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什么染上炭疽病病毒的河马会变成丧尸一样的食肉动物?

平安中国742


首先明确一点就是

炭疽不是病毒,是炭疽杆菌。炭疽杆菌(Bacillus anthraci)属于需氧芽胞杆菌属,能引起羊、牛、马等动物及人类的炭疽病。炭疽杆菌曾被帝国主义作为致死战剂之一。炭疽是天然存在的,可在全世界很多地方的土壤内找到。

河马也兼职食肉

尽管河马通常被视为专业食草动物,但实地研究表明,河马也会兼职食肉,从其他动物的尸体中摄取肉和肠组织。河马的食肉行为并不仅仅局限于某些地方的特定个体,而是分布在旱季东非和南非,河马目前大部分地区的种群内的一种低频率行为模式。河马被发现吃肉,通常是在参与了很多河马或整个河马群体的大锅饭时,也就是一群河马吃一个尸体。

科学家观察到河马以包括同类在内的动物尸体为食的趋势,对非洲地区炭疽和其他有蹄类动物传染病的生态学和流行病学具有重要意义。河马的食腐和食肉行为可以解释为什么河马炭疽病死亡率的空间格局和动态,与同一栖息地内其他炭疽病易感草食动物的死亡率有显著差异,以及为什么河马炭疽病死亡率远远高于同一地区其他炭疽易感有蹄类种群。

非洲野生动物炭疽病的爆发可能导致暴发区内的物种10-90%受影响的有蹄类动物死亡。而河马在易受炭疽感染的食草动物中是很特别的。从食肉,食腐行为,和泡受污染的水。炭疽感染的死亡率受暴露类型,暴露水平,感染类型(皮肤、胃肠道和呼吸系统),以及敏感性和免疫力的物种特异性变化。那死亡率是蹭蹭蹭涨上去了。河马群体中大规模炭疽爆发倾向于与旱季后期或旱情有关,当然在雨季由于炭疽而死亡的河马也有报道。

芽孢被从土壤深处翻出 炭疽杆菌被激活

因为炭疽杆菌可形成坚硬的芽孢(spores),可在土壤内存活多年而不打扰人类与动物。问题是如果动物不同往常觅食一样,往土壤深处寻找食物。随着土壤被翻开,芽孢被激活,河马食入后,就可能感染这种致死性的细菌。

Marx(博士约翰霍普金斯大学的彭博公共卫生学院的流行病学副教授)接受采访时说:“赞比亚河流域有很大的河马数量,2011年恰巧非常干旱,觅食非常最艰难,所以河马不得不向泥土深处掘食。这就是为什么那年有那么多的河马死于炭疽。”

河马的食肉行为可能是KNP河马炭疽死亡的促成因素

Giventhatdorward(2015)观察并拍摄到,河马的食肉行为可能是KNP河马炭疽死亡的促成因素。

我们假设,观察到的与河马大规模炭疽爆发有关的异常现象,至少部分归因于河马的食肉行为和对炭疽感染动物尸体的清除,包括但不限于死河马的尸体。

现有的数据表明,河马的食肉行为是其基本生态位的一个固有现象,现有的数据不够支持我们确定导致食肉行为的因素,因为这种行为在不同的情况下观察到。

河马的肉食性在干旱期间和假定的营养压力期间被观察到,并且在资源过剩的情况下也被观察到,例如在河马中大规模炭疽爆发或穿越马拉河的牛羚大量淹死期间。应进行进一步的观察研究和实地试验,以评估河马在不同地点对附近动物尸体的行为反应,以及这种反应是否随季节而变化。

为了验证河马中的食肉行为是否具有比炭疽感染可能性更高的营养相关性,我们假设河马的食肉和食腐作用可能是河马群体中炭疽大规模爆发的主要驱动因素,这一假设对河马中的食肉动物和食腐动物具有重要意义。

总结

所以通过以上找到的文献资料可以看出,得炭疽的河马并不是变成了丧尸一样的食肉动物,而是河马本身也吃些肉食,而且已经被科学家大量观测到了,至于原因目前还只是猜测并没有确认,而吃尸体也使河马更容易染上炭疽的原因之一。


三问科学


染上炭疽病毒的河马,为什么会变成丧尸一样的食肉动物?

