什么是气、血、津液(一)

什么是气、血、津液(一)

什么是气、血、津液(一)


人体的基本物质——气、血、津液(之一)

前几期所讲的中医阴阳与五行的理论确实是比较抽象一点,限于大家对中医许多具体的理论还不了解,所以暂时还不能举很多例子来说明。

但没关系,随着大家所学中医知识的不断增加,有些问题会越来越清楚,我也会前后联系,反复以中医的这些理论来进行说明,现在大家只要知道中医有这些认识问题的方法就可以了。

大家可能对五行与五志的对应关系会感兴趣,我顺便再解释解释,如果按五行的相生关系来对应“怒生喜、思生悲”等您一定会觉得非常可笑,由此也会得出五行配五志完全没有道理的结论。

其实,古人常利用

五行与五志的这种对应关系来解释精神致病因素,如“喜伤心、怒伤肝、思伤脾、悲伤肺、恐伤肾”等;并利用“悲胜怒、恐胜喜、怒胜思、喜胜忧(悲)、思胜恐”的五行相克关系来确定心理治疗方法。

古代医案中曾记载过用激怒病人的方法,治愈因思虑过度所致的精神失常,这种疗法的提出,就是出于“怒能胜思”,即“木克土”的想法,这对现代的精神疗法不无借鉴意义。

言归正传,这期主要谈中医基础理论中的第三个学说,即“气血津液学说”。

引用刘丽明老师的一段话:“同样是讲中医的医理学说,这一节讲气血津液,我感觉是从务虚的方面渐渐走到务实的方面来了。

确实如此,与阴阳五行学说相比较,气血津液学说要显得具体、直观得多。

中医在分析生理病理、提出治疗方案、解释药物作用(即诊断与治疗两大方面)等都离不开气、血、津液(或称为“水”)。因为中医认为

气、血、津液是维持人体生命活动的最基本物质。它们分布于全身,营养、滋润、充实脏腑和身形,三者的有余或不足、或运行异常都是造成疾病的重要原因

首先谈“”。

中医关于“气”的问题非常复杂,在诊断与治疗的方方面面都涉及“气”。

如:阳气、阴气;精气、营气、卫气、宗气;肾气、心气、肺气、脾气、肝气;正气、邪气;清气、浊气;气虚、气滞、气郁、气厥;调气、理气、行气、补气等等。

有人曾经对现存最古老的中医经典著作《黄帝内经》进行统计,发现全文用的“气”字多达2810次,而用气组成的各种名词有2000余处;全书162篇,谈到“气”问题的有134篇,占总篇数的82.7%。中医如此广泛地论“气”,以致于现代有人提出要设立“气学”,认为中医关于“气”的理论已经相对独立、相当完整。

但是,“气”看不见、摸不着,大家要真正地理解与把握它也不是一件容易的事,有时甚至是学习中医的一个障碍。

有的留学生到中国来学习中医一段时间后说,中医理论大多能搞懂,唯有“气”搞不懂,甚至有个别的留学生因此中断了中医学习。

其实,对我们中国人来说,“气”一点也不陌生,大家日常生活中所用的许多词语都含有“气”。

如:神气十足、精气旺盛、气冲斗牛、生气勃勃、喜气洋洋、阳刚之气、和和气气、气色好、晦气、叹气、气闷、生气、发脾气、消消气、胃气胀、气炸了肺、气绝身亡等等。

气虽然看不见也摸不着,但我们能体会到、感觉到。

如:我们每时每刻都在吸气与呼气;

吃了不易消化的食物后,脘腹部有时会感到胀气,或嗳气、矢气;

生气或发怒后,常常会感到胸中闷气,并欲频频地叹气;

严重的感冒鼻塞或哮喘发作时会令人感到憋气;

有人快走或跑步时会感觉上气不接下气(即气喘);

过多地讲话后,有人会感到气不够用;

有的老年妇女时常会感到皮下或肌肉中有气块胀痛等等。

可见人的生命与“气”息息相关,所以古人常把活人称为“含气者”。

气,是古人用以表达构成万事万物最基本物质以及事物运动变化的一个概念。

在解释人体之气时,曰:“气者,体之充也。”“人之所赖,唯此气耳,气聚则生,气散则死。”可见对人体而言,古人认为最重要的物质就是气,气是维持生命的最基本物质,“气”既有物质的一面,也有功能的一面。

人体之气从何而来?古人认为来源于两方面:

一是源于父母,称为“先天之气”,又称“先天之精气”。

这是构成一个人的生命形体的原始物质。如父母体型高大,通常子女也高大;父母体型矮小,子女也多矮小,这种由遗传决定的问题,中医归为“先天精气”,是由父母传给下一代的,下一代秉承父母而来的。

二是源于吸入的空气和食入的饮食物,称为“后天之气”。

是一个人出生以后所获得的维持生命活动的基本物质。中医将吸入之空气称之为“天之清气”,吸收饮食物中的营养物质称为“水谷之气”,人体必须时刻吸入自然界之“清气”,并不断地补充“水谷之气”,才维持正常的生命活动。

先天之气和后天之气是影响人体体质强弱的重要因素

自幼肺功能健全,食欲旺盛者,大多体质强壮;而有慢性支气管炎、肺气肿等通气功能障碍或有慢性胃病的患者,由于气之来源不足,故大多形体消瘦,体质虚弱。

先天之气可化生后天之气,后天之气可补充先天之气,两者相辅相成,缺一不可。

什么是气、血、津液(一)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