吾可讀《史記》第四,周本紀

吾可讀《史記》第四,周本紀

總結置於前:

周朝(前1046年—前256年),傳國君30代37王(周武王至周赧王),享國791年。分為“西周”(前1046-前771年)與“東周”(前770年-前256年)兩個時期。西周由周武王姬發創建,定都鎬京(宗周);周成王五年,營建都城洛邑(成周,今河南洛陽);公元前770年,平王東遷,定都雒邑(成周),此後周朝的這段時期稱為東周。看完了《史記·周本紀第四》,感覺用了很長時間,而且要查閱和記錄的內容確實不少。畢竟東西二週內發生了太多的歷史事件而且較之夏商的非信史,周代的歷史明顯記錄的比較詳細了。從周開始,拉開了中國這片土地的宏大歷史畫卷。看到周衰之軌跡,從天下共主的天子位逐漸淪為小國的地位,後來被諸侯列強利用、玩弄、嘲諷,而各遊說之士也只能解一時的燃眉之急,沒有什麼宏大的戰略和清晰的政治路線能幫助周復興,遊說之士終究不是政治家, 這時候就看出所謂的政治家不是浪得虛名,真的得在歷史的關鍵時刻有謀略有行動有成果才行!

相較殷商的兄終弟及,周朝基本上是父死子繼。這說明周朝的社會經濟已經有了很大的發展,社會系統已經相當複雜,因此需要“嫡長子繼承製”來規範王位的傳檄,商朝更像是個小邦小國,王死了就近找個弟弟繼位。因為周朝生產力的發展與繁榮作為經濟基礎,所有上層建築才有了“禮”的需求和社會實踐。社會系統的日趨複雜,需要更多的規則和標準來約束系統的平衡。

吾可讀《史記》第四,周本紀

正文置於後:

周的祖先是棄,曾經做過棄兒,因此起名叫“棄”。據傳說他的母親姜原是帝嚳的元妃(殷商祖先契的母親簡狄傳說是帝嚳的次妃)。棄從小就喜歡種植莊稼,把稼穡之事當作童年的遊戲,長大之後種的種類就更多了,而且會因地制宜,很多人都向他學習。帝堯知道了之後封他為農師。帝舜時更是把全國的農業讓他分管,賜號后稷,別姓姬。看來周朝的祖先是中國農業的祖師爺,所以周朝時華夏開始進入農業社會。

后稷 - 子不窋(kū) - 子鞠 - 子公劉 - 子慶節 - 子皇僕 - 子差弗 - 子毀隃(yú) - 子公非 - 子高圉(yǔ) - 子亞圉 - 子公叔祖類 - 子古公亶父(姓姬,名亶,dǎn,周文王的爺爺) - 子季歷 - 子昌(周文王) - 子發(周武王) - 子誦(周成王) - 子釗(周康王) - 子瑕(周昭王) - 子滿(周穆王) - 子繄(yī)扈(也作伊扈,周恭王,也可以寫周共王) - 子囏(jiān,“艱”的異體字,周懿王) - 周恭王弟闢方(周孝王) - 周懿王子燮(xiè,周夷王) - 子胡(周厲王) - 子靜或靖(周宣王) - 子宮湦(shēng,也作宮生,周幽王) - 子宜臼(周平王),平王東遷至洛邑,史稱東周 - 孫林(周桓王,周平王的孫子) - 子佗(周莊王) - 子胡齊(周釐王,lí) - 子閬(láng,周惠王) - 子鄭(周襄王) - 子壬臣(周頃王) - 子班(周匡王) - 弟瑜(周定王) - 子夷(周簡王) - 子洩心(周靈王) - 子貴(周景王) - 長子猛(周悼王) - 弟丐(周敬王) - 子仁(周元王) - 子介(周貞定王) - 子去疾(周哀王) - 弟叔(周思王) - 弟嵬(wéi,週考王) - 子午(周威烈王) - 子驕(周安王) - 子喜(周烈王) - 弟扁(周顯王) - 子定(周慎靚 jìng 王) - 子延(周赧王)

從后稷到古公亶父,共13代,因此古公亶父是后稷的第12世孫。傳說古公亶父復興了后稷和公劉的農業輝煌,百姓群眾都擁護。但是戎狄來犯,要東西就給了,後來又侵犯,眾人請戰,古公亶父認為沒必要為這個去犧牲眾人,因此獨自離開去了岐山,百姓歸附,追隨著到了西岐。古公亶父是周朝歷史上很重要的一位人物。在岐山,古公亶父作五官有司,根據《禮記》記載,分別是:天子之五官曰司徒、司馬、司空、司士、司寇。鄭玄認為,這個制度殷商時期就有。

