘇軍贏得了時間。因為很快嚴冬就到來了,蘇軍可以在要塞裡取暖以逸待勞,德軍卻只能在荒郊野外挨凍受餓。

當德軍把燃料都用來取暖了時,蘇聯在朱可夫元帥的策劃和指揮下發動了大規模的反包圍的戰略反擊,德軍到了這個時候,無論是戰爭意志還是戰爭能力基本上都崩潰了。


謝金澎


這隻能說蘇聯擁有著近乎“變態”的戰爭動員能力,德軍的入侵是在1941年6月22日開始的,到7月1日,蘇聯便新徵召了530萬人,到7月10日已經完成了新增56個師的動員,這些師隨即補充到現有的各個集團軍。到8月1日,新動員的師已經增加到144個,其中包括8個坦克師。儘管在8月1日之前的作戰中蘇軍損失了46個師,但用兵力還是達到了401個師,實力相比於戰前反而增加了。



此後動員工作進入白熱化階段,截止到1941年12月31日,蘇聯共計新組建285個步兵師、12個重建的坦克師、88個騎兵師、174個步兵旅和93個坦克旅的龐大部隊。在加上6月22日前原有的陸軍,蘇聯紅軍在戰爭的前6個月裡總計投入了483個步兵師、73個坦克師、31個摩托化師和101個騎兵師,共688個師。如果將兩個旅折算成一個師的話,那麼總計將達到821個師級規模的兵團。需要注意的是蘇聯新動員的師實力大致只有德國師的一半。

在戰爭的前六個月,也就是莫斯科戰役接近尾聲時,蘇軍已經損失了147個步兵師、40個坦克師、11個機械化師、10個騎兵師以及21個步兵旅和坦克旅,總計430萬人,但是1941年12月31日,蘇軍仍舊擁有592個師,800萬人,比6月22日開戰時的537萬人還要多近300萬人。所以這也就解釋了為什麼蘇軍在損失了幾百萬軍隊後仍舊能在1941年的冬季發起全面的反攻。

據可靠估計,蘇聯在戰爭的前8個月裡共徵召了超過1000萬人,其中300萬人被立即派往了前線。整個戰爭期間,蘇聯的總動員人數為2950萬人(含多次入伍的情況)。蘇聯有效的動員工作不僅彌補了蘇軍在作戰中所遭受的巨大損失,而且還使其實力得到了顯著的增長,這也是為何蘇軍雖然遭到重大打擊卻仍能在很短的時間內發起反擊的原因所在。


戰略論


一、德國的崛起。

蘇德戰爭是人類歷史上規模最大、最慘烈的戰爭。那德國又如何從一戰的廢墟上爬了起來,發動了第二次世界大戰?

最主要的原因是美國援助了德國。一戰結束後,英法兩國做為戰勝國,要償還美國戰爭貸款,但是他們沒錢,錢只能從戰敗國德國身上出,但是,德國也沒錢。

這時,實力超強的美國出手了,他不願意自己的投資打水漂,提出“道威斯”援助計劃,擯棄意識形態的偏見,援助德國。美國為何不直接援助英、法兩國?其實,這裡有美國的私心,英法兩國本身就是戰勝國,如果得到美國的援助,實力大增,必然稱霸歐洲,這於美國不利。

希特勒正是利用美國的援助,大力發展本國經濟,在1929年世界主要資本主義國家遭受經濟危機摧殘的情況下,德國實現了20%的年經濟增長率,失業率從30%降到了1.7%。國民生產總值達到了510億美元,居世界第二。蘇聯是430已美元,居世界第三,美國是2000億美元,雄居世界第一。



德國大力發展科技教育事業,成為第一個普及高中教育的西方國家,使德國的科技水平位於世界前列,虎式坦克、噴氣式飛機、高速列車、導彈等技術比美國還要強大,如果不是納粹排外,愛因斯坦和許多優秀的科技人員都跑到美國,德國很可能是世界上第一個研製出原子彈的國家。