只要是河马,它就是杂食性动物,只不过吃了腐肉的河马容易感染炭疽病毒,然后成为可传播炭疽杆菌的移动“丧尸”。河马和炭疽病毒之间的纠葛已多次上演,每次都会造成当地大约15%-20%的河马死亡。

河马不是吃草的嘛,怎么会吃肉?

河马只吃草,这大概是不少人对它的误解。事实上,作为鲸偶蹄目中体型上的佼佼者,其实本是一种杂食性的淡水物种,而且,它的近亲居然是看上去毫不相干的鲸鱼和海豚。的确,河马主要是生活在非洲热带,因为那里有异常丰富的水草区域,白天里的时间几乎都泡在水中找水草吃。

不同于其他动物一般优先选择吃肉,河马是当水草不够吃的时候才会选择肉来吃。虽然河马这个物种的哺乳期有一年之长,雌性河马甚至要将自己的后代抚养到18个月左右,但即便是河马幼仔,它们也能在发育到4到6个月的时候就开始吃草。

为什么炭疽病毒大规模爆发总与河马大面积死亡同步?

很多人质疑,自然界中吃腐肉的动物那么多,为什么其他动物就没事,唯独河马因为感染炭疽病毒而大面积死亡?首先,我们需要清楚炭疽病毒本身并不是病毒,其本质是炭疽热杆菌,并且是人畜共患的类型。之所以将其症状表述为“丧尸”,是因为感染炭疽病毒之后的症状包括、但不限于溃烂结痂、皮肤坏死和毒血症等症状。

别说河马直接吃掉那些感染了炭疽病毒的动物的腐肉,即便是人类,只要接触了那些感染了炭疽病毒的动物或食用了他们的肉类,都有可能被感染。原本只有食草性动物才可能感染炭疽病毒,该病毒的孢子结构主要是藏匿在草丛下的土壤中。

但是,由于一些像牛羊这样的食草动物用力过大,导致原本在土壤中繁殖的细菌被吸入自身,而食草动物却又往往都无法抵抗这种细菌的入侵。按道理来说,一般吃水里生长的水草的河马是没机会感染这种细菌的,但由于它们也会有水草不够吃的时期,此时便会上岸寻找其他食物。

于是,那些因为感染了炭疽病毒而死亡的动物,便成为了这些闹饥荒的河马的囊中之物。然而,河马虽然体型够大,就连嘴巴都是陆地上最大的,然而依然无法对抗炭疽病毒,所以造成了一部分河马因感染该细菌而死亡。

要知道食物不够的河马是真的饥不择食,它们不仅会分食其他动物的尸体,同时连死去的同族也难以幸免。所以,每当炭疽病毒爆发的时候,因为误食已感染动物尸体导致了河马的第一批感染,而因此而死的河马又成为了同类分食的对象,就是这样的环环相扣导致了河马也在炭疽病毒爆发的同一时期大量死亡。

炭疽病毒会以怎样的方式感染人类?

鉴于目前大家已保持了很长时期的精神紧绷状态,尤其看到任何跟病毒相关的字眼,一开始我已经讲到炭疽病毒本质上并不是病毒,而是包含了各种毒素的炭疽杆菌。但是,炭疽杆菌的确是可以感染人类的,其潜伏期较短,一般会持续1天到5天的时间,但最短可为12小时。

从炭疽杆菌的传播途径来说,主要包括了食用、吸入和皮肤接触这三个渠道。不同于我们目前应对的病毒感染,个体表现症状主要跟免疫系统有关。而炭疽杆菌的感染症状则主要取决于你的感染途径,相对而言,皮肤性炭疽热是最轻的,多发于那些经常与牲畜接触的人群。

而吸入性炭疽热就没这么简单了,不用于前者的溃疡,后者则很容易危及感染者的性命,甚至可能造成在人类社会上进一步传播。并且,感染炭疽杆菌的人在潜伏期所表现出的症状,还与冬季频发的流感特别相似,但不同于流感的较低死亡率,炭疽杆菌的感染者一旦发作便很有可能突然休克不治身亡。

