海底的深度如果超過軍艦錨鏈的長度,那麼軍艦如何在海上泊錨?

王司徒軍武百科


基本上所有的船上都有錨,但錨並不是唯一的停泊設備,也不是一個可以隨意使用的設備。對於軍艦、貨輪這樣的大型船舶來說,只有在指定的錨地和碼頭停泊時才能按要求下錨。

軍艦船舶按大小不同,攜帶的錨鏈從幾十米到300多米不等,長度不隨海洋深度而變化。

錨鏈以節計數,在我國標準中1節錨鏈長27.5米,英制單位為15英尋或拓(Fathom)。大船上有2個主首錨,民用船舶每個錨配錨鏈10~11節,長300米左右。大型軍艦標準高,錨鏈12~15節,長300~400米;“尼米茲”級這樣的十萬噸級超級航母,錨鏈20多節,長640多米。

特殊平臺的錨鏈更長,例如海洋鑽井平臺,錨鏈長2000多米,能在1000米深海中下錨。同時鑽井平臺、科學考察船、海上補給船等特種船舶還有動力定位系統,計算機控制各個方向上的螺旋槳推力,使船舶精確定位在固定位置上,也是一種停泊方式。

下錨不是扔下去就完事了,條條框框很多。要在淺水區,底質要好,沙石底最佳,其次泥底,礁石底質不行,起錨時容易卡住。港口錨地的海圖上都會標註水深及海底底質情況,船長在下錨前也會用儀器測量實際水深。

錨沉入海底,像一個大鉤子鉤住海底,錨爪扎進泥土,一段錨鏈平鋪。錨的抓地力,錨鏈和海底的摩擦力,二者疊加在一起固定船隻。

錨鏈釋放的長度約是水深的3~6倍。錨地水深十幾到二十幾米,超過30米屬於深水拋錨,極限水深約85米。

放出的錨鏈太長,重量太大,錨機拖不動,超過負荷就會損壞。再說深度太大,錨的抓地力也會減小,容易“走錨”。走錨會導致船舶移動,會導致碰撞事故。下錨要慢,太快了剎不住車,錨機在摩擦熱量下冒煙起火,十分嚇人。

所以,以錨的使用標準和範圍來看,一般軍艦、船舶配備的錨鏈長度已經足夠用了。

軍艦、船舶沿海岸航行時,水深有限,一般幾十米深。當船舶跨洋航行時,大洋水深數千米,把錨鏈全拋出去也夠不著底。這時船舶不會下錨固定自己,它們都連續航行,只要主機舵機不出故障,一般不主動停車。下錨也沒用,錨夠不著底,抓不住地就沒有錨泊力。

遇到颱風等惡劣天氣,艦船能通過氣象雷達和天氣預報提前得知,及時繞行。如果因特殊任務,不得不停航,也可以選擇“漂航”。

漂航時,艦船隨波逐流,在一定範圍內移動。漂航有危險,容易在波浪中失控,船舶橫向受浪,橫搖、橫蕩搖擺不定,可以放出一部分錨鏈,提高穩性。多艘艦船之間要拉開距離,注意觀察,主機保持備車,必要時動車躲避。

噸位較小的船舶,還可以用海錨固定,減小位移。海錨,也叫傘型錨,是一種帆布傘狀中空器具,和降落傘類似。海錨系在船上,拋下海後下沉膨脹,兜住海水,利用海水重量和阻力固定船隻。

綜上種種,軍艦、船舶攜帶的錨,只能在特定環境和海域中使用,不是隨時隨地有效的。在水深數千米的大洋中,艦船還是保持動力,快速通行方是正途。


和風漫談


圖片上是美國海軍“杜魯門號”核動力航空母艦的“山字錨”重量為27噸,“尼米茲級航母”有兩個錨佈置在艦艏兩側。




“杜魯門號”進港後拋錨時的情景。需要兩錨都投進海里才能讓航母固定,還要需要繫纜!航母這樣的龐然大物如果沒固定好,在狹小的港區內隨波逐流是非常危險的事情!
“尼米茲級”航母錨鏈總重量160噸左右,單個環重量在60公斤。

