林黛玉和薛宝钗都有病在身,两人进京,为何一人带着药一人空着手?

carrrrrson


林黛玉进贾府都带了什么?

林黛玉进贾府没有空着手,而是带了一船的行李。里面有林黛玉的药品,衣服鞋袜,书籍等常用的物品,也有送给贾府诸人的礼物,还有一大笔财富。

《红楼梦》第三回明确写明:

如海遂打点礼物……

且说黛玉自那日弃舟登岸时,便有荣国府打发了轿子并拉行李的车辆久候了。

贾雨村谋职的钱都是林如海出的,女儿黛玉到舅舅家,林如海一毛不拔,让林黛玉空着手进贾府,既不合情,也不合理,更不符合林如海列侯之后,探花郎出身,国家要员的身份。

林如海媳妇死了,还不打算续弦,只有一个爱女,他的家产不给女儿,给谁啊。所以说林黛玉进贾府带来了足足的生活费。当然包括药品。

林黛玉和薛宝钗都有病,林黛玉吃人参养荣丸,薛宝钗吃冷香丸。这两个人都离开家来到贾府,她们都带着药。

为什么只见薛宝钗带冷香丸,不见林黛玉带人参养荣丸。

《红楼梦》里只写宝钗带了冷香丸,薛宝钗的冷香丸埋在梨香院的梨花下面。林黛玉从会吃饭就开始吃药,一日都离不开药。如果贾府没有人参养荣丸,黛玉没有药吃,岂不是有生命危险吗?书中没写林黛玉带着药,是因为以下几方面原因。

第一,林黛玉的药很寻常,在哪里都能配。

林黛玉的药以人参为主,都是常用的药材。从家里带一部分就可以了。如果一次配得过多,时间久了,就失去了药效。

林黛玉肯定带药了,只不过没写而已。

薛宝钗的药靠天时地利人和,可遇不可求。所以她一次性配了许多药。再者薛宝钗说自己的药如何珍贵,也是为了证明自己福泽深厚,谁娶自己,谁就会有好运。

第二,突出贾母对林黛玉的重视。

贾母一听说黛玉吃人参养荣丸,立刻就说府里正在配药,让他们多配一味人参养荣丸。

林黛玉进贾府时看似弱不禁风,实则身体不错。

你看她坐船坐了许久,弃舟登岸后坐轿子到贾府,来到贾府马上和大家见面聊天,然后拜见两个舅舅,再回到贾母那里,晚上,贾宝玉都睡觉了,林黛玉还淌眼抹泪的呢,哪里有疲惫不堪的样子啊。

林黛玉只是弱症,不是真的有病。薛宝钗是真的有病。

林黛玉的病,不要命,只是弱症。黛玉后来由于精神压力大,总感觉风刀霜剑严相逼,才渐渐病入膏肓。

薛宝钗最后死亡,一定是冷香丸吃没了。

薛宝钗娘胎里带来的热毒,才是真的有病。而这个病只有还上仙方冷香丸可治。薛宝钗有命有运时,可巧就配成了冷香丸。一旦薛宝钗有命无运,这味药就配不成。几种花蕊不难得,难得的是同年雨水节令的雨、白露节令的露、霜降节令的霜、小雪节令的雪各十二钱。哪里有这么巧的事呢?

林黛玉和薛宝钗论是有药,还是无药,最后都香消玉殒。


润杨阆苑


林黛玉和薛宝钗两人都有病,但是薛宝钗进京时带着冷香丸,而林黛玉却沒带什么药。原因有这样几条:

一、一个是特效药,一个还沒确诊。

林黛玉是从生下来,一会吃饭便会吃药的,是从娘胎里带的病。看了无数的大夫,沒有人能说的出根治的方法,据我看应该是先天性心脏病,在那个时代无法根制。常用的缓解药是人参养荣丸,是一种常见药,到那里都能买的到,在荣国府就可以配制,因此不用带药。

而薛宝钗的药"冷香丸",对薛宝钗的病有特效。她的病一犯,就是略咳嗽些,吃一、两丸就好了,对宝钗的病,疗效极好,所以必须带着。

二、"冷香丸"泡制需要大量的时间

一僧为了金玉良缘,除了给了薛宝钗一个金锁对联之外,为了她的病,还专门给了她一个海上仙方儿。和一包异香异气的药未做药引子。这丸药不大废钱,但要凑个巧字,要有人专门细心收集。