相信大家可以从上面的文字描述中明白,炭疽杆菌不是一种病毒,其传播性远不能跟其他病毒相提并论,而且,它也不是病毒。

其次,虽然感染炭疽杆菌后的症状比较可怕,且容易导致人死亡,但我们一般人与它的接触机会并不多,平时所食用的肉类食物充分加热成熟就好。其实,任何一种可能对人类带来威胁的事物,我们都不应该只有畏惧,而是对它有足够的认知,这样才能从根本上做到防御。


悟空科学


炭疽热是炭疽杆菌引起的,引起炭疽热的炭疽杆菌能够以孢子的形式长期潜伏在土壤中存活几个世纪。在非洲旱季,河马和各种食草动物的食物都面临短缺,河马会把草地啃成几乎是光秃秃的泥土,扯出一丛丛的草,从而带出炭疽孢子。吃草的动物感染了炭疽杆菌后,细菌很快在动物的血液中扎根并疯狂地繁殖,并产生毒素来杀死寄主。一旦氧气进入腐烂的动物体内,炭疽杆菌就会转化为孢子,一种假死状态,并一直呆在土壤里,直到另一只食草动物不小心吃了它们。2015年,科学家发现,从永久冻土层分离出的一株3万年前的炭疽杆菌仍然具有传染性。

河马身上最新爆发的炭疽热很可能与同类相食有关,多次炭疽热疫情的爆发始于河马,并且导致大量河马死亡。虽然河马通常被认为是专性草食动物,但实地研究表明,河马是兼性食肉动物,吃其他动物尸体上的肉和肠道组织。河马的食肉行为并不局限于特定地区的特定个体,而是在非洲东部和南部大部分河马栖息地的种群中都出现的一种行为模式。因此,并不是炭疽杆菌把河马变成丧尸,而是河马本身就是食肉动物,面对因感染炭疽而死亡的河马尸体时,河马也会将其吃下,从而加剧炭疽杆菌的传染。

科学家在1996年就发现第一个关于河马变成食肉动物,从死去的黑斑羚尸体上寻找肉的科学报告。从那时起,多个河马同类相食的案例也被记录下来。河马很多食肉和同类相食的行为很难会被发现,因为河马基本上是夜行动物,几乎没有人能看到它们在晚上做什么。2014年,生物学家在一条河边遇到一头河马,它正在吃另一头河马半浸在水里的尸体。有越来越多的记录表明,野生河马以其他河马、鳄鱼或其他捕食者杀死的动物的尸体为食,以及可能死于自然原因的动物的尸体。

因此,如果河马食用了受感染的河马肉,这就可能会进一步传播炭疽热。1987年6月至11月,赞比亚卢安瓜谷的河马中爆发了大规模炭疽热,导致4000多头河马死亡,占河马种群总数的21% 。2004年和2005年期间,乌干达伊丽莎白女王国家公园的河马中爆发了一场规模异常巨大且持续时间非常长的炭疽热疫情,导致大约15%的河马种群死亡,这两次疫情都主要局限于河马,其他野生哺乳动物很少受到影响。


科学闰土



2004年乌干达感染炭疽的河马大规模死亡,炭疽疫情首次袭击乌干达伊丽莎白女王国家公园是在夏末,造成至少220只河马死亡。 河马通常是素食者,它们大部分时间都在河里和池塘里涉水觅食。但是河马并不是外表暗示的温和巨兽,它们每年都会在非洲造成许多人死亡。 在1996年有一份关于河马吃死黑斑羚尸体的科学报告。从那以后,河马食肉的案例也被记录下来。



河马作为隐藏的食肉动物可能没有被发现,因为河马基本上是夜间活动的动物,几乎没有人看到它们在晚上做什么。 但是南非克鲁格国家公园的国家兽医罗伊·本吉斯说,河马身上爆发的炭疽热很可能与数量过度拥挤有关,食肉行为只是其中一个原因。 数量过剩会耗尽资源,增加生物之间的竞争和冲突。河马可能极具攻击性,打斗会留下许多撕裂伤,可能是致命的。 这些裂开的伤口还会打开潜在的感染途径,从而增加患炭疽热的风险。



