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泉港小吃】山海之交 別具風味

泉港,背山面海,地形多樣。追溯歷史的變遷,這是一片集中原文化、閩越文化、農耕文化和海洋文化為一體的神奇土地,盛產各種農副產品、水產品及林業產品。千百年來,泉港當地人民勤勞能幹,運用智慧巧妙地採用本土食材,烹製出一道道別具當地特色的經典小吃美食,吸引了無數遊客前來品鑑體驗。泉港小吃欄目,帶領讀者共同品嚐當地傳統小吃的同時,挖掘這一道道美味佳餚背後的文化歷史故事……


浮粿

【泉港小吃】山海之交 別具風味

▲跟許多年輕人不一樣,莊培彬不怕苦,心中有情懷,選擇了傳承母親梅蘭的浮粿小吃工藝。


一提起浮粿,似乎便能隱約嗅到了湄洲灣南岸的海洋味道。從油鍋中剛剛撈出的泉港浮粿,呈膨脹圓形狀,色澤呈現誘人的金黃色,輕輕咬上一口,香脆鮮美、齒頰留香,不僅飽含了泉港人的海洋習性,更帶有濃郁的地方風味。


如今,走在泉港的街巷中,幾乎隨處可見炸浮粿店鋪。據記載,泉港浮粿有近200年的歷史,最早的油炸浮粿可追溯到1888年。山腰鄉長房莊世水師傅開的浮粿鋪也就在那個時候開始的。莊世水本家靠海製鹽,有著不少的海蠣灘塗地,最初的時候,炸浮粿是為了給路過要去山腰鹽場的鹽工當點心的。後來,由於油炸浮粿在鹽工當中有良好的口碑,莊世水師傅便專門開設了一家浮粿坊。漸漸地,這種炸浮粿技藝在坊間廣為流傳,並頗受當地人歡迎。記者找到了莊世水師傅手藝的繼承人——郭梅蘭和她的兩個兒子莊培彬、莊小彬。據瞭解,莊培彬、莊小彬是莊世水的玄孫。炸浮粿這門手藝,從玄祖父傳承到他們這一代,已是第五代了。


“先把番薯粉配入蔥末、鹽、五香等調味品,加水攪拌成漿糊待用。而後把花生油倒入鍋中燒至八成熱,把漿料裝入模具,再在漿料中拌入南瓜絲、蠔、肉絲,然後放入熱鍋中炸,一邊炸一邊用竹筷翻動,直至浮粿雙面呈金黃色……” 莊培彬一邊介紹,一邊向記者展示了油炸浮粿的過程。


當然,除了傳統地道的老味道炸浮粿之外,泉港當地亦有商鋪採用現代餐飲理念,將浮粿創意性改名為“福粿”,含有吉祥的寓意,並採用了一系列的改良和文創包裝形式,深受年輕群體的喜愛。


雞蛋包


【泉港小吃】山海之交 別具風味

▲色澤金黃、香味誘人的雞蛋包,體現了泉港婦女的智慧。


當你聽到“雞蛋包”這個名字的時候,是不是已經感受到了這道菜濃郁的農家風情了?從外形上看,“雞蛋包”有點類似被摺疊之後的荷包蛋,但咬一口後,你會發現,味道完全不一樣!除了外皮富有濃郁的雞蛋味,雞蛋包裡面還包了不少海鮮、蔬菜之類的作料。


據郭梅蘭講述,早些年的時候,人民生活物資較為匱乏,家裡的孩子多,雞蛋卻分不夠,怎麼辦?心靈手巧的家庭主婦們想到了個辦法:將一些作料加入到雞蛋,做成雞蛋包,這樣每個人都有機會吃到雞蛋了。


雞蛋包做法不復雜。首先,把蛋黃及蛋清打散,製成蛋液。隨即,用鍋鏟將蛋液鋪成圓形狀,待蛋液經過加熱逐漸凝固成蛋皮之後,再加入炒熟的豆芽、高麗菜等各種蔬菜及海蠣、蟶、三層肉等作料,再將蛋皮互相摺疊成半月牙狀。最後,用鍋鏟雙面翻動,直至最後呈現出金黃色光澤。製成之後的“雞蛋包”,外酥裡嫩,蛋香誘人,令人慾罷不能。


豆壓粿


【泉港小吃】山海之交 別具風味

▲個頭碩大的豆壓粿,成了泉港餐桌上一道獨特的風景線。


當豆壓粿端上桌前的時候,記者一度覺得這是“放大版”的“餈粑”,事實並非如此。二者在製作方法上有不少區別。據瞭解,餈粑是將糯米蒸熟,再捶打成黏稠狀,但豆壓粿則是直接用糯米粉製作而成。


為什麼要將豆壓粿做得足有半個拳頭大?其實是有奧妙的。“七夕期間,泉港家家戶戶都會做豆壓粿。傳統的做法,豆壓粿應該和湯圓大小差不多。但不少家庭婦女要忙著照顧孩子,便索性捏得大一點了,以便提升效率……”莊小彬向記者介紹道。豆壓粿個頭大小的變化,其實體現出了泉港婦女的勤勞持家、聰明能幹的特性。


豆壓粿的製作過程並不簡單。首先,要先將糯米淘洗乾淨之後,碾成粉狀,再用水和成團,最後,再一小塊一小塊地將其搓成圓球狀,並放入沸水中煮熟。當然,在食用豆壓粿的時候,別忘了一定要放到花生糖裡蘸一蘸,再放入嘴中。在入嘴的那一瞬間,你定會被這香甜可口、酥脆滑嫩的味道所打動!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