美軍航母的錨鏈越來短,從最早的“企業號航母”的658多米到“尼米茲級”的500多米長,再到“福特級航母”的483米。

航母的錨鏈越來越短,這說明航母原則上是不在深海區拋錨的,航母屬於海軍核心戰艦從軍事上來說要嚴加保護,不會無故在陌生海域拋錨!拋錨意味著被固定,太危險了!並且水下狀況不明,海底狀況不清楚貿然拋錨卡死在亂礁石堆裡就麻煩了。

雖然航母主機出故障概率很低,但不是沒有可能,假設它在陌生海域故障必須拋錨,就需要使用聲吶探測海底狀況,如果水深合適和屬淤泥質水底,航母就需要拋錨待援。



如果水深超過了錨鏈長度或者水底礁石重生是沒辦法拋錨的,因為拋錨是有相當的技術含量的工作,搞不好只能斬斷錨鏈棄錨…既然是沒有拋錨的條件,航母咋辦?

其實,它可以利用反應堆低速自循環所提供的功率慢速航行,還不至於無方向的漂流,而常規動力航母通常會有八座鍋爐和四臺蒸汽輪機機組,如果出現一兩臺故障,其它還在運行就不會失去動力。

地球表面積大部分都是海洋且大多是深海區,航母可以拋錨的地方並不多,也不能無限制的加長錨鏈,真的在深海不適合拋錨的地方出現了故障,它自身也能低速航行,並不是一點航行能力都沒有,況且航母編隊內其它的戰艦可以拖曳它。


錨和錨鏈再加上收放裝置組成了一套系統,是航母重要的設備,就和汽車的剎閘和剎閘片一樣,需要定期的除鏽、噴漆保養,一根錨鏈數百米長價值不菲,不經心使用發生斷裂不但經濟損失巨大對於航母來說也是危險的!
錨更是價格昂貴,操縱不當而丟棄一個錨

,事故責任認定弄不好要上軍事法庭。

所以錨和錨鏈要正確的使用才行,而包括航母在內的艦船,如果在深海不適合拋錨的地方出現故障,可由其它艦船暫時拖曳它低速航行,等待大型拖輪的到來…。


皇家橡樹1972




答:海底的深度如果已經超過軍艦錨鏈的長度,那麼軍艦是不可能下錨的。

原因明擺著,錨鏈接觸不到底,拋下去也沒有用。

當然,這個問題可以繼續往下追問:那麼,為了使艦船無論航行到哪裡錨鏈都能接觸底,能不能把錨鏈增加到足夠長的長度呢?

回答是不現實。

首先要搞清楚一個淺顯的道理:拋錨後,錨爪要抓緊海底的泥沙,錨鏈就不是垂直於海面——垂直海面,就等於垂直海底,無法抓緊海底的泥沙。實際上,船在錨拋下以後,繼承前駛,而錨爪依靠自身重量沉入海底,會因為船的移動而與海底形成一個傾角,從而鉤入土沙層,再加上繼續下地的錨鏈拖地,產生一系列摩擦力,從而將艦船減速為零,最終停下來。

這個時候,錨鏈與海面成一個傾斜的銳角,即鏈長必須是海深的三倍以上。

要知道,全世界海洋的平均深度達到3795米,其中的馬裡亞納海溝深度在11000米以上,那麼,要滿足為艦船無論航行到哪裡錨鏈都能接觸底,就要求錨鏈必須達到3萬多米以上的長度。

天哪,這是個什麼概念?

以號稱擁有世界上最長錨鏈的美國尼米茲航母的錨鏈來換算一下,該錨鏈長1500米,重量為500噸。

那麼,3萬多米的錨鏈,重量豈不要達到上萬噸?!

