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孔乙己》最後一句“大約孔乙己的確死了”,你認為是魯迅的筆誤還是有意為之?

青青子衿悠悠我心2017


我語文獨步天下。告訴你。大約是他估計。的確是真死了。就是魯迅估計他真的死了。雖然是小說,但是確'有個差不多的人。


汪偉136


魯迅的文章惜字如金,這句話並非筆誤,他之所以這樣寫是和當時的時代發展相吻合的。先讓我們一起了解時代背景。



1906年,清朝正式廢除延續1300多年的科舉制。孔乙己,正是魯迅塑造出的那個時代中,歷經科舉無法及第,窮困潦倒的封建科舉的犧牲品的代表。《孔乙己》這篇小說誕生於1919年4月,距離五四運動的發生僅差一個月,距1915年《新青年》創刊為起點的新文化運動已開始了近4年。眾所周知,新文化運動的目的就是反封建禮教,追求人的個性解放。在這樣的背景下,我認為,魯迅寫《孔乙己》這篇小說,就是抨擊封建禮教中的科舉制度對人的命運的摧殘。



魯迅筆下的孔乙己,始終無法通過科舉及第,整天穿著長衫,落魄遭人嫌。他書卷氣十足,開口便是之乎者也,唯有好酒,但能夠及時付清酒錢。認為偷書不算偷,最後因偷到舉人家中被打斷了腿。通過小說,反映了封建禮教下的科舉制度對社會底層人的摧殘,連同樣通過科舉及第的舉人,也對同門孔乙己的行為痛下殺手,絕不留情。



瞭解了以上的時代背景,再來看《孔乙己》中的最後一句“大約孔乙己的確死了。”便不難理解了。我這樣理解:科舉制度的確被廢除了,但是像孔乙己這樣深受科舉影響的人,大約還是存在的,封建禮教的後科舉時代對人的影響還沒有最後結束。想要強國,必須徹底摒棄封建禮教對人的束縛,使人的個性得到解放,才能在思想層面為走向強盛打好基礎。


富春葉語


先說結論:魯迅有意為之,不可能是筆誤。

“大約孔乙己的確是死了”,如果有人認為是魯迅先生的筆誤,那麼未免太瞧不起他了。事實上,但凡受過寫作訓練,對短篇小說有一定了解之人,應該都清楚精準地運營詞彙的重要性。熟悉魯迅小說的讀者,應該都清楚,他在寫作上喜歡用白描的手法。即,在文字運用上,魯迅向來以簡練為美。

說個很多人沒有注意到的細節,在《孔乙己》一文中, “茴字的四種寫法”“竊書不算偷”“朝櫃檯上排出四個銅板”以及著名的“店內外充滿了快活的空氣”,如此豐富的情節與內容,魯迅一共使用了多少字去敘述呢?

兩千六百多一點!是的,《孔乙己》全文只有兩千六百多字!

短篇小說不是字數越少越好,但《魯迅》能到不到三千字的篇幅裡,塑造出一個潦倒而又令人同情的孔乙己。而在這麼小的篇幅裡,我們也瞭解到孔乙己的一生。可見,《孔乙己》一文的藝術成就有多麼高。所以, “大約孔乙己的確是死了”這句話,怎麼可能是筆誤?魯迅寫這句話,自然是有其用意。

誠然,“大約……的確”這種表達方式,讓人覺得很是怪異與彆扭。這種矛盾重重、模稜兩可的指向,讓讀者吃不準孔乙己到底死了沒死。這正是魯迅想要的表達,至少給小說或孔乙己的命運,留下另外一個表達的可能。如果魯迅直接告訴孔乙己死了,結果是明確了,但小說卻喪失了韻味——這一點,已經有很多人論述過了,我就不再贅言。

另外,“大約的確”的表達方式,可能是魯迅的習慣。在1936年5月14日致曹靖華的信中寫道:“就常有人要趁這機會把我扼死,真不知何故,大約的確做人太壞了。”此話的緣由,是有人造謠魯迅破壞統一戰線。可見,“大約的確”意思是他雖沒有確鑿地斷言,但已經在相當程度上認定了。

事實上,個人覺得現在很多人對魯迅的質疑,是沒有任何道理的。比如說,魯迅通假字問題,“一棵是棗樹,另外一棵也是棗樹”。很多人不學無術,整天在這些細枝末節上糾纏。以我的觀點,有這功夫,還不如沉下心裡,好好去閱讀魯迅。魯迅不是不能質疑,但質疑的問題,得有價值啊。


輝城啊


《孔乙己》最後一句“大約孔乙己的確死了”是筆誤嗎?從語法角度上看,這的確是病句,“大約”是不肯定的語氣,而“的確”是非常確定的意思,有個詞放在一起使用,是矛盾的。

但公認的在現代能稱得上語言大師的,也就魯迅和老舍。做為一代語言大師的魯迅怎麼會犯如此語言錯誤呢。其實你瞭解了其精神實質,你會為魯迅運用這句病語叫好的。

盛行了千年的科舉制度,為歷代統治者推出了一大批國家棟梁之才,但同時也毀掉了一大批的讀書人。許多的讀書人夢求榜上有名,窮其一生而苦讀四書五經,但真正能榜上有名的去寥寥無幾人。這些落榜者由於背不能扛手不能抬,實際生活中成了廢人。孔乙己的形象就是其典型代表。

