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水浒传》中,孙二娘和武松仅有一面之缘,为何会对他这么好?文化小说是如何描述的?

养花不迷路


我们都知道《水浒传》写的是一部关于义气的江湖小说,《水浒传》中所渲染和传达给读者的是一种江湖文化。

《庄子.大宗师》道:“泉涸,鱼相与处于陆,相啕以湿,相濡以沫,不如相忘于江湖。”

这里所说的“江湖”,和大部分武侠小说中的江湖一样。但是,严格来说,江湖是一种看不见摸不着的东西。而我们常常说“江湖义气”,其实也是一种泛指的情感概念。因为有江湖义气这种东西的存在,所以人可以在仅碰一面的情况下就能毫无保留地将心交给对方。孙二娘和武松仅有一面之缘,却能对他像亲兄弟一样好,主要还是因为江湖义气。

一、两人第一次见面,小说是如何描述的?

《水浒传》第二十六回《母药叉孟州道卖人肉,武都头十字坡遇张青》写道:“门前窗槛边坐着一个妇人,露出绿纱衫儿来,头上黄烘烘的插着一头钗缳,鬓边插着些野花。见武松同两个公人来到门前,那妇人便走起身来迎接。下面系一条鲜红生绢裙,搽一脸胭脂铅粉, 敞开胸脯,露出桃红纱主腰,上面一色金钮。”

文中开场非常形象地刻画了一个美人的形象。但是,自古以来,美人一般都被视为危险人物,加之我们都知道,武松在还没有见过孙二娘的黑店时,早已耳闻此地:“有名的十字坡”,为此,当他真正看到店时,自然心生戒备,小心谨慎。

进店之后,孙二娘热情地接待了武松,给他端上了馒头。因为武松早已心生提防,因此很快发现了馒头里有毛发的问题,于是便向孙二娘求证。结果可想而知,当然是问不出个所以然了,这让他更加坚定,这位妇人开的就是个黑店。武松虽是个血气方刚的粗人,但是脑子很机灵,知道孙二娘有诈,便将计就计,在孙二娘给酒下了蒙汗药后,假装晕过去。正当孙二娘欲要抬武松时,武松以出其不意攻其不备之势将孙二娘拿下。

二、孙二娘“失手”,主要是因为轻敌

我们都知道,《水浒传》中的孙二娘是一个行走江湖的“女侠”,身怀各种绝技,且是一个老道的经验主义者,一般情况下办事都不会失手。而这次栽了跟头,主要是孙二娘从一开始就轻视了武松,她只是单纯地认为武松只不过是个过路的“配军”而已。因此,当武松心细地发现馒头里“有几根毛”,并以此找事时,孙二娘的态度是不屑的:

那妇人笑着寻思道:“这贼配军却不是作死,倒来戏弄老娘!正是‘灯蛾扑火, 惹焰烧身’。不是我来寻你,我且先对付那厮。”

因为轻敌,所以栽在了武松的手下。

三、两人由最初的“对立”到“和睦”关系的转变原因

孙二娘被武松打伤后,张青及时赶回,随后凭着几番好话迅速地化将敌化为友。这要说人在江湖飘,没有点口才真不行。都说了什么?

这噼噼啪啪地说了一大堆,双方又是自报家门,又是诉惨,于是一场激烈的打斗变成了相见恨晚的“交心会”。因为双方的人生经历都挺相似,挺悲惨,为此双方都变得格外惺惺相惜。

都有哪些相似的人生经历?

1.武松的哥哥被潘金莲用毒药害死;孙二娘的父母被仇人杀害。

2.都是闯荡江湖,也是落魄的“江湖人”……

江湖侠客人士,素来以“侠气互感”来交友,既然是不打不相识,那就顺便交个朋友,结成兄弟。于是,就这样双方成了“熟人”。既然已是兄弟,就不再分什么外人,为此孙二娘对武松的态度,就像对自家兄弟一样好。之后,虽然彼此各奔东西,但是这并不影响彼此的江湖义气。

陈松柏.水浒传源流考证.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

何心.水浒研究.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

文 | 一木君

【作者简介:一枚热爱写作的有志青年,写过上千份稿子,码过几百万文字,梦想做一个有温度的创作者。更多优质内容,请持续关注一木MU。】

读书文史


孙二娘一出场,形象就是这个样子:

下面系一条鲜红生绢裙,搽一脸胭脂铅粉,敞开胸脯,露出桃红纱主腰,上面一色金钮。见那妇人如何?

