感冒发烧、肺炎发烧、脑膜炎发烧、川崎病发烧、白血病发烧初起怎么判别?

用户7633669345789


这个问题实在是太难回答了,估计没有人敢问津!

我在这里回答,也不是告诉你怎么逐一去鉴别,用文字也鉴别不了。

先说一个故事:我在北京“中日友好医院”进修消化科,在同宿舍一进修皮肤科的医生分享了一个案例:一个多年罹患皮肤病的病人,全国各地到处就诊,上海、广州,北京等大城市的“知名专家”看了无数,都不知道是什么皮肤病,当然也治不好。来中日就诊,给收住院治疗,也都不认识,恰巧有一日本老专家来访,据说有快90岁了。看过一眼就说:“啊,这是***病”。我也不记得到底是什么病了,是一种罕见皮肤病。医院的这些专家和医生们赶紧去查书,都吃惊地叫到:啊,多么典型啊!和书上写的几乎一模一样。为什么会这样呢?

我反复读李时珍的《本草纲目》,就是想认识更多的中草药,尽管我已经从小就熟识上百种中草药。读后觉得,对于那些不认识的,摆在眼前还是不认识,把书中的内容背过了,到野地里去找,还是不认识。李时珍的文采非常高,描述非常准确到位,文字流畅且朗朗上口。仍然不认识。后来买彩色图谱,看了以后对于认识的一看就认识,对于不认识的还是不认识,因为图谱只是一个瞬间,而认知某种药物需要一个连续的动态的过程,从其一出土到长大的过程经常可以看到才行,否则就不敢确定,尤其当非常多的相似的药物放在一起时。

看到某物,用语言描述下来,每个人的认知和文学水平不同,写出来的内容肯定不同。反过来,即使内容描述非常到位,反过去按图索骥可不一定找到所描写的。

看病也是如此!!

对于疾病(病症)的鉴别,用文字很难描述清楚,这也是为什么医学必须要由老师带的理由。假如你去琳琅满目的水果超市去,回来后让你描绘各个水果的样子时,肯定和实际的相差甚远。这也是我反复强调的语言、文字的笨拙性,没有共同的认知,很难读懂其中的文字。也是因此,有人说我写的文章:狗屁不通。而有的人读后就马上“点赞”加“关注”。

回到正题:学生们上学期间学习课本非常乏味,没有兴趣,看了就容易困,因为即使看了,背了,还是不会!

再举一个例子,对于我来说,刚出土的下面列举的幼苗,我一眼就能分辨出来,但是写不出来。对于不认识的,即使开花结果了,还不认识呢!

比如:南瓜、冬瓜、葵花、扁豆、豌豆、葫芦、茄子、西红柿、梨树、桃树、核桃树、杏树、苹果树、栗树、枣树等等,都可以一眼看出。让我写出来,我想连我自己都分辨不出来了。在出土后至结果的任何阶段都准确无误地认知,对于果树,即使冬季没有叶子也仍然认识!

看这是什么幼苗?

病症也是如此:人们都会认为:(我)有病了,一说怎么不好受,或啥样的表现,(你)医生就应该知道是什么病症,知道怎么治疗,预后如何等,其实根本不是那么回事。医生们为了那份虚荣和那份尊严,很少有人直接承认:这我不会,这我不认识!而是都会给你一个“答案”,多数都根本不是那么一回事,尤其是中医(的辨证),最典型的例子就是:感冒!不管事啥统统往感冒上赖!文字很难准确表述客观事实的。

网上或专家们,都已经习惯这样:你一说啥症状,就告诉你是啥病,用啥方法治疗。或稍微聪明一些的,告诉你还几个病,即几种可能性,好多种治疗方法,自己选去吧。我说:不知道原因的治疗就是瞎治!

