沉寂許久的殲31隱身戰機未來還有可能成為我國下一代艦載戰鬥機嗎?

魑魅涅磐


從我國當前披露的航母發展時間軸來看,新一代隱形艦載機暫時不會出現在航母上,至少在003型航母以前將依舊以殲-15艦載機為主。有關下一代艦載機項目也是眾說風雲,不過大部分觀點集中在殲-20和FC-31(也就是所謂的殲-31)身上,最終的選擇還要看海軍未來是傾向於重型艦載機還是中型艦載機。

本文就有關FC-31上艦的優劣性作以簡單膚淺的分析與預測。

縱觀國際艦載機發展潮流隱形化、中型化發展趨勢突顯

隨著隱形技術的逐步成熟和運用廣泛,以美國F-35為代表的世界上第一種隱形艦載機誕生,並呈現出擴散趨勢,即美國向其盟友大批量出售,包括英國、西班牙、日本、韓國等國。隱形戰機在初步完成空軍換裝之後,向艦載機發展是必然趨勢之一。

對於我國未來艦載機影響較大的案例莫如韓國宣佈計劃建造3萬噸的輕型航母和日本海上自衛隊正式披露將向美國採購F-35B改裝其出雲級航母的兩條爆炸性消息。日韓都有已經確認使用美製F-35B型隱形戰機作為其航母的下一代艦載機,這也使得我國未來安全形勢面臨嚴重壓力。

因此,我國新一代艦載機發展確認是隱形艦載機毫無疑問,從軍事制衡理論角度來看,這是一個必然結果。

有關重型艦載機的發展,美國人在F-14之後發展的F-18和F-35兩代艦載機都屬於典型的中型艦載機,F-35又是多數航母俱樂部國家未來艦載機的選項,由此可見在未來歐美體系的航母使用中型艦載機基本確定;法國的陣風-M型艦載機也是中型機,另外還有俄羅斯的米格-29K,都是中型艦載機;俄羅斯早在前兩年就披露出意圖用米格-29K替代原來的蘇-33重型艦載機的意願;到最後就只剩下我國殲-15重型艦載機成為獨苗。

未來,我國是否會順應國際發展潮流,下一代艦載機使用中型機也未嘗不可,尤其是在未來國產航母實現電磁彈射器上艦後,沒有了起飛甲板載重的限制,海軍是否也會選擇艦載機數量型、提升艦載機出動率都將有待觀察。因此,從這個角度來看,FC-31艦載機上艦應是順應時代發展潮流。

FC-31改裝難度低、性價比更高

我國下一代艦載機發展路線主要有三條:第一條,FC-31上艦;第二條,殲-20 上艦;第三條,研發新型艦載機。客觀來看,FC-31和殲-20經過改裝上艦具有時間、性價比優勢,單純這兩者對比,FC-31上艦似乎更具有優勢。

首先,FC-31和第一代艦載機殲-15師出同門,都是沈飛研製的產品,沈飛對於艦載機研製經驗有極為豐富的沉澱,但就這一點沈飛研發比成飛更具優勢。殲-20是成飛的產品,有關艦載機的研製、改裝技術積累還是有一定差距的。也就是說沈飛改裝艦載機更加得心應手。

其次,FC-31是一款在研的戰機,目前只生產了兩架技術驗證機,並未走到定型量產,這對於技術改進升級甚至是顛覆設計都相對較為容易;殲-20則不然,殲-20已經定型,且研製中首要針對空軍使用,並未考量到艦載機運用,因此改裝起來就需要重頭設計,難度和工程量相對要高於沈飛的FC-31。

另外,FC-31目前已經展現出了競爭新一代艦載機項目的意願,且在航展上展出的模型上,機體諸多設計佐證了這一點;最具說服力的當屬巴黎航展上,FC-31參展模型機就有極為明顯的艦載機設計,諸如增大飛行視野,便於著艦等。

由此可見,無論是改裝難度,還是改裝工程量,FC-31都相較後兩條路有明顯的優勢;這種優勢主要體現在時間軸,即其能使得國產航母能在最短的時間內獲得隱形艦載機;另外不得不說的是,FC-31採用常規氣動佈局,隱形處理的並不比當前潛在對手F-35差,機載設備上有一定的差距。