這樣的錨鏈,不但造價驚人,單讓艦船運載上這樣的大傢伙而不會發生側翻,就是奇蹟了。

退一萬步說,就算不會側翻,起錨機也根本沒法起錨。

稍微想一下,錨鏈下放越長,起錨機受的拉力就越大,一旦超過其承受極限,就會失控,最終錨斷機毀,後果不堪設想。

所以,錨鏈的長度有限,在深海區,如果要停航,要麼是直接關閉發動機,讓艦船在深海中浮;當要重新起航時,就由導航指引回到關機地點,按既定路線行駛;要麼就是不關發動機,讓艦船保持原行路線減速航行。

實際上,就算錨鏈的長度可以夠得著海底,也不能隨便下錨的。

您想想,如果是不明海域,海底下是暗礁區,一旦下錨,錨卡在了岩石縫裡,艦船是停了,但要重新航行了,錨起不來,怎麼辦?

棄錨?

一根錨造價昂貴,損失慘重哪。

甚至,如果海底裝有光纜,您這一下錨,錨把光纜鉤斷了,這損失就是天文數字級別的了。

所以,海面上可以拋錨的地方,都是事先探測和規劃好的,就跟地面上的停車場類似,無論軍艦還是其他什麼輪船,都必須在指定的錨地和碼頭停泊時才能按要求下錨。


覃仕勇說史


船錨就相當於船的剎車,軍艦一旦需要固定某處停泊,那麼一般就會進行拋錨,但是拋錨地不是胡亂選擇,一般在海圖上會有明確標註,選擇的大部分是風浪較小,海底起伏不大的泥沙地形。船錨在被拋下以後,依靠自身重量沉入海底,在船移動之後會拖拽船錨在海底鉤入土沙層,加之船錨拖地帶來的一系列摩擦力就可以將軍艦牢牢固定住而不至於被風浪帶的到處跑。



由於必須留給錨鏈足夠的緩衝迂迴幅度,且錨爪只有在在錨鏈傾斜後才能抓地,因此軍艦下錨的海水深度一般不會超過船錨總長的三分之一。船錨的長度以錨鏈為主,錨鏈以節為單位計算,按照國際標準,一節的長度為27.5米,普通的七千噸級驅逐艦的船錨長度大約在15節左右,也就是400米長度,因此驅逐艦拋錨的海區深度一般最深也就是100米左右。而航母因為體量大,活動範圍廣,因此錨鏈長度就大的多,如美軍主流的尼米茲級航母錨鏈長度達到了57節,長度超過1500米,按照三分之一計算,尼米茲級航母最深的拋錨海域可以達到500米水深。

(尼米茲級航母船錨)

然而很不幸的是,全世界海洋的平均深度達到3795米,有80%以上的海域水深都超過了500米,也就是說即使是美軍航母,也只能在極少數地區進行拋錨,那如果要在水深幾千米的深海拋錨,該怎麼辦呢?
(全球海洋深度分佈圖)

有些人會想當然得以為,增加錨鏈的長度不就夠了,我只能說一句:too young to simple!大家都知道,船越大,所需要的錨鏈也就越粗,如果無限制增加錨鏈長度,那重量將是船體和起錨機無法承受之重!
(重型錨鏈一不小心就是這個下場)

尼米茲航母1500米的錨鏈重量就已經達到了驚人的500噸,如果需要在深度11000米的馬裡亞納海溝拋錨,錨鏈長度必須達到3萬米以上,重量將會超過1萬噸!別說起錨機根本帶不動,就是放這些錨鏈也要佔據太多空間,完全是撿了芝麻,丟了西瓜,得不償失!


(尼米茲級航母放錨)

增加錨鏈的方法行不通,那該如何是好?其實軍艦如果要在遠海停泊,一般選擇的就是佛系操作,直接找個風浪較小的海域,將發動機關停或者使其以最小功率運轉,漂到哪裡是哪裡,反正到時候再開回去就是了,而且以遠洋軍艦動輒幾千上萬噸的體量,即使什麼也不做,只要不是遇到颱風,那也是任爾雨打風吹,我自巍然不動,根本不用擔心翻船!當然了,一般軍艦沒事在遠海是不會多做停留的,停在那幹嘛?難道觀光旅遊釣魚?