河马的同类相食是罕见的,它本身可能是由过度拥挤的压力或“可能的营养不足或需求”引起的。但是如果河马吃受感染的河马肉,这可能会进一步传播炭疽热。 在过度拥挤的条件下,吃被炭疽孢子污染的草或摄入被污染的水也可能对感染的传播起到重要作用。 当动物的密度增加时,传染病总会增加,如果压力导致抵抗力下降,感染的几率会更大。没有疾病只取决于一种传播途径。 炭疽在南部非洲的传播与孢子污染旱季池塘的死水有关。但炭疽热发生的国家公园“有永久流动的淡水——而不是典型的炭疽传播栖息地”。



所以,如果你把自由流动的水、大量流动的河马尸体和至少河马吃肉的倾向、吃炭疽感染动物的肉通常会导致死亡——结合起来,就会有一个让河马炭疽热失控爆发的场景。 在河马炭疽热爆发一度是“偶然事件”的地方,过去十年左右的时间里,炭疽热爆发已经变得“大规模”。 赞比亚东部第一次如此大规模的爆发归因于河马数量巨大。过度拥挤的情况非常严重,河马们被迫步行30公里去觅食。


炭疽热是由炭疽杆菌所致,一种人畜共患的急性传染病。接触病畜及其产品及食用病畜的肉类而发生感染。表现为皮肤坏死、溃疡、焦痂和周围组织广泛水肿及毒血症症状,皮下及浆膜下结缔组织出血性浸润,血液凝固不良,呈煤焦油样,偶可引致肺、肠和脑膜的急性感染,并可伴发败血症。患病河马的外观的确有点像丧尸,再加上河马食肉的行为,除了脑袋清醒点,和丧尸没什么差别了。


军机处留级大学士


每当炭疽病爆发,非洲就有大群河马死亡,还活着的河马吞噬同类尸体,然后也死去。河马本是食草动物,为什么感染炭疽就变成了食肉动物呢?而且还只吃同类,吃了就死,同时表现出皮肤水肿、结痂、皮下出血等症状,像极了传说中的丧尸,这是怎么回事?

实际上,河马本就吃肉,和炭疽病没有关系。只是炭疽爆发导致大量河马死亡,给了河马吃同类尸体的机会,这样又促进了炭疽病的流行,导致更多河马死亡。

可怕的炭疽病

炭疽病是由炭疽杆菌引发的,这是一种细菌,而不是病毒。炭疽病是一种可怕的人畜共患病,传播极广,各大洲都有过炭疽病爆发;易感物种极多,所有哺乳动物和众多鸟类均可感染。炭疽病主要危害大型食草动物,包括反刍动物、斑马、河马和大象。

炭疽杆菌感染主要有食入、吸入和皮肤接触三种传播途径

。食草动物感染多是通过被污染的土壤或草料吸入或食入。人类也较易感染炭疽病,通常是接触感染,多发于屠宰业从业人员。

在非洲稀树草原上,丽蝇食用病兽尸体后排出芽孢,污染草料和土壤,使炭疽病迅速爆发。而吸血蝇类叮咬病兽,使炭疽杆菌远距离传播。炭疽杆菌毒性极强,能导致宿主快速死亡,死亡率高。而且芽孢休眠期很长,在南非200年前的一块遗骨上都发现了还活着的芽孢。这几方面是炭疽病在大草原上反复而持久爆发的主要驱动力。

河马感染炭疽病主要在旱季,这时候大量河马高密度集中在少数水体中,很容易传播病菌。

河马吃肉和炭疽病

食草动物能不能吃肉,吃了肉能不能消化?答案是肯定的。与草料中大量纤维素相比,肉食中的蛋白质和脂肪更容易消化,营养价值也高出许多。畜牧业长期以来有喂食肉粉补充营养的做法,直到前几年发现这样有传播疯牛病朊病毒的风险,这种做法才被叫停了。

食草动物有相对复杂的消化道和协同进化的菌群,以适应草食发酵,分解肉食更轻而易举。食草动物不吃肉,不是不想吃,而是吃不到,肉虽易消化但不易获取它们没有吃肉的家伙事,身体笨拙而且缺乏发达的犬齿和爪子,抓不到猎物,又没有专门的裂齿切割肉。

河马在食草动物中很特殊,它的体型特别大,有大嘴长牙,能杀死一些动物。而且它在水中领域性特别强,容易误伤前来喝水的动物。常常一只河马杀死野兽,一群齐拥而上,分而食之。