这副轻佻的衣着很容易让人觉得孙二娘是个不守妇道的女子,但是事实恰恰相反,孙二娘不仅对自己的丈夫十分忠诚,还颇有江湖义气,为兄弟肯两肋插刀,算得上梁山泊第一女英雄。

很多人觉得孙二娘对武松好,是因为崇拜他,喜欢他,我承认的确有这么一点原因,自古美人爱英雄,武松身高八尺,相貌堂堂,这谁顶得住啊?

但这仅仅是很小的一部分原因,最主要的原因且听我慢慢道来。

在江湖中混,出名要趁早

武松不会吹灰之力,便制住了孙二娘,令她动弹不得,这时候张青回来了,看到武松的手段,心里想肯定是碰到硬茬了。

武松自报姓名后,张青和孙二娘都很吃惊,武松打虎和替兄长报仇的事早就传的人尽皆知,这二人自然也知道。

张青夫妇做这个人肉包子,有三种人不下手,和尚道士、女子,还有就是受刑之人,也算自诩英雄好汉。

早就对武松十分钦佩,如今见到真人,自然十分高兴,武松丧了兄长,孙二娘死了父亲,这俩人算是同病相怜,更是拉近彼此的关系。

孙二娘本身对武松起了恻隐之心,看他受刑,想让他落草为寇,免去刑罚,结果武松感念公差一路的照顾,竟然不同意。

这份义气更是让张青和孙二娘佩服,只能拿了10多两银子,又给武松换了新衣服,做些力所能及的事情,又结拜成了兄弟,二人都引以为傲,这算是古代最早的名人效应了。


十点历史君


《水浒传》中,孙二娘和武松仅有一面之缘,却对武松十分好,其原因在我看来,是孙二娘对武松既爱又敬!

孙二娘是一个什么样的女人呢?《水浒传》中第27回这样描写孙二娘的出场:

“门前窗槛边坐着一个妇人,露出绿纱衫儿来,头上黄烘烘的插着一头钗环,鬓边插着些野花。见武松同两个公人来到门前,那妇人便走起身来迎接。下面系一条鲜红生绢裙,搽一脸胭脂铅粉,敞开胸脯,露出桃红纱主腰,上面一色金钮。”

这段话生动地刻画出了孙二娘的形象,尤其是“敞开胸脯”这一句,我觉得是作者施耐庵的神来之笔,一是写出了孙二娘的“痞气”,身为女人,却完全没有女人的那种温柔矜持之态,甚至略带一点故意挑逗男人的“色相”;二是写出了孙二娘的“侠气”,孙二娘虽然外表看上去没有多少女人味,却是因为她骨子里就是豪爽的江湖侠义之士,是强权和封建礼教的对抗者。所以,封建社会里女人应该遵守的种种礼仪规范在孙二娘眼里都如“浮云”。


这样的女人,能够征服她、获得她芳心的一定是要能在这些方面更胜过她的男人!而武松,恰恰就是这样的男人!武松,是中国侠文化的象征!

