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历史上的五大“贤宦”,要么对国家有功,要么影响世界

宦官也就是太监,是古代中国一类特殊的人群,其身体上的缺陷往往使他们心理上存在或多或少的问题,历史上秦朝的赵高、明代的王振都是祸国殃民的小人,使得我们一直戴着有色眼镜看待这一古代职业群体。然而,凡事总有例外,总是有那么一小撮人,虽然身残但是志坚,反而借助宦官这一平台干出了一番轰轰烈烈的大事,有的甚至极大地推动了人类文明进程。

1.司马迁

严格来说,司马迁并不是有意要做太监的,而是因为当他在做太史令时为投降匈奴的李陵辩护被汉武帝处以“宫刑”。司马迁十岁入京拜师学习,二十岁开始外出游历,三十八岁做太史令博览宫廷史料藏书。“读万卷书,行万里路”,正是因为司马迁这段宝贵而富有的人生经历,使他能坦然面对身体上和心灵上的双重折磨,铸成了被后世称为“史家之绝唱,无韵之离骚”的《史记》。

2.蔡伦

蔡伦作为中国古代四大发明造纸术的发明者,彻底改变了中国和世界的文明传播速度,极大地推动了人类历史进程。美国人麦克·哈特曾在《影响人类历史进程100名人排行榜》中将蔡伦排到第七位,远在哥伦布、达尔文、爱因斯坦等人之前;《时代周刊》在评选和公布人类“有史以来最佳发明家”时,也将蔡伦评选入内。

3.高力士

高力士先是受到武则天的赏识,神龙政变时高力士投靠了李隆基,帮助李隆基除掉了韦后和太平公主,是对李隆基最忠心的宦官。高力士身居高位却不弄权,对李隆基忠心耿耿,至于奸臣当道,主要还是李隆基自己的选择。 高力士被贬后仍然心系唐玄宗,当他听到玄宗驾崩的消息后,恸哭绝食七日而亡,后被称为“千古贤宦第一人”。

4.郑和

明朝初年,明军进入云南,10岁的郑和被蓝玉带回南京做了太监。后来跟随燕王朱棣参与了靖难之役,郑和能征善战,深受朱棣的信赖。在朱棣的授意下,郑和七下西洋,宣大明国威于海外,完成了中国航海史上的壮举,积极发展国际贸易,传播中华文明。

5.冯保

冯保是明朝万历时期“贤宦”,万历首辅张居正的政治盟友。单从人品上来说冯保并不算一个好人,只是因为他的政治盟友是张居正,有力地支持了张居正的改革,张居正改革十年推行政策的实施,冯保有很大的一部分功劳,一定程度促进了明代经济的发展。除此之外,冯保自身文化修养很高,明史称他“颇具儒家风度”,对于一个宦官来说很不容易了。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