“东西药料一概都有限,只难得‘可巧’二字:要春天开的白牡丹花蕊十二两,夏天开的白荷花蕊十二两,秋天的白芙蓉花,冬天旳白梅花,雨水季令的雨,白露的露,霜降那天的霜,小雪的雪,若那一天没有,就要等下一年。加白糖、蜂蜜调合成丸,若发了病时,拿出来吃一丸,用十二分黄柏煎汤送下。”周瑞家的听了笑道:“阿弥陀佛,真坑死人的事儿!等十年未必都这样巧的呢。”

那么薛宝钗如果上京不随携带,如果现制,十年也不一定找齐药材。

三、衬托出林黛玉的孤苦。

薛蟠愚蠢,蛮不讲理,视人命为草介,但在薛家,有四大家族中唯一的亲情,母子,兄妹之间均是真情。

从冷香丸即可看出,那么琐碎的药材,一等就是几年,宝钗说是凑巧了两三年,但薛姨妈和薛蟠仍掂记此事,从小事上可以看出浓浓的爱。

反观黛玉,自小母亡,被外祖母接去,不久父亡,贾母说是疼的心肝肉似的,但是沒有听说为黛玉大动干戈的请大夫,所谓疼爱,确实有一点,但是在细节上就可看出,毕竞不是父母。

到是宝玉,曾要几百两银子为黛玉配药,被斥为荒诞不经。


旁观者岚


黛玉和宝钗是《红楼梦》并列第一的女主角,她们的一举一动都是格外的引人关注。她们一前一后的上京,而且身体都有微恙,黛玉的病是从小就有了,一看便知她有不足之症,可是宝钗看似健康,可是她的病却很蹊跷,只要犯病了就不能出门需要静养。可是她们二人进京,却一人带着药一人空着手,她们为什么会有这样的区别呢?

第一,她们二人的病情不同,黛玉的病是平常,可是宝钗的病却不简单

她们会有不同的行为是因为她们的病情不同,黛玉的病只是平常的病,可是宝钗的病却一点都不简单。

黛玉的病其实黛玉明眼人都能够看出来,但是黛玉只是柔弱,而且黛玉的病只有很平常的人参养荣丸就能够治好。贾母都听说过,贾母也正吃着丸药,叫大夫看着配一副药也就好了。黛玉的病看似凶险,其实很平常,只要好好保重很快就会好了的。

宝钗的病看似很平常,其实很凶险。黛玉的病平常药物治疗即可,可是宝钗却要冷香丸。冷香丸的制作方法极其困难,如果没有机缘是无法做成的。

宝钗见问,乃笑道:“东西药料一概都有限,只难得‘可巧’二字:要春天开的白牡丹花蕊十二两,夏天开的白荷花蕊十二两……若发了病时,拿出来吃一丸,用十二分黄柏煎汤送下。”周瑞家的听了笑道:“阿弥陀佛,真坑死人的事儿!等十年未必都这样巧的呢。”

宝钗的冷香丸不仅没有听过,而且制造的过程也十分繁琐,春夏秋冬四时的各种东西都要齐全,想要配成这样的一剂药方实在不易,如果没有机缘或许十年都未必能够做成,宝钗的病偏也是偏有只能吃这个药,所以自然要随身带着。说宝钗健康,其实宝钗的病也不轻,只是不留心就不容易察觉罢了。

第二,她们想要住的时间不同,黛玉只是暂住,宝钗想要长留

黛玉和宝钗上京都是到贾府居住,她们所想要住的时间都不同。黛玉即便是被贾母接来,可是她也只是暂住,到了时候她还是要回家去的,所以黛玉也不会带着很多东西,黛玉到贾府不过是亲戚的情谊,她并未想要到贾府长留。

宝钗一家是举家上京,她们一家是打算在京城长住的。宝钗的所有东西自然是要带全的,如果宝钗选秀成功自然就入宫为妃,如果不成也可以考虑与贾府联姻,薛家上京早就做好了所有的准备。

