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個翻譯英語的人是怎麼做到的?

袋鼠哥


英語是世界上使用人口最多的語言之一,僅次於我國的漢語。不過與漢語不同的是,英語分佈跨度是最廣的,算是全球最通用的語言。在今天,漢語和英語之間的相互翻譯已經是很常見的工作。對於一些精通兩國語言的人來說,這根本不算什麼難事。那麼在遙遠的古代,最早翻譯英語的人是怎麼做到的呢?



各國的翻譯歷史十分久遠,最早的在遠古時期就有專門翻譯不同語言的人了。不過,史書上並沒有記載第一個翻譯英語和漢語的人是誰,所以我們只能大致地推測一下。

在歷史上,工商業發展是刺激語言翻譯的重要原因。在漫長的絲綢之路上,有許多商人往來於歐洲、中亞和中國之間。久而久之,這些商人必然會精通阿拉伯語、英語、漢語等多種語言。因此,最早將英語翻譯成漢語的人可能就是這些商人。當然了,也有說法是英語最先和中亞地區的語言完成翻譯,然後中亞地區的語言再與漢語完成翻譯,最後結合起來就是漢英雙譯。


語言是人類溝通的重要工具,它比肢體動作的表達更加直接和有效。但是如果早期的翻譯者不熟悉英語,便只能藉助肢體動作和表情來表達,因此最早的英語翻譯工作可能是藉助肢體動作和表情的表達來完成的。不過這樣一來有個問題,那就是翻譯錯誤的概率很高,所以早期的翻譯一定是錯漏百出的。從這裡也可以看得出來,翻譯工作是一個不斷摸索、循序漸進的過程。

到了後來,隨著雙方商人交流的加深、交流次數的增加,翻譯工作也就變得越來越頻繁,而糾正“翻譯錯誤”的概率也就越來越高。翻譯工作也慢慢從簡單的詞句翻譯變成單個句子翻譯,一篇文章翻譯,整本書籍翻譯,並最終形成了相對成熟的雙語翻譯體系。



世界人文通史


個人人生,本人是一個苗族人,身處的縣為苗族自治縣,自學會說話到六歲之前一直說著苗話,那時候小,不知道什麼漢話,最多隻去過鎮上,六歲之後隨父母到市裡打工生活,此時才知道還有人跟我們說話不一樣,父母漢話也不是很流利,之後就被父母送進幼兒園,一點都不會說漢語,雖然父母已經告訴老師我不會漢語,但是老師看到我的手,還是指著說,我的指甲有點長,回去剪了。我以為是說我手髒立馬跑去廁所找水,把手洗乾淨。第二天老師發現沒剪告訴我媽媽,又告訴我,老師昨天是叫我剪指甲愛衛生。至於後來是怎麼學會漢語的,好像是和家附近小夥伴一起玩學會的,不知不覺就學會了,父母也沒有逼迫我說漢語,不會說的就告訴我,在家一直用苗語講話,所以到現在還沒忘記,其他跟我類似的人幾乎是不會說但聽的懂,主要還是在家父母已經不跟他們說了。

所以我覺得兩個國家的語言,總有那麼一些人像我一樣去接觸到另一個國家的語言,並慢慢學會,甚至去把兩國語言進行翻譯並且應用到實際中。

希望個人經歷對你有幫助


愛玩射手的無刃


題主這個問題,是屬於一個無法考證的問題,但卻是一個好問題,值得深入思考。

我們可以從一些真實事例中,找到線索,進行推理,逼近真相。


中國有個大翻譯家,林紓,林琴南先生。

林先生生於1852年,逝於1924年,是百年前的人物。

林先生一生共翻譯了近200部外文作品,涉及法語、英語、俄語、德語、西班牙語、日語、希臘語等等多種語言,大多是首次介紹到中國,其中40餘部世界名著。

但林先生完全不懂外語,上面說的,一門都不懂。

他是怎麼翻譯的呢?

當然是找人合作啦,懂外語的照著書念,翻讀每一句的意思,林先生寫下來。

那麼,林紓是個抄寫員囉?

錯了,你們太小看林先生了,林先生是主創。

和他老人家合作的有僅識外語,文理半通不通的船員,有留洋鍍金的學生,還有學成歸國的精英,有些本身就是合格的翻譯家。

那麼林紓幹了啥?