彙總一下

從上述各方面來看,FC-31上艦是目前海軍最便捷的路徑,也是FC-31最大的先發優勢所在。但決定未來艦載機選型主要還是要看海軍對未來艦載機的定位,即到底是順應潮流選擇中型機還是沿承海軍重型艦載機。FC-31想要拿到官方身份證,最明顯的標誌莫過於更換新型國產發動機,解決當前動力不足的缺陷。


鷹鴿分析


不能叫殲31,但"鶻鷹"有這種可能。

畢竟"鶻鷹"足夠輕。對於上艦而言,著艦重量是個坎。殲20的空重在20噸的可能性比較大。這樣,對於攔阻索而言,對於著艦速度240公里/秒的艦載機,其可承受重量極限不超過22.5噸。而殲20改艦載型至少增重1噸,著艦復飛20分鐘燃油1噸,已經是22噸了。除非著艦不留任何餘量,換句話說每次著艦時都是去賭一把攔阻索不會繃斷。否則就加不上去了,這樣什麼帶回重量之類統統別考慮。

上面這樣的圖片只能是某些人的意淫,源於對殲20空重根本就沒有概念。殲20的空重是降不下來的。特別是殲20要考慮超音速巡航,中後機身的熱強度必須足夠大,只能選擇質輕堅固而耐熱的鈦合金。但殲20的鈦合金佔空重的比率只有F22的一半。為了補償,使用了複合材料,但鈦合金+複合材料佔整機空中的比率仍舊比F22的相應材料比率低15%左右。那就只能用鋁材了,而鋁材的比強度只有鈦合金的一半左右,後果當然是分量上去了。所以,殲20的空重下不來。

“鶻鷹”就相對好很多,分量足夠輕。

從攜彈量看,使用內埋式彈艙和殲20都是能帶4枚中距空空彈或4枚500公斤級炸彈。航程上按照中航工業打的廣告也有1200公里,這作戰剖面當然是高-高-高了。對於現在的中國海軍而言已經夠用了。至於有些人大吹特吹的航空母艦決戰,奉勸你們還是醒醒吧,都9102年了,還死抱著過時的老套路不放嗎,現在對付航空母艦更多的是靠這些玩意了:


asiavikin


我國是世界上少數幾個同時研製2款隱身戰鬥機的國家,其中一款就是大家熟悉的殲20威龍戰鬥機,這是一款與F22A猛禽戰鬥機同級別的第五代戰鬥機,同樣具備隱身能力,超音速巡航能力,超視距打擊能力和超強的機動能力。殲20威龍戰鬥機已經在空軍作戰部隊列裝,成為了一款拳頭裝備。殲20威龍戰鬥機所帶來的是新的作戰模式和全新的技術代差優勢,其最大的特色就是具備雷達隱身能力,所以才具備威懾作用。

我國除了進行殲20戰鬥機的研製之外,還有FC31這款機型的研製,其實到目前為止還沒有殲31這個型號的定義,FC31是一款專門用來進行出口的機型,這是研製單位和廠家投入資金進行研製的項目,之前我國有過FC1和FC20這兩個對外出口戰鬥機的型號,FC1就是JF17梟龍戰鬥機,而FC20則是殲10猛龍戰鬥機的出口型號。

FC31與殲20戰鬥機相比完全不是出於同一個級別,從噸位上也看的出來,殲20戰鬥機是一款重型戰鬥機,而FC31使用的是米格29戰鬥機用RD33發動機的改進型號RD93,如此一來就看得出出FC31的能力了,充其量是一款中型戰鬥機。目前美國海軍航空母艦使用的是F/A-18E/F超級大黃蜂戰鬥機和EA-18G咆哮者電子戰機,而未來將會大批裝備F-35C閃電II這款重型艦載機,F-35C最大起飛重量有32噸,而蘇33之類的重型戰鬥機的最大起飛重量也就33噸而已。