有只羚羊曾被一群非洲野犬逼进水坑里,野犬群也下水打算将羚羊吃掉,这时河马挺身而出救了羚羊。然而让人大跌眼镜的是,随后羚羊一动弹又激怒了河马,被河马咬住溺死了,尸体被野犬拖上去吃了。不管是鳄鱼、野犬还是羚羊,只要是在水里活动的东西,都可能被河马视为攻击对象

因此,河马吃肉的机会比其他食草动物多,但它毕竟身躯笨重,也没本事天天吃肉,而炭疽病的爆发给河马提供了一个吃肉的好机会。不是河马得了炭疽病才吃肉,而是河马吃了尸体才得炭疽病,不要因果倒置。这样吃了死,死了又被吃,形成恶性循环,炭疽病很容易就在河马中大规模流行。

河马吃同类的下场:尸横遍野

食草动物通常避免食肉,是自然选择的结果,吃草不容易接触到病毒、细菌和寄生虫,比较安全。而食肉动物的抵抗力通常特别强,经常食腐的动物如野猪、秃鹫亦然,它们都不易感染炭疽病。河马明显没经历过这个选择,因此深受炭疽病之害。

食草动物偶尔吃肉可以补充营养,但大量吃同类的肉是没什么好处的,不利于整个物种的生存。河马大量吃同类尸体是种病态的表现,后果大家也看到了,就是炭疽病的大规模流行。

河马不是炭疽杆菌最易感染的对象,野牛、鹿和羚羊这些反刍动物才是,但有很多次炭疽病流行,受害的只有河马。例如乌干达伊丽莎白国家公园发生过五次主要针对河马的炭疽病瘟疫,赞比亚卢安瓜河里也发生了三次。这几次都死了上千只河马,占种群总数的10%以上,而有蹄类和大象的死亡率不足1%。

每次瘟疫爆发期间或之前,研究人员都观察到河马吃同类尸体。尸体顺流而下,成为下游河马的食物,又导致更多河马死亡。

河马是食草动物还是杂食性动物

传统观点认为,河马无疑是食草动物。但近几年网上流传一种说法,河马是杂食性动物,确实有专家这么说过。

一方面,河马毫无疑问会吃肉,也有一定的攻击性,羚羊、斑马,甚至大象、犀牛和人类,都遭到过河马袭击,这在东非、南非多地均有记录,在动物园中也有报道,并非个别地理居群或个体的行为,而是整个物种共有的低频行为。

另一方面,食草动物吃肉的不止河马一家,羚羊、鹿和牛也被观察到吃腐肉、鸟蛋、幼鸟和鱼等小动物,而且这些动物产后都会吞掉胎盘。如果吃一点肉就算杂食性动物,那世界上就没有食草动物了。

同样的标准对食肉动物也是,猫科和犬科是公认的食肉动物,但实际上小型犬科也吃大量的水果。猫科虽是高度食肉动物,但在它们的粪便中也能检出植物性成分。

另外,与食肉动物相比,河马是缺乏捕食的主观动机的,它的“捕食行为”实际上是出于领域行为。

因此,食草动物和杂食动物之间的界限并非不可逾越的,我们只需要知道河马吃肉比牛、羊这些食草动物多,不如野猪和熊,更不如猫、犬等典型食肉动物就可以了,过分纠结于这些头衔反而不利于我们了解动物本身。


动物博览


千寻君来回答。

这句话本末倒置了,正是因为河马吃肉才会感染炭疽杆菌,而被感染的河马死亡率很高。炭疽病就像瘟疫一般,能够杀死成百上千头河马。


在很多人看来,河马是杂食动物,这是受了某些纪录片的影响,片中播出几个河马大口吃肉的片段,就把河马归入杂食动物。河马庞大的身躯,骇人的大嘴,巨大的犬齿很容易让人误会其为掠食动物或者杂食动物,实际情况并非如此。

杂食动物和食草动物之间的界限很模糊,牛羊偶尔会吃小鸡,兔子会嚼牛肉干,还有些有蹄类动物在生育后会吃掉胎盘补充营养,自然界纯食肉和纯食草的动物都是很少的。因为食草动物的消化器官很复杂,消化能力很强,因此它们可以消化肉类,所有的动物都是由食肉动物演化而来,很多温顺的食草动物其祖先也是凶猛的掠食者。