所以說,納粹德國敢於發動二戰、敢於侵略蘇聯,是有自己驕傲的資本的。

二、蘇德矛盾。

德國的崛起得益於納粹集團的上臺,納粹集團有一個顯著的特點就是民族主義,有強烈的排外特點,它認為只有日耳曼民族是優秀的民族,其他民族都是劣等民族,德國應該主宰歐洲。他具有侵略擴張的本性,希特勒及其納粹黨不僅想吞併歐洲國家,還對廣袤的西伯利亞平原垂涎三尺。

德國重新崛起的時候,歐洲還有一個國家強勢崛起,那就是蘇聯。連續幾個五年計劃之後,蘇聯不斷髮展成為歐洲工業強國,從俄國的發展歷史上可以看出,只有不斷的擴張,才能保證其強盛,擴張一旦停止,俄國隨即衰落。崛起的蘇聯對歐洲的野心從來都不比德國小。

兩個崛起的工業強國在歐洲相遇,戰爭在所難免。


為了避免一戰兩線作戰的教訓,德國首先和蘇聯簽訂了《蘇德互不侵犯條約》,暫時穩住了蘇聯。這對兩個國家來說,都有好處,因為蘇聯五年計劃的重點還在重工業,軍事工業的製造水平與德國相比還有不小的差距。

當德國採用閃電戰擊敗波蘭、捷克、比利時、法國之後,國土面積擴展到300萬平方公里,控制人口達到兩億人。德國有了和蘇聯叫板的資本。

三、蘇德戰爭。

1941年6月22日凌晨,德國按照事先擬訂的“巴巴羅薩”計劃,從波羅的海到黑海2000多公里的戰線上,分北、中、南三個集團軍、190個師,共計550萬人,向蘇聯發動了突然襲擊。這讓斯大林始料未及,畢竟《互不侵犯條約》簽訂還不到兩年。

德國的閃電戰再一次奏效,憑藉3800輛先進坦克、1800多架飛機、4.3萬門先進火炮,192艘艦艇,德軍勢如破竹。


在半天之內,蘇軍損失66個機場、1200多架飛機,西部海空軍基地、通信設施、都被德國航空兵轟炸殆盡。

半個月之內,蘇軍損失陸軍的一半,30萬人被俘、被擊毀上萬輛坦克。

德軍攻克明斯克之後,於7月15日攻破莫斯科門戶斯摩稜斯克,距離莫斯科僅僅380公里。並於當年11月,兵臨莫斯科城下。

在這危急關頭,蘇聯竟然硬生生的頂住了德國的攻勢,並且於1942年4月取得了莫斯科會戰的勝利。穩住了戰爭局勢,挫敗了德國閃電擊敗蘇聯的圖謀。

那蘇聯如何做到了反敗為勝?

一、蘇聯人口眾多、國土廣袤,戰略縱深大。

蘇聯2000多平方公里的國土,即使丟了莫斯科,還有廣闊的西伯利亞平原。由於蘇聯的工業化比歐洲國家進行的晚,很多地方沒有鐵路,即使有鐵路,鐵軌的寬度也和歐洲不一樣,這樣就造成了德軍的補給非常困難。利用廣闊的戰略縱深,蘇聯用空間換時間,德軍攻打莫斯科城下,已經超過裝甲作戰的極限,成了強弩之末。



當“閃電戰”拖成了持久戰,蘇聯人口多,國土廣闊的優勢逐漸發揮出來。豐富的石油、鋼鐵、煤炭、有色金屬資源加上動員起來的1700萬作戰預備人員,最終拖垮了資源匱乏、人口不佔優勢的德國。

何況,蘇聯的工業水平雖然比不上德國先進,但是在數量上更佔優勢。以坦克為例,德軍如果取得戰爭勝利,需要每月生產500輛坦克,而實際產量只有可憐的230輛。蘇聯就不同了,因為蘇聯製造的坦克簡單、耐用,每月的產量達到了驚人的1500輛,一旦在戰爭條件下,生產速度還會呈幾何數增長。