FC31戰鬥機如果要上艦還有許多工作要進行,包括改進摺疊機翼和加強起落架,另外就是發動機的改變,通過使用更大推力的發動機可以讓FC31具備更大的機體尺寸,不過如此一來和重新設計一款機型就沒區別的。與此如此還不如直接把殲20戰鬥機進行相關的更改,這樣反而更為經濟和實用了。但是到目前為止還沒有我國海軍未來艦載機發展的確切的消息,不過具備隱身能力是一個必要的條件。


航空視界


殲-31準確的說應該叫FC-31,因為改機並沒有得到軍方的立項。當時我國決定研製四代戰機,沈飛與成飛都各自拿出了自己的方案,沈飛的方案是在蘇-27系列飛機的基礎上做的深度改進型,而成飛拿出的就是現在的殲-20方案。經過競標之後,成飛的方案勝出,失敗的沈飛為了保持本部門對先進戰機的研製能力不退化,於是自籌資金研製了現在的FC-31中型的隱身戰機。


應該來說,沈飛對FC-31的研發肯定也不會就是單純的拿來練練手。一方面,殲-20是重型戰機,沈飛把FC-31定位為中型戰機,是希望研製成功之後能與殲-20形成高低搭配來使用,另一方面,該機類似於美國的F-35,從設計之初就定位為多用途戰機。在世界各國空軍對戰機普遍追求消費比的時代,尤其是四代隱身戰機沒幾個國家有能力研製的時代,FC-31肯定也是一款瞄準了國際軍火市場的戰機。


中型的起飛重量,與多用途的作戰任務,可以說都很適合上航母,作為艦載機使用。因為航母上的空間極其有限,戰機尺寸小一些,就能攜帶的數量更多,形成的作戰力量也會越強。一款戰機很多用途,就可以代替掉其他的一些種類的戰機,這樣不僅能夠節省空間,也能減輕後勤維護保障的負擔。另外FC-31在設計上可以說也是考慮了上艦的需求的。比如起落架設計的比較粗壯,前輪為雙輪設計等。


殲-20目前已經開始服役,並且初步形成了一定的作戰能力,而FC-31自從亮相了幾次之後就一直杳無音信,不過今年航展上,FC-31又從新出現在了公眾的眼前,而且變胖了,做了很多改進。應該來說,沈飛肯定不會放棄艦載機這個大單,不過至於FC-31到底有沒有那個實力,就目前來說肯定是還遠遠不夠的。FC-31還有很長的路要走。


雲端風火


殲31能成為中國下一代艦載戰鬥機嗎?目前來看是有機會的。殲31艦載型受到廣大軍迷的期待,相較中國另一款隱形戰機殲20,殲31採用雙發隱形設計,體積適中,研發難度更小,上艦潛力大。
艦載型殲31

中國第1代固定翼艦載戰鬥機是殲15,目前已經在遼寧艦上服役,試航中的002型航母入列後,不出意外還是殲15。至於傳說中正在建造的國產首型彈射型航母003,將會採用何種艦載機呢?聯繫到網上不斷曝光的彈射型殲15照片,預計003上採用的很有可能還是殲15,至少前期仍然是。


彈射型殲15測試圖

如果003正在建造中的消息沒有錯,按照中國軍艦建造進度,明年有望時間下水,再加上1年舾裝2年的海試,2023年左右003就有望服役。也就是說即使未來殲31(外貿型fc31)能夠成為下一代艦載機,那也是2023年之後的事情了。


況且中國下一代艦載機,是否會是中型機還未定。目前現役的艦載機,呈現中型和重型勢均力敵的格局。中型機的代表如陣風、米格29、f35,重型機則是蘇33、殲15、F/A-18“超級大黃蜂”。至於下一代艦載機到底是中型機還是重型機,目前仍爭論不休。隨著f35的出現並大量列裝,很多人認為中型隱形戰機將是未來艦載戰鬥機的發展趨勢。

如果把F35視為假想敵,那為了形成空中優勢,發展艦載型殲20自然是最好的。但這面臨一個問題:殲20太大太重了,不說研發艦載型的技術難度,即使上艦後艦載機數量也成問題。在隱形戰機性能相差不大的情況下,艦載機數量就成了決定航母戰力的關鍵因素,這樣自然是數量越多越好。