(當然了,不排除意外情況,美軍還真有閒的蛋疼的時候)

除了軍艦的佛系操作之外,現在一些必須在遠海逗留的石油鑽井平臺、潛水器母船、海上救援船等還有更高端的玩法,這就是傳說中的動力定位系統(DPS)!DPS系統主要是在船隻或者海上平臺四周安裝若干個小型電力推進裝置,通過中央電腦控制系統測算出當時海區的風速、洋流方向、速度,然後給推進器下達不同方向和不同力度的指令,通過提供給海上平臺反作用力以此來抵消風浪對平臺的影響,從而保持平臺的相對位置固定!

(動力定位比船錨定位更穩定)

我國的海洋石油981深水鑽井平臺就配備了先進的DPS動力定位系統,因此不管是在近海還是遠海停泊,即使不進行拋錨也可以玩轉地遊刃有餘,不費吹灰之力!
(海洋石油981平臺)


軍武吐槽君


利用錨和錨鏈的繫留力,使艦船安全停泊的行為,就是海上泊錨,軍事上又稱為拋錨,水面艦艇除了進港靠泊以外,有時避風、外訪時等泊位、或等引航員、或候潮等,常須拋錨停泊,拋單錨不行時,就採取拋雙錨的方式,一般總是會成功。

但有時也會有特例,譬如在茫茫大海行駛時,海底深度遠遠超過了水面艦艇的錨鏈長度,是非常正常的,海洋平均深度肯定超過軍艦上數百米長的錨鏈長度。


在動輒水深超過千米的海洋上,艦艇如果要海上停泊,就會選擇飄泊法,即艦船不下錨,而是直接在海上停船,隨風隨洋流漂泊,倘若有數艘軍艦,則相互間需要保持一定的安全距離。

當然,漂航中艦船的主機則始終處於工作狀態,以應付有可能突遇的風暴、洋流、颱風等惡劣海洋氣象狀況,保持艦船的穩定與安全,以便艦艇極時作出規避動作。

此外,艦艇也可選擇下浮錨,此貓又稱海錨,就是一種漂浮物,並不抓探到海底,而是漂浮在海面,一般佈設在艦艏方向外,藉助此種浮錨,可以減少艦艇的橫搖和擺動,通常遇到風浪較大時才會使用。

水面艦艇的錨鏈長度實際上與其排水量成正比,艦艇排水量越大,其錨鏈長度就越長,相應的錨鏈重量也越大,艦船錨鏈計算單位為節,一節的長度折算成公制約為27.5米,根據艦船大小,一般萬噸級艦艇的錨鏈長度為16節左右,也即440米的長度,此長度在近海的正常錨地下錨實際上已經夠用了,譬如臺灣海峽的平均水深為80米。

水面艦艇在海上航行具有固定航線,且都是提前規劃好的,即便戰爭年代,也根據海圖上標識航行,否則胡亂拋錨鏈,遇到海底礁石就出大麻煩了,艦船錨鏈被礁石鉤住拉不上來,遇到緊急情況時,就只能選擇棄錨保艦了,安全才是艦艇第一要務。

綜上,水面艦艇在淺海區會採取錨泊,在深海區域則基本上都是漂泊,因為錨鏈不可能建造得非常長,給每艘水面艦艇裝備一副長達千米的錨鏈,這顯然是不現實的,一來不便在艦上收放,二來重量非常沉,三來價格也不菲,一般數千噸的水面艦艇也就二、三百米長的錨鏈而已。


國平軍史


目前,無論是軍艦還是大型貨輪、漁船等,無論噸位大小在海上航行的時候都會受到海水水流的影響,為了讓軍艦在海面或深水港口保持在既定位置,軍艦都需要下錨來固定艦體。

如果在深海,海水的深度超過錨鏈的長度應該如何固定呢?