第三,她们的命运幼时早就注定,黛玉和宝钗各自病能够痊愈早有安排

宝钗和黛玉是否带着药关于她们自身的病情和影响,宝钗有药可带,而黛玉无药可带,自然她们的病并不是都能够好。

或许冥冥中命运自有天定,她们年幼时都遇到为她们带来治病的药方和医嘱,黛玉的父母舍不得黛玉不愿黛玉出家,后来也没有做到不见外姓之人和不闻哭声的医嘱,所以黛玉的病注定一世不能好,不管她是否带药都好不了了。

可是宝钗却是幸运的人,她听从了癞头和尚的医嘱,凑成了药方配好了药,也让她的病能顾痊愈,所以为了让自己的身体一直安康,所以她便随时都带着药。

“有药无药”的暗示代表着两个人将来不同命运,宝钗有药而黛玉无药,她们的病到底谁能好,谁不能好也早就注定了。



小说红楼


这个问题在我看来,属于一个原因,两种解读。

宝钗和黛玉进京,为什么一个身上带着药,一个两手空空?最直接的理由是,因为她们的病,一个有药治,一个没药治啊。有药治的自然带着药,没药治的自然没药可带啊。

但是这个解释,从不同深度去解读,会得到完全相反的结论。

1.表层解读:黛玉的病无药可治,所以无法随身带药;宝钗的病有专用特效药,所以必须随身携带。

黛玉一到贾府,人们就从她怯弱的体态看出她有“不足之症”,问她平时吃什么药,怎么不抓紧治。黛玉说出了原委。

黛玉道:“我自来是如此,从会吃饮食时便吃药,到今日未断,请了多少名医修方配药,皆不见效。那一年我三岁时,听得说来了一个癞头和尚,说要化我去出家,我父母固是不从。他又说:‘既舍不得他,只怕他的病一生也不能好的了。若要好时,除非从此以后总不许见哭声,除父母之外,凡有外姓亲友之人,一概不见,方可平安了此一世。’疯疯癫癫,说了这些不经之谈,也没人理他。如今还是吃人参养荣丸。”贾母道:“正好,我这里正配丸药呢。叫他们多配一料就是了。”

简单地说,就是黛玉的病从小就有,属于无名之症。也不是没有延医问药,奈何就是没有找到有效的药。根据某位癞头和尚的说法,除非出家,否则这个病一辈子都好不了。出家自然是不可能的,但和尚这话等于宣告黛玉这病就是无药可治。既然如此,也没啥好说了,就顺其自然吧,平时吃点补药养着身体就是了。

而宝钗的病呢,也跟黛玉一样,属于从娘胎带来的无名之症。幸运的是,有一个和尚给她提供了专治这种病的特别方子:

宝钗听了便笑道:“再不要提吃药。为这病请大夫吃药,也不知白花了多少银子钱呢。凭你什么名医仙药,从不见一点儿效。后来还亏了一个秃头和尚,说专治无名之症,因请他看了。他说我这是从胎里带来的一股热毒,幸而先天壮,还不相干,若吃寻常药,是不中用的。他就说了一个海上方,又给了一包药末子作引子,异香异气的。不知是那里弄了来的。他说发了时吃一丸就好。倒也奇怪,吃他的药倒效验些。”

既然别的方子都没用,只有这个和尚的方子“效验些”,那肯定只能常备这味药了。而这种给宝钗量身定做的名叫“冷香丸”的特效药制备起来又相当麻烦,无法从寻常的药店买到,宝钗自然只能自备,然后随身携带。

说白了就一句话:黛玉的病无药可治,宝钗的病只有一种特效药可治,所以黛玉进京两手空空无药可带,宝钗则带了制备好的“冷香丸”进京。这样的安排,理所当然。

2.深层解读:黛玉坦荡真实,不事包装;宝钗注重人设和包装,但形式重于内容,反而损伤可信度。

其实黛玉也不是完全不吃药,“如今还是吃人参养荣丸”就说明黛玉一直在吃这种药。贾母的回应也说明,这种药应该是平时很常见的普通补药。既然和尚已经断言黛玉的病好不了,那么只能平时吃点好的补药,人参养荣丸之类,让身体舒服一点而已。

黛玉无药可吃,宝钗幸运得多,不但有药而且是给她专供的特效药,那么她的病就该很快好了吧?