艦載型殲20想象圖

但要是殲31上艦, 它的性能和可靠性又引起外界質疑。自2012年試飛以來,殲31的表現實在是不能說好,進度很慢,跟殲20形成鮮明對比,這就難以消除外界的質疑。如果殲31無法抗衡f35,那即使上艦也難以縮短中美航母的戰力差距。這也是為什麼殲20上艦的呼聲如此高的原因。
殲31原型機


艦載型殲31模型
,機翼可摺疊

當然,即使未來殲31無法如願以償成為中國下一代艦載戰鬥機,但一定會為下一代競爭戰鬥機的研發做出有益探索,奠定基礎,積累經驗。


兵者詭道也


當初殲20和殲31陸續出現之後,大家都非常興奮,因為中國是全球第二個同時研究兩款第五代隱身戰鬥機的國家!所以在殲20戰鬥機服役之後,大家就更期待殲31的服役了,不過後來有些讓大家失望,殲31慢慢的淡出了人們的視野,不再像之前那樣高調了,很多人都覺得殲31服役應該是沒戲了!

不過我個人覺得,殲31最近沒有什麼動態,這就是證明它未來將會服役的最好證明,因為按照我們研究武器的習慣,一般都是非常低調的,殲31為了保持神秘,保持不洩密,目前正在進行不斷的試飛,為未來的服役做準備。

而且殲31戰鬥機也很有可能作為我國未來的新一代艦載戰鬥機,因為中國目前迫切需要第五代隱身戰鬥機,主要下面三個原因:

第一、周圍威脅增大:

首先我們先不提自己的艦載機問題,我們提一下週圍的威脅。因為在我們的周圍,至少已經有兩個國家即將要裝備第五代隱身艦載機F35,那就是日本和韓國,它們都距離我們國家非常近,它們雖然沒有發展專門的航母,但是因為F35自己的具有獨特的垂直/短距起降的優勢,導致在直升機航母或者兩棲攻擊艦上都可以部署,日本和韓國目前都有排水量幾萬噸的兩棲攻擊艦,F35上艦綽綽有餘。

第二:自身發展需要

另外就是我們自身的情況了,除了殲15艦載戰鬥機,而且還是仿製俄羅斯的蘇33艦載機,我們目前沒有第二款戰鬥機立項,如果沒有新的艦載機項目立項的話,那麼代表未來幾十年,中國的航母艦載機都是殲15,這是幾乎不可能的,殲15算是第四代戰鬥機(新標,老三代),對抗F35這樣的先進五代隱身戰鬥機,實力不在一個等級。

而且我們現役的很多戰鬥機,很多也不具備改裝成艦載機的條件。經過一些討論,殲20戰鬥機上艦是不太現實的。然後就是非隱身的殲10戰鬥機,這樣的戰鬥機上艦性能還不如殲15艦載機。除非是立項研製新一代隱身艦載戰鬥機,否則未來我國沒有合適的艦載機項目。

第三:殲31目前是最好的平臺

可以說殲31在一開始設計時候,就已經把上艦作為一開始的設計目標之一了。外形相比殲20小了很多,重量也少不少,這些都是讓殲31滿足了上艦的條件。而且殲31已經首飛7年了,很多技術都差不多已經成熟。可能作為陸基作戰飛機,軍方看不上,但是作為艦載戰鬥機,卻是一個不錯的選擇。下圖就是殲31著艦攝像圖:

殲31目前只需要進行一些改進,就可以具備上艦的條件,主要就是機身結構加強,比如加裝尾鉤,尤其是加固飛機的前起落架,這樣殲31基本上就可以上艦了。然後再稍微優化一下,殲31也是一款不錯的隱身艦載機。我國也是第一次獨立研發艦載戰鬥機,殲15說到底還是一款仿製品,我們需要時間再消化然後研製我們自己的艦載戰鬥機。

所以我個人認為沉默是為了更好的爆發,殲31在未來是很有可能成為我國新一代的艦載戰鬥機!


