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育行業鉅虧背後的反思:不賺錢的教育機構到底能走多遠?

導語:從前有隻狐狸,發現了一棵葡萄樹,樹上結滿了一串串晶瑩透亮、香氣撲鼻的葡萄,心想,

這葡萄肯定又甜又好吃,惹得狐狸忍不住直流口水。但“海拔”不夠,狐狸怎麼夠也夠不著,旁邊的兔子、狗熊就笑話狐狸是個蠢蛋。於是狐狸找臺階說,“這葡萄還沒熟,一定很酸,很難吃。”最後灰溜溜地走了,嘴裡忍不住嘟囔著安慰自己說,“這葡萄沒有熟,肯定是酸的。

01 “木秀於林,風必摧之”

這則“吃不著葡萄,說葡萄酸”的寓言故事,恰恰是當下國內教育行業的一個縮影,或者說寫照。或者進一步說,在普遍虧損的在線教育行業尤其如此.

去年夏天,幾家頭部在線教育機構去年40億元左右的廣告大戰,也是“”出了天際、虧出了新高度,更是讓原本競爭激勵的在線教育行業呈鼎沸之勢。

以“頭部名師”優勢聚焦K12在線教育大班課的“跟誰學

”,猶如一匹黑馬橫空出世,在成立五年之後登陸美國紐交所,在2019年全面保持400%的高速增長,一騎絕塵,震撼了整個教育行業。

此時的教培行業前景不容樂觀,好未來、新東方兩家行業巨頭增長乏力,甚至一度出現虧損,於是“一枝獨秀”的跟誰學成了眾矢之的,造謠者有之,唱衰者有之,吃不著葡萄,說葡萄酸的更是不勝枚舉。

教育行業鉅虧背後的反思:不賺錢的教育機構到底能走多遠?

截圖源自網絡

因為跟誰學,以及後來盈利的51Talk打破了在線教育規模不盈利的魔咒,撕開了整個行業的“遮羞布”——燒投資人的錢,走自己的路。

很多教育機構打著戰略性虧損的旗幟,不斷虧損,既對不起投資人的信賴,又無法提高教育服務質量,對學生家長負責;更加無法提高企業的運營效率,造成減薪、裁員,對不起社會大眾。

02 教育真的能改變命運?

老話說,“再窮不能窮教育”。但隨著社會經濟的高速發展,如今普通大眾則開始關心“起跑線”在哪裡,都說條條大道通羅馬,可是有的人出生就在羅馬。

於是我們不禁要問,教育真的能改變命運嗎?這個問題的答案需要放在宏觀的社會場景之下來審視,從經濟、教育、文化以及社會現實等多個角度去研究和分析。

經合組織OECD的報告曾一針見血地指出,“父母的職業和社會地位仍然是影響著孩子教育、經濟及社會成功的最重要因素”。 這就是殘酷的現實,優質的社會資源早已按照既定格局被瓜分殆盡,從父母一直承傳到下一代!

於是有人感慨,“現在越來越看清楚‘性格決定命運’,性格這東西是熔透於骨髓的,性格的養成和學校教育沒有多大關係,大多決定於家庭背景和成長環境。

社會學的調查研究也再次驗證了這一觀點:是否接受高等教育對於出身社會精英家庭的孩子幾乎沒有影響;對中產家庭的孩子影響也是微乎其微;對於社會中下層的孩子,才真正稱得上改變命運。

從過去十幾年大學裡所謂的“熱門專業”來看,不難發現普通家庭的孩子更傾向於理工科專業,而富於家庭的孩子則自由地選擇適合自己性格、興趣的專業。這也是為什麼調查結果顯示,中國學生選擇理工科專業的人數佔大多數

這也從側面反映出中國家庭的教育觀以及普遍的社會現實,中國經濟的崛起依賴於科技的高速發展,從政府到社會對可以人才的高度認可和依賴,也恰恰為出生普通家庭的技術型人才提供了發展的機遇。

與歐美精英教育一樣,也有所謂的“熱門專業”,如醫學、法律等,但要想進入一家頂級醫學院、法學院,真的是要過五關斬六將,憑實力說話不說,如果不是“學霸”,還要面臨動輒數萬美元的高昂學費。

看似公平,但忽略了家庭和社會等因素的影響,舉一個簡單的例子,富裕家庭的孩子可以參加豐富的課外學習班,從音樂、美術到人文、科技,而這些對於許多普通家庭的孩子而言,絕對是一個奢望,普通家庭的孩子,除了努力認真學習,拼勤奮、拼天賦之外,別無他法。

去年被媒體踢爆的美國教育腐敗案,恰恰也是美國教育體系中歷來被人詬病的一個縮影。

明星富翁豪擲千金賄賂考官,通過教育中介為孩子鍍金、找人代考等,打破頭把孩子送進常青藤大學,對於他們而言教育已經不是獲取知識、提升自我的方式,而是一種或工具,大學不過是社會之外的另一個交際場所罷了。

教育行業鉅虧背後的反思:不賺錢的教育機構到底能走多遠?