但奇怪的是,书里并没这么写。对于冷香丸的效用,只是一句简单的“发了时吃一丸就好”,怎么看都像是发病时压制一下症状而已,并不能除根。事实上,如果冷香丸可以彻底根治宝钗的热毒,吃一次或者最多吃上几次,宝钗的病就彻底好了,那又何须随身带着药?带着药,分明就是发作一次吃一次,治不了根,纯粹让身体舒服一点而已。

那这样的冷香丸,和黛玉吃的人参养荣丸又有什么区别呢?作用都差不多嘛。

差不多的药,在黛玉眼里可以忽略不计,到了宝钗那里则郑重其事大事渲染。“冷香丸”的制备过程多么复杂奇幻,相信读者们都很熟悉,一套流程走下来,确实不是寻常之物。但这么难得的神仙药,居然只是起到缓解症状的作用,是不是有些违和呢?

这样的违和很少出现在林黛玉身上,因为她坦荡真实,不吹不装。就拿这个吃药的事来说,她的故事对于自己的形象塑造没什么好处。一个从小就病怏怏的女孩子,一个吃多少药都好不了的女孩子,一个被和尚断言除非出家否则永远好不了的女孩子,让人用什么眼光去看待呢?这分明是一个不被命运看好的倒霉蛋,不被人嫌弃就不错了,至少是没办法去羡慕和景仰的。

但正因为如此,黛玉的话就显得很可信。林家怎么说也是诗书簪礼人家,堂堂豪门,什么名医名方求不来?什么和尚道士会不扶持?但就是求不到一味有用的药,也换不来癞头和尚一句好听的话。关键是黛玉自己还很坦然地把这种看似丢面子的事情公之于众,可见她纯真烂漫,压根就没有营造和维护形象的概念。

对比之下,宝钗的人设路线就走得有些刻意了。

仔细看宝钗的故事,可以说前半部分的版本和黛玉的如出一辙。都是从小就从娘胎里带来怎么延医问药都治不好的无名之症,都是意外得到某和尚的指点——神话或者童话故事的感觉扑面而来。

但后半部分的故事走向决定了两个版本在风格上迅速的分道扬镳。宝钗幸运地得到和尚特供的海上方,而且那个照理很难配成的方子她居然“可巧”在一两年内就顺顺当当地配成了,这开挂的节奏,要说宝钗不是天选之人,不是公主命都没人信啊!

对比起来,黛玉简直就是被下了“不出家就别想病好”的恶毒诅咒的灰姑娘。两相映照,宝钗的形象就更加光彩夺目了。

如果不是细节有瑕疵,宝钗的故事和借由故事建立起来的人设是很完美的。

但很多事坏就坏在对细节的追究上。

宝钗这个故事至少有三个地方惹人生疑。

第一是故事前半部分和黛玉的版本高度相似,而后面更像是改写了结局,把光环套到自己身上。鉴于黛玉比宝钗先进贾府,黛玉的说辞传到宝钗耳朵里,再成为宝钗加工的底本,不是没有可能的。

第二是故事的细节出现逻辑上的不通和可疑之处。包括“癞头和尚”和“秃头和尚”的称呼变化,以及理论上最少也要三年时间才能准备周全的冷香丸材料却“一二年间可巧都得了”的矛盾,都让人怀疑宝钗在编故事的时候没有照顾好细节,出现了漏洞。

第三是所谓娘胎里带来的热毒究竟有多厉害,以及大费周章制成的冷香丸究竟有何神奇效用,在追问之下,宝钗含糊其辞的回答让人觉得这个毒和这个药简直是小孩子玩过家家一般的笑话,真实性也就要打个问号了。

详细的分析,参见我之前回答的《第七回中“冷香丸”的描述对薛宝钗的人设有何暗示?》,这里就不展开了。

总之,有病在身的黛玉和宝钗,一个有药一个没药,表面上是彼此运气不一样,但如果较真的话,会觉得运气不好的黛玉真实可信,而仿佛得到上天眷顾的宝钗,则无法摆脱编故事建人设的嫌疑。须知后来的金玉良姻之说也是借由类似的故事铺陈开的,故事有没有BUG,直接就关系到所谓金玉良姻究竟是“天定”还是“人为”的问题了。