所以,《水浒传》第27回写武松和孙二娘第一次“交手”,就征服了孙二娘,孙二娘喜欢武松、对武松好就是自然而然的事。


至善如水


十字坡的孙二娘不是龙门客栈的金镶玉,第一次见到儒雅俊逸的周淮安就想立刻点蜡烛,完全就是一副生扑的架势。孙二娘是和武松经过一番你死我活的较量后才不得不认栽,并从此以后对这个义弟进行无微不至的照顾的。


能让孙二娘这个杀人无算的女夜叉心悦诚服的人,肯定不一般。

恰好武松就不是一般人,他是把偶像特质和自身实力结合的最完美的人。他血液里流淌着不安分的因子,有一颗狂野的心,从小到大就没消停过。

经常性的打架斗殴,酗酒滋事,让哥哥武大顶缸,操碎了心的事就不说了。

探亲路上还在景阳冈打死一只老虎,说起来好像打豆豆那么轻松,要知道,十几个人的性命就葬送在它的口中啊!这个,无论怎样也算是为民除害吧,还算有情可原。

可是,这次路过十字坡时,他还是一名被充军发配的犯人的身份。一般的犯人此时都会小心翼翼,尽量低调,想想林冲吧!

武松没有,在招是惹非的路上,他一刻也不停歇。明明知道“大树十字坡”下的这家店是家黑店,却主动撩拨老板娘。


孙二娘一看,这是上赶着往包子馅里钻的姿势啊,自己本不想接这单生意,可不行啊。

无可奈何,只好按照正常程序走,海海的迷子双加料。

哪知道武松早就识破了她的伎俩,一顿操作猛如虎,把这个母夜叉放翻在地。

水浒里的打架分为三种。

一种是打不过,被对方所杀。崔道成、邱小乙、西门庆、蒋门神就是这样死的。

第二种是打不过他,就加入他。秦明、黄信、呼延灼、董平、关胜就是这样上的梁山。

第三种是打不过就结拜为兄弟。很多梁山好汉之间就是这样,比如少华山上的三兄弟和史进,比如李忠和周通,还有十字坡的张青和武松。

张青和武松都结拜为兄弟了,自己作为嫂子,照顾小叔子那是天经地义。


在孙二娘看来,这个小叔子不但威风凛凛,相貌堂堂,能徒手打死老虎,江湖地位非常高。而且,他信奉“你敬我一尺,我敬你一丈”的原则,傍上这个靠山,倘若以后在江湖上有个马高镫短,绝对能够给自己带来巨大的支援。

所以,孙二娘后来会对武松特别好,甚至做过武松的形象设计师——伴随武松一生的头陀形象,就是孙二娘一手策划的。


田获三狐


《水浒传》中,武松接触过三个女人,其中两个是嫂子,一个是骗子。而且和两个嫂子都有“肌肤之亲”。然而,孙二娘对他好,并不是因为这个。那是为什么呢?我认为有四个原因。

第一,真性情。

武松做事,表里如一,从来不掩饰自己的情感。不掩饰情感的人,对谁都敞开心扉,最容易交朋友,也最容易受伤害。武松感激宋江,对他敞开心扉,丢了一条胳膊;感激张都监赏识,差点枉死狱中。这是两次伤害。他感激施恩厚待,替他暴打蒋门神,施恩也以真情回报,两人结成深厚的友情;对孙二娘张青敞开心扉,收获了胜似亲情的友情。

张青爱结交好汉,定了“三不杀”的规矩,及时回家,解救了孙二娘。并且对武松敞开心扉,武松也把自己的为兄报仇的往事对他们说了。三人赤诚相待,误会消除,相互之间,自然引为知己。这是真性情加速了友谊。

第二,亲情。

亲情对武松和孙二娘张青夫妇来说,都是很稀缺的。武松仅有的哥哥武大郎被嫂子和西门庆给谋害了。而张青和孙二娘也是相依为命。失去了亲人的武松一声“嫂嫂”就叫到了孙二娘的心里。武松的为兄报仇的经历也让孙二娘感觉到了他的伤感落寞,女人母性的一面自然就使孙二娘觉得武松亲近了许多。然后就有一种亲人般的感觉。接连三天的款待(宋江也是这样感动武松的,但是宋江另有目的),让武松深受感动:

