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萬物並作,吾以觀復”是什麼意思?

泰和道安


《道德經》第十六章,“萬物旁作,居以須復也”,是指天地間萬物廣泛興作,安坐以靜觀天地自然的循環往復之道。

春來生髮意盎然

本句,郭店楚簡本作“萬物旁作,居以須復也”,馬王堆帛書本作“萬物並作,吾以覌其復也”,河上公本、傅奕本作“萬物並作,吾以覌其復”,王弼本作“萬物並作,吾以覌復”。郭店楚簡本最古,且老子為楚國人(陳為楚所滅),郭店楚簡本理應最接近老子原始祖本原貌,因此本文從郭店楚簡本。理由如下:

萬:形容種類和數量極多。萬,形聲字,甲骨文呈蟲形,本義是蟲,後為數次,指十個一千,後極言其多,各不相同。《說文》:“萬,蟲也。”《埤雅》:“蜂,一名萬。蓋蜂類眾多,動以萬計。”後引為數名。《易•乾象》:“萬國咸寧。”《列子•湯問》:“高萬仞。”《漢書•律曆志》:“紀於一,協於十,長於百,大於千,衍於萬。”後喻為極言其多,極言各不相同。

夏日繁茂意炎炎

物:事物,天地之間的事物。物,形聲字,從牛,勿聲,“勿”是一種雜色旗,表示雜色,本義指萬物。《說文》:“萬物也。牛為大物,天地之數起於牽牛,故從牛,勿聲。”《玉篇》:“凡生天地之間皆為物也”,又,“事也”,“類也”。《易•乾》:“品物流形。”《禮記•樂記》:“物以群分。”《淮南子•天文》:“四時之散精為物。”《荀子•正名》:“物也者,大共名也。”《周禮•太宰》:“九曰物貢。”此外,有物母(萬物之本源)、物祖(萬物之始祖)、物用(物之器用)等皆由此而來。

旁:廣泛地。旁,形聲字,從二闕,方聲,本義是在旁邊,後引申為大,廣。《說文》:“旁,溥也。”《廣雅》:“旁,大也,廣也。”《釋名》:“在邊曰旁。”《玉篇》:“猶側也,非一方也。”《易•乾坤》:“旁通情也。”《書•太甲上》:“旁求俊彥。傳:旁,非一方。”《爾雅•釋宮》:“二逹謂之岐旁。注:岐旁,岐道旁出。”

並:一起,一齊,同時。並,會意字,金文字形為二人並立之形,本義指並行、並列,這裡指一起、同時。《說文》:“並,併也。從二立,會意,今隸作並。”《儀禮•鄉射禮》:“並行。”《禮記•儒行》:“並立則樂。”《荀子•儒效》:“俄而並乎堯舜。”《禮記•玉藻》:“並紐約用組。”《詩•齊風•還》:“並驅從兩肩兮,揖我謂我儇兮。”《文心雕龍•附會》:“並駕齊驅,而一轂統輻。”《韓非子•難勢》:“且夫堯、舜、桀、紂千世而一出,是比肩並踵而生也。”《史記•陳涉世家》:“陳勝佐之,並殺兩尉。”

作:興作。作,會意字,從人,從乍,本義是指人突然站起,這裡指產生、興作。《康熙字典》:“興起也,振也,造也,為也,始也。”《易•乾》:“聖人作而萬物覩。”《書•堯典》:“平秩東作。”《易•繫辭下》:“包犧氏作沒,神農氏作。”《論衡》:“周秦之際,諸子並作。”《孟子•公孫丑下》:“由湯至於武丁,賢聖之君六七作。且王者之不作,未有疏於此時者也。”《孟子》:“天油然作雲。”漢張衡《東京賦》:“堅冰作與履霜,尋木起於孽栽。”

秋來收穫意蕭瑟

居:安處,安坐。居,象形字,金文字形,是“踞”的本字,象人曲脛蹲踞形,本義是蹲著。《說文》:“居,蹲也。從屍,古者居從古,俗居從足。”《史記》:“不宜居見長者。”《左傳》:“昔闔廬食不二味,居不重席,室不崇壇。”《易•繫辭》:“則居可知也。”《呂氏春秋•離俗》:“仁者居之。”《呂氏春秋•逹鬱》:“卒不居趙地。”《淮南子•地形》:“寢居直夢。”《穀梁傳•僖公二十四年》:“天王出居於鄭。”《列子•湯問》:“面山而居。”《荀子•勸學》:“君子居必擇鄉。”

