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默讀》苦難,不是作惡的理由

“我們不斷追溯與求索犯罪者的動機,探尋其中最幽微的喜怒哀樂,不是為了同情乃至原諒,而是為了給自己、給對世界仍懷希望的人,尋找一個公平的交待。”這是《默讀》這本書的文案,也是《默讀》的主題。

《默讀》苦難,不是作惡的理由

每個人都可能有身不由己或者無法回首的過往,那些苦難甚至折磨在我們身上劃下傷口,我們千瘡百孔、鮮血淋漓,我們掙扎求索,左衝右突,最後遍體鱗傷。不同的是,有些人可以刮骨療傷奔向陽光,而有些人在腐爛的泥沼裡跪地屈服。但無論如何,苦難,從不能成為一個人作惡的藉口。這是默讀最開始的立意,從最後的結果來看,作者priest確實做到了。

《默讀》苦難,不是作惡的理由

不同於很多同題材的刑偵懸疑類小說,《默讀》一開始的側重點就是犯案者的動機。成長經歷,家庭背景,社會關係,來自不同層面的創傷最終把那些人引向犯罪的深淵。但作者寫動機,寫他們的過去,並不是為了讓讀者去同情,而是去了解——這個人物如何一步步走到今天。

《默讀》苦難,不是作惡的理由

萬物有因有果,沒有無緣由的惡,事件的設定使得每一個角色的存在都變得合理,哪怕是反派哪怕是壞人,也是一個“人”,他們飽滿而立體,生動地可悲。這是這本書的成功之處,然而更成功的是:作者在告訴了我們惡的來源,也告訴我們這不是惡的理由。

《默讀》苦難,不是作惡的理由

再說這本書的劇情,可謂千里伏線,懸案迭起。每個案子對應一本不同的名著書籍,電臺與現實中的事件遙相呼應,既引出最終的“朗誦者”情節,又切合文章標題:《默讀》。誠然,這本書講得就是一群遭到不公正待遇自以為正義的人,在暗夜裡大聲朗誦出他們的心聲。書中大致可分為三個陣營,善、惡、自以為善的惡。

《默讀》苦難,不是作惡的理由

自以為正義的人,將惡帶出水面,卻忘記自己曾經的樣子,本來的目的。他們不擇手段,不顧一切,為了最終的懲惡揚善,犧牲個別無辜的人又算得上什麼呢?這無疑大錯特錯。而主角駱聞舟的存在,正是為了向這世界證明,對付惡人,你可以身穿盔甲手持寶劍,卻不能以惡為矛攻彼之盾。

《默讀》苦難,不是作惡的理由

至於駱聞舟與費渡的感情,其實無需多言。駱聞舟是一道光,沒有在黑暗裡踽踽獨行半生的人能不向往。這種感情,無關性別,只是恰好,你是我需要的那個人;只是恰好,你出現在我身邊。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