二、天氣嚴寒。

拿破崙和瑞典的查理二世栽在了俄國寒冷的天氣上,這次,希特勒同樣栽在了蘇聯的嚴寒上。

德國人計劃在11月份寒冬來臨之前,在克里姆林宮飲酒慶功。然而,10月份寒冷的大雨讓蘇聯大地一片泥濘,德軍的集結和進攻變得越來越困難。

泥濘之後,是嚴寒,由於冰雪天氣,德軍坦克身陷冰雪,大炮也因為燃油被凍無法打開,攻擊力大打折扣。



三、美英援助。

雖然戰後出於政治需要,蘇聯否認了美英給予的援助。但是,不可否認,沒有美國、英國的援助,蘇聯不可能戰勝德國。二戰的勝利是美蘇英三大強國聯手製服了德國。

從戰爭初期到莫斯科會戰,蘇聯的損失是巨大的。為了不讓德國獨霸歐洲,美英兩國出手了:1.8萬架飛機、1.5萬門先進火炮、每月500輛坦克,以及4.3億顆子彈,加上不計其數的軍備物資,源源不斷的輸送給蘇聯。

總結:自身的實力、嚴寒的天氣加上國際援助,使蘇聯從慘敗中挺了過來,由慘敗變成了慘勝,而德國沒有這些待遇。


品讀春秋001


在莫斯科爆發之前,蘇軍已經損失了接近五百萬軍隊,面對上百萬德軍的進攻,蘇聯首都莫斯科危在旦夕,一旦莫斯科淪陷,那麼蘇聯士氣必然大減,隨之而來的是戰鬥力的大幅度降低。結果出乎所有人的意料,莫斯科保衛戰蘇軍勝利了,並且由此開始反攻。


蘇軍之所以在劣勢的情況下還能反攻,是由多方面因素所決定。蘇聯佔地面積2200萬平方公里,國土面積世界第一,國土廣袤,龐大的縱深,使得德軍著名的閃電戰不能達到其戰略目的,短時間無法佔領整個蘇聯。

其次在於蘇聯最高領袖斯大林的臨危不亂,在白萬德軍圍攻之下,斯大林沒有聽從下屬的建議退出莫斯科,而是選擇留下來,與蘇聯人民一起保衛莫斯科,這給了莫斯科人民莫大的信心。



在莫斯科戰役之前,蘇聯已經有超過百分之四十的國土淪陷,犧牲了幾百萬士兵,可是仍然有1.1億人民,隨時都可以在號召出幾個幾百萬士兵。並且希特勒盲目自信,德國氣象部門已經預測到莫斯科的寒冬,可希特勒卻認為不到寒冬到來,德軍便可以攻陷莫斯科,因此沒有做任何過冬的準備。


傳奇歷史觀


1941年9月30日至1942年4月20日,蘇聯紅軍和法西斯德軍進行了舉世矚目的莫斯科會戰。



10月2日,德軍從中部突破了蘇軍防線,到10月中旬的兩週之內,德軍中央集團軍群完成了三個大包圍圈,兩個在布良斯克附近,另一個在維亞茲馬以西,共俘虜了663000蘇軍士兵。

莫斯科危在旦夕,蘇聯政府的部分機構和外國使節從10月15日開始遷往古比雪夫,在北、西、南通往莫斯科的所有重要地段上,蘇軍的防線危如累卵,德軍甚至已經能看到克里姆林宮的塔樓(最近俄《論據與事實》週刊刊文,又說這個是不可能的。)最關鍵時刻,蘇聯把一支支新組建的預備師投入了戰鬥,頑強的堵住了防線,並不斷地用戰略預備隊發起猛烈的反突擊。到11月底,莫斯科巋然不動,而德軍徹底恐懼和絕望了。

12月5日,蘇軍在莫斯科附近,以3個方面軍共15個集團軍的兵力實施反攻,把德軍趕離莫斯科一百到二百五十公里,取得了莫斯科保衛戰的勝利。

德軍參謀長哈爾德說:“剛殲滅了蘇軍幾十個師,又出來了幾十個師”。斯大林好像是能撒豆成兵。朱可夫戰後說:“斯大林的增援部隊像是魔術變出來的”

那損失數百萬的蘇軍,何來如此多的援軍呢?