資訊所長


當然會了,J-31雖然目前還沒有欽定,但是未來肯定是下一代艦載機。

我認為最主要的原因就是:海軍需要新的艦載機,目前只有J-31這一個選擇。

目前中國航母加上在建的003,那麼在未來的5年內將至少會有3艘航母,不管這些航母能在什麼時間形成可靠的戰鬥力,它的艦載機時一定要更換的。

J-15是一架合格的艦載機,但並不是一架優秀的艦載機,它更多是作為一款過渡的訓練機來為中國的第一艘航母作業提供經驗和基礎。作為一款重型的制空型艦載機,J-15很大程度上秉承了蘇-33的理念,用於對抗對手過於龐大的海空力量。
蘇-33作為俄羅斯的艦載機,目前已被米格-29K所取代


但是作為打擊力量來說,重型艦載機的作戰效能不如中型艦載機。在配合艦隊的力量,性能更強大的中型艦載機我個人認為要比重型艦載更加合適。

而除去J-15中國下一代艦載機沒前沒有可以選擇的對象,J-20的問題是一致的,而且J-20想要上艦會比J-15當初遇到的問題更嚴重,J-20的對地能力要比J-15更差,J-20專注高超音速截擊。

而且這個問題只要內置彈艙不擴大,就無法解決。改裝擴大內置彈艙,就相當於重新設計飛機,這是J-20上艦最主要的問題之一。

剩下的J-10雖然是中型戰機,但是J-10這個載彈量而言還不如選擇J-15繼續幹下去。環視一圈,剩下的J-11,J-16本質上也是J-15。

所以想要換新的艦載機,還得重新設計建造,所以J-31這個已經有原型機的機種,就是最好的選擇。除非摒棄J-31,軍方再次重新招標,那樣的話新艦載機的時間就不是可以預期的了,10年可能都算少的。
J-31目前還只是技術驗證機,也沒有獲得軍方的正式立項,從氣動佈局上來看,J-31有點像F-22+F-35的結合體


雖然目前J-31的進度還是很慢,而且存在不少問題,但是這些問題在軍方和軍隊的支持下很快就不是問題了。

的確J-31已經基本成型,許多方面在後續的改進應該也是不會改動的了,比如J-31的大致氣動外形,內部結構等。但是在軍方的支持下,至少在航電方面可以有很大改進。

所以只要J-31的性能沒有差到無法想象的地步,讓海軍在啊三航母齊全的情況下依然使用J-15,那麼下一代艦載機只能是J-31。


英雄光


現在看來FC31戰鬥機確實很難成為我國海軍下一代艦載機。FC31戰鬥機自身的問題很多,雖然海軍飛機強調攻擊能力,對空戰能力要求不是那麼過分,但是FC31的空戰能力也屬實差殲20太遠,而且海軍需要的是重型艦載機。

圖為殲31艦載機設想圖。

殲20的性能優勢是海軍無法對其割捨的一大原因。我國海軍的主力艦載機是殲15戰鬥機,他屬於融合了殲11B和T-10K艦載機驗證機兩大飛機技術特點的產物,作戰能力整體比蘇33高了很多,但是卻比F35C彈射型艦載機要差,畢竟帶差在那裡擺著,不過殲15好歹比F35B要強一些,主要是因為F35B垂直起降戰鬥機並不是完整版的F35,而是體積和戰力下降版本。總之,想要依靠殲15打贏下一個10年的大國鬥爭,是很難的,新一代艦載機呼之欲出,需求非常緊迫。

圖為殲31艦載機設想圖。

當此之時,我國海軍手中可以用來選型的艦載機主要是殲20和FC31兩個,他們卻各有各的問題,讓海軍很難抉擇。殲20的主要問題在於體積過大,雖然他的體積也沒有比蘇27系列大很多,一艘航母可以搭載多少殲15,就能搭載多少殲20,但是相比於美國下一代艦載機F35C彈射型,那麼殲20的尺寸還是顯大,不利於取得數量上的優勢。FC31倒是不大,可是這款戰鬥機卻並不能打贏F35C,戰鬥力從定位來看並沒有比殲15高出很多。

