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命緣》鏡頭下的“逆行”記錄


《生命緣》鏡頭下的“逆行”記錄

導讀:疫情之下,人們對醫療的關注更為熱切,而那些“逆行”在抗疫一線的醫護工作者身影,更牽動著無數人的心。在近期備受關注的醫療題材紀實節目中,既有《人間世》《生門》《中國醫生》等紀錄片幫助大眾瞭解更真實的醫療生態,更有《生命緣》等節目奔赴一線、用紀實的力量書寫戰“疫”的社會記憶,彰顯主流媒體在重大社會事件前的責任觀和使命感。

文 | 坤同

疫情就是命令,防控就是責任。疫情爆發以來,全國衝鋒在前的醫護人員組成了第一道防線,成為這場戰“疫”的中堅力量。人們關切醫療工作者和真實的醫療生態,一系列醫療題材紀實節目的到來,成為人們瞭解這個話題的重要窗口。

在這其中,既有《人間世》《生門》《中國醫生》等著眼點各異的紀錄片,也有毅然深入一線用鏡頭記錄戰“疫”側影的《生命緣》等紀實節目,無論對“過去”或“當下”的聚焦,豐富的紀實影像無不在後方輿論陣地構建起了堅實的精神堡壘。

《生命緣》鏡頭下的“逆行”記錄

忠於真實,

“正在進行時”的記錄更觸動人心

直擊一線,更直擊心靈——疫情期間,一批高分醫療類紀實內容亮相熒屏,其中既有此前創作的《人間世》《生門》《中國醫生》等紀錄片,也有取材於此次疫情一線、且正在不斷跟進的紀實節目《生命緣》等。

《人間世》呈現出醫護人員與患者之間的複雜關係,直擊普通人不願面對的生命難題;《生門》聚焦於每個家庭都會面臨的生育問題,用極端的生育案例傳遞對生命的崇敬;《中國醫生》力求讓觀眾對疾病有更深入的瞭解,建立起科學的就醫觀……這些聚焦真實醫療生態和醫患關係的作品在特定的語境下都引發了廣泛的共情和討論。

《生命緣》鏡頭下的“逆行”記錄

相比上述歷時性的創作,正在記錄疫情變化和疫區故事的《生命緣》,則面臨創作上更大的挑戰和難度,既要體現內容上的及時性和權威度,也要在傳播過程中有廣度、遠度和深度,這成為了更難得的一種紀實力量。

不僅如此,《生命緣》更多地關注疫情期間醫生的狀態,呈現了不同於大眾在日常生活中所看到的醫生形象,為大眾講述了戰“疫”醫生面對自身生死考驗的勇敢抉擇。比如北京地壇醫院的醫生劉景院將生死置之度外,為了給患者聽診冒著危險拆開防護服戴聽診器。而在北醫三院之中,更有不少醫生無懼病毒,握著患者的雙手給予安慰。此前的醫療紀錄片很少涉及醫生面臨自身生死考驗時的狀態,而《生命緣》恰恰以此為切入點,有著更高的立意深度,彰顯出北京衛視在醫療紀實類節目中的引領力及行業權威度。

《生命緣》鏡頭下的“逆行”記錄

憑藉著宏觀敘事和微觀聚焦相結合的敘事手法,真實而又剋制地去呈現戰“疫”一線的日常,《生命緣》記錄下了醫生與患者心靈間的微妙碰撞,讓觀眾對生命多了感激和敬畏,也讓潛藏在瑣碎日常中的人性弧光更為閃亮,人們得以在這場全民戰“疫”中瞭解更多、走近更多。

迅速反應、高效創作,

“現場”之外更有力量

“現場”,是醫療類紀實節目不可或缺的重要靈魂。而在不同的紀實影像中,其對於“現場”的探訪與呈現也體現著各異的方法論。

例如,《人間世》的鏡頭不僅放在重症搶救、救護車、器官捐獻、臨終關懷等一系列事件的現場,更試圖深入事件背後真實的醫患生態;《中國醫生》的現場不止在醫生的辦公室、問診臺、搶救室和手術檯,更深入到他們的日常生活,用豐富細膩的筆觸勾勒平凡而偉大的醫者形象……這些紀錄片的“現場”,就在尋常生活之中。