【二戰蘇聯的動員能力】

二戰前,蘇聯為了適應戰時快速動員的要求,就建立了完整的後備力量管理體制。國家有兵役管理委員會,下面成立了四千三百個軍訓辦公室,有幾千個教研組和五萬名教官從事後備兵員訓練。

1941年6月23日,蘇德戰爭爆發的第二天,蘇聯各地首先對23歲到35歲的公民實行動員,僅七天之內就有530萬人應徵人伍,新組建了96個野戰兵團。由於蘇軍前期損失巨大。8月,蘇聯進一步徵招18和50歲的人入伍。蘇共的430萬黨員,就有110萬走上前線。各城市有400萬工人自動參軍,組成了60個師支援前線。在德軍進攻莫斯科時,僅莫斯科就動員了50萬直接參加保衛戰。

1941年12月,蘇聯又從後備兵員中新組建了300個師和159個旅,並且還有100個師的戰略預備隊。到1942年5月,蘇聯全國共動員有1800萬人,使蘇軍總兵力擴大到1000萬人以上,輸送到前線的作戰部隊有550萬之多。

到戰爭結束,蘇聯共傷亡2750萬人,其中有2000萬是軍人。但全國戰時軍訓系統在這期間共訓練了4000萬人。也有資料說是9000萬人,但蘇聯1941年的人口才1億8400萬,感覺有點誇張,就4000萬已經夠恐怖了。

1923年生的男性(1941年時18歲)活到戰後的全國僅僅剩下4萬人。戰鬥民族當之無愧。



有種觀點,到10月底,西伯利亞的25個步兵師和9個裝甲旅的精銳部隊已經陸續西調到了莫斯科近郊。蘇軍在力量上也壓倒了德軍。但斯大林卻打點滴似的把一支支訓練不足的新組建師送去做炮灰,故意示弱,誘敵深入,消耗德軍,最終打德軍一個措手不及。

或者,就算沒有天氣因素,德軍如願以償的攻入莫斯科,結果也是斯大林格勒戰役的翻版提前發生,源源不斷的炮灰送去打巷戰,養精蓄銳的遠東蘇軍一個反擊,德軍都不用等到45年,就和拿破崙一樣一潰千里了。

【遠東蘇軍精銳】

看過電影【兵臨城下】會有印象,僅培訓了幾周,剛學會開槍的新兵,在政委聲嘶力竭的怒吼和督戰隊機槍的威脅下,兩個人一支槍就送上了前線,這就是新組建預備師的縮影。(蘇聯一直到1943年斯大林格勒戰役後,才實行把打殘的老兵部隊撤下來,補充新兵,邊休整邊培訓的方式,大大的提高了作戰效率。)雖然預備師數量充足,但指望這樣部隊去拯救莫斯科,當然不行。斯大林的眼睛看向了東方。



當時,在遠東有一支裝備精良,成建制的精銳部隊,從39年諾門坎戰役後,就和日本關東軍大眼瞪小眼,瞪了兩年了。無事可幹。斯大林在得到日軍短期內不會北上的情報後,立即調動了這支部隊。

朱可夫《回憶錄》:“尤其是緊急調出,曾在1939年哈拉欣河戰役中殲滅日軍精銳第6集團軍的遠東精銳部隊,包括第11坦克旅、第6坦克旅、第82步兵師、摩托裝甲第9旅、摩托裝甲第7旅。其中在1939年就裝備150輛坦克的第11坦克旅,在莫斯科會戰時擔任蘇軍最高統帥部的坦克預備隊”。

在什捷緬科《戰爭年代的總參謀部》中:“把已經訓練好的幾個師從外貝加爾和遠東地區運往西線,這些師原是準備對付日本入侵遠東地區的,此時成為蘇軍最高統帥部用於西線的戰略預備隊。”

“中亞軍區的部隊,主要調走的是哈薩克,吉爾吉斯等中亞共和國的部隊,比如著名的潘菲洛夫師團。”

說明,不僅是遠東蘇軍,從烏拉爾到海參崴之間包括中亞的部隊,都抽調了精銳增援莫斯科。

同時,斯大林還玩了個花樣:



看錶格,出自2012年解放軍出版社出版的《中國抗日戰爭與第二次世界大戰統計》一書。

在1941年12月1日,部署在遠東的蘇聯紅軍居然還有1343307人。

顯然,斯大林是把戰鬥力不強的新組建的後備部隊派去遠東,同時保持原先的無線電活躍狀態以迷惑日軍。把作戰能力強的遠東精銳調去莫斯科,成為反擊的主力。

就像日本的關東軍,開始的關東軍和最後守在中國東北的關東軍雖然名字都叫關東軍,但其實部隊作戰素質已經天地之差。

在1941年6月22日,遠東蘇軍有703714人,再對比德國中央集團軍群司令博克的戰爭日誌“從西伯利亞調來的三十四個師,至少有二十一個師放在中央集團軍群的正面!”說明斯大林調來了百萬遠東精銳的說法是成立的。



蘇聯軍民是偉大的,為保衛首都莫斯科,蘇聯有927000人犧牲,88萬人受傷或凍傷。德軍在莫斯科戰役中的失敗,標誌著德國陸軍常勝不敗的神話破滅了。

同時也留下了很多猜測讓軍史迷爭論不休:

•德國是不是被莫斯科的嚴寒打敗的?

•德國如不派古德里安南下支援南方,八月份就開始攻打莫斯科,能否成功。

•德國在10月初,就原地建立防線,等待來春再攻打莫斯科。結果會否好點。


逸禪文化


這個問題,當然要問斯大林了。

作為蘇聯最高統帥,斯大林在蘇德戰爭前疏於防範,在蘇德戰爭爆發後手足無措,但斯大林在莫斯科城下打了一個漂亮的翻身仗,並最終穩住了陣腳,為徹底打敗法西斯打下了基礎。

而在1941年10月莫斯科會戰爆發前夕,經歷了4個月蘇德戰爭的蘇聯,失去了超過150萬平方公里的土地,淪陷了超過1/4的人口,失去了絕大多數工業基地。而最可怕的是莫斯科會戰前,蘇聯已經在4個月的戰爭中失去了至少300萬軍隊,而且都是斯大林麾下的精銳之師。

而莫斯科的身後,幾乎再無有效阻擋。可以說莫斯科會戰前夕的蘇聯,已經到了亡國滅種的極端危急時刻。

但蘇軍仍然頑強戰鬥,並取得了莫斯科保衛戰的最終勝利,那麼為何蘇聯能在如此不利的條件下實現逆轉呢?靜夜史認為有以下原因:

1、德軍已是強弩之末

希特勒的閃擊戰在二戰爆發前夕大顯神威,西歐小國紛紛在德國凌厲的攻勢下迅速淪陷,連西歐傳統強國法蘭西也在德國的瘋狂進攻下迅速投降。

但蘇聯和西歐國家完全不同,首先蘇聯國土面積異常龐大,這是德國不可能和閃擊西歐一樣對蘇聯做到一擊必殺。

雖然二戰前德國想盡辦法拉近和蘇聯的距離,例如瓜分波蘭使蘇德成為鄰國,以達到閃電戰的突然性,但巨大的國土面積擺在這裡,即使德國跑斷腿,也不可能迅速拿下蘇聯全境。

所以在第一波進攻結束後,如果蘇聯不死,那麼最終倒下的一定是德國。

從1941年6月21日發起蘇德戰爭開始,蘇軍一潰千里,德軍則高歌猛進,但完成工業化的蘇聯在基建方面仍然遠遠落後於西歐。缺少完備的鐵路和公路系統,這使得德軍坦克只能行進在土路和麥田之中。在遭遇了黃沙滾滾的煙塵後,蘇聯一年一度的秋雨,使整個裝甲部隊陷在泥沼中動彈不得。

對於以速度快著稱的閃電戰而言,龜速就意味著失敗。

而直到冬季來臨,路面結冰,德軍才再次加速,而此時已錯過一舉攻佔莫斯科的最佳時機。等到精疲力竭的德軍到達莫斯科城下時,實際上已經是強弩之末!