圖為殲31艦載機設想圖。

反過來看,技術優勢上殲20更多,FC31幾乎沒有什麼優勢的特點。殲20戰鬥機具備超音速巡航能力,最大速度2.8馬赫,這對於航空母艦來說非常寶貴,畢竟航母在大洋機動作戰,所有的出擊戰機基本都是應急起飛,在後勤保障能力有限的情況下,沒有太多的巡邏架次可用,戰鬥機都是在友軍單位先發現敵軍後,才目標明確的出擊。這種出擊就是截擊,據統計,第二次世界大戰期間,航母90%的出擊都是截擊。

圖為殲31艦載機設想圖。

截擊對於艦載機的航程、飛行速度要求都很大,茫茫大海沒有掩護物,沒有預設的永備工事可以依靠,艦隊的安全與否都掌握在作戰距離的遠近上。想要在儘可能遠的距離打擊敵人,就要求戰鬥機在出擊後必須首先高速接近目標,法國的陣風M艦載機為此被設計成一個截擊中掛載3個副油箱、採用高-高-高剖面飛行,半徑可達1400公里的小怪物,作為一箇中型戰機,在這種極端模式下的航程比很多重型飛機都遠。

圖為殲31艦載機設想圖。

殲20無論是飛行速度(可以超音速巡航),還是航程(半徑上千公里)都要比FC31優秀很多,在海上作戰天然具有遠程攻擊的優秀屬性。其次,殲20的空戰能力很強,雖然海軍非常強調攻擊作戰能力,比如執行對地對海打擊的能力,但是就我國海軍的現實情況來看,在同超級大國海軍對抗的時候,如何拿下制空權依然是確保艦隊能夠穩定作戰,不至於被迅速打垮的重要一環。殲20如果作為艦載機,那麼他的空戰能力比F35C是有優勢的。

圖為各款五代機尺寸對比,殲20並沒有大的過分。

殲20的全動垂尾、可動鴨翼、大邊條、升力體佈局都賦予了他非常出色的空戰機動性能,在超音速機動條件下可以在性能上碾壓一般的四代機,也包括F35C,因為F35C不具備超音速機動能力。殲20電子設備比F35C強大,擁有三面式相控陣雷達,也就是除了機頭正向雷達外,機頭的兩側也有雷達天線,搜索精度、範圍大大提高。其餘的像EOST紅外/光電瞄準系統、EODAS合成孔徑系統則是殲20和F35C都有的。武器掛載上,殲20有側彈倉,可以在大機動過載下發射導彈,F35C只有腹部彈倉,空戰中必須在平飛狀態下才能打開彈倉發射導彈。所以殲20的空戰優勢比F35C要大不少。

圖為殲20艦載機設想圖。

但是FC31不行,他沒有EOST紅外/光電瞄準系統,也沒有EODAS合成孔徑系統,從電子系統上就比F35C要差,而且F35C的缺點FC31一樣也不缺,比如沒有側彈倉,只能平飛投擲導彈, 比如發動機推重比不足,兩臺RD33提供18噸推力,和F35C的單臺F135發動機提供的18噸總推力一致,可是這兩款飛機都有28噸左右的重量,接近重型機,飛行速度慢、機動性差是天然的屬性,因此FC31沒有把握在空戰中打贏F35C。

圖為殲20艦載機設想圖。

總的來看,作為艦載機,殲20的缺點有體積大、數量少兩個,FC31則是航程短、飛行速度慢、空戰能力差三個;殲20作為艦載機的優勢是戰鬥力有保障,空戰能力強、航程遠、速度快,FC31則只有一個體積小、數量充足。這兩個就好像是顛倒了一下,你的缺點是他的優點,你的優點則是他的缺點,可是滿打滿算下來,FC31的缺點是影響戰鬥力的,殲20的缺點則是可以彌補的小問題。

圖為殲20艦載機設想圖。

我們不能排除海軍想要重新研發一款完美五代重型艦載機的可能性,但是這就需要耗費大量的資源,搞一個新的機型開發,因此最終海軍很可能還是從現有的殲20和FC31中選擇一款了,而且很可能選的就是殲20,畢竟殲20已經有3條生產線,大量生產很快就能做到,在空軍已經裝備的情況下,海軍也繼續購買,降低生產成本,統一機型以減少後勤壓力,實現海空作戰聯合這都是有利的條件。所以說,FC31目前看來很那成為我國海軍下一代艦載機了。


