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负韶华不负春——我市强化项目带动抢出复工复产“加速度”

不负韶华不负春——我市强化项目带动抢出复工复产“加速度”

省重点项目湄洲湾职业技术学院迁建项目于2月20日复工,获得20万元奖励,极大调动了施工队伍的积极性。图为昨日师生宿舍工地施工忙。 陈各辉 摄

3月18日,全省重大项目集中开工。秀屿区石门澳化工新材料产业园内的基础设施项目参加视频连线,“满血”起势。

本次列入省级集中开工重大项目20个,总投资145.5亿元,其中基础设施重大项目6个、总投资37.2亿元,产业重大项目8个、总投资77.1亿元,社会民生重大项目6个、总投资31.3亿元。与此同时,我市还举行21个市级项目集中开工,总投资112亿元。

数据背后,步履笃定。我市积极抓早动快促进度,突出开放招商、强化项目带动,只争朝夕、接续奋斗,积蓄动能稳发展,通过密集出台惠企暖企政策,与一线项目同频共振,持续释放积极信号,提振企业信心。

复工复产“20条”,带出全新“项目建设节奏”。对在2月底前实现复工并能持续推进的重大项目,按照省重点项目20万元、市重点项目10万元一次性奖励建设单位;对涉及应急医疗救助设施、隔离设施、公共卫生体系等领域的重点投资项目,一律绿灯,先上后办。

企业购买口罩生产设备及原材料,按到位时间节点予以资金补助,“真金白银”支持全市企业加大口罩生产力度。

……

春分至,万象新。一大批项目和企业做好防疫工作的同时,精准谋划、开工项目、稳产满产,不断释放强劲潜能,为我市统筹推进疫情防控和经济社会发展抢出“加速度”。

力量下沉服务重点项目

昨日上午,春风和煦。在北岸妈祖健康城和两岸智能医疗产业园等项目,市直机关党员北岸先锋队全员进项目入企业,身影忙碌。作为先锋队员,市发改委工作人员张秉星不忘“本行”。他随身携带项目复工“十问十答”小册子,见到项目业主便及时分享、答疑解惑。这些小册子干货满满,涵盖项目业主最关心的工人返岗、防护物资,以及市人社局等部门出台的相关惠企政策。

市发改委及涉企市直部门党员干部组成重大项目重点工程服务专班,陆续下沉企业复工复产一线,一对一、多对一服务指导,因地因时因企施策,帮助企业制订复工方案,加速破解用工、原材料供应、物流、融资等难题。同时,经济运行跟踪分析专班、政策储备研究工作专班悉数上阵,为重点项目尽快有序复工复产创造条件。

精准服务,推动重点项目建设不断“升温”, 一个个“卡脖子”问题得以解决。市发改委(重点办)坚持问题导向,主动下基层,了解难点协调解决,当好服务重点项目的“快递小哥”。各级各部门齐心协力,善用快速协调机制,全力打通企业用工难、疫情防控难、交通物流难、供应链协同配套难、市场拓展难等“五难”操作链。各相关成员单位敢抓敢管,建立破解项目复工难题“首问责任制”和“限期办结制”,大胆督促各成员单位主动担当,自觉承担分内职责,真正做到包干快办。 一项项正向激励政策,为复工复产注入“强心剂”,我市重点项目建设吹响复产满产号角。截至3月20日,全市200个在建重点项目复工率98%,员工到岗率91.1%;给予24个一线员工众多、施工场面火热、工程进度明显的在建省市重点项目复工奖励360万元。

眼下,走进华峰绿色纤维工业园、妈祖医疗健康城启动区、两岸智能医疗产业园等重点项目施工现场,切割声、捶打声、机器轰鸣声此起彼伏。市发改委工作人员现场看复产现状,收集存在的问题和建议。目前,已为项目业主和参建单位协调提供38.26万只口罩。此前,有关部门还积极推动我市纸制品、鞋服等企业转产口罩,在确保产品质量的前提下,短时间内实现从零到日产量200万只的突破,有效缓解口罩短缺难题,助力复工复产。