2、斯大林模式餘威仍在

因為蘇聯國土面積遠大於其他西歐國家,所以希特勒對德國的訴求也比西歐國家多得多。

在侵略蘇聯的550萬軍隊中,希特勒以北方集團軍攻打列寧格勒,斷絕蘇聯的一切外援;以南方集團軍進攻斯大林格勒,奪取蘇聯豐富的糧倉和油田;而以中央集團軍進攻莫斯科,徹底摧毀蘇聯人民的抵抗意志。

看似面面俱到,實則顧此失彼。尤其是在基輔戰役中,為貪圖大量消滅蘇聯有生力量,希特勒減緩了中央集團軍的推進腳步,在創造了圍殲蘇聯60萬軍隊的史上最大圍殲戰的勝利後,希特勒也徹底失去了消滅蘇聯的所有可能。

因為希特勒沒有意識到,蘇聯最重要的不是60萬蘇聯軍隊,也不是莫斯科,而是身在莫斯科的斯大林。

這個創立斯大林模式的政治強人,有著崇高的政治威望,以及戰無不勝的個人魅力,只要斯大林在,整個蘇聯上下就能眾志成城。

而忽略了兵貴神速道理的希特勒,在基輔耽誤了數月時間後,又因為秋雨陷在泥潭,給了斯大林和朱可夫寶貴的喘息時間,最終莫斯科城防堅如磐石,在斯大林親自坐鎮指揮之下,失去數百萬軍隊的蘇聯,迅速將各行各業的群眾組織起來,形成抵禦德國法西斯的鋼鐵長城。

在蘇德戰爭前期,如果希特勒能夠認識到蘇聯的“七寸”所在,德軍的推進將會順利很多。

3、蘇聯並非一無所有

能夠打破德軍不可戰勝的神話,莫斯科各行各業群眾功不可沒,但如果沒有遠東軍區的30多個西伯利亞師,莫斯科保衛戰將不會如此順利地取得勝利。

而西伯利亞師之所以敢於萬里增援,和潛伏在東京的著名間諜佐爾格密不可分,正是因為佐爾格獲取了日本大本營將要南下挑戰美國的重要情報,才極大減緩了蘇聯在遠東的外在壓力,斯大林和朱可夫才敢於抽調西伯利亞師加強莫斯科城防。

而強悍的軍隊沒有卓越的領導人也是萬萬不行的,在腥風血雨的大清洗運動中,大量優秀的指戰員慘遭屠戮,蘇聯在沒有大規模戰爭的情況下,實現了戰鬥力的急速滑坡,而目的只是增強斯大林的個人權威。所以蘇德戰爭前期蘇軍的慘敗,斯大林負有不可推卸的責任。

但在莫斯科保衛戰中,斯大林的表現卻又是可圈可點的,首先他信任將領朱可夫,這位優秀的軍事統帥,帶領蘇聯民眾擋住了德軍凌厲的攻勢。

隨後在朱可夫的一再保證下,斯大林選擇留在莫斯科與莫斯科共存亡,並且在莫斯科保衛戰激戰正酣時,舉行了震驚世界的紅場大閱兵。

正是這次出乎意料的閱兵,使蘇聯上下更加團結,也讓全世界看到了蘇聯的價值所在。

所以損失幾百萬,蘇軍對於蘇聯而言,並不是最致命的打擊,只要斯大林在,莫斯科在蘇聯就一定在。

多有疏漏,煩請斧正。

我是靜夜史,期待您的關注。


靜夜史


蘇聯,當時全國有約1億5000萬人口。整個二戰期間,蘇聯一共動員了大約3000萬人員。所以,蘇聯擁有足夠的兵員,重新補充部隊。也就是說,在補充部隊,人力資源這一方面,蘇聯並不存在問題。

其次,蘇聯當時實行一種,一個正職首長,攜帶兩名副職首長。當部隊開展開拔,一名正職首長攜帶一名副職前去作戰。原住地,留有一名副職首長,該名副職首長,將會,接收,新來報到的人員,組成新的一支部隊。這樣,這一支新的部隊,擁有原先的,擁有經驗的,各級首長,以及相應配套的士官,這支新的部隊的作戰能力同樣,十分可觀。這一方案,使得蘇聯部隊可以在短時間內的予以擴張。所以,蘇聯在被消滅大量部隊之後,人就可以組建相當數量的新的,擁有作戰能力的部隊,予以支援。