周文王有幾位輔佐他的名臣:太顛、閎夭、散宜生、鬻子、辛甲大夫。“西伯陰行善……,耕者皆讓畔”,這裡有個典故,就是西伯姬昌默默的行善事,讓畔就是指的種田的雙方在邊界處互相給對方多讓田地。

據說周武王駢齒,是一種整齊的齙牙,自古認為是聖人之象。武王孟津觀兵,第一次聚在一起沒有發動戰爭,武王認為時機不成熟。諸侯不期而會盟津者八百諸侯,諸侯皆曰:“紂可伐矣。”武王曰:“女未知天命,未可也。”乃還師歸。周武王第一次盟津觀兵,先祭祀的畢星。畢是二十八星宿之一,屬於西方白虎七宿之一,也叫畢宿,又叫“罕車”,就是獵車的意思,相當於邊境的軍隊,因此《史記索隱》中註解到:畢星主兵,故師出而祭畢星也。

吾可讀《史記》第四,周本紀

《史記·周本紀第四》中,武王敗走商紂王回去自焚之後,追擊到了商國,商國百姓在郊外等候,拜武王,武王答拜。但是《史記索隱》註解認為:武王雖以臣伐君,頗有慚德,(但是)不應答商人之拜,太史公失辭耳。尋上文,諸侯畢拜賀武王,武王尚且報揖,無容遂下拜商人。慚德,是指因為言行有缺失而內心慚愧。頗有慚德,簡單地說就是自己心裡挺有數的。

周武王功成後,封神農之後於焦、封皇帝之後於祝、封帝堯之後於薊、封帝舜之後於陳、封大禹之後於杞。封師尚父姜子牙於營丘,曰齊。封弟周公旦於曲阜,曰魯。封召公奭(shì)於燕、封弟叔鮮于管、封弟叔度於蔡。

成王剛繼位,年幼,周公攝政當國,管、蔡二叔懷疑周公有不臣之心,聯合武庚作亂,武庚是商紂之子,《史記·周本紀第四》中稱其為祿父,周武王封的,封地在殷,管理當地的商朝遺民。結果周公代替成王鎮壓,殺了武庚和管叔,流放了蔡叔。然後讓微子啟(紂王的大哥)代替武庚管理商朝遺民,這就是歷史上的宋國。《史記·周本紀第四》中稱微子啟為微子開,是為了避漢景帝劉啟的諱,以開代啟。

周朝有二週,鎬京是宗周,這是周朝的龍脈之地、祖籍老家。洛(雒)邑是成周,這是管蔡之亂之後保衛周朝政權的屏障,因此叫成周,成了。

周穆王後是子姬繄(yī)扈(也作伊扈)繼位,這就是歷史上的周恭王,但是《史記·周本紀第四》中寫作周共王,看來又是為了避諱。果然,漢惠帝與宮女生了個兒子叫劉恭(前192年 - 前184年),曾被立為太子。

周厲王時期,重用榮夷公,這個人是榮國第六任國君,史書稱其“好專利”。芮良夫勸諫,他是芮國國君。這就有了《國語·周語上·第四節》的《芮良夫論榮夷公專利》周厲王時期還有幾個成語,比如道路以目、防民之口甚於防水(史記原文如此,國語上是防民之口甚於防川,也沒有查到漢朝有名川的皇帝)。這時候勸諫的是召公(召康公之後,穆公虎也,一般稱召穆公)。因為周厲王重用榮夷公,好專利,把全國的資源收為己有,不允許百姓進入開採或採摘,導致人人怨恨,引起暴亂,史稱“國人暴動”,周厲王逃到了彘,因此國人暴動也稱為“厲王奔彘”或“彘之亂”。而且國人聽說周厲王的太子靜藏在召穆公家裡,所以圍攻要求交出來,結果召穆公“以其子代王太子”。後來的14年,周公和召公共和執政,史稱“周召共和(公元前841年)”,共和第14年,周厲王死於彘,周召二公共同立太子靜為王,就是歷史上的周宣王。

但《汲冢紀年》裡不是這樣寫的,而是說“共伯和幹位……”,一般奉史記為正史,具體如何需要考據。

周宣王不行“籍田之禮”:籍田,也叫藉田。古代天子、諸侯徵用民力耕種的田。相傳天子籍田千畝,諸侯百畝。每逢春耕前,由天子、諸侯執耒耜在籍田上三推或一撥,稱為“籍禮”,以示對農業的重視。亦指天子示範性的耕作。

