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中生如何樹立正確的苦難觀?

我們都曾經或多或少地經歷過苦難,處在一種相對長期的痛苦和不快樂狀態中,但是其實很多時候對於苦難存在這樣那樣的誤解,比較典型的一種是雞湯式地吹捧,認為苦難是光是修煉是福報,強行尋找意義自我安慰,還有一種是阿Q式的瞞和騙,天真地以為苦難終將被戰勝,而不願去追問苦難本身,或是進行整體性的反思,這方面根據含Q量的不同而因人而異。


高中生如何樹立正確的苦難觀?

高中生如何樹立正確的苦難觀?


高中生如何樹立正確的苦難觀?


可是問題是,苦難是由無數多難以枚舉的複雜條件引起的一種主觀情感;社會中確實存在促生苦難的條件,而且很有必要辨認它們是什麼、為什麼會存在、為什麼會給這麼多人造成痛苦。


高中生如何樹立正確的苦難觀?


人類的苦難是不可避免的嗎?我們是否只能接受它?這是一些多麼難以回答的問題。所有的宗教哲學家都在探索這些問題的答案,所有追求正義的人也在尋求回答這些問題。這些問題催生了革命,就連那些給他人帶去苦難的人也會為他們的非人性編造合理的藉口,“就算我們不剝削這些人,別人也會這樣做的”。


人類的苦難也許是不可避免的,但它完全可以不像現在這般深重。我們完全可以創造一個有著較少苦難的社會,但實際上我們卻創造出了一個有著更多苦難的社會。


例如,當今世界的貧困與1960年代相比,分佈範圍更加廣泛;但相比1850年代,它的面積又縮小了很多。在工會和現代技術誕生之前,社會上的工作並不那麼具有剝削性。與其他許多社會相比,美國的疾病和飢餓狀況也並不那麼普遍;但還是有一些社會在醫保和福利方面要比我們做得成功得多。苦難無疑將會持續存在,但與此同時也有一個永恆存在的問題就是:“我(或社會)能在多大程度上接受它的存在?”


對我們來說,重要的是要意識到,世界上的許多苦難都已融入社會本質。如果不能改變形成已久的社會模式,我們就不可能在消除人類苦難這方面取得任何進步;如果不能減輕貧困、極端的不平等、人類尊嚴與物質成功之間的關聯,我們就無法有效地解決憤怒、異化和暴力犯罪問題;如果不能對工作的本質和社會中我們賦予個人主義的重要性提出質疑,我們就無法處理異化問題。


高中生如何樹立正確的苦難觀?


當然,我們中有些人並不想改變社會(畢竟我們過得還不錯),那我們就必須做好準備去接受他人的苦難。如果我們不去改變引發苦難的條件,苦難就會持續存在甚至進一步惡化。事實上,苦難最終很可能會引發深刻的社會鉅變,而那則是我們大多數人都不願看到的。


通常,那些給他人帶去苦難的人自己也有著極其悲慘的命運。受虐會鼓勵施虐。我們作為旁觀者很容易去指責施虐者,好像他和她掌握著自由選擇權一樣;但細心的學生就不會去輕易指責他們,而是會變得深受困擾——他們會被社會中虐待的起因所困擾。


嚴肅的學生明白,終結苦難幾無可能,但若相信“只要我們一起來抱怨和祈禱苦難消失它就會消失”這種看法則非常愚蠢;同時他們也會意識到,相信“相對來說免受苦難侵擾的我們,永遠不會被那些過著苦難生活的人們所打擾”這種看法也是愚蠢的。


苦難是什麼?


心理學家和精神科醫生

通過測試和治療精神分裂症患者、偏執狂、自殺者、狂躁抑鬱症患者,以及那些缺乏自尊和自控的人,已經找到了一些為什麼苦難會存在的重要線索,其中包括內分泌失調、遺傳因素、早期嬰兒訓練、精神創傷、個性發展、學業無成、友誼失敗等。


宗教領袖則常會尋找這一問題的精神起因並做出精神解答。他們經常聲稱,苦難的存在是因為我們的選擇不對、我們的價值觀太過貧乏、我們的行為不道德。他們經常想要弄清楚,為什麼會有這麼多人都能在沒有宗教信仰和道德原則的情況下生活。


苦難也是一個宗教問題,因為對思考者來說它觸及上帝是什麼和生命的意義何在這一核心問題。對許多當代宗教領袖來說,這個問題已經變成:“一個公正的上帝怎能容忍一個存在如此多苦難的世界?”看看上個世紀發生的大大小小的戰爭,看看二戰中的大屠殺和隨後對數百萬人的殺害,看看世界上的饑荒,看看那些毀滅了成千上萬無辜者的瘟疫,看看每天被謀殺的無辜者、搶劫犯、毒販和被許多人譴責的鄰里。