林先生不但知道翻譯成漢語的分寸,行文練達優美,頗受讀者喜愛,同時極大保留了原文的語氣、情調、風格,故事貼切,人物傳神,中外語境的差異能融會貫通,連各文化環境下極難互通的幽默也能Hold得住,傳情表達。

信,達,雅,差不多就是這個意思。

許多事情,開天闢地第一次看似很難,但也禁不住人類的智慧。

比如第一次翻譯英語,可能是一個人,可能是一群人,他們可以有各種方法開始這個事情,最終去完成這個事情。

英語和漢語是地理上相隔比較遠的兩種語言,也是語言學上相距比較遠的語言。

有可能通過第三種,第四種甚至更多種地理上、語言學上接近一些的語言作為橋樑,最終達成理解和互譯。

但無論如何,最終會回到如題的一個問題:如果有兩種完全不同的語言,從零開始溝通,怎麼做?

人類的語言表達兩種內容:具象的內容和抽象的內容。

具象的內容,兩種語言可以通過指物互譯,手語和身體語言都可以加快了解。

而從具象的內容到抽象的內容,是沒有鴻溝的。

人類區別於其它生物,有獨特的學習能力、理解能力、創新能力。

只要開始做了,就有解決的希望。

世上無難事只怕有心人。

世上無難事只要肯攀登。

共勉。


附:林紓譯著不完全清單

法國 小仲馬《巴黎茶花女遺事》(與精通法文的王壽昌合譯)等5種

英國 哈葛德《迦因小傳》《鬼山狼俠傳》等20種

英國柯南道爾《歇洛克奇案開場》(即福爾摩斯探案集一部分)

英國狄更斯的《賊史》等5種

英國莎士比亞的《凱撒遺事》等4種

英國司各特的《撒克遜劫後英雄略》等3種

俄國托爾斯泰《現身說法》等6種

法國大仲馬《玉樓花劫》等2種

美國歐文的《拊掌錄》等3種

希臘伊索的《伊索寓言》

挪威易卜生的《梅孽》

西班牙塞萬提斯的《魔俠傳》

英國笛福的《魯濱孫飄流記》

菲爾丁的《洞冥記》

斯威夫特的《海外軒渠錄》

斯蒂文森的《新天方夜譚》

裡德的《吟邊燕語》

安東尼·霍普的《西奴林娜小傳》

美國斯托夫人的《黑奴籲天錄》

法國巴爾扎克的《哀吹錄》

法國雨果的《雙雄義死錄》

日本德富健次郎的《不如歸》


九萬光年


第一個翻譯英語的人是怎麼做到的?

見到這個問題的第一眼,我就被深深的吸引了,這真的是有很有哲學深度的問題,看完這個問題,我的腦子裡立刻就出現了另外一個問題:先有雞還是先有蛋呢?

再回到這個問題,關於這個問題,所有的答案都只是猜測,因為,回答問題的沒有一個人見過第一個翻譯英語的人!

既然大家都是猜測,那麼我也來猜猜。

據說在很久很久以前,人類根本就沒有語言文字,後來,慢慢的有了文字和語言,不同地方的人有了不同的語言,不過,不是所有的是都是隻呆在同一個地方的,總有些人覺得,世界辣麼大,想出去看看,所以,這個“第一人”就走了出去!

這個人來到了一個說英語的地方,肚子餓了,想找點吃的喝的,於是就問人家哪裡有好吃的,沒想到一交流,發現根本就聽不懂!

雖然聽不懂,不過還是可以學習英語的,畢竟,每個說英語的人都是從啥都不知道的嬰兒開始慢慢學習英語的,等到這個人學會了英語,這個傳說中的“第一人”就會翻譯英語了。

當然,還有另外一種可能,就是一個說英語的人,去了其它地方,學了別的英語,然後就成為了傳說中的第一人......

以上,純屬猜想,若覺得有理,就點個贊,如有不足,請評論指出!


英語世界觀


很多人說在外國生活久了,外語就會了,也有很多人說即使多年生活在外國也不會說外語什麼的.....

我正好有個故事講給大家。

幾年前轟動一時的,美國幾個中國留學生非法拘禁虐待另外中國女留學生的案子,不知道大家還有沒有印象。

中間還鬧出家長到美國後賄賂證人等一系列風波。不過法律還是正義的、最後幾名犯罪留學生都被判刑坐牢了。

最早幾次上庭的時候,這幾位在美國生活幾年的留學生都帶著翻譯。你想想,美國留學幾年的學生,還要帶翻譯上庭,英語水平得差到什麼程度。

可是,僅僅過了半年,在坐牢半年之後的一次提審。留學生連翻譯都不用了,自己可以在法庭上用英語侃侃而談。這半年也不用在學校學習了,英語突飛猛進。

後來,有人一語道破這種變化,其實所謂的英語,原來你在學校叫學英語叫生活,後來進了監獄,學習英語就變成了生存。在監獄可沒有人慣著你,黑幫、同性戀、等等一系列人在裡面,你英語都不會說,會是怎樣的境地呢?