周平王時,還有個周攜王(姬餘臣),周幽王死後,申侯、曾侯與許文公擁立原太子宜臼即位,是為周平王,與此同時,虢公翰也在攜地擁立王子餘臣(或餘)為王,稱攜王。周王室出現了“二王並立”的局面。

周釐王3年,齊桓公始霸。

周惠王10年,賜齊桓公為伯。

周敬王41年,孔子卒(公元前479年)。

根據《史記·周本紀第四》,出現了兩個“周定王”,一個姬瑜,一個姬介,其實姬介是周貞定王。貞定王16年,三晉滅智伯,也就是公元前453年。其實前人讀史記也有疑慮,怎麼會有兩個定王?後來皇甫謐只能彌合錯誤,將姬介成為周貞定王,即保留了周貞王和周定王兩個稱呼用字。

簡單說,公元前453年,三晉滅智伯,公元前403年,趙魏韓得封侯。這一年也是威烈王二十三年,是《資治通鑑》開始的時間。

週考王之時,封其弟揭於河南,以延續周公的官職,是為西周桓公。這是周朝最後一次分封,周朝土地分封完畢,周天子也寄居在此國。西周惠公封少子班於鞏以奉王,號東周惠公,東周國始立。至周赧王時,東西周各自為政,赧王把國都遷到西周國。這就是歷史上的東西周分治。這個東西周不是劃分歷史朝代的東西周。

周赧王去世7年後,秦莊襄王滅掉了東西周,公元前249年。

——————

關於“三監”:

武王封紂王之子武庚於商都,並將商的王畿(wáng jī)分為衛 、鄘(yōng )、邶 (bèi )三個封區 , 分別由武王弟管叔(東衛管叔鮮)、蔡叔(南鄘蔡叔度)、霍叔(北邶霍叔處)去統治,以監視武庚,稱為三監。

管叔:就是“封弟叔鮮于管”的那位武王同父同母的弟弟,本名姬鮮,史稱管叔鮮。武王死後,成王年幼,周公攝政,他與蔡叔、武庚聯合東夷發動叛亂,在周公平定叛亂後被殺,管國被滅。《逸周書·大匡解》及相關史料中關於管叔的史料說明管叔是兼王官與地方諸侯雙重身份,受周王之命握有控制東方大權,相當於方伯的重要諸侯。管叔作為“三監”之首,實際上是周初第一位被授予方伯地位的重要諸侯。

蔡叔:就是“封弟叔度於蔡”中武王的另一個弟弟,本名姬度,史稱蔡叔度,是周文王的第五子、周武王的同母弟。管蔡之亂時,他與其兄管叔鮮挾武庚叛亂,被周公旦平定,被放逐。後其子姬胡又被封於蔡,為蔡國和蔡姓的始祖。

霍叔:周代霍國的始祖,也是霍姓的始祖。姓姬,名處,史稱霍叔處。武王的同胞兄弟、周文王第八個兒子。由於受管叔鮮和蔡叔度勾結武庚叛亂之牽連,霍叔處被降為庶人。不過霍國並沒有破滅,而由霍叔處的兒子繼任霍國國君。


吾可讀《史記》第四,周本紀

管蔡之亂後,三監取消。衛 、鄘、邶 三個封區合併到衛國,有衛康叔管理,也叫康叔封,這就是衛國的始祖。


關於“二十八星宿”:

二十八星宿是中國古代天文學家為觀測日、月、五星運行而劃分的二十八個星區。用來說明日、月、五星運行所到的位置。具體如下:

  • 東方青龍七宿:角、亢、氐(dī)、房、心、尾、箕(jī);
  • 北方玄武七宿:鬥(dǒu)、牛、女、虛、危、室、壁;
  • 西方白虎七宿:奎、婁(lóu)、胃、昴(mǎo)、畢、觜(zī)、參(shēn);
  • 南方朱雀七宿:井、鬼、柳、星、張、翼、軫(zhěn)。
吾可讀《史記》第四,周本紀

二十八宿的體系目前文獻所知可以追溯到商周初期,在春秋戰國時期已經完備了。有關二十八宿及四象的記載,最早見於戰國初。以文物考查的話,隨縣出土的戰國時期曾侯乙墓漆箱,上面首次記錄了完整的二十八宿的名稱。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