國際慣例

軍艦的錨鏈長度大多都在數百米長,一般情況下最少也超過100米以上,錨鏈是分成好多節來應多不同的深水深度。一節錨鏈的長度大多都在26-30米,一艘軍艦大約都會搭載約10-16節錨鏈,總長度最長的可達300-400米,如果軍艦在某深海區域錨鏈不夠長的話都會選擇原地靜止漂浮。

軍艦下錨

軍艦下錨的時候為了防止異動,軍艦的所有動力系統會選擇靜默,當軍艦起錨的時候動力系統才會重新打開,如果錨在海底遇到起不了錨的時候,會選擇棄錨。一個完整的錨重約幾十上百噸,價值不菲,沒到萬不得已海軍是不會輕易如此的。

P.S.

一般情況下,絕大多數的軍艦包括航母在內都會停留在淺海區,沒有特殊情況或者在戰時狀態,誰家的軍艦和航母都不會隨意遊弋到大洋深處停泊。

軍艦下了錨之後軍艦本身會圍繞著錨點做圓周運動,因為下錨之後錨之所以可以固定住萬噸軍艦或十萬噸級的航母主要是靠錨與海底的摩擦來達到的,正常情況下起錨和下錨都是比較容易的。


墨墨觀察


海底的深度超過軍艦錨鏈,也即所在海域的水深超過錨鏈長度,那麼不管什麼艦、什麼船,就不能拋錨——商船的拋錨,要有效果,也即能夠拉的住船,一般的話除了錨爪要抓住海底外,還必須在海底鋪上兩三節長度的錨鏈,一節錨鏈長27.5米,也就是說成功的拋錨,必須有60米至一百米長度的錨鏈鋪在海底上,這樣利用錨鏈與海底的摩擦阻力,可以減輕船舶對錨爪的拉力。當然要說明的是,錨鏈在海底鋪的長度,還要根據船的大小,我說的兩到三節錨鏈,是指五、六萬噸(載重噸)以內的商船,如果是二、三十萬噸的超大型船舶,我估計(只是瞎猜)拋錨時在海底鋪的錨鏈應該更長一些。

我做過的船,船上錨鏈一般全長十二、三節,即最長達到357.5米,那麼即便按照五、六萬噸船拋錨習慣鋪海底一般二、三節的話,我們算它三節,起碼是82.5米。此外,據我知道一般錨鏈的後端處正常情況下,應該預留一到二節,我們算它二節預留,也即要預留55米,如此在正常情況下,按照一條五、六萬噸的船備有錨鏈十三節,即總共長度357.5米,減去海底必須鋪展的82.5米、再減去尾端預留的55米,等於220米,也就是說,一條五萬多載重噸的船,要拋錨,其所在海域的水深不得超過220米。

——我這個還只是理論估算,實際操作中,公司會有一定的規定,大多數船長為了飯碗牢靠一些,也刺保守謹慎的姿態,所以實際上一百多米以上的水深海域,除非迫不得已(比如主機不行了,不拋錨檢修不敢再跑了之類的重大隱患),否則是不會隨便拋錨的。

我想,軍艦也是船的一種,大致上應該也不會脫離這個規律。


天淞子


軍艦錨的長度一般都不超過500米,航空母艦的錨鏈長度在450米左右,萬噸級戰艦錨鏈的長度在300米左右。軍艦泊錨的地點是事先確定好的,已經在海圖上標註清楚了,根本不會在任意海域泊錨的。所以說,如果海水深度遠遠大於錨鏈的長度,那根本就不能在此地泊錨。

錨鏈的長度是按節計算的,一節的長度為27.5米,軍艦錨鏈的長度一般也就在10節-17節。

而錨地應該選擇在水深適宜,水底平坦,錨抓力好,有足夠面積且風,浪,流較小,遠離礁石,淺灘便於定位的水域。


如果說,海水的深度要大於錨鏈的長度,艦船即便是在此地拋錨了,錨爪也勾不到海底,只會隨著水流來回擺動,起不到抓地的作用,同時也起不到讓艦船停泊的作用。其實,在海洋上沒有大風大浪時,艦船停止前進後,並不會隨波浪漂浮到很遠的地方,而是以每小時3節-4節的航速隨浪漂流。