同時,在二次大戰爆發以前,蘇聯已經是世界第二大工業強國,擁有相應的完整的重工業體系。雖然開戰之初,蘇聯軍隊損失慘重,但相應的為蘇聯的人口以及重工業的轉移爭取了時間。蘇聯烏拉爾山以東地區,也有相應的重工業基地,可以為蘇聯的部隊提供武器裝備。槍支彈藥,火炮,坦克飛機等,重型裝備,蘇聯,並不缺乏。這使得蘇聯新組建的部隊並不缺乏武器,戰鬥力相當可觀。

同時根據租借法案,英國美國也向蘇聯提供了相當數量的軍事援助,裝甲車汽車等,甚至於包括做陸戰靴所使用的皮革糧食等等。

同時,蘇聯同日本在東北進行了諾門坎戰役,使得日軍,敢向北進行進攻,蘇聯可以將遠東地區的部隊調往,莫斯科戰場西線投入到同納粹德軍的作戰當中。

德軍前期,深入蘇聯,向蘇聯發起進攻。過於漫長的補給線,使得德軍的估計已經存在相應的非常重大的問題。而且,莫斯科戰役期間,蘇聯進入了漫長的冬天,對於德軍的進攻造成了相當大的困擾。

以上種種,加之蘇軍,上下同仇敵愾對抗入侵,使得蘇聯能夠在莫斯科戰役,之前,雖然已經損失了數百萬軍隊,但仍舊可以與反殺,最終攻入柏林,消滅納粹。


葉落幻影


美英插手,特別是美國佬坦克給了五萬多輛,卡車五十多萬輛,拖拉機生產線(可以生產T34)N條,飛機近萬架,毛子丟失裝備迅速彌補回來,還有源源不斷供血,所以越打血越多,另外毛子前期雖然損失四百多萬部隊,但毛子這個民族兇悍驃韌,民族意志極為驍勇好戰,加以早早進入工業革命,工業人口眾多,國家軍事潛力極大,在斯大林鐵血領導下,國家極度有序運行,大量民眾轉化為陸軍(恐怕前前後後有倆千多萬步兵)在以朱可夫為首新生代天才將領指揮下,藉著英美補血,廣闊縱深戰場,冰冷天氣,很快耗盡德軍精銳。


聖豬明


莫斯科戰役,德軍已經消滅了幾百萬蘇軍,為什麼蘇軍還能反攻?

打個比方來說,在日本侵華期間,剛開始日本也是勢如破竹,但是在8年艱難的抗戰下,在中國人民小米加步槍的意志力堅持下,軍民團結一心,中國人民還是取得了最後的勝利,任何列強,侵略者都是紙老虎,失敗是必然的。

因為德國法西斯是長途跋涉作戰,所以長期下去,他們的後勤供應補給肯定會存在問題,而且邪不壓正。



剛開始希特勒初期出其不意的攻打蘇聯,蘇聯來了個措手不及,所以一上來就損失了幾百萬精銳之師,非常可惜,蘇聯打了一個沒有準備的戰役。

但是蘇聯地大物博,地廣人稀,希特勒想快速的把所有的地方都佔領,也是不可能的事情。

作為優秀的領導人的斯大林有堅強的意志,他是不會被輕易擊垮的。斯達林,朱可夫這些優秀的領導人發誓與莫斯科共存亡。



即使希特勒打到了莫斯科城下,但是斯大林依然進行了大閱兵,極大的鼓舞了士氣。

斯大林靠個人魅力召集起來各行各業的群眾一起對抗敵人,同時徵集了80萬女兵,還把30萬遠東軍召集回來,大家同仇敵愾,一致對外。

而且希特勒和他的士兵,對蘇聯的天氣也特別的不適應,拖了幾個月的戰鬥之後,已經是人困馬乏,強弩之末。

秋天,秋雨綿綿,到處都是泥濘的小路,坦克和汽車陷在泥裡就走不動了。冬天,冰天雪地,零下幾十度,士兵凍死凍傷,步槍槍栓拉不開,汽車開不了,坦克打滑走不動。

斯大林帶領軍民抗擊侵略者,士氣正旺。希特勒困難重重,進退兩難。

雖然在開始蘇聯損失了幾百萬軍隊,被敵軍佔領了約1/4的人口,失去了150多萬平方公里的土地,但是在他們的領袖斯大林領導下,他們不畏強敵,抱著必勝的信心,克服重重困難,最終取得了勝利。



