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代诗(词)人的笔下充满了“愁”与“穷”,你怎么看这个问题?

飞翔的春燕


关于您的问题:“古代诗(词)人的笔下充满了“愁”与“穷”,你怎么看这个问题?”小暖的回答如下:

古代诗(词)人笔下的“愁”大多数是怀才不遇、报国无门的思绪,而他们的“穷”是真的穷。接下来我就以一首诗分析“愁”和“穷”。

苦守茅屋战秋风

一首诗将“愁”和“穷”同时汇聚在了一起,这首诗大家也都熟悉,那就是《茅屋为秋风所破歌》。我们都知道,“诗圣”杜甫有着穷苦凄凉的晚年生活,但是他却有着兼济天下的胸怀和抱负。

非现实的幻想建立在他许身社稷,饥溺为怀的思想基础上,和杜甫现在的境况形成鲜明的对比,引起了读者心灵上的共鸣。

在诗词当中,并不是每一个诗人都会写“穷”的境况,而“愁”则多一点,愁在哪里呢?有的是思乡的愁,有的是怀才不遇的愁,还有的是佳人无期的愁,这种心理上的不愉悦都可以用愁来表示。

当然也会有人提及“穷文富武”的说法,这种说法很有道理,但是存在局限性,为什么这么说呢?因为看书识字是需要花钱的,起初的时候有一定条件才可以看书,而相对而言,练武是不是更加节省一点呢?

但这种说法是抽象性的,寓意着文人在穷苦的环境下,更加真切的感受到现实,从而写出优秀的作品。

“八月秋高风怒号,卷我无上三重茅。”这位老诗人在开篇就描述了当时的环境,既写出自己无奈的“愁”也写出了自己的“穷”。

现实和想象做对比

“南村群童欺我老无力,忍能对面为盗贼。公然抱茅入竹去,唇焦口燥呼不得。”

原本就穷成这样了,还被一群小孩子抢了飘走的茅草,这能不生气?盖房顶的东西被他们抱走了,晚上下雨了怎么办?

可是这些孩子是真的欺负杜甫年老么?并不是,因为他们也是被生活所迫。于是杜甫对于“穷”的联想便开始了。他们一定也是没有办法才会出来拾茅草,天下还有多少这样的人?然后就开始他的“愁”。

一种极端无奈的感情在读者心中蕴散,也为结尾的千万广厦埋下伏笔。

在诗词当中,我们从小就学习借物喻人,很多诗词家借助外界的环境描述出社会的现实,当然这跟当时的时代背景有一定关系,他们不敢直说,所以只能悄悄的隐喻出来。

在这个过程中,想象会和现实做对比,形成一种强烈的讽刺和对比的感觉,引发共鸣。

穷苦难以掩饰不得兼济天下的“愁”

“呜呼!何时眼前突兀见此屋,吾庐独破受冻死亦足!”

情意真切加以朴素的文字让这首诗成为了传奇之作,杜甫一生的命运人们都很熟悉,他不光穷苦,还很难。这跟他所处的社会背景有关系,但更多的是宽广的胸怀和不得志造就的“愁”。

而这种“愁”,在古时经常发生。

“仰天大笑出门去,我辈岂是蓬蒿人。”李白兴高采烈的进京,可最终“大道如青天,我独不得出。”

相对于“穷”,大多数诗人还是怕“愁”。

以上就是小暖对古代诗词人“愁”和“穷”的看法,希望可以帮助到您。


青稞日暖


中国自古就有“穷文富武”的说法。古代的诗人们是真正意义上的文人,无论顺境逆境、无论入仕或者遭贬,他们总是心有所忧,心有所念。念天下苍生,念江山社稷,真是“进亦忧退亦忧”。

君不闻陶渊明“不为五斗米折腰”,君不闻杜甫“安得广厦千万间,大庇天下寒士俱欢颜”洞庭湖“岳阳楼”范仲淹振臂一呼“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黄州江边,苏轼的“大江东去”更是令人荡气迴肠,感慨无限!

诗人的心是一颗善良的心。这个世界可以风云变幻,但永远不能或缺的就是善良。如果面对着“朱门酒肉臭,路有冻死骨”还是依然歌舞升平,这样的人除了冷血,还能算什么?