這種情況也不礙事,畢竟現在的導航技術如此的先進,即便是隨波浪漂流到遠離原來停靠位很遠的海域。依靠著現在先進的全球定位系統,這種情況也能輕鬆應對。所以說,艦船即便是海洋裡也可以看情況停靠的。再者來說,軍艦一般都是在航行狀態下的,不會在大洋深處隨意停車的。即便是進行補給時,也是和補給艦保持相同的航速,邊航行邊補給,也沒有必要停車進行補給。


那麼,為何不將錨鏈製造的足夠長呢?以便在任意海域都能拋錨,讓艦船停靠。關於這麼問題,要知道每節錨鏈的重量和體積都不小,畢竟是27.5米長的鐵鏈。深海的水深普遍超過千米,即便是按1000米計算也需要37節錨鏈,要儲存這37節錨鏈,那錨鏈艙的體積得多大,而艦船上的空間可謂是寸土寸金,根本不能提供這麼大的空間來製作錨鏈艙。由此可知,錨鏈的長度是有一定限制的,超過500米長的也就企業號航空母艦和尼米茲級航空母艦的錨鏈。

所以說,世界各國海軍都會在航海地圖上標註錨地的具體位置,依靠現在的導航系統,很容易的就會到達錨地進行拋錨,根本不會在大洋裡隨意停車的。這樣一來,也不必製造很長的錨鏈。(圖片來自網絡)


江山何沉


軍艦是一種具有特殊軍事用途的船舶,經常會由於某些軍事任務需要停泊某個海區,大洋的平均深度動輒上千米,總不能準備千米的錨鏈吧!所以軍艦在淺區採取錨泊,深海區域基本都是漂著的。


現在一般軍艦隻備有100~300米長的錨鏈,錨鏈國際上的長度單位按節計算,一節錨鏈為27.5米,船舶安裝錨鏈也不可能太長,萬噸級大型軍艦一般也只配備12~15節錨鏈,約300~400米,而且船艏錨鏈是兩根獨立的錨鏈,防止錨鏈勾住海底電纜或者勾著海底岩石無法起錨,在這種情況下只能棄錨。
但如果軍艦在很深的大洋需要停泊,又不能錨泊怎麼辦?一種情況叫漂航,就是隨風隨洋流漂泊,漂航中主機始終在工作,以應付因颱風、風暴等惡劣天氣保持軍艦的穩定性,另外如執行特定軍事任務,必須在某海域的經緯度停泊,又不能錨泊,也是採用穩定航向的方法保持船位。(圖片來自網絡)


心有靈犀73024986


軍艦上按照標準配置的錨鏈其實已經非常長,艦船錨鏈的單位為“節”,一“節”的長度是15英尋,折算公制為27.5米,根據艦船大小,通常萬噸級軍艦的錨鏈長度為16節,即440米(3萬噸以上的19節,即522米。作為參照,臺灣海峽的最大深度才不過80多米),這個長度在中遠海的正常錨地下錨實際上已經綽綽有餘(下錨時錨鏈伸出量計算公式是 3D+90,D即滿朝時的水深),所以很少會遇到軍艦在錨地下錨錨鏈不夠長的情況。

至於一些特殊海域,諸如在非錨地的大洋深處,水深動輒千米左右,在這種海域軍艦如果要在海上停泊,通常採取漂泊法。即不下錨,而直接停船在海上,如果是多艘以上軍艦,則相互間需要保持安全距離。

除了純粹的漂泊外,在這種情況下,還可以下浮錨,即海錨(sea anchor)。這種錨實際上是一種漂浮物,並不抓到海底,而是漂浮在海面,通常向艦首方向外布放。當軍艦在海上停輪漂泊時,藉助這種浮錨,可以減少橫搖,通常在遇到風浪大時使用。小風小浪時,直接漂泊就可以。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