参见之前的相关问答:

《小说中“金玉良缘”天注定,贾家败落,贾宝玉又考取了功名,为什么他还选择出家?》

《中,比通灵金莺微露意,是宝钗授意的吗?》

以上是头条号“海阔天空诗酒花”的回答。欢迎在今日头条APP关注“海阔天空诗酒花”,图文、问答、视频,海阔天空随便聊。


海阔天空诗酒花


林黛玉、薛宝钗两人进京一人空着手,一人带着冷香丸,在晴空看来有三方面的原因:

丧母与丧父的区别

林黛玉六岁就失去了母亲,由林如海教养,贾家来接时独自进京暂住。林如海因为妻子的缘故对贾府其实非常信任,读书人大抵对于内宅庶务人情不甚精通,也因此让林黛玉逐渐产生了寄人篱下的伤感。

薛宝钗丧父,母亲出身王家,薛家又是巨贾,进京时一大家子来定居。独占一个院子,下人月例什么的完全自己支出,就算只是普通的疾病也会自带,家有商铺万事不愁。薛姨妈是内宅妇人,自然知道如何圆滑处事,面子里子都有了。

正所谓“男主外,女主内”,林如海写信给贾政,薛姨妈直接跟王夫人套近乎,高下立见。黛玉是女孩子啊!跟贾政说有什么用?

“病”得不一样

林黛玉是娘胎里带来的先天不足之症,只能慢慢的调养,而大户人家中少不了普通的养身药丸。林如海定然给贾母送了孝敬银两,如果还兴师动众面面俱到,反而让贾母的慈善无了发挥之余地。

薛宝钗的病来得怪异,似是热症,平时看着很正常,突如其来就凶险了。薛宝钗的冷香丸也非常特殊,寻常没有人知道,配方要求太复杂,机缘巧合之下才配成的。

简而言之,黛玉是慢性病,需要日常调理,带多少药都不够用,还不如不带。宝钗是间歇性突发疾病,需要专药专治。

率性的“真心”与包装的“圆滑”

林家或者说黛玉真心的认为外祖母是嫡亲的,无论是父亲母亲都是这样告诉她的。那曾想到一入贾府深似海,先是从下人进出的角门入府,然后一顿哭,满府之人穿红戴绿的模样刺人眼,这些人真的是母亲说的那般好吗?黛玉那般聪明的人大抵当时就有些心寒吧!后来真性情的表现,反落得个尖酸刻薄,爱使小性的名声。

薛家处事极为周全,刚进府就大肆收买人心,下人捧高踩低,就算商人地位低下,宝钗也跟个仙女一般如在云端。特别是关于冷香丸的包装,那个故事简直是天上有地下无,那个配方更是千载难逢,可是薛家一两年就凑齐了,这说明了宝钗是有大机缘大福气的。

两相一比较,真心的被蹂躏,生出许多闲话;圆滑的得人心,混得风生水起,多么讽刺!这二人的行为表现是她们各自的病因、真实性格、所处的家庭环境决定的,曹大擅长小细节反讽,初看平平无奇,细看字字珠玑!


这个回答你们还满意吗?👈喜欢点个赞@晴空莽莽 👉欢迎在评论区发表不同见解!


晴空莽莽


提问者熟读《红楼梦》,所以看得细致。

如此想来,《红楼梦》的作者就是思维缜密,每一个细节都很用心。林黛玉和薛宝钗都有病在身,两个人先后进京,的确是一个人空手,一人带着琐屑,费劲功夫的药罐子。

为什么会有这样的情况,从以下几点分析:

1、从两个人的身世上的不同

林黛玉虽然也是林家的掌上明珠,由于母亲去世,在家庭照顾上,有娘和没有娘的孩子,受到的关心绝对不一样。林如海本来就是书生气,对家庭和家务上的认知和能力,应该与贾政有点相似。不以俗物为要。林黛玉聪慧,善解人意,也不大让父亲操心,父亲在林黛玉身上花费的心思,更在她的诗文上用心。由此,林黛玉有病父亲虽然操心,却并不细心。

