什麼是氣、血、津液(一)

什麼是氣、血、津液(一)

什麼是氣、血、津液(一)


人體的基本物質——氣、血、津液(之一)

前幾期所講的中醫陰陽與五行的理論確實是比較抽象一點,限於大家對中醫許多具體的理論還不瞭解,所以暫時還不能舉很多例子來說明。

但沒關係,隨著大家所學中醫知識的不斷增加,有些問題會越來越清楚,我也會前後聯繫,反覆以中醫的這些理論來進行說明,現在大家只要知道中醫有這些認識問題的方法就可以了。

大家可能對五行與五志的對應關係會感興趣,我順便再解釋解釋,如果按五行的相生關係來對應“怒生喜、思生悲”等您一定會覺得非常可笑,由此也會得出五行配五志完全沒有道理的結論。

其實,古人常利用

五行與五志的這種對應關係來解釋精神致病因素,如“喜傷心、怒傷肝、思傷脾、悲傷肺、恐傷腎”等;並利用“悲勝怒、恐勝喜、怒勝思、喜勝憂(悲)、思勝恐”的五行相剋關係來確定心理治療方法。

古代醫案中曾記載過用激怒病人的方法,治癒因思慮過度所致的精神失常,這種療法的提出,就是出於“怒能勝思”,即“木克土”的想法,這對現代的精神療法不無借鑑意義。

言歸正傳,這期主要談中醫基礎理論中的第三個學說,即“氣血津液學說”。

引用劉麗明老師的一段話:“同樣是講中醫的醫理學說,這一節講氣血津液,我感覺是從務虛的方面漸漸走到務實的方面來了。

確實如此,與陰陽五行學說相比較,氣血津液學說要顯得具體、直觀得多。

中醫在分析生理病理、提出治療方案、解釋藥物作用(即診斷與治療兩大方面)等都離不開氣、血、津液(或稱為“水”)。因為中醫認為

氣、血、津液是維持人體生命活動的最基本物質。它們分佈於全身,營養、滋潤、充實臟腑和身形,三者的有餘或不足、或運行異常都是造成疾病的重要原因

首先談“”。

中醫關於“氣”的問題非常複雜,在診斷與治療的方方面面都涉及“氣”。

如:陽氣、陰氣;精氣、營氣、衛氣、宗氣;腎氣、心氣、肺氣、脾氣、肝氣;正氣、邪氣;清氣、濁氣;氣虛、氣滯、氣鬱、氣厥;調氣、理氣、行氣、補氣等等。

有人曾經對現存最古老的中醫經典著作《黃帝內經》進行統計,發現全文用的“氣”字多達2810次,而用氣組成的各種名詞有2000餘處;全書162篇,談到“氣”問題的有134篇,佔總篇數的82.7%。中醫如此廣泛地論“氣”,以致於現代有人提出要設立“氣學”,認為中醫關於“氣”的理論已經相對獨立、相當完整。

但是,“氣”看不見、摸不著,大家要真正地理解與把握它也不是一件容易的事,有時甚至是學習中醫的一個障礙。

有的留學生到中國來學習中醫一段時間後說,中醫理論大多能搞懂,唯有“氣”搞不懂,甚至有個別的留學生因此中斷了中醫學習。

其實,對我們中國人來說,“氣”一點也不陌生,大家日常生活中所用的許多詞語都含有“氣”。

如:神氣十足、精氣旺盛、氣衝斗牛、生氣勃勃、喜氣洋洋、陽剛之氣、和和氣氣、氣色好、晦氣、嘆氣、氣悶、生氣、發脾氣、消消氣、胃氣脹、氣炸了肺、氣絕身亡等等。

氣雖然看不見也摸不著,但我們能體會到、感覺到。

如:我們每時每刻都在吸氣與呼氣;

吃了不易消化的食物後,脘腹部有時會感到脹氣,或噯氣、矢氣;

生氣或發怒後,常常會感到胸中悶氣,並欲頻頻地嘆氣;

嚴重的感冒鼻塞或哮喘發作時會令人感到憋氣;

有人快走或跑步時會感覺上氣不接下氣(即氣喘);

過多地講話後,有人會感到氣不夠用;

有的老年婦女時常會感到皮下或肌肉中有氣塊脹痛等等。

可見人的生命與“氣”息息相關,所以古人常把活人稱為“含氣者”。

氣,是古人用以表達構成萬事萬物最基本物質以及事物運動變化的一個概念。

在解釋人體之氣時,曰:“氣者,體之充也。”“人之所賴,唯此氣耳,氣聚則生,氣散則死。”可見對人體而言,古人認為最重要的物質就是氣,氣是維持生命的最基本物質,“氣”既有物質的一面,也有功能的一面。

人體之氣從何而來?古人認為來源於兩方面:

一是源於父母,稱為“先天之氣”,又稱“先天之精氣”。

這是構成一個人的生命形體的原始物質。如父母體型高大,通常子女也高大;父母體型矮小,子女也多矮小,這種由遺傳決定的問題,中醫歸為“先天精氣”,是由父母傳給下一代的,下一代秉承父母而來的。

二是源於吸入的空氣和食入的飲食物,稱為“後天之氣”。

是一個人出生以後所獲得的維持生命活動的基本物質。中醫將吸入之空氣稱之為“天之清氣”,吸收飲食物中的營養物質稱為“水谷之氣”,人體必須時刻吸入自然界之“清氣”,並不斷地補充“水谷之氣”,才維持正常的生命活動。

先天之氣和後天之氣是影響人體體質強弱的重要因素

自幼肺功能健全,食慾旺盛者,大多體質強壯;而有慢性支氣管炎、肺氣腫等通氣功能障礙或有慢性胃病的患者,由於氣之來源不足,故大多形體消瘦,體質虛弱。

先天之氣可化生後天之氣,後天之氣可補充先天之氣,兩者相輔相成,缺一不可。

什麼是氣、血、津液(一)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