孔子和季札是同时代人,为什么不说季札而说太伯“三以让天下?”?

骑马的牧羊人


这个是孔子的好古思想决定的。这个在流传下来的古籍中就能窥知一二:比如“述而不作,信而好古”,“我非生而知之者,好古,敏以求之者也”。孔子的理念就是转述古人的思想,自己不作新著作。所以他说自己不是生下来就知道很多知识,而是因为好古,并且不断学习古人思想而得来的。

孔子

这也就导致了孔子对于周朝末年礼崩乐坏的局面极其不满。在周游列国时积极宣传夏、商、周三代思想。同时,孔子尤其蔑视夷狄,觉得他们没有礼乐文化,也正因此,控制周游列国时,“西行不到秦”。因为秦国在当时也被认为是夷狄之国。

吴太伯

所以,虽然太伯和季札都礼让出了皇位继承权,但太伯做得更彻底,他为了断绝百姓的念头,跑到荆蛮之地,断发纹身,完全放弃了继承皇位的可能性。而季札放弃了王位以后,是周游列国。相比较而已,吴太伯的牺牲更令孔子佩服。

另外,季札是太伯的19世孙。基于孔子的孝道观念,即使季札做得比太伯更好,孔子也会将太伯作为榜样去宣传自己的思想。

季札

总之,一个是由于孔子的“好古”思想,一个是孝道文化,长幼尊卑观念,决定孔子说太伯“三以让天下”。


明之书苑


太伯是文王的大伯伯,为了给文王腾位子,断发文身。你懂得,那时候断发文身就相当于残疾,是不能再继承王位的。跑到了吴地,那时候比较偏远,建立了吴国。传到季札他爹的时候,他偏心小儿子季札,想要季札继位。虽然季札也是让位,但他却由此造成了阖闾刺王僚的同门相残。这在那个时候是不被认可的,虽然他也有贤名。但比起太伯而言不也差了点吗?再说他是第二个,大有抄袭之贤,没有什么创新,更没有建树。


haoshise


其实孔子讲的礼的核心思想就是“嫡长子继承制”

今天有人肯定会不不服气,那我比嫡长子更有才,能不能取而代之。

孔子说:不行。你厉害可以辅佐做摄政王,可以让皇帝成为傀儡,但就是不能取而代之。比如周公,就是遵守礼的完美典范。

这是孔子的核心思想之一。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