薛宝钗不同,薛宝钗自幼也是父亲宠爱,甚至比哥哥薛蟠还得到父亲的关心。但父亲去世后,薛宝钗有母亲在身边照顾。哥哥薛蟠再不成器,也是个男子,可以走南闯北的到处去,也有这个条件和机会,为薛宝钗收集这些东西。

同时,父亲和母亲对孩子生活的关心,还是有很大的区别的。

2、从两个人在《红楼梦》中隐喻的使命不一样

在《红楼梦》中,林黛玉注定不会和贾宝玉结婚的。林黛玉暗示着是贾宝玉精神上热爱的女子,也就是说,每个人心中都会有双重的性格,精神的和物质的。林黛玉代表作者精神上的,薛宝钗代表作者世俗生活上的,命中注定世俗生活会打败精神、理想中需求。

3、她们两个自幼都遇到癞头和尚,命运早已注定

(一)

林黛玉初到贾府,众人看她小小年龄,气质不俗。书中写到:

众人见黛玉年纪虽小,其举止言谈不俗,身体面庞虽怯弱不胜,却有一段自然风流态度,便知他有不足之症。

在知道他自小就有这种病症时,大家不由都很心疼他。其语言语气在文字中表达出来,急问她,为什么不急着治疗?林黛玉说,自幼出生时会吃饭时就开始吃药。请了多少名医都没有效果。那年来了一个癞头和尚,给她的药方是:

说要化我出家,我父母固是不从。他又说‘既舍不得他,只怕他的病一生也不能好的;若要好时,除非从此己后,总不许见哭声,除父母之外,凡有外姓亲友之人,一概不见方可平安了此一世。’

作者如此安排,注定林黛玉只是贾宝玉人生中的一个梦境,林黛玉就是他人生中的一个过客。即便心意相通,神交如笃,最终也会败在现实面前。而现实就是人人喜欢的家世还能维持下去的薛宝钗。

(二)

薛宝钗自幼有病,薛宝钗的病和林黛玉不同。薛宝钗的病不影响她吃饭,身体还壮些。对于薛宝钗的病,书中这样描写,从周瑞家的角度去表达出来,更确贴、自然,也表示以后贾府上下,其实还是把薛宝钗当做贾府的继承人的婚配最佳人选。

周瑞家的打发刘姥姥走后,向王夫人来汇报。王夫人和薛姨妈拉家常,周瑞家的没敢打搅,就顺便看看薛宝钗,然后客套地向宝钗询问,怎么没有去那边去玩,难道是宝玉冲撞了?

宝钗笑答,哪里的话,不过是那种病又发了两天。接着薛宝钗告诉周瑞家的自己用的什么药,药方是秃头和尚给的。注意薛宝钗说的是秃头和尚,林黛玉说的是癞头和尚。作者故意用混淆的方法让她们不同表达,其实说的是同一个人,给人一种不同时空之感。宝钗道:

再不要提吃药!为这病请大夫、吃药,也不知白花了多少银子呢。凭你什么名医、仙药,总不见一点儿效。后来还亏了一个秃头和尚,说专治无名之症,因请他看了。他说我这是从胎里带来的一股热毒,幸而我天生壮,还不相干。若吃凡药是不中用的,他就说了一个海上方,又给了一包药末作引,这到效验些。

从这里可以看出对比,作者已经埋下伏笔,林黛玉的病治不得,薛宝钗的病虽然治不好,却还有些效果。

总之,作者写林黛玉和薛宝钗一个人空手而来,一个带着药而来,从各个方面暗示两个人的命运不同,结局已经大不一样。林黛玉的前世,就是一株仙草,孤苦伶仃的没有什么背景。唯有赤瑕宫神瑛侍者对她好,照顾她。为了这一点恩情,她用一辈子的泪水去报答他。可见,世间上最难得的还是情感。而情感在世俗、现实、地位、身份、财富面前,如此不堪一击。