海事先鋒


第一,fc31是沈飛自掏腰包的技術驗證機,而不是軍方立項的。明白這一點很重要。而殲15是軍方立項的。殲15就是為了解決航母載機開發並列裝的。

第二,不排除中國正在搞五代艦載機的可能性,但是那也是軍方立項之後,多方競標,直接指定fc31的可能性不大。

第三,未來,中國艦載機的結構是殲15為主,新型五代為輔,快速開發無人機進行增補。

fc31最大的意義是幫沈飛摸索驗證了很多五代機的技術和理念,不至於在未來和成飛的競爭中處於代差劣勢。這一點在開講了中,殲15總師已經明確說了。沒有戰術針對性的飛機很難被實際需要。不排除沈飛一邊分析軍方痛處一邊改進的做法。

聽搞軍工的朋友講,軍工企業在競標中的研發經費基本都自理,拿到項目後再收益,拿不到就賠錢,如果技術有利用價值,即使沒拿到項目,國家或其他部門或企業也會繼續尋求合作。招標的話就有需求,fc31作為殲20同時代產物未必會適應現在的戰術需求。不過不排除軍方已經招標,但是官方不出答案,我們都是瞎猜。

因此,中國的艦載五代直接使用fc31的可能性不大,即使fc31被軍方相中,該走的流程還是要走,而且真的換編號上艦了,根據現在的需求,外形什麼的也會有很大變化。

我個人認為殲15配合具有隱身能力的無人可以暫時解決目前需求。新艦載機應該會在殲20成熟後,本著多功能和通用的特點進行設計,應該是在某些領域超越殲20的。


大魚師兄


沉寂已久不假,突然出現一定帶給人無限亮麗。若問是否能成為艦載戰鬥機,要說它是否看得到的五代實驗飛機唯一型號。魂舞大漠的看法,是的。世上五代機就五款,殲-31是其中之一,是標了名掛了號的。你看它雙發雙新輪的設計,正適合上艦,經過改進後的2.0版,更利隱身了呢。中航工業的前董事長林左鳴先生對殲-31充滿了信心,坦言上天即可把F-35能幹掉。再看它的機頭空間充足,可以實現大功率雷達的安裝,意味著發現能力強大;機腹設計,提供了非常優越的內置彈艙空間,並不比任一型飛機遜色,有著艦載機設計經驗的沈飛人,其匠心獨到的想法,都完美地體現在了設計本身,舍此何求呢?

003的臨近

003不是秘密,就要來臨。殲-15是三代也好,四代也罷,與五代之間差距非小,要滿足迫切的制空戰鬥需求,只能在五代努力。五代實驗機的項目,有人型合適的也只有殲-31一款。雖屬沈飛自籌資金研製的項目,但由於更專業,使它與下一代艦載機走得非常之近。的確我們非常需要一款殲-31這樣的五代艦載機。有出口型,2019年亮相巴黎航展,出口為的商機,並不妨礙它為自己所用。每次參加展覽,每能引起圍觀,要合作的或要購買的請抓緊機會,市場上可以提供的五代機選擇,畢竟不多。中美俄三家不過三款,一定有人對此項目感興趣,頭三腳難踢,一旦外銷迎來開門紅,有一個不錯的開始,相信訂單正會紛至沓來。因為有了殲-20成功的基礎與自信,我們的五代機並不缺什麼。

試與威龍比輕重

二者誰高誰低不言自明,只是殲-20生產任務尤重。在身量上,“威龍”更大些,不是不能上艦,所佔空間要大些。當今艦載機的主流,仍以中型偏重為主,殲-31無疑在體積上更有優勢。然而殲-31也不是沒有問題,需要在各個方面進行調整,必須經過大的改造,才能成為合格的艦載型號。發動機似乎也是一大問題,渦扇-13是一款類似俄製RD-93的一款中推,屬於第三代,性能設計指標,並不先進。網絡傳說中的渦扇-19,並沒有得到官方證實。沒有動力強勁的發動機,就會對殲-31艦載型號發展有一個較大制約。個人覺得這是殲-31上艦的潛在障礙。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