縱觀最終斯大林方取得最終的勝利的原因,一,蘇聯有優秀的指揮者斯大林和朱可夫等,只要有他們在,能夠組織起有效的反攻,蘇聯就不會淪陷。二,蘇聯軍民團結一心,擰成一股繩,想不打勝仗都難。三,蘇聯國力強盛,不會被輕易摧毀。四,邪惡永遠戰勝不了正義,侵略者沒有好下場。



所以看似希特勒橫掃歐洲,但是他的失敗是必然的,因為他是不得民心的,才最終走向了滅亡。


歷史漫談君


莫斯科戰役之前,德軍已經取得另外兩大戰役的輝煌戰果,基輔戰役生俘蘇軍65萬,明斯克戰役32萬蘇軍做了俘虜,因此德軍有理由更為堅信自己能夠所向披靡,拿下莫斯科指日可待。

但是德國人忽視了一個很重要的作戰條件,作戰環境和氣候。正是這使得德軍的閃電戰發揮到極致,基輔戰役時間是1941年7月至9月,明斯克戰役1941年6月

到7月,這兩場大規模戰役正值俄國夏季,加之蘇軍倉促應戰準備不足,尤其是烏克蘭遼闊平原非常適合裝甲集群作戰,其良好的機動性能夠迅速穿插合圍蘇軍。其暢快淋漓的效果遠甚橫掃西歐。可以說,人類戰爭史上這一罕見的戰爭奇觀,德軍不得意都難。

然而,莫斯科就不一樣了,挺進莫斯科時遭遇層層阻擊,不要小覷蘇聯這最簡單的招數,它正是德軍厄運的起始。蘇軍雖然沒能阻擋德軍的繼續挺進,但多少已經挫其鋒芒,使德軍失去閃擊的速度力度。

從全局戰略上,德軍統帥部低估了已是歐洲頭號工業強國蘇聯的戰爭潛力,更沒有料到蘇聯的抵抗意志和恐怖的國防動員能力。一旦形成拉鋸之勢,至少在戰略縱深和綜合資源上德國撐不過蘇聯。

就具體戰役而言,對德軍最為致命的是,它失去了最寶貴的時間。

莫斯科戰役1941年10月開始,已經是俄國的秋天,秋雨綿綿道路泥濘。德軍雖然突破了維亞濟馬蘇軍防線,但進攻態勢已經不是閃擊,戰線和補給線拉長,使德軍無法以足夠的戰術密度作戰,鋒芒不再。

到了11月,積雪達1米厚,蘇軍經過11月底-12月初的頑強防禦和多次反突擊,德軍突向莫斯科的最後企圖破產了。德軍因戰線過長,補給不足,戰役中消耗過大,由於自信戰事很快結束,冬裝都沒有準備,坦克和其它車輛因為凍凝成為擺設。

而得到中亞和遠東援軍的蘇軍則士氣高漲。來自西伯利亞的蘇軍早已習慣了寒冷,他們對槍炮使用了保暖套防凍潤滑油;蘇軍有足夠的冬裝、皮靴和護耳冬帽用來防寒。

1941年11月29日,德軍在各個方向上的進攻都已被遏制。

12月蘇軍發起總攻,先後解放了羅加切沃、別廖夫等一系列地區與城市。德軍在莫斯科會戰中損失兵力50多萬,被俘9萬,丟失坦克1300輛,火炮2500門,汽車1.5萬輛以及其他技術裝備。

莫斯科保衛戰是一場慘勝。它的政治意義大於軍事意義。這場戰役並沒有消滅敵人的有生力量(況且在維亞濟馬一役中有58萬被俘),只是擊潰強敵驅趕之遠離蘇聯的政治中心。莫斯科戰役首次打破德軍不可戰勝的神話,不僅提升了蘇聯軍民的士氣,更為重要的是,蘇聯贏得了西方盟國的敬重,得到了以英美等同盟國的陸續援助,西方盟國的優質物質也極大改善了蘇軍的武備。蘇軍在與德軍的交手中,為後續的戰役積累了寶貴的經驗。

2019.2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