為了理解疾病、戰爭和地震,科學家轉而開始研究起自然。為了 理解人類苦難,我們也必須區分自然的(很大程度上也是社會的)起 因。苦難之所以會發生,都是源於在自然、社會和個體當中現有的某 些條件。科學家認為他們的目的就是要找出這些造成苦難的條件。


從社會的角度來看待苦難


社會學家弗洛姆所有的著作都在努力理解人類的行為及其背後原因:為何世上會有這麼多苦難和不公?


高中生如何樹立正確的苦難觀?

埃裡希·弗羅姆(德語:Erich Fromm,1900年3月23日-1980年3月18日),又譯作弗洛姆,美籍德國猶太人。人本主義哲學家和精神分析心理學家。


社會學總是吸引著那些有心去理解塵世間苦難和想法給世界帶來正義的學者。馬克思面對貧困的慘狀和少數人積累的財富,形成了追求所有人平等的願望;涂爾幹面對急遽變化的社會狀況和不斷覺醒的個人主義,通過共同的道德感,尋找一個可以將人們緊密團結在一起的世界。美國社會學家面對移民問題、城市化問題、貧困問題和社會不平等問題,試圖創立一門能夠用來解決嚴重社會問題的實用科學。


高中生如何樹立正確的苦難觀?


在社會學看來,人類苦難存在著四種社會基礎。


高中生如何樹立正確的苦難觀?


不平等


有時,社會的崩潰應該對此負責;有時,成功的社會運作應該受到責備。社會學家首先將社會不平等視作苦難背後社會問題的首要來源,貧困、壓迫、剝削、缺少希望和自尊給很多人都帶來了苦難,這些因素都與社會不平等緊密相連。


不平等也產生了各種制度——如公立學校、私立醫療機構、有錢就能買通的刑事司法系統——這些制度不能也不會為大眾服務,其結果也就給很多人造成了苦難的狀況。最終,建立在不平等基礎上的社會所培養出來的人們(不管他們擁有什麼),即使沒有生活在明顯的被剝削狀況中,也常會自覺悲慘。


毀滅性的社會衝突


普遍存在的具有毀滅性的社會衝突和社會秩序的崩潰是社會學視角下人類苦難的第二個來源。社會在很大程度上是一個合作的秩序,它建立在信任和契約的基礎之上。衝突的存在是必要的,它有助於社會的維續,但有時它也會變成破壞性的,會攪亂乃至毀壞生活並製造混亂。對許多人來說,它都會帶來一種恐懼和對他人心血來潮的突發行為感到無能為力。


高中生如何樹立正確的苦難觀?


社會化


苦難的第三個來源是社會化。從生到死,人類都在被社會化,或者被灌輸社會的方式。不過,從許多複雜角度來看,社會化也會給人們帶來苦難。對一些人來說,社會化是不充分的,個體缺乏適當的社會和情感支持,或是沒有學到成功解決問題所需要的自我控制;對另一些人來說,社會化引導其走上了一輩子都充滿苦難的人生道路;對還有一些人來說,社會化教會了他們鼓勵剝削和毀滅他人的道德規範;對其他一些人來說,社會化則讓他們形成了不切實際的期待,所以無論他們已經收穫何種成功,他們都無法克服那種苦難的感覺。


高中生如何樹立正確的苦難觀?


異化


苦難的第四個來源則是異化。異化是將人與其他人分離開、與有意義的工作分離開、與自己分離開。是社會條件造成了個體的異化。


對馬克思來說,資本主義是一種經濟秩序,它建立的基礎是競爭而不是合作,是剝削他人而不是與人分享,是物質主義而不是關愛與尊重。馬克思依據自己的觀點描述了在資本主義社會人們如何將彼此視作物品,視作勞動力市場上可以買賣的商品,視作財產,視作達成目標的途徑,而不是視作他們自己。


高中生如何樹立正確的苦難觀?


異化就是失去與他人之間的聯繫,工作沒有目標,在生活中感到軟弱無力。它所造成的後果多種多樣:生活不穩定,缺乏親密感,喪失地位與身份,吸毒,好鬥,自暴自棄,孤苦伶仃。異化與人類所有的特徵一樣也是一個程度問題。我們如何能在現代社會中做到遊刃有餘,對我們的異化程度有重要影響。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