借着今天答题的机会,我想大声疾呼,那些平日拿着国家奉禄的各种各样的明星大家们,面对眼前全民抗击“新冠病毒”的紧要关头,你们在忧什么?你们的创作激情哪里去了?

水深火热中的武汉,我只看见了科学家的身影,累到躺下的文艺圈里的名人,我只为韩红感动落泪!就在刚才,我听到了她为医护人员创作的歌曲《白衣天使》我陪她流泪,我因她感动!

文艺家们请你们为武汉加油,为中国加油!


栖哈丶


这是正常的,只要是人间有的,就得允许人家写呀。更何况那时候还没有各种真理去指导写诗填词(有一些奉旨之作,正能量很足,李白都写过),所以作品常有负能量,要理解。

日子苦的文人,作品里穷气多一些,哀怨也多。日子好过的文人,作品里穷气较少,但是哀愁也不少。因为吃不饱,愁,吃饱了,还愁,是人之常情。就好比,我锦衣玉食,但是找不到合适的媳妇,我很不开心。怎么,不允许吗?

宋朝时,经济文化环境比较好,尤其小市民,日子富,文人们吃饱喝足逛逛妓院,给妓女写歌词,何等的高雅。拿今天眼光看,是负能量,资产阶级自由化的风气,要批判。但是他们那时候不懂,就是吃喝玩乐,写诗填词唱小曲,开开心心。即使南宋时,蒙古兵厉害吧,横扫欧洲,但是打一个小小南宋,费了老大的劲,还不是因为小百姓日子好过,明里暗里的抵抗吗?要是只靠着朝廷,早完蛋了。

那时候据说有文字狱,但普遍来说,不严重,因言获罪死的人少,写愁写穷,更死不了人。但是到了明朝清朝,这文字狱可就严重了,不小心愁的不对,或者穷的过分,影响了清朝圣主的形象,恐怕就得丢脑袋。别说跨省,发配边疆,就是杀九族,也是皇恩浩荡。

现在人学习写古诗,就是消遣,挺好的。同样写穷,可以写万恶旧社会吃不饱,人比黄花瘦。对比起来,现在五千年未有之盛世,每天都是花市灯如昼,哪有什么人比黄花瘦!一不小心,满满的正能量!


平生未有名


在古诗词中确实含大量的“愁”字和“穷”字。包含愁字的如“借酒消愁愁更愁”,“与尔同销万古愁” ,“此情无计可消愁”,“少年不识愁滋味,为赋新词强说愁”等无数诗句 。含穷字的如“吾独穷困乎此时也”,“时穷乃节见,“穷愁千万端““欲穷千里目”等众多诗句。可以说,这是一种极其普遍的文学现象。窃以为,此现象原因如下:

一是和诗词这种文学载体有关。古人云,文以载道,诗以言志。相比古时文章多用来陈述事实辩理释道而言,文字凝炼的诗词更侧重于直接表达情感,表达作者的抱负志向,喜怒哀乐。忧愁是所有人的一种常态情感。因而,在诗词中就会存在大量的“愁”字。

其二,诗词作者多是文人雅士,他们大都聪慧敏感,饱读诗书,抱负远大,心怀天下。他们较常人更具忧患意识。风声雨声读书声,声声入耳;家事国事天下事,事事关心。他们人生不满百,常怀千岁忧,他们“位卑不敢忘国忧”。“烟波江上使人愁”的乡愁,“却将万字平戎策,换作东家种树书 ”的壮志难酬,“我寄愁心与明月”友情,“才下眉头却上心头”的情愁,甚至“”肠断未忍扫,眼穿仍欲穿”,落花也能引起他们的忧愁。进亦忧,退亦忧。忧愁伴随绝大多数诗人的一生。因此,愁字必然大量出现在他们的诗词作品中。

其三,穷字古义相当丰富。首先指困顿不得志而言。文人雅士多具风骨气节,“安能折腰摧眉事权贵,使我不得开心颜”,他们不会轻易匍匐于权势财富之下,因而大多数人也就远离了权利和财富,命运多舛,人生困顿。如“固将愁苦而终穷”,“穷且益坚,不坠青云之志”,“时穷乃节见”等诗句。再有穷字古义还有穷尽、探究,完结等其他丰富含义。这些意思在如“欲穷千里目,更上一层楼”,“接天莲叶无穷碧”,“人生代代无穷已”,“行到水穷处,坐看云起时”等很多诗句中得以体现。当然,贫穷的意思也有,这样的诗句如“贫穷老瘦家卖屐”,“枉是儒冠遇太平,穷人那许共功名”等。因此穷字丰富的古义是它在诗词中得以大量应用的原因。