武松忽然感激张青夫妻两个。论年齿,张青却长武松九年,因此,张青便把武松结拜为弟。

张青和孙二娘送武松出门,更是让武松想起了死去的哥哥武大郎,因而“武松忽然感激,只得洒泪别了”。这是亲情的力量。

送走武松后,两口子还给手下加了条规矩,抓人不许伤人,必须带回让他们过目。为的是怕武松被误杀。多像一对贴心的哥嫂,让人感动。尤其是血溅鸳鸯楼后,让孙二娘更是有了嫂子的风范,为弟弟思前想后,心细如发,到家先是安排他休息,二人准备饭菜,(多么温馨的画面)。随后官兵搜捕,安排武松去投二龙山的哥哥鲁智深。出门前,更是像一个关心弟弟的姐姐一样细致入微,金印(刺配)容易被发现,两个大男人却浑然不觉,武松还打算用膏药混过去。孙二娘精心的把武松打扮成一个头陀,解决了问题。武松特别放心,“嫂嫂说的定依。”精心为武松打扮的画面真是自毁“母夜叉”的招牌形象,让人感觉非常温馨。

第三,惺惺相惜。

武松打虎的壮举江湖上人人传送,而张青孙二娘又爱结识好汉,结识的好汉多了,自己也就成了好汉,江湖上也有了名号。打虎的威名和“三不杀”的规矩让双方相互敬慕,相互的抬爱更是加深了双方的友谊。

第四,仗义。

张青为了武松方便,建议杀掉两个解差,武松死活不同意。

武松道:“最是兄长好心顾盼小弟。只是一件,武松平生只要打天下硬汉。这两个公人于我分上只是小心,一路上伏侍我来,我若害了他,天理也不容我。你若敬爱我时,便与我救起他两个来,不可害他。”张青道:“都头既然如此仗义,小人便救醒了。”

武松是个真英雄,他有真性情,不做作,把感情看得很重,这样的武松受到了孙二娘张青夫妇的爱戴,并且,把他当成了自己的亲人,再加上武松的仗义,跟让他们夫妇佩服,这些都加深了他们的情感,让他们一见如故,像温馨的一家人那样亲近。

真性情,容易被人算计,但是,也更容易获得别人的友谊,就看你到底需要什么了。真性情的武松历经坎坷,但收获了亲情般的友情,也收获的精彩的人生。所以,做你自己就好,无所谓好与不好。不想活的那么累,就真性情好了,像武松一样。心怀诡计善于表演的宋江,可能仕途一帆风顺,却永远不如真性情的武松活的洒脱。


月淡风青


武松是一个顶天立地、武功高强的男子汉,他打死过吊睛白虎,醉打蒋门神、血溅蜈蚣岭,反杀飞云浦,速战耶律得重、刀斩飞天蜈蚣,小说将他塑造成了一个没有败绩的常胜将军,他几乎是个完人。

孙二娘是个性格开朗、风骚妖艳、敢爱敢恨的黑店老板娘,身上劣迹斑斑,这两个人无论如何都不能挨上边,可是孙二娘偏偏对武松关爱有加,像亲兄弟一样对待他,这到底是为什么呢?

要搞清这件事要从他们的相识说起。

当年武松是阳谷县的都头,他为了替哥哥报仇杀死了西门庆和潘金莲,吃了人命官司后他被发配到孟州,在去往孟州的路上他和两个差役在十字坡路过孙二娘开的酒店,他们三人在店里打尖,在那里武松遇到了孙二娘。

还没进店时武松就发现孙二娘不是个普通女人,她穿着暴露,长相凶残,一看就不是等闲之辈。加之武松在做都头时就听说十字坡有一家“人肉包子店”,这时武松就对孙二娘有了警惕。

紧接着店小二在酒里下了蒙汗药,两个差役被迷倒了,武松也假装昏迷,这时孙二娘露出了庐山真面目,她把这三个人捆起来,准备动手将他们全都杀死,武松大喊一声跳了起来,他和孙二娘打到一起。