思考整理了多年,终于有了比较客观正确的书写方法,就是任何症状都是:似是而非的。以咳嗽为例写了一篇长文:咳嗽之似是而非----此咳嗽似彼咳嗽,此咳嗽非彼咳嗽也。在我的头条号里有。见如下引起咳嗽的原因示意简图

同样,你列举的都以发烧为共同点,其实就属于:发烧之似是而非----此发烧似彼发烧,此发烧非彼发烧也。都是40度,但是因为烧的40度的原因不一样。好比烧水,用柴、煤、油、电、磁、光等都可以达到让水沸腾的目标,但是原因并不一样。找发烧的原因的方法和咳嗽的类似,见上图。

假设有“感冒”这样一种病(其实它是一大群病症的组合体,所以我头条号里有文章:废弃感冒用伤微,把感冒一词扔进历史的垃圾堆!), 也只有等病症结束了,回过头去看,你才可能知道:啊,当初那就是一个“感冒”引起的发烧。对当时来说,就是谜,谜底没有揭开之前,谁也不知道到底是怎么回事!很多病人来就诊,这样说(他们唯恐怕别说他们笨、无知):大夫,我感冒了,给我输点儿液(开点儿药)!我问:你怎么知道你感冒了?很多人会理直气壮地说:病在我自己身上我还不知道?当我又问:那你告诉我,是什么细菌(病毒)引起的啊?善良的人会说:我也不知道。不善良的人会说:我又不是大夫,我怎么知道?!我知道还找你们干啥?!听!这都是啥逻辑!所以有很多人骂医生,抹黑医生说:就是一个普通感冒,又让我查这又查那,让我花了多少多少钱;或说:我就是感冒,让我花了那么多钱还没治好!方舟子又胡说:病人就是普通感冒,医生给查血常规就是在坑病人!既然知道是普通感冒,多喝些水,养几天不就好了吗,去医院干啥?或者自己去药店买些感冒药吃不就得了吗?花钱看医生干啥?一派胡言!

所以我头条号里有文章:废弃所有的感冒药,所有的感冒药组方都不合理!

号称“科学”的西医,对非常多的病症的治疗都处于“瞎治”阶段。100年后,看现在的治疗方案,很多都成为笑料,如同现在看100年前的治疗方案一样!

说“肺炎发烧”也不正确,因为肺炎分为感染性的和非感染性的,非感染性的很少会发烧,而感染性的几乎都会伴随着发烧。白血病本身不发烧,因为患此病症后,抵抗力差,极其容易被微生物入侵,从而合并感染而发烧。罹患川崎病和脑膜炎时,发烧是其中的一个症状而已。

这些病症的初期,也可以说所有的伴随发烧的病症的初期,表现都没有到典型阶段,要想直接就判断出原因来,是非常难的一件事,等表现典型了,对于不认识的仍然不认识,而对于谁也不认识的比如SARS在没有被明确之时,谁也不认识!只好以“非典----非典型肺炎”来代替。

所以我总结出来了一句话:最好自己别有病,有病了不要赖别人(医生)不认识,不会治疗,尤其是得了疑难病症,只有赖自己的命运不好!!

记住,只要你一说啥症状,对方(或医生)马上告诉你是啥“病”,几乎都是在瞎说!给你治疗方案的话,更是瞎治!现在全国药店的售药员们都有这个能力和胆量这样做!

因此,教科书必须改写

因为教科书的改写,很多诊断名词都会被废弃,出来很多新名词。

因为教科书的改写,药物说明书毫无例外的都要被改写。

人们的对病症的认知方式和内涵也会跟着变动,对生死的理念也会改变。

因为教科书的改写,医学教育模式也要改

因为教科书的改写,国家的关于医学的、医院的、医药的等法律法规也要改

因为教科书的改写,字典里的很多内容也要改(我已经陆续给编委会提出100多条修改意见了)

因为教科书的改写,误诊的名词也将退出历史的舞台,用“层级诊断”代替目前的正确确诊和最后诊断!

没有最后确诊,举一个例子来说明:比如给一个病人查出来是被SARS病毒感染了,应该叫确诊了么?你觉得应该,我觉得不应该,因为你能知道此人体内一共有多少个SARS病毒吗?它们都是第多少代呢?共有多少代呢?有多少是变异的呢?变异到啥程度,变异成什么样了?对哪种药物耐药了,对哪种药物敏感了?等等问题,一无所知!

不同级别的医院对同一病症的诊断层次要求不同!比如基层只能诊断为肺炎,二级可以诊断为肺感染,三甲可以诊断为:***菌感染,或***病毒感染,或衣原体感染,等。顶尖级和科学院可以诊断为:新发现的***感染!


揭秘白发第一人


早期判别不了的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