河马属于偶蹄目,这一目中成员食性非常复杂,有纯肉食的鲸类,有杂食的猪类,还有食草的牛羊鹿骆驼等。因此,河马吃肉也不稀奇,但河马吃肉有一个极大的隐患,那就是容易爆发炭疽病。

因为河马通常无法吃到健康的肉,它的主食是草,没有掠食动物那样强大的追击和猎杀能力,因此河马通常只能捡食一些淹死在水中的动物尸体和鳄鱼吃剩下的残渣。这些肉食长时间浸泡在水中,很容易感染炭疽杆菌(炭疽杆菌大量存在于世界各地的土壤河流中),然后河马再把这些肉给吃了,因其免疫系统无法杀灭炭疽杆菌,就很容易爆发炭疽热,一头河马被炭疽热杀死,其它河马嘴痒又来吃它的肉,如此下去,炭疽病就会在河马群中扩散,严重时可以将某段河流中的河马全部杀死。

河马吃健康的肉食是没问题的,但它不需要吃肉,吃肉对它没有太多的好处,如果吃了感染炭疽杆菌的肉食,还会爆发炭疽病,因嘴痒而丢掉性命纯属得不偿失。既然河马的肠胃和免疫系统连炭疽杆菌都无法杀灭,那就不能将它划为杂食动物。


百科千寻君


这个问题是本末倒置的,河马吃肉是低频率现象,并不是因为感染炭疽让河马疯狂的吃肉,而是因为吃肉导致更容易感染上炭疽。河马是受炭疽病影响最大的物种,这主要与它们的生存习惯有关系。炭疽病主要由炭疽杆菌引起,这是可以在人畜之间传播的急性传染病,人如果吃了感染炭疽病的肉类都可能会被传染上炭疽病。

每次炭疽疾病爆发都会导致大量的河马死亡,例如2004-2005年乌干达伊丽莎白女王国家公园内爆发了炭疽疾病,在这场持续时间较长的疾病中有15%的河马因此死亡,但其它野生哺乳动物受到的影响却很小。

非洲大草原上有旱季和雨季之分,每当旱季来临对于非洲大草原上的动物来说都是难熬的。河马主要喜欢栖居在水中,当旱季来临之后雨量减少,所有的河马都挤在“小水坑”中,炭疽杆菌分布范围很广,水量的减少导致炭疽杆菌的密度增加,河马感染炭疽杆菌的概率增高。如果在这个时候河马还去吃肉的话,尤其是自身难以消化的时候,更容易导致体力下降,身体虚弱炭疽杆菌爆发的可能性就越高。

大家看动物世界的时候,看到河马都拥挤在一块“小水坑”中,它们的排泄物都集中在河中,如果有感染炭疽杆菌的某些个体,它们的排泄物都是传染源,这会让河马受到更大的威胁。


炭疽杆菌所能引起的是一种非常致命的疾病,尤其是爆发在非洲大陆上的时候,可能会导致一个地区30%的野生有蹄类动物死亡。而河马是最特别的,它们要常年的生活在饱受污染的水中,并且作为草食性动物有的时候还要食肉甚至是有疾病的腐肉。尤其是在干旱的季节对于食物的需求会很大,但是食物量会减少,迫于压力河马就会选择去吃肉,这里包括过河的角马、鳄鱼捕猎后残留的碎片等等。有的时候河马还会去同类相食,这种行为危害性是最大的,不仅仅是炭疽杆菌的传播,其它类的疾病因为是同类所以会照单全收的。



疾病的暴发导致河马死亡,干旱季节来临河马食肉让炭疽病传播的规模性更大,这就像是一个恶心循环,死亡的河马会越来越多,最后甚至会影响其他野生的有蹄类哺乳动物。而像鳄鱼一类的动物受到的影响就很小。

河马作为草食性动物在某些情况下选择去吃肉,这会导致炭疽疾病传播的更加广泛。因此说河马吃肉是其炭疽病爆发的诱因,而不是因为得了炭疽病去疯狂的吃肉。



科学黑洞


首先要说明的是,并不是因为河马染了炭疽病毒才吃肉,而是它们因为吃肉才染上了炭疽病毒。

河马不是食草动物吗?怎么会吃肉呢?