那孙二娘自然不是武松的对手,武松三下五除二将孙二娘擒住,幸亏张青及时赶到,他认出了武松,武松这才把孙二娘放了。

孙二娘虽然第一次和武松见面,但是武松的大名她早就有耳闻,她一直想结交这位大英雄,可是苦于没有机会,现在机会来了,她高兴的不得了。她与武松打交道时武松的机智和本领让孙二娘对他更加敬重,她打心里佩服这位有胆有识、聪明机智、武功高强的真汉子,她不顾张清的面子,当场就向武松献殷勤。

孙二娘对武松示好是出于她对武松的仰慕,孙二娘是个狠角色,她心狠手辣,杀人不眨眼,有“母夜叉”之称,但是她对自己敬重的人却掏心掏肺,一个人同时拥有这两种性格看似很矛盾,不过细细想来又不冲突。她对自己看不起的人毫无怜悯之心,对自己敬仰的人百般呵护,这种做法没毛病。

自从孙二娘结识武松后她就像对待兄弟一样对待他,后来他们都投奔了梁山,两个人见面的机会就更多了。孙二娘在所有人面前毫不掩饰她对武松的关照,她负责梁山的后勤,她利用职务之便经常照顾武松,对此大家心知肚明,可是谁都没有说破。这两个人并没有做任何有悖伦理的事情,孙二娘对武松的好意纯粹是出于她对武松的敬重和仰慕。

试问自古以来哪个大英雄没有几个仰慕者呢?说到底孙二娘只是武松的一个粉丝而已,她对武松示好并不要求有任何回报,只是为了表示她对武松的欣赏罢了。

以上是我对这个问题的回答,欢迎关注刘笑东,更多精彩内容会持续奉上哦!


刘笑东


在《水浒传》的各位好汉中,武松是施耐庵着墨最多的一个,全书总共一百二十回,武松个人的事迹和经历就单独用了十回,从他离开柴进家里,到景阳冈打虎初露峥嵘,一直到最后上二龙山。也可以说,这段个人描写几乎就是一个独立成篇的武松传,其中出场的人物也很多,比如潘金莲、西门庆等,都是浓墨重彩的描写了的。所以,这段通常被称为武十回。

而在武松的这段描写中,潘金莲是当仁不让的女一号,戏份是非常重的,作者也用了大量的笔墨。从武松跟着武大郎回到家中第一次出场,一直到最后被武松开膛破肚,剖心挖肝领盒饭,人物形象非常饱满,性格鲜明,因此也给后人留下了宽广的再加工、再创作空间,由此就诞生了古代文学史上的一大奇书,《金瓶梅》。潘金莲经历的冲突和复杂性也给后人留下了无穷的话题,她和武松的爱恨情仇更是让人遐想无限。

在武十回中,其他女性的戏份都不算太多,孙二娘只能勉强算个女二号,戏很少,人物形象相比潘金莲来说,也比较单一,性格也比较简单,戏剧冲突不明显,复杂性不足,也就没有太多可以挖掘和拓展的空间。不过,这不等于孙二娘这个人物多余,恰恰相反,这个人物在武十回的结构中,非常重要。因为她的出现是用来反衬潘金莲的,所以张青在这一段中只是一个龙套,真正的女主是孙二娘。

在刚一出场的时候,对潘金莲和孙二娘的形象描述风格实际上都是相似的,但是相对来说,潘金莲的风格是风骚,而孙二娘的风格是豪放。在与武松初次见面时,潘金莲流露出来的是爱慕之心,孙二娘则是不打不相识的豪爽。武大郎和张青两人的出场方式也完全相反,武大郎是和武松一起回家的,而张青在武松和孙二娘交手的时候并不在场,一直到武松已经将孙二娘控制住,张青才赶来,救下了孙二娘。在潘金莲面前,武大郎和武松是有明显的对比的,而在孙二娘这里,并不存在这样的对比。