截圖源自英國衛報

數據顯示,美國知名大學中的學生比例,9%來自底層的50%人群,74%來自上層的25%人群。而教育在美國影響收入的程度也是相當高的。來自低收入家庭,但學習成績很好的學生中有29%大學畢業;來自高收入家庭,但學習成績不好的學生中有30%能大學畢業

2018年12月,《冰點週刊》的一篇《這塊屏幕可能改變命運》的文章迅速在網絡躥紅,關於教育公平以及在線教育等話題的討論盛極一時。

據報道稱,200餘所貧困地區中學的7.2萬名中學生,過去數年間接入了名校成都第七中學的課程直播,全天候跟隨成都七中學生一起上課,考入大學的比例“漲了幾倍、十幾倍”。

教育行業鉅虧背後的反思:不賺錢的教育機構到底能走多遠?

圖片源自網絡

這不得不說,在線教育的出現,在很大程度上彌補了中國教育資源分佈不均的現實,也打破了一線城市對教育資源的絕對壟斷,使得優質的教育資源向經濟相對落後的地區輸送。

03 “教育的烏托邦”何時休?

一位曾在西部支教朋友聊起7年的支教經歷,不禁感慨萬千。大山裡的孩子的境遇是很多生活在城市裡的人群無法想象的,就連當地的人吃水,都要跑到五公里之外的地方去運。他大學畢業之後去支教,一去就是7年,當他回來之後也顯得與社會有些脫節。

而大山裡的孩子如果不走出去,可能一輩子都沒有見過抽水馬桶,談什麼素質教育?談什麼教育的烏托邦?

幾年前,某衛視製作了一檔節目,農村的孩子和一線城市的孩子互換生活,山區的孩子第一次使用抽水馬桶,也是第一次使用上自來水,洗一次熱水澡都是一件非常奢侈的事情。他們改變命運的最直接的方式就是“教育”。

為什麼要說這個?因為不少教育媒體人提出一些看似高大上的教育理論,而這些理論在國內的一些地區完全就是雞肋,中看不中用,不否認的是,這些教育理論是先賢歷經數百年的智慧結晶,自有其存在的價值與意義。

然而,對於不少中國家庭而言,不是讓孩子會幾門外語,懂得幾門樂器,而是如何獲得讓孩子獲得一個好的成績,考入一所優秀的大學,獲得一張踏入社會的入場券,僅此而已。

這也讓人想起,西晉的晉惠帝司馬衷,有大臣向他彙報說,發生了災荒,百姓沒有糧食吃,只能挖草根、啃樹皮,百姓也因此活活被餓死。而晉惠帝司馬衷卻來了一句,“百姓無粟米充飢,何不食肉糜?”(百姓肚子餓沒米飯吃,為什麼不去吃肉粥呢?)

而這樣的人在行業內外並不在少數,說好聽一點是,“居廟堂之高,處江湖之遠”;說的不好聽一點就是,“站著說話不嫌腰疼”。

04 教育行業到底是慈善,還是商業?

這個問題其實有點像教育是到底是“商品”,還是“權利”一樣,德國人眼中,教育就是一項公民的基本權利,所以德國從幼兒園到大學幾乎學費免費;而在美國人眼中,教育既是商品,也是權利,所以中小學學費幾乎免費,但好的私立學校依然費用高昂,大學學費也十分讓人望而卻步。

於是許多人面臨一畢業就失業的境況不說,還欠了一屁股債。當年“喬幫主”也在斯坦福大學的演講上提及,他藍領家庭的養父母,為了供他上大學,幾乎傾其所有。而近幾年美國大學債務風波也引發了社會諸多不滿。

教育行業鉅虧背後的反思:不賺錢的教育機構到底能走多遠?

Steve Jobs在斯坦福大學畢業典禮上

國內與之不同的是,教育行業,無論是地面課堂,還是在線教育,都是國家教育資源的重要組成部分,更是公立教育的一個重要補充,尤其是在中國這樣人口眾多,教育資源分佈不均的情況之下,其重要性更加凸顯,其本身就自帶公益的屬性。

而在一些無良媒體眼中,教育應該是免費的,別人都虧錢,你盈利就屬於罪大惡極,明明是“五十步笑百步”,卻為了達到某種不可告人的秘密,說什麼高低貴賤,所以這也讓筆者甚為困惑,同是九年義務教育,做人的差距咋就這麼大呢?

無論是新東方、好未來,還是跟誰學,同樣是教育機構,都要為社會提供工作崗位,創造社會價值,同樣也要追求長遠的發展,2020年對於整個教育行業來說,其目標不是盈利,而是活下,而不是一味地賠錢賺吆喝。

小品裡有句話說的好,“人生最大的悲劇不是錢沒花完,人沒了;而是人還在呢,錢沒了。

”組織都沒了,還談什麼教育理想?如果只講公益,那麼多學生誰來服務,又該如何保證教學質量,這種“烏托邦式”的想法想來也是真實可笑至極。難道說虧損、裁員、倒閉就是為社會創造價值?就是公益、慈善?何其謬也!

試問“免費的午餐”,你敢吃嗎?

很多企業一方面對不起投資人的信賴,一方面無法在提高教育服務質量,以及企業運營效率方面有所作為,明明瀕臨破產,還死要面子活受罪,一邊鼓吹教育理想,一邊裁員減薪,還頗具浪漫主義氣質地說,“至今思項羽,不肯過江東”。

所以總而言之,行業的屬性也就決定了教培行業是公益與商業相結合,沒有高低貴賤之分,而真正需要思考的是如何提高教學服務質量,如何在行業裡樹立口碑和標杆,如何通過盈利實現企業長遠的可持續發展。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