以上是个人对古诗词中多“愁”字与“穷”字的看法,欢迎讨论指正。




庞煌久


诗词爱好者都知道,中国古典诗词的表现形式,不外乎以下三种:

  • 颂歌
  • 呐喊(一般指愤懑性质)
  • 愁怨

从现在的角度看,“愁”与“穷”相连,密不可分。而在古代诗词人的笔下,却未必如此。

所以严格地来讲,题主的问题分为两部分来回答较为合适。

中国古代文人与生俱来的一种品质:忧患意识。

政权反复易手,朝代更迭频繁。老百姓在苦难生活里萌生的意识,必定是忧患意识。即便生逢太平盛世,诗人于鼓瑟吹笙的欢乐声中,依然不乏忧伤的声音。

孔子说:

诗可以怨”。由此开始,“愁怨”,成为中国古代诗词最基本的腔调。

春天有春愁:世事茫茫难自料,愁春黯黯难成眠(韦应物);冬天有冬愁:三年闷闷在余杭,曾与梅花醉几场(白居易)。

见月愁:明月不谙离恨苦,斜光到晓穿朱户(晏殊);见花愁:泪眼问花花不语,乱红飞过秋千去(欧阳修)。

仕途多舛愁:平子诗中,廋生赋里,满目江山无限愁(陈人杰);当了宰相也愁:一场愁梦醒时,斜阳却照深深院(晏殊)。

凡此种种,正应了范仲淹那句话:“是进亦忧退亦忧,然则何时而乐也?”

古代文人真的有这么多愁吗?也不见得。韩愈在他的《荆谭唱和诗序》中这样说道:

夫和平之音淡薄,而愁思之声要眇。欢愉之辞难工,而穷苦之言易好也。”

这段话的大概意思是说,喜剧充其量不过是个笑话,而悲剧往往能抵达心灵深处。

有“穷苦”经历的还好说,没有这种经历的怎么办?“诗人多事惹闲愁,闭门自造愁如许”(范成大),不得已只好“为文而造情也”(刘勰)。

上面主要回答了古代诗词中多“愁”的问题,但历朝历代,穷困潦倒的诗人不计其数,因穷发愁,因穷而哭的诗作也是层出不穷。

孟效的《移居诗》写道:借车载家具,家具少于车。由此诗可以想见,他家徒四壁,贫瘠清苦的生活状态。

贾岛也有首自况诗写道:鬓边虽有丝,不堪织寒衣。穷愁凄凉的形象,怎能不让人徒生悲悯之情。

当然,名气最大、境界最高的哭穷诗,非杜甫的那首《茅屋为秋风所破歌》莫属。孟贾之流,为个人哭穷,当时的杜甫虽然也穷得栖身茅屋,但他在茅屋被风刮倒之后,由己及人,进而为天下穷人疾呼:

安得广厦千万间,大庇天下寒士俱欢颜,风雨不动安如山。呜呼!何时眼前突兀见此屋,吾庐独破受冻死亦足!

由此诗不难看出,杜甫的气度之大,境界之高,真真切切是无愧于他“诗圣”名号的。


今月何又是


一、首先,古代生产力低下,物质供应不足。

古时候,由于科技的落后,生产力相对低下,物质生产是求大于供,占人口绝大多数的广大民众(包括一部分诗词人)处于人类社会食物链的底端,经常受物质不足之苦。比如:缺食少穿、受人鄙夷、常年劳作不休等。

二、诗词创作者有以下几类人。

诗词创作者一般分为两类人:

1、端坐庙堂,终身得意,尽享权力带来的种种好处。

这类人一般由于时间繁忙,很少有诗词留下来,即使留,也是尽示繁华。比如:唐太宗、武则天、慈禧等

2、仕途失意,终身潦倒,同情民众,有一定的政治理想。

古往今来,有很多诗人仕途不顺,政治抱负不能实现,几乎就是普通百姓中的一员,他们同情人民,渴望公平正义,其作品多为鞭挞社会的不公。比如:晋朝陶渊明、唐朝孟浩然、李贺等。