潘金莲和孙二娘对武松的感情也完全不同。潘金莲看到武松的第一眼,首先是和武大郎对比,马上开始嫌弃武大郎,自然而然的就产生了对武松的爱慕之情,而孙二娘对武松的感情首先是对英雄好汉的由衷钦佩,并没有因此就嫌弃自己的丈夫张青,也就谈不上对武松有男女之情。一个简单的对比是,潘金莲显然比孙二娘更加漂亮,但武大郎却比张青要更加矬,从读者的角度看,武大郎和潘金莲的婚姻明显不般配,而张青和孙二娘的婚姻则在可接受的范围之内。

从感情上来说,武大郎和武松是同胞兄弟,武松对潘金莲是发自肺腑的尊重的,但是潘金莲却要情挑武二郎,武松和张青并没有血缘关系,只是结拜兄弟,和孙二娘之间的关系也是拟血缘的叔嫂关系,但张青和孙二娘对武松是发自肺腑的爱护。即便是上了梁山之后,虽然张青和孙二娘都跟武松一样,属于二龙山一系,但孙二娘对二龙山的大当家鲁智深并没有特殊的感情,对武松则是时时处处都格外关照和爱护。

亲嫂子勾引武松不成,就去勾引西门庆,害死了武大郎,而只是结拜兄弟的嫂子孙二娘却始终对武松关爱有加,超越常规,乃至让人觉得有些暧昧。但从作者的本意来看,在这种对比之下,主要还是想要突出英雄好汉之间的结交,首要的在于一个义字。类似的情况还有李逵,李逵的亲哥哥嫂子对李逵并不待见,但梁山的兄弟对李逵却始终都很好。正是在这里,突出了以义气相交的梁山好汉们,这种拟制的亲缘关系,比真实的血缘关系还要可靠。

而且,和现在影视剧里的比较年轻、妩媚甚至有些妖艳的孙二娘形象不同,《水浒传》里的孙二娘形象是没有太多的女人味的,反而是和顾大嫂一样的中年妇女形象,所以在原著中的孙二娘是不容易让人对武松与孙二娘之间的关系有什么暧昧的联想的,就像不可能有人觉得武松和王婆之间有了什么暧昧之情一样。在原著里,孙二娘对武松的感情是真正的比较接近所谓的长嫂如母的那种感情的,武松对孙二娘和张青的感情也是比较单纯的。


萧武


很简单,孙二娘对武松好原因有两点,一,武松生的英俊,是个女的都瞅着欢喜,而孙二娘更是动过春心;二,武松本领强大,江湖地位高,张青不中用,武松适合做靠山。


其实一种有这样一个论调,那便是如果在《水浒传》里挑一个男人嫁了,也许绝大多数女人都会选武松。


书上说他“身躯凛凛,相貌堂堂。一双眼光射寒星,两弯眉浑如刷漆。胸脯横阔,有万夫难敌之威风。语话轩昂,吐千丈凌云之志气。心雄胆大,似撼天狮子下云端。骨健筋强,如摇地貔貅临座上。如同天上降魔主,真是人间太岁神。”

而无论是后期梁山泊108将中14的排位还是初期打虎树立的江湖威名都让事后张青夫妇在面对武松时是势弱的一方。


此外,孙二娘在原著中与张青的家庭地位本身就是女强男弱,按照书外的民间传说,张青乃是入赘的孙家,自然家庭地位不高,孙二娘指不定也看不上自家丈夫。


武松就不一样了,虽然武松初上十字坡的时候,对孙二娘又是语言上调戏,又是把孙二娘按照地上羞辱,不过江湖儿女,这些计较不大,反倒是那一身气力本事,英雄气概,让孙二娘对武松这个叔叔仰慕不已。