“不见面评审”促审批提速

3月18日下午,一场特殊的评审会有条不紊地进行中。在市发改委评审中心评审部负责人张奇祥的主持下,行业专家、相关主管部门、项目业主及初步设计单位通过视频连线的方式,对湄洲湾职业技术学院学生宿舍楼扩建工程展开评审论证。

这是该中心近期进行的第三场“不见面评审”。该模式在不延误评审时限的前提下,将所有的评审工作从线下转为线上,通过“不见面评审”,提供“零接触”服务,从而优化传统评审模式,全力保障项目推进。

“‘视频会’改变的是会务方式,不变的是头脑碰撞。”市发改委评审中心主任沈静华介绍,疫情防控期间,需要注意减少人员聚集,但评审服务不能“减”,评审质量不能“降”。今年,市重点项目共安排330个。为了与时间赛跑,通过推行“不见面评审”,既保障疫情防控期间项目业主和工作人员的健康,又做到项目评审不卡壳、不延期,按时保质保量完成评审任务。

同时,优化项目现场踏勘方式,采取视频直播或者航拍录像等方式,让专家和参会部门人员在不出门的情况下,完成“不见面”安全踏勘。

我市全面实行“自己‘批’网上办”为主的多种审批服务模式,所有审批事项通过全程网办、快递办理等方式实现“一趟不用跑,在家就能办”。对需要专家进行论证的项目,委托市投资项目评审中心组织召开远程视频评审会。审批结果免费邮寄到项目单位,实现特殊时期“不见面”审批。

同时,创新容缺机制,实行“容缺评审”,开辟评审“绿色通道”,加快推进重点项目前期工作。在前置材料同步办理的情况下,先行组织召开项目评审会,项目业主可根据评审意见边修编文本边组件,并联推进,缩短特殊环节的审查时间。暂时难以提供材料的,在项目建设单位承诺限期补齐的前提下,给予“容缺”审批。

减税费助融资力拓产能

“感谢你们,为我们企业减少了支出成本。”3月18日,面对上门服务的国网莆田供电公司工作人员,百合鞋业公司副总经理方志远连声道谢。

我市出台阶段性降低企业用电用气成本政策,自2月1日到6月30日,阶段性降低用电成本政策惠及全市电力客户20.87万户、预计降低用电成本超亿元;阶段性降低企业用气成本1050万元,惠及企业1600余户。得益于此,多家企业正火力全开,满负荷提高产能。

利好消息,不断传来。近日,国家发改委核准莆田兴发集团发行6亿元企业债券。所筹资金中,2.4亿元可用于疫情防控相关支出的补充营运资金。这是国家发改委首批核准的防疫相关企业债券,也是全国首只用于健康产业的社会领域专项债。

融资难、融资贵,是困扰和束缚中小微企业发展的“拦路虎”。为解决这些难题,我市全力推进疫情防控期间重点保障企业复工复产,推动全国中小企业融资综合信用服务平台莆田站全速落地。目前,全市共20家银行均已入驻平台并开通账户,其中18家银行已发布56个金融产品。下一步将加快推进信易贷(莆田站)的上线运行,加强银企金融信息对接,为企业复工复产发挥“助推器”作用。

硬核助力,弹性护航。今年以来,我市向上申报了一批地方急需建设项目申请地方专项债券,同时,还向国家发改委申报四批次疫情防控重点保障企业“白名单”,涉及医疗物资企业、消毒灭菌企业、农业食品供应、粮油供应、物资配送等,共列入国家级企业“白名单”77家,发布贷款需求33.5亿元,切实对接银行享受再融资再贷款优惠政策。

在这个充满希望的季节里,全市上下珍惜春光、辛勤耕耘、不懈奋进,不负韶华不负春,只争朝夕抓项目,全力为高质量发展落实赶超提供强大支撑,奋力夺取疫情防控和实现经济社会发展目标双胜利。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