河马的确绝大部分时间都吃草,但是偶尔也会吃肉,而且主要吃动物甚至是同类的尸体。

科学家们记录的河马吃肉的情况通常发生在旱季食物严重不足时,另一种情况则是角马渡河大量死亡或者河马因为感染炭疽病毒大量死亡之后。

图注:呆在角马尸体边的河马,图片来自网络

尽管河马嘴中长有恐怖的巨大牙齿,但是它们的牙齿结构显然并不合适从被杀死的猎物身上撕开并扯下肉,所以河马只能选择那些已经开始肿胀腐烂的尸体。动物尸体腐烂之后,更容易滋生病菌,聚集病毒。河马在吃同类尸体的时候乐于吃肠子,因为里面有大量处于消化状态的草,对于河马来说就像是汉堡包。



炭疽病毒实际是由炭疽杆菌导致的急性传染病,炭疽杆菌会释放出炭疽毒素,导致血管的供血不足和血液粘稠,皮肤坏死、溃疡、焦痂,还能够引发肺部、肠子及脑膜的急性感染,致命。感染炭疽病毒在外观上的典型表现为体表出血性水肿、溃疡、坏死,进而导致皮肤变黑,形成黑痂。

如果一头河马感染了炭疽病毒,那么根据患病表现,其全身就会浮肿、外皮大面积形成黑痂,的确很像丧尸,这个时候再赶上它吃死去同类的尸体,就好像是河马丧尸食肉一样。

图注:人类的了炭疽之后的症状,图片来自网络

图注:因为感染炭疽死亡的河马,图片来自网络


炭疽病毒是造成非洲河马大规模死亡的主要原因,当感染炭疽病毒的河马死后,它的尸体被其他河马吃掉,这个时候更多的河马被炭疽病毒感染然后死亡,于是河马因为吃同类的尸体而感染炭疽病毒,而且病毒的扩散呈波浪状急剧扩大。

有记录最大的一次河马因炭疽病毒死亡事件发生在1987年6月至11月,地点是赞比亚的卢安瓜山谷,炭疽病毒导致4000多只河马死亡,占当地河马种群的21%!

图注:炭疽病毒导致大规模的河马死亡,图片来自网络


这就是嘴贱吃肉的下场!

最后总结一下,河马其实会吃肉,这是天生的,并非被感染炭疽病毒导致的。



古生物探索


在非洲,河马是体型第三大的野生动物,仅次于大象和犀牛,而且在猛兽横行的非洲大草原上,就连“草原之王”狮子都不敢轻易招惹它们。但是,有一位“杀手”每年带大量成年河马的生命,这位“杀手”就是炭疽病病毒。那么,炭疽病病毒到底有多厉害,能让体型庞大的河马变成“丧尸”一样的食肉动物呢?我们一来探讨一下。

炭疽病

炭疽病是一种急性的传染病,无论是人或是动物都有几率感染这种病毒,但是这种病毒主要在食草动物之间传播。炭疽病的病发率与环境卫生有着直接的关系,随着人们生活水平以及环保意识的 提高,炭疽病在人类中的病发率已经很低了,但人与感染炭疽病的动物接触还是有几率感染的。这一点需要注意。

炭疽病主要可以分为皮肤炭疽、肺炭疽以及肠炭疽三种,一般情况下,河马感染的就是肠炭疽病毒,主要原因是由于河马栖息的水源水位过低,暴露出许多在地表下潜藏的植物,而河马是杂食性动物,它们会吃这些植物,当吃到有炭疽病病毒孢子时,进入河马体内的孢子就会生长繁殖,最终造成炭疽病。

一旦河马感染的炭疽病几乎同水源的河马都不能幸免,而最终的结局就是死亡。据统计,每年非洲的奥卡万戈河水位大幅下降时,河马就容易感染炭疽病。

(奥卡万戈河中感染炭疽病而死的河马)

那么,为什么许多人说感染炭疽病的河马像“丧尸”一样呢?