一串七珠读杂书


要回答这个问题,林黛玉和薛宝钗都有病在身,两人进京为何一人带着药,一人空着手,我们先要看一下两个人究竟是服的各是什么药。

《红楼梦》第三回,林黛玉进贾府的时候,贾家人便问她常服何药,如何疗治等等。黛玉说他从会吃饭就到就吃药,请了多少名医药方皆不见效,现在只不过吃一些人参养荣丸,大家听名字就知道,人参养荣丸,也就是很普通的一丸药,用来补黛玉身体之虚弱罢了,所以,贾母说我这里正配丸药呢,让他们多配一料就是。说明黛玉的药配起来非常简单,很好配。

从另一个角度来说,黛玉母亲去世了,贾母接她来显然是要让在贾家长住的,黛玉到了贾家,要长期住下来,即便是带药也管不了多长的时间。不带也罢!

至于宝钗的药,我们就不特别去说他了,说起来一大堆。宝钗说是用了一两年年的时间才,可巧都得了。这个里面关键在于一个巧字,用周瑞家的话来说,真正是坑死人的事儿,等十年也未必有这么巧的事。

当薛家一家人住到贾家来的时候,显然不能再还像以前在自己家那样,凡事都很容易凑巧,想要得到冷香丸,怕是再也不能了。所以宝钗进京,她一直服着这个药,必须带着,不带大概就没有了,服不上了。天下哪里还有这样巧的事呢?

当然,上面的解释这是从字面上来理解,我认为从更深层次的理解来说,林黛玉进了贾府,某种程度上就相当于是在自己家,所以后来,贾母自谦地跟随姨妈说,家里面四个丫娘,看来看去都比不上宝丫头,贾母显然是把黛玉看成自家孙女一般了。可是宝钗不一样,宝钗在这个屋里面始终是外人,她永远都是借居在这里的薛家人,他融不进贾府里去,也不可能融进去,所以他们家什么都要自己张罗,更何况,是这么费事的药呢?


苏小妮




林薛二人进京,都是有病在身之人,一个带药一个空手,有以下两个原因:

两人身世不同,遭遇迥异。

黛玉是因为母亲病故,自己年幼,父亲公务繁忙,无力管教。被贾母接到贾府,代为养育。

作为黛玉的父亲林如海,女儿舍不得离开他,其实他何尝让年幼的女儿离开自己,贾母强势接走黛玉,于情于理皆有借口。为了女儿的健康和幸福,他只有含泪相送!

所以,在黛玉父女看来,黛玉还会回去的,她,只不过是在贾府暂时寄养而已。

因此,以京城的便利的医疗条件和贾府雄厚的实力,黛玉的补药自然无需林如海考虑了!更不存在千里迢迢,带着药罐上京的道理!



而薛宝钗进京,是全家出动!是准备打持久战的。而且一家三口分工明确:宝钗入京待选,薛蟠盘查生意,薛姨妈望亲。

宝钗宫选失败后,薛姨妈一家开始为宝钗宝玉的“金玉良缘”造势,并顺势以借住为名,住在贾府了!

所以,宝钗必须自带药罐上京了。



两人病情不同,药方各异。

黛玉到贾府,众人见她身体衰弱,便问她为何不及时治疗吃药。

林黛玉说:

“我自来是如此,从会吃饮食时便吃药,到今日未断,请了多少名医修方配药,皆不见效。那一年我三岁时,听说来了一个癞头和尚,说要化我去出家,我父母固是不从。他又说:‘既舍不得她,只怕她的病一生也不能好的了。若要好时,除非从此以后总不许见哭声;除父母之外,凡有外姓亲友之人,一概不见,方可平安了此一生’疯疯癫癫,说了这些不经之谈,也没人理他。”

说穿了,黛玉的病大致是相思引发的心病。是命!治愈的药方只有一个:出家。此生不与宝玉相见!



宝钗的病,虽然怪,但是有药可解!

