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朝風雲:陳友諒揮師直指應天,危急之下,劉伯溫出奇計扭轉危局

1360年五月,陳友諒揮師東下,攻下了沿途各地,把朱元璋作為應天府屏障的有重兵把守的太平給奪下。鎮守太平的大將有黑將軍之稱的花雲和朱元璋義子朱文遜都在這次大戰中戰死。

陳友諒攻下太平後,軍心大震,更是野心勃勃,看著自己兵強馬壯,再看看近在眼前的應天府,想著應天也是隨手可得。於是與部下商議僭號,不再沿用元朝的至正年號,更不想用韓林兒的年號宋,而是要自立年號。有此想法後,陳友諒暗中派出壯士去刺殺自己的老上司徐壽輝,自己來做皇帝,改國號為漢,改年號為大義。任命鄒普勝為太師,張必先為丞相,張定邊為太尉,這樣一個新政權就這樣由陳友諒建立起來。


明朝風雲:陳友諒揮師直指應天,危急之下,劉伯溫出奇計扭轉危局


朱元璋西北是陳友諒,東南邊是張士誠,夾在二者之間,所以陳友諒想要並掉這兩股勢力,首當其衝的就是朱元璋。雖然陳友諒也知道朱元璋不好打,但是朱元璋的發展勢頭卻是最猛的。

為了能並下朱元璋,陳友諒還特別派出使者去拜見張士誠,希望張士誠能和他一起東西兩面夾攻朱元璋。接到消息的張士誠也是考慮良多,一來如果出兵一起滅掉朱元璋,陳友諒就直接和張士誠相鄰,被陳友諒吞掉更是遲早的事情。另一方面的考慮應該是張士誠想,在實力方面,自己是處在最弱的一方,要是兩強打起來,最終張士誠可以坐收漁翁之利。正是居於這些考慮,張士誠拒絕了陳友諒一起攻打應天,這自然讓朱元璋一方得以全力以赴的對應陳友諒。

陳友諒收到張士誠拒絕消息後,還是一意孤行,派出全部兵力,坐上大大小小的戰船直嚮應天而來。

此時,剛剛從浙東投誠朱元璋的劉伯溫,正在應天府內聽著朱元璋召開緊急會議,議論如何破陳友諒的來兵。


明朝風雲:陳友諒揮師直指應天,危急之下,劉伯溫出奇計扭轉危局


會議上,真是七嘴八舌,有一部分說,陳友諒的大軍真在太強大,建議投誠;另一部分說,堅決和陳友諒打一場決戰,有的更是搖擺不定。朱元璋看著這樣的場面,一向很有定力的他,也一時想不出好辦法來。坐在一旁的劉伯溫一語不發,靜靜地看著,朱元璋也看出了劉伯溫的情況,於是拉著劉伯溫走到裡屋去商量。

在裡面的劉伯溫故意大聲說,議投降的應該拉出去殺了,然後又慢慢低聲音,最後和朱元璋更是貼著耳朵又說了好一陣才一起走出來。眾人也許被剛剛劉伯溫的話給嚇住,見他們出來,都不敢再出聲,出聲也都改變了剛才說議降的說辭。

最後由朱元璋作出了統一的安排,首先他派人給信給胡大海,讓他去攻打信州。信州在陳友諒的大後方,讓胡大海去攻打,是有牽制陳友諒,讓他後方不得安寧,以擾亂其軍心的作用。


明朝風雲:陳友諒揮師直指應天,危急之下,劉伯溫出奇計扭轉危局


康茂才接到了朱元璋的假投誠的使命,康茂才家的守門老人,之前與陳友諒是老相識,於是康茂才就寫了一封假投降的書信叫守門的老人帶去給陳友諒。陳友諒接到信後,很是高興,居然沒有一點懷疑,就和守門老人說,叫到時在東江木橋上以暗號來作內應。

得到確切回覆後的康茂才馬上上報朱元璋,朱元璋就連夜叫上大員把寫著東江木橋字樣的牌子換成了用大石頭寫的東江橋字樣。這樣以便讓各路軍隊能準確認出。

陳友諒的大軍從水路一直東下,派出小股軍隊去探進攻線路,在其中的一個入口處,正看到有大批軍隊把守,這是常遇春等將特意守住。而徐達這一路水軍則在入口的外圍。陳友諒看到別的路有大軍把守,於是調大軍從東江橋方向,此路卻沒有大軍把守。到了這裡陳友諒還不知有問題,還繼續前行,看到一塊大石頭上寫著東江橋字樣,就開始叫暗號,卻沒有人回應。


明朝風雲:陳友諒揮師直指應天,危急之下,劉伯溫出奇計扭轉危局


站在山頭上的朱元璋,遠遠地看到了情況,於是以旗為號,發起了對陳友諒的攻擊,埋伏在東江橋附近的軍隊就展開了對陳友諒軍的打擊。

就在附近的俞通海很快率領著戰船向陳友諒軍靠近,把燒船的燃料都往對方的大船上射發,朱元璋也領軍從山上靠攏而來,外圍的軍隊也都向這邊集結,一場大戰就這樣展開。雙方進入了相持戰,而隨著江水的退去,陳友諒軍那巨大的戰船全都擱淺在岸上動不了,看著朱元璋用火攻,再用箭射,大戰船有動不了,陳友諒軍很快就亂成一團。

看著自己形勢越來越對自己不利,陳友諒又聽說驍將張定邊被箭射中,於是命令軍隊撤退。放棄大船坐著小船逃走的陳友諒,不時還被朱元璋的軍隊追擊,最後朱元璋各路人馬再次把應天附近的城池再奪回。


明朝風雲:陳友諒揮師直指應天,危急之下,劉伯溫出奇計扭轉危局


正是劉伯溫第一次出奇計,讓雄心勃勃的陳友諒大敗而去。而在東江橋附近的陳友諒的無數的戰船,一下就成了朱元璋的戰船。本想著舉全軍來滅掉朱元璋的陳友諒,怎麼也想不到就這樣失敗了,這也一定程度上為後面朱元璋在面對更強大的陳友諒大軍更有信心。這次失敗後,氣急敗壞的陳友諒,還想著再戰一把,這就是更影響到雙方後來生死的鄱陽湖大戰埋下了戰機。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