又,居原作“凥”。《說文》:“凥,處也,從屍得幾而止也。”《孝經》:“仲尼凥”,凥為閒凥,今文作居。《廣韻》:“安也。”《書•盤庚》:“奠厥攸居。”《禮•王制》:“凡居民:量地以制邑,度地以居民。地、邑、居民,必參相得。”《書•舜典》:“五宅三居。注:三居謂周之夷服、鎮服、藩服也。”,又,坐也。《論語•陽貨》:“居,吾語汝。”

吾:我自稱。《說文》:“我自稱也。”《爾雅•釋詁》:“吾,我也。” 《儀禮•士冠禮》:“願吾子之教之也。”《道德經》:“吾將鎮之以無明之樸。”《楚辭•屈原•涉江》:“莫吾知兮。”《論語•先進》:“毋吾知也。”《莊子•齊物論》:“今者吾喪我。”《左傳•桓六年》:“我張吾三軍,而被吾甲兵。”

以:用以,用來。象形字,本義是用,這裡指憑藉、利用。《說文》:“以,用也。”《小爾雅》:“以,用也。”《詩•邶風》:“何其久也,必有以也。”《左傳•昭公十三年》:“我之不共,魯故之以。注:以魯故也。”《列子•周穆王篇》:“宋人執而問其以。”《左傳•僖公二十六年》:“凡師,能左右之曰以。”《易•師》:“能以眾正。”《詩•周頌》:“侯強侯以。注:強,民以餘力來助者,以閒民轉移執事者。”《左傳•定公十年》:“封疆社稷是以。”《論語》:“如或知爾,則何以哉?”《韓非子》:“富國以農,拒敵恃卒。”

須:待也,本義是等待、停留,這裡指靜靜地觀察。《易•歸妹》:“歸妹以須。”《詩•邶風》:“人涉卬否,卬須我友。”《左傳•成公十二年》:“日雲莫矣,寡君須也。”。《韓非子•外儲說左上》:“吳起須故人而食。”《後漢書班超梁慬列傳》:“可須夜鼓聲而發。”

覌:觀察,觀照。觀,形聲字,從見,雚聲,本義是仔細看,這裡是指觀察、審察。《說文》:“觀,諦視也。”《博雅》:“視也。”《正韻》:“遠視、上視曰觀,近視、下視曰臨”。《韻會》:“所觀也,示也。”《易•觀》:“大觀在上,順而巽,中正以觀天下。朱注:觀者,有以中正示人,而為人所仰也。”《書•益稷》:“餘欲觀古人之象。傳:欲觀示法象之服制。”《廣雅•釋詁》:“觀,視也。”《莊子•人間世》:“觀者如市。”《莊子•秋水》:“觀於大海。”《左傳•僖公二十三年》:“曹共公聞其駢脅,欲觀其裸;浴,薄而觀之。”《易•繫辭》:“仰則觀象於天,俯則觀法於地。”《史記•孫子吳起列傳》:“吳王從臺上觀,見且斬愛姬,大駭。”《史記•滑稽列傳》:“以人民往觀之者,三二千人。”《戰國策•秦策》:“由此觀之,王之蔽甚矣。”《左傳•僖公二十三年》:“吾觀晉公子之從者,皆足以相國。”

復:循環往復。復,形聲字,下為“攵/攴”,是“止”的變形,表示與腳或行有關;上為“畐”的省形,有“腹滿”之義,原意是返回、回來。《說文》:“復,往來也。”《易•復》:“反覆其道。”《詩•豳風•九罭》《廣韻》:“返也。”《詩•小雅》:“言歸思復。”《書•舜典》:“如五器,卒乃復。”《易•泰》:“無往不復。”《書•舜典》:“卒乃復。”《公羊傳•襄公三十年》:“死者不可復生。”《書•大傳》:“旦復旦兮。”《論語》:“言不可復也”。

冬來飛雪常漫天

由此可知,所謂“萬物旁作,居以須復也”,是指天地間萬物廣泛興作,安坐以靜觀天地自然的循環往復之道。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