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最早的假髮出自哪裡?

中國歷史上最早的關於假髮的記載出自《春秋》,和西方相似的是,假髮最初也是屬於特權階級的。在《詩經國風》裡有一首名為《君子偕老》的詩歌,內容是諷刺衛宣公夫人宣姜奢華的做派,用反覆讚美她華麗服飾的方式來反襯她的品行不端,其中有一句:"鬒髮如雲,不屑髢(dí)也。"意思是宣姜的秀髮如雲一般濃黑又稠密,根本用不著假髮來裝點。可見在衛宣公所在的春秋時代,假髮已經有它的專有名詞了。然而,秉承"身體髮膚,受之父母"原則的古人,該怎樣用人發為原材料製作假髮呢?就和古羅馬的貧民會為了生存變賣長髮一樣,特權階級向來可以用花錢的方式完成一切。《世說新語》記載了這樣一個故事:晉代有一對母子,家境貧寒,但兒子陶侃年少時心懷大志,一次,在朝為官的同鄉人範逵到陶侃家投宿,正值冬日,陶侃家卻家徒四壁,沒辦法招待範逵數量眾多的隨從,於是陶侃的母親湛氏便把自己曳地的長髮剪下來,做成兩副假髮,換了幾石米;把屋裡的柱子劈下一半當柴燒,這才招待了範逵這一群人。

中國最早的假髮出自哪裡?

得到招待的範逵便感嘆道:"這樣的母親才能生出陶侃這樣出色的兒子!"於是他向各方傳播陶侃母子的名聲,後來陶侃也被舉薦為孝廉,成為晉代著名大將。但假髮的巔峰時期還要數唐代。記錄朝鮮半島歷史的《三國史記·新羅本紀》中,關於新羅向唐皇朝進貢頭髮的記載有四次,單單開元十八年和開元三十三年這兩次,新羅進貢的頭髮總量就達180兩之多。可見唐朝人對於假髮的需求量之大,從犯人頭上取發還不夠,甚至不得不進口頭髮。

而到了清代,西洋文化傳入中國,假髮時尚自然也流入大清,除了戴過假髮的雍正之外,慈禧太后卻是在年過四十,禿了個滿頭之後,靠一頂製作精良的假髮保持儀容。根據故宮博物院圖書館向斯的說法,慈禧從很早以前就開始脫髮,於是她就在年輕貌美女子中,選擇頭髮特別好的剪下來,然後把假髮和真發編在一起,做成各種各樣的髮型。慈禧的假髮分為兩部分。主體部分是頭頂的假髮,它用一種紅色的膠泥粘在頭皮上;第二部分是兩鬢的假髮,此處假髮用的是發片。這是她一生的秘密,直到她葬入墳墓,依然戴的是假髮套。這也就是為什麼慈禧被人從棺材中挖出來時,仍是一頭黑髮的原因。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