史书是胜利者写的,那汉唐盛世到底存不存在?

光辉十万


汉唐盛世是存在的。

不管后世的人存在什么样的心理,也不会更改历史的轨迹,汉唐盛世是存在的

汉唐,强盛的象征

在国内有一天不成文的规定,即每每提到强盛,必定少不了汉唐的影子。强汉盛唐已经成为了一种精神,深深扎根在我们的心中。

汉朝,得益于文景之治的休养生息,汉武帝最终打败了骚扰中原王朝多年的匈奴,更是在平定匈奴的战争中,塑造出了霍去病一般的将军,成为后世千年无数武将的的榜样,封狼居胥,成为对武将一生的梦想。

汉朝对匈奴的战争,可以说是一次农耕文明对草原文明的打击。

唐朝,盛世的代表

中国封建王朝到唐朝达到鼎盛,后世逐步走向衰落。

从贞观之治开始,唐朝一步步走向强盛,唐朝凭借自己的包容和强大,威服四夷,周边各国相继来朝,而唐太宗本人更是被共尊为“天可汗”。

到了唐玄宗时期,唐朝的武力和财力达到一种顶峰。

胜利者不“编”历史

我们总会看到后朝对前边朝的人或者事进行丑化,但这并没有改变事物和人的本身,不妨碍我们去伪存真。

尽管后世写秦始皇是暴君,但掩盖不了秦始皇的优秀;隋炀帝是残暴吗?不,用现在的话来讲,他只不过是心理疾病,隋炀帝也是受害者。史书上隋朝短命,但隋朝的富有没有人能否认。

笔者:胜利者编历史,是为自己服务,通过对一些事情的改编,来达到自己的目的,或为证明法统、或为自己的起兵制造理由。会编,但不会捏造。


日晕三更雨


虽然史书是胜利者书写的但是与当时真正的史实并无多大差距,他们只不过把胜利者的姿态放高了美化了自己而已。至于历史上的汉唐盛世还是存在的。

我们先开说汉朝,汉朝有文景之治和另一个光武中兴两个盛世。

文景之治

采用轻徭薄赋休养生息的手段来回复连年战火造成的损失和伤害,让人民减轻了生活负担在相对和平的状态之下,汉朝不断积蓄国力养精蓄锐,积极备战各方面稳步发展。

景帝死后他的儿子汉武帝刘彻上位,采取一系列措施使得汉朝军事、政治、经济、文化变得尤为强大,政治上采用董仲舒的建议重用儒家思想,而这一思想此后两千多年各个朝代都在沿用,而在军事上积极应对外敌匈奴的侵扰,其中还涌现了卫青、霍去病等诸多有名的将领,使得汉朝如虎添翼大败匈奴,随后又吞并了南越国,收服了朝鲜等国,使得当时的中国变得空前的强大,在对外方面曾两次派张骞出使西域,开辟了我国史上著名的丝绸之路。

汉朝的盛世咱们先说到这里,下面来说大唐盛世,大唐盛世到底有多牛听我跟你们说。

大唐盛世

大唐盛世开始于唐太宗李世民时期,这一期间被称为贞观之治,唐太宗李世民在位期间,知人善任广纳贤才,只要有才华都会被得到重用。

唐太宗继位之初也采取了一系列措施,在政治方面进一步的完善了三省六部的分红制度,明确了中央机构的职责和权力,更是增加了科举考试的科目,减轻了刑罚,经济上采用前面汉朝盛世常用的政策就是轻徭薄赋,减轻人民的负担,使得百姓稳步发展,很大程度上的鼓励了农业的生产。在军事上,唐太宗先后发兵打败了,突厥部落,稳固了对西域的统治。文化上更是派鉴真东渡,派玄奘去往天竺取经。举国上下各方面都在稳步发展。