综上,从历史上看,仕途不顺的诗(词)人留下的作品,占了绝大多数,由于他们地位卑微,多遭白眼,尽尝世态炎凉。因此,其作品很自然地充满了“愁、苦”之态。






大才21


清朝人赵翼有一句名言:“国家不幸诗家幸,赋到沧桑句便工。”(《题元遗山集》)意思是说,越是国破家亡,越是哭天抢地,越能够催生出感人的诗句。
这倒不难理解,你可以想想自己的经历,苦闷的时候才最有倾诉欲,而在高兴的时候,只想去呼朋唤友,花天酒地。
而站在读者或倾听者的一边,听别人诉苦才最容易激发同情,最容易勾起自己心底的陈年旧事,还会暗自庆幸倒霉的人不是自己;如果听别人讲得意的事情,最容易被唤醒的反而是嫉妒心。其实,高兴的情绪里不大适合写诗,“愁”“穷”困苦才是诗的基本格。

老施野谈


因为这两个汉字,对表达事物的程度既简炼又到位。古代写诗的人,诗句用字都是经过精炼而选用,所以大都喜欢选中″愁″、"穷″等。

穷一一对表达人或事物的程度有″极尽、彻底、绝断、末端"等之意。而且对所表达事物的寓意彻底、无余地。

愁一一对表达人物情绪程度有″忧虑、郁闷、憔燥″等之意。而且表达人物愁绪时,显得极为帖切易懂。

李白在《将进酒》中的最后一句″五花马,千金裘,呼儿将出換美酒,与尔同消万古'愁'″。

这一个愁字表达了李白″一生的抱负和无穷无尽的烦脑″。

李清照在《声声慢》中的最后一句″这次第,怎一个'愁'字了得!″

这一愁字怎么能概括尽我四十多年的、无穷无尽的、凄凉悲苦的愁绪啊…


全峰山


古人诗词很有趣,而且你会发现抒发浪漫主义情怀的大多是际遇不佳,生活潦倒之人,而倾吐人间疾苦的很多是达官贵人。愁却是诗人们的人生常态,大多表现为忧国忧民,怀才不遇。李白一生可谓颠沛流离,诗歌大多潇洒飘逸,理想丰满,这何尝不是怀才不遇者的内心渴望之充分表达。而白居易官运亨通,却经常了解民生疾苦,著名的有琵琶行。这恰恰反应了有担当的当权者在关注民生。

诗词无不是诗词人内心的充分表达,关注人间疾苦,忧虑家国天下,是古代有学之士的共识。时代在前进,文化的精髓也应回到精神层面。当今之中国的知识分子又有多少以天下为己任,敢为天下先之志士。


Zhangwindy


友问:古代诗(词)人的笔下充满了“愁"与“穷",怎么看待的问题。此问题涉及到方方面面的问题,根据历史背景,生活情趣,人情事故等等,终归产生了愁与穷的分水线。

古代诗词或者有关的散文,有激情的,怀释的,有好古自驭的,也有浡浡生机自拔向往的许多许多。

就唐诗而言,杜甫诗词重在愁与穷,沉而醉之间。但李白的诗词就大不一样了,表现的是激情四射,放荡自傲,多以豪迈爽朗的形式出现较多。白居易,王维,王昌龄,王之涣的诗多以大自然,人文科学为题材的出现较多。要问:这些诗人穷么,答:否。到了宋朝以后(包括宋朝)的元,明,清时代的文人风格,大不一样。多以抒发个人情感,内心感受,社会现实和社会背景的诗(词)多见。如:苏轼的(念奴娇),李清照的(南歌子),范成大的(蝶恋花)等等,一至到元以后的诗(词),都以情,愁,穷为基调的诗居多。

宋朝,包括宋朝以后的诗词带愁或穷味居多。由于历史的变故,年代更替时事不稳恐怕是最主要的原因。除此,诗(词)作者的个人色彩或者个人的恩恩怨怨和历史背景所造成的原因居多吧,这是无可否定的。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