《生命緣》鏡頭下的“逆行”記錄

而對於在疫情期間迅速反應,經由特別編排啟動而來的《生命緣》,“現場”就意味著更多——是人們關切卻難以抵達的疫區中心,也是更多微觀生命敘事正在發生的地方。在除夕前夜(1月23日),《生命緣》就迅速調度並組建起報道團隊,進駐到收治新型冠狀病毒肺炎患者的現場。此後,隨著《生命緣》紀實的深入,創作力量持續跟進中:一批精銳力量深入武漢疫區的現場,緊密追蹤當地疫情動態。這些同樣“逆行”的電視人用身體力行的姿勢挺進人人懼怕的疫區,更用超高的執行力克服著前期調度、內容策劃、後期包裝等一系列工作,用“行軍”之勢高效創作,以過硬的專業能力做到了有的放矢。當拍攝於一線的真實畫面呈現於電視熒屏之上,無數人在為之淚目的同時,也受到了最為深切鼓舞

《生命緣》鏡頭下的“逆行”記錄

疫情期間,《生命緣》推出的“抗擊新型冠狀病毒特別報道”“來自武漢的報道”等專題節目,用在“現場”的紀實受到了社會的空前關注。3月14日播出的節目更將備受關注的ECMO搶救全程首次公開,回應大眾關切。數據顯示,相關微博話題居於熱搜榜TOP2,短時間內閱讀量便超過2億,討論量更達到3.4萬。

《生命緣》鏡頭下的“逆行”記錄

《生命緣》鏡頭下的“逆行”記錄

如何堅守輿論陣地?

踐行主流價值應成優先項

疫情當前,醫療題材紀實節目成為大眾瞭解疫情、科學防疫的重要窗口,發揮了不可小覷的作用。不過,僅止於此遠遠不夠,在後方輿論陣地上,需要更多元的力量予以支撐。戰“疫”之中,如何堅守戰“疫”的輿論陣地成為主流媒體必須回應的時代命題。對此,各大主流媒體快速響應號召,推出了一系列舉措,用及時有用的節目內容為大眾構建了防疫堡壘。

以《生命緣》的製播平臺北京衛視為例,其推出的疫情防控特別行動全網累計收穫共33個熱搜,騰訊新聞更是兩次在微信中推送了《生命緣》中“ECMO搶救全程”“9個月患者求抱抱”等內容。再如,《養生堂》推出特別節目進行科普宣傳,向大眾及時傳遞防疫知識,阻擊謠言傳播擴散;《向前一步》深入北京多個街道社區實地探訪,號召北京市民眾志成城、抗擊疫情;《老師請回答》邀請專家從不同維度幫助學生制定合理的學習課表和生活指南;《為你喝彩》則聚焦堅守使命的中國科研人,獨家記錄了疫情阻擊戰背後的科技力量……這些舉措很大程度上減少了特殊時期的不確定因素,發揮出維護社會穩定的功能。

《生命緣》鏡頭下的“逆行”記錄

面對防控疫情這場“硬仗”,主流媒體利用醫療紀實節目、現場特別報道、欄目特別策劃等方式彰顯出了自身主流價值,用心、用情、用功書寫出了這一份值得肯定的答卷。一系列針對防控疫情推出的舉措,給予了社會戰勝疫情的巨大信心和決心,成為後方輿論陣地的中流砥柱。正是在這樣的內容、行動和態度支持下,其得以參與到更大範圍的社會互動中來,進一步發揮了輿論主導權和話語權。我們看到,於疫情中逆行的“記錄者”,也正在成為當下輿論格局中的“領跑者”。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