还有一个就是我们现在所说的国界碑,唐朝当时叫做路牌,当时长安城路牌上写着西极道九千九百里意思是从首都到西疆有九千九百里远路牌表示了大唐的疆域有多辽阔。

其次来说说西游记里唐僧去往西天取经时候拿的通关文牒,看过西游记的都知道只要唐僧到达一个国度就会说一句贫僧自东土大唐而来去往西天拜佛求经,说完这句话很多国王都会对唐僧恭恭敬敬的说道原来是大唐来的圣僧有失远迎,而唐僧就会被奉为座上宾,而这里的通关文牒和咱们现在的护照差不多,可想而知大唐那当时的影响力有多大。

总的来说胜利者才有权利书写史书,但是史书上的内容都是真的,汉唐盛世也是真实存在的。比如为何我们现在都叫汉人?在国外的华侨都被成为唐人在国外也有很多唐人街。为什么不叫“宋人”或是“明人”又或是“清人呢”?这些都是有原因的,所以汉唐盛世是真实存在的,其中的个中缘由咱们也无法穿越时空去探究,纵然史书经过胜利者的美化,真实的历史与此相差不大。不用去怀疑汉唐盛世存不存在。这是肯定的。


孙优秀是我鸭


史书是胜利者所写,没错,但不代表你可以胡写乱写,你写的不对,下一个推翻你的王朝会替你重新写。

所以事实胜于雄辩,若没有真正强大的汉唐盛世存在,单凭汉唐王朝史官的记录,是不足以让后世朝代信服的,也不可能继续在后世史书中记载汉唐盛世。


判断一个朝代是否真正盛世,最直接的三个要素就是:开国治世、攘外通商、文化繁盛,三者缺一不可。

首先,开国治世

一个国家或朝代好比一辆疾驰远奔的大车,而文臣武将就如同这车的两个轮,少一轮则车毁国覆。功成封将相,汉有麒麟阁十一功臣、云台二十八将,唐有凌烟阁二十四功臣。这众多的股肱之臣、国之栋梁,是一个朝代得以延续的护航者。张良、韩信、李广、卫青、霍去病、周亚夫,魏征、房玄龄、杜如晦…… 太多耳熟能详的能臣名将,这些人也为中华民族的精神脊梁添加了更多营养。

其次,攘外通商

唐朝初期,北有东突厥、西突厥,西有焉耆、龟兹等西域诸国,南有吐蕃,东北有契丹,四周群敌环伺,不断骚扰边境。所以不得不连年打仗,唐朝近300年几乎没停止过。唐朝对外交战胜少败多,但是为何是强盛的大唐呢?

打仗,最消耗财力物力兵力,打到最后拼的都是国库家底看谁厚。唐朝之所以在如此情况下保持强盛,主要是通过建立丝绸之路,将丝绸、瓷器、茶叶等运送到西域各国,进行经贸往来,互通有无,大大充实了国库,到唐玄宗时期,经济上已经远远超过当时的东罗马拜占庭和阿拉伯帝国,所以虽连年征战,供给却能跟上。

另外,唐朝实行的府兵制度,以战养战,均田制等在一定程度上减轻了朝廷的负担。


最后,文化繁盛

唐朝前承魏晋南北朝儒学,下启经学。朝廷重视兴办学校,开科取士,最终科举制度逐渐取代九品中正制,使平民亦能通过科举及第,走向仕途,为天下读书人打开了广阔的进取空间。

唐代文学,尤以诗歌最为兴盛,清人所编《全唐诗》共收录两千两百多位诗人的近四万八千九百多首诗,开创了众多诗派:山水田园诗派、边塞诗派、浪漫诗派、现实诗派,至今唐诗仍是中国古诗不可逾越的巅峰。耕读传世久,诗书济世长,这是千百年来中国人信奉的古训和家训,这其中唐诗的作用不可谓不大。

同时,唐朝也是文化输出的朝代,经过丝绸之路也将先进的大唐文化、文明传到西方诸国,最后声名远播,成为当时与阿拉伯帝国齐名的世界大国。


结论

自古以来弱国无外交、无话语权。国家羸弱,不光国家地位低,民众也跟着受辱。一个国家或朝代的强盛,往往和各领域的开放程度有关,而众多的邦交、通商国家就是其中重要的一部分。

