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那山那人那狗》,那條通往大山的郵路,已走了二十多年

影片開始於一個霧氣迷漫的清晨。即將退休的鄉村郵遞員,最後一次陪接班的兒子走一趟通往大山的郵路。


《那山那人那狗》,那條通往大山的郵路,已走了二十多年


《那山那人那狗》講述了一個發生於20世紀80年代間中國湖南西南部綏寧鄉間郵路上的故事:即將退休的郵遞員父親帶著第一天接班當郵遞員的兒子,走那條已走了二十多年的郵路,一路跋山涉水,父子倆漸漸消除了心中的隔閡。


《那山那人那狗》,那條通往大山的郵路,已走了二十多年

  

做了大半輩子山村郵遞員的父親(滕汝駿)提前退休,安排兒子(劉燁)接下自己的工作。兒子上班第一天,父親千叮嚀萬囑咐之後仍不放心,帶上長年在其左右的忠實老黃狗,決定陪兒子再走一趟送信之旅。


《那山那人那狗》,那條通往大山的郵路,已走了二十多年


起初,父子兩人因為長期隔膜只默默走路。漸漸地,通過與不同村民的接觸,兩人漸漸打開話匣。秀美如畫的風景中,兒子慢慢明白了父親工作的辛苦和意義,而父親也漸漸體會到他二十幾年來對家庭的虧欠。


《那山那人那狗》,那條通往大山的郵路,已走了二十多年


在茫茫大山中送了一輩子信的父親即將退休,兒子接班當了郵遞員。兒子在上任第一天期待著大家歡迎他們到來的熱烈場面,但結果大家對他們的到來卻習以為常。


《那山那人那狗》,那條通往大山的郵路,已走了二十多年

  

跟隨父子倆一起走上山路,在欣賞著湘西鄉村的美景的同時,我們漸漸發現,這對父子的感情非常微妙:父親由於常年在外送信,與兒子的交流非常少,兒子內心裡既期待著父親回家,又害怕和父親說話,連一句“爸”也很少叫出口。


《那山那人那狗》,那條通往大山的郵路,已走了二十多年

  

夜幕降臨,父子二人來到一個侗族山寨,正巧碰上一場熱鬧的侗族婚禮,父親在酒醉中回憶起自己年輕的時候。兩人繼續趕路遇到一條小溪,兒子執意要將父親背過溪水。在背父親過溪的過程中,兩人的距離和隔膜消失了,兒子說起母親總是在守望中生活,而不善表達情感的父親也流露出內心深處的真情。


父親、兒子和狗相伴走了這趟三天兩夜的山區郵路,二人也從陌生、隔膜走向體貼、理解,兒子終於明白了父親一生的甘苦和一個普通鄉村郵遞員默默無聞的風雨人生。


《那山那人那狗》,那條通往大山的郵路,已走了二十多年

  

行程三天的長長的郵路,兒子第一次走進了父親過去的生活:瞞著盲人奶奶,替她在外工作的孫子給她寫信、寄錢;參加侗族人家的婚宴,和年輕的侗族姑娘跳舞;淌過一條陰冷的溪水,在溪邊烤火;被山民用繩子拉著爬一段陡峭的山路,知道父親曾滾下大山,昏迷了一個下午;在一座陳舊的風雨橋上歇息,喝為行路人準備的泉水;在一個農戶家裡打尖過夜,聽見窗外大山裡繁複的蟲鳴聲……


這條路越往前走,兒子就離父親的的心越近。這已經不再是一條簡單的山路,更像是父親往返了一生的心路。


《那山那人那狗》,那條通往大山的郵路,已走了二十多年


飄渺優美的背景音樂,整潔碧綠的鄉村風光,古典風格的湘西民居,奠定了整部影片唯美清新、溫情脈脈的基調。《那山那人那狗》就像一篇唯美、含蓄、溫馨、雋永的散文,瀰漫在光影音樂之間的是濃得化不開的情愫,父子之情,郵遞員與山民之情,人與動物之情,人與自然之情。


《那山那人那狗》,那條通往大山的郵路,已走了二十多年


父子二人到達第一個村子的時候,進村的時候兒子還在抱怨沒有村民前來迎接,似乎感覺對他們很怠慢,但是出村的時候發現全村人都來送他們了。我一開始也不解,後來想通了:山村裡的人們早已習慣了常年在山裡送信的父親,甚至他的狗也很熟識,所以父子二人到來之時也沒有特別的迎接。


但當父親告訴村支書自己要退休了以後,村民們都來了,他們突然發現了這位老鄉郵員已經成為了他們生活中的一部分了,平時很容易被忽略,直到離別時才發現失去了以為老朋友,質樸的村民們沒有過多的語言,只是看著這位一次次將他們的希望帶出大山,又一次次將新的希望帶回給他們的郵遞員笑,這一刻,人與人之間的羈畔在這條窄窄的郵路上顯得那樣的美好。


《那山那人那狗》,那條通往大山的郵路,已走了二十多年

  

而另一方面,帶著即將離開大山的惆悵,父親也漸漸走進了兒子的內心,從兒子的口中,他知道了妻子多少次望眼欲穿的等候,知道了兒子成長的孤獨,更重要的,他知道了兒子雖然很像年輕時候的自己,但時代已經給他打上了不同的烙印:他喜歡聽流行音樂,對事情有自己的看法,血液裡湧動著不安份的因子……


