孔子和季札是同時代人,為什麼不說季札而說太伯“三以讓天下?”?

騎馬的牧羊人


這個是孔子的好古思想決定的。這個在流傳下來的古籍中就能窺知一二:比如“述而不作,信而好古”,“我非生而知之者,好古,敏以求之者也”。孔子的理念就是轉述古人的思想,自己不作新著作。所以他說自己不是生下來就知道很多知識,而是因為好古,並且不斷學習古人思想而得來的。

孔子

這也就導致了孔子對於周朝末年禮崩樂壞的局面極其不滿。在周遊列國時積極宣傳夏、商、週三代思想。同時,孔子尤其蔑視夷狄,覺得他們沒有禮樂文化,也正因此,控制周遊列國時,“西行不到秦”。因為秦國在當時也被認為是夷狄之國。

吳太伯

所以,雖然太伯和季札都禮讓出了皇位繼承權,但太伯做得更徹底,他為了斷絕百姓的念頭,跑到荊蠻之地,斷髮紋身,完全放棄了繼承皇位的可能性。而季札放棄了王位以後,是周遊列國。相比較而已,吳太伯的犧牲更令孔子佩服。

另外,季札是太伯的19世孫。基於孔子的孝道觀念,即使季札做得比太伯更好,孔子也會將太伯作為榜樣去宣傳自己的思想。

季札

總之,一個是由於孔子的“好古”思想,一個是孝道文化,長幼尊卑觀念,決定孔子說太伯“三以讓天下”。


明之書苑


太伯是文王的大伯伯,為了給文王騰位子,斷髮文身。你懂得,那時候斷髮文身就相當於殘疾,是不能再繼承王位的。跑到了吳地,那時候比較偏遠,建立了吳國。傳到季札他爹的時候,他偏心小兒子季札,想要季札繼位。雖然季札也是讓位,但他卻由此造成了闔閭刺王僚的同門相殘。這在那個時候是不被認可的,雖然他也有賢名。但比起太伯而言不也差了點嗎?再說他是第二個,大有抄襲之賢,沒有什麼創新,更沒有建樹。


haoshise


其實孔子講的禮的核心思想就是“嫡長子繼承製”

今天有人肯定會不不服氣,那我比嫡長子更有才,能不能取而代之。

孔子說:不行。你厲害可以輔佐做攝政王,可以讓皇帝成為傀儡,但就是不能取而代之。比如周公,就是遵守禮的完美典範。

這是孔子的核心思想之一。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