只有国家各方面都强盛,才会有别国效仿。唐朝对朝鲜半岛、日本、越南等东南亚国家政治体制、文化的影响,延绵至今,这也是一个很好的佐证。


北麓闲散人


这个应该是不会是假的。在衡量一个古代王朝是否兴盛,史学界最喜欢用人口增长这一指标,因为只有国家足够稳定,粮食足够丰收才能支撑大幅度的人口增长。

汉朝立国之时由于长期战争,人口只有1300多万,至宣帝时已有6300万人口,到了五六倍。汉朝文化繁荣,尤其是汉赋辞藻华丽,反应了汉朝的真实情况。武帝大规模用兵,也是其国力的体现虽说导致国力衰退但是后期经过昭帝和宣帝的修养生息又再度恢复。所以汉代盛世肯定存在,我们才叫汉人。

唐朝立国之时人口仅有220万户,到玄宗时人口已达8000万。唐朝的诗词不用多说中国的顶峰,其它文化也很昌盛,这些昌盛的文化很多都流传下来了。另外唐朝疆域很大都是一点一点打下来的,能支撑这样大的战争肯定国力很强。所以从那时候起外国人叫我们唐人。

综上所述,汉唐盛世肯定存在。


历史摸黑人


史书是胜利者写的不假,但是各朝代的“盛世”现象都是“客观存在”。

对于“汉唐盛世”的探究,我认为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来理解。

一、“经济繁荣”的盛世

在汉唐盛世的那段时期,中原王朝的对内对外经济规模达到了空前的发展,并且处于农耕社会的“鼎盛发展”时期,以户籍人口数量的增加就可以证明“经济繁荣”盛世的存在。


二、“军事力量”的盛世

不仅仅是“汉唐盛世”,历朝历代都会经历一个“盛世”时期,这个“盛世”通常是指“军事力量”的发展,对于维系“区域稳定”和对周边地区的“威慑力”,从而确保了疆域内的平衡和谐发展。这也是衡量“汉唐盛世”的标准之一。


三、“文化昌盛”的盛世

通过前面的分析,只要营造了“经济的繁荣”“军事的强大”,自然会带来“文化的昌盛”,而“汉唐盛世”期间,科技进步,思想活跃,文人墨客涌现,这都确凿了“盛世”存在的历史依据。


草竹道人


史书是统治者所写,最为著名的千古一帝秦皇汉武,唐宗宋祖都是好大喜功能的圣人,他们都有监控写史人的记录,这样就造成了他们和他之前的事情永远都是对自己好的结果,造就了千古一帝的传奇。为什么汉唐能够影响力那么大,完全是汉唐的民族统一,把国人都统一为一个民族,这样的话每一个人都能代表一个国家。相比宋明就没有重视这个活广告,就像一盘散沙,就没有影响力走出国门。


小冉谈文史


所谓古代的盛世,必定是国泰民安,人口数量众多,经济繁荣,军事强盛的时代,而汉唐则尤为突出,这是对比出来的,可以拿数据和事实说话。

汉唐盛世不仅经济发达,军事强盛,人口众多,其对外开放的程度也远高于其他时期,一个盛世,就应当有汉唐这样开放扩张的大气象。


汉代和唐代的人口与经济:

在以自然经济为主的经济结构中, 人口的多寡增减可以视为一个王朝兴盛衰败的标志, 也是创造社会财富最活跃的动力。

在生产力落后的古代,人口的飞速增长足以表明其强盛,因为要养活众多的人口和提供快速的增长没有强盛的经济实力是做不到,为了在人口众多的社会中维持稳定的社会治安没有合适的制度也是无法保证的。

自秦末天下大乱以后,两汉的人口增长在我国历史上具有明显的代表性。

根据《通志食货》记载,汉初因战乱导致社会人口锐减,战争给人口增长带来的毁灭性冲击,然而到了西汉平帝元始二年,社会人口数量就达到了极盛时期,有13233000户人家,59194979口人。