这其中有几个细节十分有意思。


话说武松大闹快活林,还把蒋门神收拾了一顿,孙二娘听了情不自禁为武松叫好,称赞武松是顶天立地硬汉子。


但是,但她听说武松被人抓了,还被张都监给关了起来,甚至有丧命的危险,孙二娘立时慌张了,马上安排人到处打听消息。


而孙二娘吩咐手下去找武松,又担心那几个人和武松发生冲突,所以明确要求,不能用兵器,不能伤到了武松。


之后武松从鸳鸯楼出来,刚杀了张都监,蒋门神和张团练,还干掉了张都监一家,月色下夺路狂奔,结果遇到张青和孙二娘手下四人。

原来孙二娘派人之后还是不放心,便自己出马。


从这点看出,孙二娘虽然蛮横凶残,但对自己看重的武松,也是个心思细腻的可人。


再者,当孙二娘看到武松的时候,原著描写说她差点流下眼泪。


这还不算,她看到武松太累了,一边安排武松去睡觉休息,然后孙二娘马上下厨,给武松准备酒菜。


这样细心照顾,如果说没有一点感情,怎么也说不过去的。


而之后武松成了通缉犯,当孙二娘看到周围到处都有捉拿武松的海捕文书,孙二娘就为武松的前途担心,为他的生命担心,就和张青商量,策划他去二龙山避难。

怎么才能让武松能够安全去二龙山呢,孙二娘又操碎了心。


当时孙二娘就提出,自己以前杀了一个头陀,家里有一套头陀的行头和服装,然后亲自把武松装扮成头陀模样,这样武松看起来就像个头陀。孙二娘还给他雪花镔铁刀护身,以保护安全。


当然,光有这些还不够,孙二娘对武松是了解的,她生怕他的性格太直太火爆,容易吃亏。


于是在武松要李逵的时候,就深情叮嘱武松:二哥,于路小心在意!凡事不可托大!酒要少吃,休要与人争闹。也做些出家人行迳,诸事不可燥性,省得被人看破了。


这样的话语,听了都让人感动。


还有两个细节,一个是希望武松到了二龙山写信给她,这点说明武松是认识字的,会写字。另外就是给钱,孙二娘担心武松一路上的花销,就给了武松不少金银。

可以说,如果张青不在旁边,孙二娘表达感情的方式或许会更炽热。


祭酒说玩物


张青夫妇二人都对武松情深义重,但那都是兄弟之情。好事者妄加猜测,强行将武松和孙二娘凑成一对,简直无聊至极!《水浒传》主要写兄弟之情,如鲁达与史进的刎颈之交;写了家国之情,如宋江的不负朝廷;写了亲情,如宋江的孝义,林娘子的忠贞;写了奸情,如西门庆和潘金莲之流……唯独没有写爱情,扈三娘和王英之间没有,孙二娘和武松之间更是连影儿都没有。

你以为孙二娘是这样的风骚妇人?

大错特错,电视剧版《水浒传》“误人子弟”,小说中的孙二娘“搽一脸胭脂铅粉,敞开胸脯,露出桃红纱主腰”,“眉横杀气,眼露凶光。辘轴般蠢坌腰肢,棒锤似粗莽手脚。厚铺着一层腻粉, 遮掩顽皮;浓搽就两晕胭脂,直侵乱发。金钏牢笼魔女臂,红衫照映夜叉精”,总结一下:孙二娘相貌丑陋,形象粗野,凶神恶煞一般,满脸的胭脂欲盖弥彰,敞开的胸脯也不可能激起男性的欲望。

武松是什么样的人,潘金莲那样的主儿都不能令他心动,更何况是不堪入目的孙二娘呢?武松不可能爱上孙二娘,孙二娘更不可能爱上武松,她的身后还站着张青呢,也就是说张青夫妇是哥哥嫂嫂,照顾武松就像照顾弟弟一样——这一次,不会再有西门庆,不会再有嫂嫂通奸,不会再有哥哥惨死。此刻,读者应该欣慰,敬畏,而不是去想一些乌七八糟的男女之事。

张青立下“三不杀”的规矩,孙二娘虽偶有违犯,但总体来说执行得还不错。武松此时的身份是配军,孙二娘起初也确实没起歹心,“本是不肯下手。一者见伯伯包裹沉重,二乃怪伯伯说起风话,因此一时起意”。武松调戏孙二娘时,孙二娘心里想的是“这贼配军却不是作死,倒来戏弄老娘!正是‘灯蛾扑火,惹焰烧身’”,倘若孙二娘对武松有意,也就不会想着要弄死武松了。

