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同市博物馆“西京风华——辽金元民族融合文化展” 获奖啦!

郭凤/文

喜讯!3月19日,“山西省首届(2019年度)博物馆精品陈列展览”评选活动结果揭晓,大同市博物馆报送的《西京风华——辽金元民族融合文化展》获山西省首届博物馆精品陈列展览精品奖。

大同市博物馆“西京风华——辽金元民族融合文化展” 获奖啦!

本次评选活动于2020年1月22日正式启动,由山西省文物局主办、山西省博物馆协会承办,目的是为了进一步提高省内各级各类博物馆、纪念馆的陈列展览水平,实现博物馆的社会服务功能,充分发挥博物馆、纪念馆在保护、弘扬、传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社会主义核心文化、革命文化过程中起到的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和物质文明的作用。省内共有 14家博物馆21个展览项目脱颖而出,经过线上“观众投票”和专家评审两个环节,最终评选产生了山西省首届(2019年度)博物馆精品陈列展览评选推介精品奖10项、单项奖6项,提名奖4项和特别奖1项。

大同市博物馆“西京风华——辽金元民族融合文化展” 获奖啦!

大同市博物馆作为地方性博物馆,始终以弘扬民族精神、传承地域文化为己任,充分发挥“博物馆大学校”的使命,努力打造大同文化新IP。大同市博物馆报送的《 西京风华—辽金元民族融合文化展》为馆内策展人员独立策划的原创性专题展览,以大同本土藏品资源特色和地方历史文化为基,撷取了辽金元时期大同244年的发展历史,以时间为轴线,通过宗教、艺术、生活和丧葬等不同角度,利用文物、模型、陶塑及多媒体等各种手段,升华陈列内容,诠释展览架构,勾勒出辽金元三代西京大同的雄姿,展示了多民族的交汇共融及由此演化的地域文化与人文特色,突出了民族融合和多元文化的主题,重现辽金元时期的繁荣景况。

展览第一单元为“京华•锁钥”,此单元突出少数民族人学习汉族,修司衙,建宫殿,立学宫,逐步转向城市定居生活。采用虚实结合的手法,通过巨幅古画大同城和多媒体,宏观概括了西京在辽金时期的地位及其影响。

大同市博物馆“西京风华——辽金元民族融合文化展” 获奖啦!

第二单元为“法相•庄严”,主要反映西京地区的宗教状况,辽金时期的少数民族最初是信奉万物有神的“萨满教”,为了加强统治,在向汉民族学习的过程中,开始尊儒崇佛,佛教逐渐成为其民族精神之信仰。辽金元时期的佛教建筑遗存在大同地区保存丰富,如华严寺、善化寺、灵丘觉山寺等,因而展览通过塑像、壁画、经幢及一些佛教器具来展示辽金元时期的佛教发展及其文化内涵。

大同市博物馆“西京风华——辽金元民族融合文化展” 获奖啦!

第三单元“茗酌·商贸”,通过辽金时期的茶酒文化、大同地区三大瓷窑的发展及对外贸易来反映当时的物质生活。北方不产茶,但是茶作为一种文化内容传播、融入到少数民族的生活中,奠定了此后千年间北方民族饮茶的习俗,使茶成为连接南北的纽带。酒是少数民族生活的必需品,茶酒在西京地区的风行,扩大了人们对饮用器具的需求,各种茶盏、盛酒器颇受时人青睐,瓷器贸易空前繁荣,多元文化在此碰撞。

大同市博物馆“西京风华——辽金元民族融合文化展” 获奖啦!

第四单元“溢彩·生活”,分别从衣、食、住(家具)、用(日用器具)、行来表现辽金元时期物质文明发展的“生活篇”,进一步表现“融合”之态。展出配饰、家具、日用器具、驼车模型之外,辅陈内容采用表现服饰、日用陈设、备茶备酒、出行的壁画,从而增加观众的认知度。

大同市博物馆“西京风华——辽金元民族融合文化展” 获奖啦!

第五单元“魂归·彼岸”,以人逝后的丧葬习俗为切入点,来展现物质与精神相结合的“丧葬文化”。从墓葬中反映的客观信息和随葬艺术两个方面来展示“融合”之态,展品涉及文字石刻、魂器等葬具。通过图文版的配合,让观众更为直观地接受信息,同时也能够更好地讲述展品背后的故事、拓展知识量。

大同市博物馆“西京风华——辽金元民族融合文化展” 获奖啦!

整个展线从艺术到生活,从生到死,展现出更多层次,将物质、精神和文化融为一体,从不同方面来诠释辽金元时期大同的历史地位、经济和文化成就,向观众打开全面了解大同历史,感知大同厚重民族融合文化的一扇窗。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