汉代城市化程度相较于先秦时期得到了大幅提高,农业、手工业发展迅速,商业和贸易在强盛的国力的保证下都无比繁荣,尤其是商品经济进入了一个巅峰时期。

在该时期,货币体系趋于稳定,基础货币的铸造水平和流通速度的提高为商品经济的发展奠定了基础。

丝绸之路的开拓既需要文化和政治上的开放,也需要国家军事力量的保护,亚欧各国与汉帝国的贸易和贡品往来是我国专制时期对外开放的典范。

在较为合理的土地与经济制度的基础下,汉代的农业、手工业和商业都达到了空前的繁荣,这一切都是盛世的标志。


唐朝自高祖武德至玄宗天宝, 一百三十余年间, 其户口数目呈逐年递增的趋势发展,有学者认为,唐玄宗天宝十四年,人口达到了8050万人,而唐高祖时期由于隋末战乱导致人口人口锐减仅有1500万。

由于隋末唐初的改朝换代,就意味着土地的再次分配,王朝更替往往也就意味着土地再分配的必然发生。

通过实行租庸调制的土地制度以及两税法的财政制度,唐代的社会发展以及人口增长区域稳定增长的态势,而这种稳定为经济的高速增长提供了保障。

除了基本的农业、商业、手工业的发展以外,海外贸易开始兴盛,八世纪后半期,从广州经由马六甲海峡进入印度洋,抵达印度、锡兰、再西入波斯湾、亚丁及红海地区的航路变得发达。

此时的贸易往来已经不再局限于陆上丝绸之路,中东商人如犹太人、波斯人以及阿拉伯人纷纷通过海路东来。沿岸的广州、泉州、扬州等城市,成为重要的对外贸易港口。

经济的繁荣从来都是一个盛世不可或缺的条件,没有高速发展的经济的保障,人口的膨胀便是社会治安的隐患,一旦陷入马尔萨斯陷阱,王朝的存亡危机也就显现出来。

无论在那个时代,经济建设都是尤为重要的中心工作,经济基础是教育和军事投入的来源,而教育和军事的发展又可以为经济的发展提供助力和保障。


汉唐的盛世不是假的,当然中国历史上还有其他的盛世,都是以经济的繁荣为标志,比如隋朝和清朝的康雍乾盛世,但都没有汉唐盛世这样的名气。

其原因在于隋朝的短暂和清朝的封闭自大,还有两宋的经济文化也是当时世界上独一无二,但尽管经济繁荣却少了一些东西,而汉唐盛世则拥有盛世该有的所有要求。

汉唐军事强盛,对外开放,有一种大国气象,在文化上也有汉赋和唐诗,所以无论从经济和文化以及对外贸易和国际声誉上来讲,汉唐都足以成为盛世。


Moriarty0224


几千年的华夏文明史,肯定不是一条水平线啦,其中少不了各种起起伏伏,相对的盛世肯定好几轮好几波呢,这才有我中华文明的生生不息,还有俺们大眼瞪小眼过后觉得都有点眼熟的彼此。否则土里扒拉出来物件上的汉字,俺们还认得出么?几亿日越韩诸邻居怎么也会用我们的汉字记述着他们的先人故事呢?


给穿山甲先生添点堵


圣君贤相良臣猛将们事业的载记是一回事,老百姓日子过得是否太平祥和,是另一码事。凭老朽直觉,中国的古史,不论编年还是纪传,话越少,篇幅越短,史官越沒话说,那一定是老百姓过安定生活的年月,社会学家称作"无事件境“。


用户3253102189658


这个史书虽然难免有出入和与现实不符的情况,但是总体不会有太大的偏差。这个可以从他后面紧跟的朝代去辨别一二,再者现在都是一些历史文物遗迹和出土的物品相互佐证,以及世界各地的文献记载相互参照对比也能得出一些结论。所以你说有啥重大冤假错案到是有可能,但这种盛世之说很容易拆穿的。当然,盛世不盛世也相较于当时周边国家而言的。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