宝钗是这样回答的:

“再不要提吃药。为这病请大夫吃药,也不知白花了多少银子钱呢。凭你什么名医仙药,从不见一点儿效。后来亏了一个秃头和尚,说专治无名之病,因请他看了。他说我这是从胎里带来的一股热毒,幸而先天壮,还不相干;若吃寻常药,是不中用的。他就说了一个海上方,又给了一包药末子作引子,异香异气的,不知是哪里弄了来的。他说发了时吃一丸就好。倒也奇怪啊,吃他的药倒效验些。”



药方是有了,可是这些化花配起来却是大费功夫:

“春天开的白牡丹花蕊十二两,夏天开的白荷花蕊十二两,秋天的白芙蓉蕊十二两,冬天的白梅花蕊十二两。将这四样花蕊,于次年春分这日晒干,和在药末子一处,一齐研好,又要雨水这日的雨水十二钱。”



当然,收集这些水更是需要用心:

“白露这日的露水十二钱,霜降这日的霜十二钱,小雪这日的雪十二钱,把这四样水调匀,和了药,再加十二钱蜂蜜,十二钱白糖,丸了龙眼大的丸子,盛在旧磁坛里,埋在花根底下。若发了个病时,拿出来吃一丸,用十二分黄柏煎药送下。”

用周瑞家的惊叹是:“阿弥陀佛,真坑死人的事儿!等十年未必都这样巧呢。”

然而,这样奇怪的配方,薛家居然顺利完成,不能不说“有志者事竟成”了!

总之,借用秦可卿的一句话:药,治得了病!治不了命!虽然有点唯心主义。不过,用在黛玉和宝钗身上,是不是有些道理?!

我是《每天读名著》,原创首发。欢迎光临分享!敬请关注留言!谢谢您的转发!


每天读名著


胎里带的先天不足的病,和平日染上的病不是一回事儿。林黛玉吃的是补药,是专门为她量身定做的。薛宝钗用的是常用药,不需随身捎带。


秋色正杰


非常佩服头条上的提问者,总能问出一些刁钻的问题。问题虽然刁钻,但也有回答的必要,何况悟空大师兄邀请了,那就认真答一下吧。


林黛玉和薛宝钗都有病在身,两人进京,为何一人带着药一人空着手?要回答这个问题,先要从这两位女主的人设说起。


黛玉是冷中热,宝钗是热中冷。


黛玉和宝钗,是“名虽两个,人却一身”(脂砚斋语),是一个人物形象的两个分身,也就是“钗黛合一”。因此,她们有很多共同之处,比如都有仙姿之貌,都有旷世之才,都是极为聪慧一点就透之人。但是,因为是两个分身,在性格塑造上,却是截然不同的。



这个不同,首先就体现在身体素质上,都是生来带病,却一个是冷病,一个是热病。


黛玉生来即冷,因为她是为还泪而来,眼里只有一个宝玉,“孤高自许,目无下尘”。因太冷所以需要暖,以补药养身。


宝钗生来即热,“从胎里带来的一股热毒”,作者给她的人设是“山中高士”,必须淡泊名利,以无情显大爱,因此需要冷,以冷压热。


黛玉的药是常用药,属于保健类(健字号);宝钗的药是偶用药,属于治愈类(药字号)。


黛玉的病,注定是治不好的,因此癞头和尚给出的药方是“除非从此以后总不许见哭声,除父母之外,凡有外姓亲友之人,一概不见”。这是不可能做到的,因此这病也就不可能治愈。因此,黛玉所吃的药,只是保健性质的,没有疗效。



宝钗的病,其实算不上是病,“只不过喘嗽些”,换到平常人家,就无视了,不会当成病来对待。而且,这病是可以治愈的,因此癞头和尚给了药方和药引以帮助治愈。药虽然难配,但却得了天时,很快就配齐了,这也说明宝钗的病可治愈。能治愈的药是疗效药。


黛玉的药量大,即使携带,也只能服用一段时间;宝钗的药量小,携带方便。


因为黛玉的药是保健药,没有疗效,像吃饭一样每天都需要服用,因此所需的量很大。如果从扬州携带到金陵,又能带多少呢?何况黛玉进贾府,是打算长住的,最终还是需要贾府准备。



宝钗的药是疗效药,且量小,方便携带,自然会随身携带了。而且,薛家进京,一开始并没打算长住,只是为了待选而来,选完就回家了。但冷香丸的配制,哪怕得了天时,也要一两年才能配成,在客居的时候,哪有精力去配药?当然是携带已经制成的药更方便。


因此,都是生来带病,黛玉进京不必带药,宝钗却需要随身携带了。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