所以,你覺得丟在人生地不熟的國外,學外語,難嗎?


欺負小動物


我個人認為這個問題是錯誤的,應該這樣問:“第一句英語翻譯的是哪一句漢語?”

為什麼這麼說,因為根據我的研究,英語26個字母利用象形、會意、形聲等方法與中國漢字相對應,英語單詞是利用漢語文字創造出來的。既然英語單詞來源於漢語文字,那麼英語句子也必然利用了漢語的語法。這也就是說第一句英語是想辦法去與某一句漢語相對應的。例如:什麼是你的名字?what is your name?


doctor徐正洪


想要進行將中文翻譯成英文,或者將英文翻譯成中文的操作,其實有一個非常簡單的工具就能夠幫助完成將語音進行翻譯轉換的軟件。

\n

{!-- PGC_VIDEO:{"thumb_height": 360, "thumb_url": "29f6e000765be4044b3c3\

貓的名字叫安生


個人觀點:

N年前的某一天來自英國和中國的兩個完全不同語言世界的人遇到一起,在此之前他們沒有任何來往。所以語言交流成了大問題,你聽不懂我說的我也聽不懂你說的。怎麼交流呢?

首先是人稱,英國人用手語指著自己說“I”,中國人懂了,原來“I”=“我”。同理,“他”=“He” ,“你”=“You” 。現在人稱清楚了。

然後是動詞,各自做出相應的動作,然後用相應的動詞來表達。例如:走,英國人走幾步,說“walk”,這時候中國人又懂了了,“walk”=“走”。其他動詞同理。

接著是各種名詞,英國人指著一個蘋果說“Apple”,這時候聰明的中國人秒懂,“Apple”=“蘋果”。

前面幾步走完了,後面就可以進行簡單交流了,隨著相處時間的增長,複雜一點的情感類語言表達也能明白是什麼意思了。然後這兩個人就成了第一個翻譯


boy221959718


“人們是怎樣翻譯第一句英語的?”

請恕簡略回答如下:

初看如此這般提問,有點兒不知所云而不知所措。仔細思之才知,這是一個涉及翻譯的可能性、必要性和如何實施的我國英語翻譯史的較深刻的問題。

世界地域廣闊,民族眾多,語言各異。不同地域的不同民族操不同的語言,對同一事物、同樣的事物,有著各自不同的語音和文字的稱謂表述。儘管語言各不相同,由於表述的是相同的事物,這樣就使得不同語言的互譯翻譯成為了可能。

各個民族不可能永遠孤立存在;各個民族或國家之間要交往交流,交換貿易,這就使得不同語言之間的翻譯成為必要。

怎樣才能實施翻譯?那就得本民族的人首先學習異民族的語言,民族之間要互相學習不同的語言,然後將習得的異民族語言翻譯成本民族語言,實現翻譯的目的。

以我國唐代大翻譯家玄壯為例說明。玄壯於貞觀元年(公元627年)起,西行五萬裡,到達天竺,取得真經,滯留天竺十七年,學習梵文;返唐後將七十五部一千三百卅五卷佛教經典譯成了中文。玄壯西行時一句梵文也不懂吧?首先習得外文,然後才有翻譯。

英語是英吉利民族的的語言,工業革命後發展為現代英語。由於貿易交往,拓展海外殖民地,英語成為最廣地域所操的語言,於上世紀五十年代起,成為了國際通用語言,各國政治經濟文化等的交流都用英語,在高校中,各種前沿的科研成果也大都是使用英語的。

上世紀我國的傑出的英語翻譯專家們有嚴復、林紓、魯迅、郭沬若、傅雷等人。本世紀更近的有銭鍾書、楊絳、楊憲益、許淵衝等人。


漠沙84709850


語言這種東西 都是一點一點理解的吧 就像你學漢語一樣,是個小孩子的時候什麼都不懂,但在日常生活中慢慢接觸就會一點點明白是什麼意思的吧 第一個把英語翻譯成漢語,或者把漢語翻譯成英語的人也是這樣學會的吧 至於是誰,應該是古代的傳教士、遣唐使、留學生什麼的吧。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