首先,我们来看看炭疽病的基本症状,下面我们以河马通常感染的肠炭疽为例。炭疽病毒根据宿主的体型以及身体健康程度发病的时间有所不同,通常情况下,炭疽病的潜伏期在3天左右,最快的甚至感染1个小时就会发病,最长的潜伏期能到两周。

在发病时,河马通常会有以下现象,比如惊厥、呕吐,腹泻等等。这种情况下,河马确实会有不同寻常的举动,因为疼痛,它可能会“发飙”,而且感染炭疽会有身体的痉挛,所以河马看起来行动会非常的古怪,看起来像“丧尸”一样。

至于河马感染炭疽后会变成食肉动物,这一点没有科学依据。只是感染炭疽的河马会由于过度的痛苦从而性情大变,加之河马本身就是杂食性动物,也就是说平时它也会攻击其他的动物和吃肉,所以在感染炭疽后,它由于暴怒所以攻击去河边喝水动物的频率会增加,所以给人一种变成食肉动物的假象。

其实,正常的河马有着很强的领地意识,它是会攻击其他动物的。

(正常的河马攻击鳄鱼)

炭疽的传染性

炭疽病毒有一定的传染性,所以只要是有河马感染了炭疽,作为群居动物的其他河马也有很大的程度上会感染,包括在感染炭疽的河马栖息的水域里喝水都有感染的风险,而且吃感染了炭疽的河马肉也会感染。

也就是说如果鳄鱼和秃鹫这种食腐动物吃掉了感染炭疽的河马尸体,它们感染炭疽的风险就会很高。

总结

在非洲大草原上,河马没有天敌,但是当河马栖息河水的水位大幅度的降低时(旱季),就是河马“天敌”炭疽的高发期。这种被人称为“生化武器”的病毒几乎每年都能带走大量野生河马的生命。


猎奇动物社


2017年,在非洲纳米比亚的国家公园里,有超过100多只河马离奇死亡,死亡时四肢直伸,肚皮朝上,有关人员表示这些河马可能是由于感染了炭疽芽孢杆菌所致。

什么是炭疽病

炭疽芽孢杆菌多存在于土壤中,当食草动物进食近地面的草类食物时,有很大可能会把土壤中的炭疽芽孢杆菌吸入呼吸道,进而造成感染。除了马牛羊等牲畜外,炭疽病也会在北美野牛、非洲河马等群体中爆发,引起大规模的死亡。



炭疽杆菌能够释放炭疽毒素,损伤微血管,增加血管通透性,一方面降低血管中的有效血容量,致使供血不足,另一方面促进凝血系统释放过量凝血酶,致使血液粘稠,流速放缓,甚至呈高度凝固状态。


炭疽病的发病表现

炭疽病主要通过3种途径传播,及皮肤直接接触、吸入含炭疽芽孢杆菌的空气和食用含该菌的食物。不但一些食草动物,长期接触这些动物的牧民也会患上炭疽病。患上该病后的一些表现是:

皮肤“黑化”。被感染的动物面部、肢体、脖颈等暴露部分的皮肤,出现大面积的出血性水肿、溃疡和坏死,颜色变暗,形成黑痂。

呼吸系统受损。感染该细菌后,会出现类似流感的症状,持续发热、咳嗽、呼吸不畅、虚弱无力,继而肺部功能退化,出现缺氧状况,严重时会休克甚至死亡。

消化系统紊乱。感染病毒后,出现呕吐、腹泻、血便等症状。

神经系统疾病。引发类似脑膜炎的症状,持续性头痛、抽搐和呕吐。

以上病征通常单独显现,有时也会并发,尤以神经系统和呼吸系统受损最为严重。

河马在没有患上炭疽病时也会吃肉

河马是杂食性动物,通常给我们的感觉是它们温顺呆萌,其实它们的攻击性一点也不差。在食物充足时,它们多以岸边的青草、芦苇等绿色植物为食,基本不吃水中的植物,所以动物园在喂它们时,一般都是以青菜、胡萝卜、新鲜牧草等。

但河马在食物短缺时,也会吃肉,特别是对飘落在河水之中的动物尸体情有独钟,比如鹿类、鱼类、羚羊类等,甚至同类的尸体也不放过。食物缺乏不能饿死,偶尔来点肉类,补充点蛋白质和营养也是没有办法。



总结一下

河马吃肉是因为它是杂食性动物,与感不感染炭疽菌没有必然联系。只不过感染了炭疽菌的河马,外表呈现浮肿、发黑、大面积结痂等特征,正好赶上食物短缺吃了腐尸,觉得它们比较恐怖好像丧尸而已。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