《那山那人那狗》,那條通往大山的郵路,已走了二十多年

讓人倍感安慰的是,在這條路上,他們漸漸理解和包容了對方,當父親在兒子背上偷偷流淚的時候,當兒子無意中喊出“爸我們走吧”的時候,相信所有男人都會柔腸百轉,淚溼眼眶。那是因為我們都有這樣的一個父親,我們都是這樣的一個兒子。


《那山那人那狗》,那條通往大山的郵路,已走了二十多年


靜謐得只聽得見蟲鳴的山村之夜,父親坐在床邊,看著熟睡中的兒子,接著上床,輕輕地躺在他的身邊,這時,兒子在夢中把頭靠在了父親的肩膀上,而且把腿也壓在了父親的腿上……


整部片子,唯美而詩意,滿目的綠色,滿目的溫情充盈其間,隨著飄忽閃爍的影象靜靜的流淌。


《那山那人那狗》,那條通往大山的郵路,已走了二十多年

郁郁青青的山林,明眸般的泉水,瀰漫著的霧靄,嫋嫋升騰的炊煙。一位即將退休的老郵遞員帶著他的兒子,穿梭在他走過千萬次的郵路上,與環境那麼和諧地交融,他們生於斯,長於斯,儀式般的交接班在晨曦中開始。


沒有面目可憎的教化,也沒有驚天動地的事件,惟有行走,串聯起他們自己的回憶、經歷,以及那些收信人的生活。


《那山那人那狗》,那條通往大山的郵路,已走了二十多年

影片從頭至尾透露出的濃濃的本土氣息,那些平凡、質樸而真摯的故事打動了我們。子承父業,卻給予了他對鄉郵員這個職業,對父親這個人慢慢產生深切的理解的機會。一步步跋山涉水,心靈一步步靠近,無數動人的細節觸動我們易感的心。


兒子揹著父親過河時父親流下感動的熱淚,面對兒子卻又故作鎮靜地掩飾過去;兒子在山頂上凝望著父親落寞的背影,復綻放出諒解的微笑;兒子和父親一起洗腳,在睡夢中還是像孩子一樣將腿擱到父親的腿上,父親流露出寬厚慈愛的笑容。


兩個男人的互相諒解最終交匯在對他們同樣深愛的女人:母親的理解上。末了,一句“她也不容易”,多少沉甸甸的深情和體諒飽含其中。


《那山那人那狗》,那條通往大山的郵路,已走了二十多年

  

安詳的老奶奶,純樸的鄉野少年,美麗的侗族女孩,他們都在靜靜地等待著。一封信,一個人,或是一個新的世界。懷抱著希望的生活是多麼充滿生命力啊。


《那山那人那狗》,那條通往大山的郵路,已走了二十多年


  ——山裡人為什麼住在山裡?傳說山裡人是神仙的後代,而母親卻說,因為人住在山裡,就像腳放在鞋子裡那樣,舒坦。

  ——父親說:人心比腿更累。

  ——鄉郵員成天走那麼多路不枯燥嗎?父親說,有想頭就不枯燥。想頭大一點說就是理想。


《那山那人那狗》,那條通往大山的郵路,已走了二十多年

  

兒子在盤山公路上看到一輛輛的汽車,問父親:我們為什麼不搭便車?

  

父親回答說:你別想著投機取巧,郵路要用腳走,踏實。


美麗的鄉村,簡單的人和事,簡單的理想和憂傷,平靜的人生。詩意的中國人,猶如在秋日的午後喝一杯香醇的綠茶。整部影片節奏如潛潛溪流,涓涓而下,舒緩沉靜,配以如畫景緻,更讓不老的遠山給人洗滌心靈的悠遠之感。


《那山那人那狗》,那條通往大山的郵路,已走了二十多年

  

郵差也有不少的學問,和村秘書打過架的人家是要單獨送信的,因為村長不給轉;村民買不到郵票,就在信封上貼上五角錢,你得回去把它變成郵票。看似枯燥乏味的工作實際上也有許多人情之美:瞎眼婆婆獨坐門口的鏡頭讓人落淚,但說不好也會撞上一段愛情,正如老父所言“記掛的人多了,遇上的事多了,就覺得有幹頭了”。


《那山那人那狗》,那條通往大山的郵路,已走了二十多年

  

子背父過溪,背上的父親回憶起從前自己背兒子的畫面:時光悠悠,轉眼間,角色置換,曾經強壯的父親成了背上“比郵包還輕”的老年人,曾經稚嫩的兒子卻長成了如此寬闊的雙肩。從兒子背上下來的父親轉過頭去掩飾臉上的淚痕的細節,更讓人感嘆導演把握細節的能力:大音希聲。


《那山那人那狗》,那條通往大山的郵路,已走了二十多年

  

何不靜下心來,專注於眼前的事,專注於自己的事,如同電影末尾的兒子一樣,背起一個泛白的郵包,帶上一隻黃狗,勇敢的,堅強的,走上一條曾經屬於父輩,現在屬於自己的路。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