武松要喝热酒,孙二娘自忖道: “这个贼配军正是该死,倒要热吃。这药却是发作得快,那厮当是我手里行货”——孙娘一心想让武松死。武松假装被麻翻,孙二娘按照工作流程,要将武松拖进去剁成肉馅——哪来的狗屁爱情!不打不相识,武松结拜张青为兄,孙二娘自然就成了武松的嫂嫂。古代长嫂如母,孙二娘虽然粗野,但绝不是败坏人伦的恶女。

武松是大英雄,张青夫妇亦是好汉,双方一见如故,相处甚欢。血溅鸳鸯楼后,武松在树林里被张青手下人捉住,原来张青一直在牵挂着武松,怕他有什么闪失,因此吩咐手下人劫道时不拿刀仗,只用挠钩套索,捉住后先看是不是武松。歇息了三五日,公人缉捕得紧,张青和孙二娘便提议武松去二龙山安身,并给他换上了行者的装束。

孙二娘和武松并非一面之缘,结识后他们在一起相处了三天,血溅鸳鸯楼后又在一起相处了三五日。一见如故,英雄惜英雄,患难之交,生死之交,都可以拿来形容张青夫妇和武松之间的亲情关系。后来张青夫妇也上了二龙山,最后三人又一同上了梁山,再后来,小说的架构发生了变化,不再写特定好汉之间的情义,然而我们相信张青夫妇和武松之间的感情必定有增无减。


上头派掌门


十字坡的孙二娘不是龙门客栈的金镶玉,第一次见到儒雅俊逸的周淮安就想立刻点蜡烛,完全就是一副生扑的架势。孙二娘是和武松经过一番你死我活的较量后才不得不认栽,并从此以后对这个义弟进行无微不至的照顾的。

能让孙二娘这个杀人无算的女夜叉心悦诚服的人,肯定不一般。

恰好武松就不是一般人,他是把偶像特质和自身实力结合的最完美的人。他血液里流淌着不安分的因子,有一颗狂野的心,从小到大就没消停过。

经常性的打架斗殴,酗酒滋事,让哥哥武大顶缸,操碎了心的事就不说了。

探亲路上还在景阳冈打死一只老虎,说起来好像打豆豆那么轻松,要知道,十几个人的性命就葬送在它的口中啊!这个,无论怎样也算是为民除害吧,还算有情可原。

可是,这次路过十字坡时,他还是一名被充军发配的犯人的身份。一般的犯人此时都会小心翼翼,尽量低调,想想林冲吧!

武松没有,在招是惹非的路上,他一刻也不停歇。明明知道“大树十字坡”下的这家店是家黑店,却主动撩拨老板娘。

孙二娘一看,这是上赶着往包子馅里钻的姿势啊,自己本不想接这单生意,可不行啊。

无可奈何,只好按照正常程序走,海海的迷子双加料。

哪知道武松早就识破了她的伎俩,一顿操作猛如虎,把这个母夜叉放翻在地。

水浒里的打架分为三种。

一种是打不过,被对方所杀。崔道成、邱小乙、西门庆、蒋门神就是这样死的。

第二种是打不过他,就加入他。秦明、黄信、呼延灼、董平、关胜就是这样上的梁山。

第三种是打不过就结拜为兄弟。很多梁山好汉之间就是这样,比如少华山上的三兄弟和史进,比如李忠和周通,还有十字坡的张青和武松。

张青和武松都结拜为兄弟了,自己作为嫂子,照顾小叔子那是天经地义。

在孙二娘看来,这个小叔子不但威风凛凛,相貌堂堂,能徒手打死老虎,江湖地位非常高。而且,他信奉“你敬我一尺,我敬你一丈”的原则,傍上这个靠山,倘若以后在江湖上有个马高镫短,绝对能够给自己带来巨大的支援。

所以,孙二娘后来会对武松特别好,甚至做过武松的形象设计师——伴随武松一生的头陀形象,就是孙二娘一手策划的。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