科舉制度廢除後,特別是“五四”運動以來,知識分子思想得到解放,他們路己不是隻有讀書做這一條路。但仍然有一些人仍沉醉於讀書做官這條路而不能自撥。這樣的人就是在現在的實際生活中也大有人才。

孔乙己的確是死了,但孔乙己的精神卻並未完全消亡。

“大約孔乙己的確死了”,這句話包含有二層意思,小說中的孔乙己“的確”是死了,但似有孔乙己精神的人卻“大約”還有。

魯迅先生用“大約孔乙己的確死了”,更能看出魯迅先生運用語言的精妙和神奇,能將一句病句運用的化腐朽為神奇,更顯得魯迅先生運用語言的不同凡響。



春日之虎


這恰恰是魯迅先生如來神筆之處。在孔乙己身上發生的一切,讓我們看到了封建社會科舉制度吃人的本質。孔乙己正是科舉制度下最典型的犧牲品,我們既憎恨孔乙己的所作所為,為了科舉制度,道德敗壞,竊書,好吃懶做。但在某種程度上,我們又同情孔乙己,因為他的一生和悲慘結局,都是科舉制度的產物。魯迅在《孔乙己》這篇文章的最後一句:“大約孔乙己的確死了。”我們應該理解為:這正是魯迅先生借孔乙己的身世,像封建的傳統科舉制度,敲響的死亡喪鐘。

魯迅的偉大之處之一,就是絕不會浪費文字。他的每一篇文章,都是在深刻的說明一個問題。同時、他擁有鋼鐵般的意志和正義感!

張延


張延4472


大約魯迅的確放屁了,大約魯迅的屁的確是臭的。。。

有意思嗎?

魯迅最大的成就,是將孔子描述成“孔乙己”,將幾千年的文化描述成“吃人”文化,而導致千千萬萬的現代中國人,可以“孔老二”、“孔丘”等等亂說,羞辱中華聖人。

中華民族已經站起來了!

中國人可以叫板任何人了!

中國人已經不需要通過文化自責,來檢討為什麼有近代的百年落後了!

為什麼還有這麼多愚昧無知的人!

羞辱中華古人,尤其是古代聖賢,你們有什麼好開心的?

比如,別人罵了你的祖宗,你不僅沒有不高興。

你自己還開開心心跟著大罵自己的老祖宗。

而無一點恥辱之心。

一群白痴!


文化科學宗教探索者


前言

《孔乙己》出自魯迅先生所寫的短篇小說。最後有一句話:大約孔乙己的確死了。

說到“的確”這兩字是肯定的說法,但前面又有“大約”兩字,似乎又不那麼肯定。看起來,前後有矛盾的地方。

但是不是矛盾,每個人看法不同。如果從咬文嚼字或語法中找錯誤,那你還太傻太天真。

讀文章,必須用心境去讀,才叫會讀。每個階段的心境不同,讀出的文字理解就不一樣。對我來說,這句話不但不矛盾,而且就應該這麼寫。



01

小時候,讀這篇文章,對孔乙己印象就非常深刻。我之所以深刻,是覺得整個故事講述得很好,很有層次感,角色白描傳神,文字精煉有力。敘事緩緩展開,從一個人出現到消失,最終撂筆,一氣呵成。

可最煩就是,每次讀完,就要寫讀後感。這是中國傳統教育的通病。問有何教育意義,反映社會啥現象。是不是在某科舉制度的毒害下,描述了封建地主階級對知識分子吞噬的慘烈現象和吃人本質之類的廢話。

講真,以我當時年紀,那麼的童真幼稚,對現在的生活充滿了無數的期望和幻想。讀完這篇文章以後,卻要我用成人的歷練,去抨擊那個時代的腐敗黑暗,發洩對封建社會階級的憤怒。這對我而言,可比看新聞聯播還要吃力。如果教育是讓我從小就變成憤青,我"大約的確"做不到。



02

孔乙己是個讀書人,身材高大,穿著長衫,寫一手好字。這是江浙讀書人的打扮裝束。讀書人,手無縛雞之力,幹體力活爭不過人家。又因階級低微,好的文職工作也輪不到他。要營生,慈不掌兵,義不行賈。讀書人去做生意,往往吃著虧。只能幫人抄抄書,賺幾個銅板換酒錢。

孔乙己被人打,要不就是偷書,要不就順點小東西。偷書是因為愛書如命,順點小東西,是生活窘迫,貼補一下家用。他從來不偷大東西,只是佔一些小便宜。被生活逼到絕境,才迫於無奈,去幹這些小偷小摸的勾當。

讀書人有讀書人的傲氣,穿著長衫,站著喝酒,銅錢是一個子一個子排出來。既讓店家看清楚,他的酒錢分毫不差。也讓到店的客人,看到他遺世獨立的清高。當然,這難免帶點迂腐之氣,但此舉有類別於其他販夫走卒。


他偶爾賒賬,但到月底總是清還。孩子們過來搶他的茴香豆,他也樂意逗著他們玩。仁德雅信,溫良恭儉樣樣俱全。他讓人快樂,大家有調笑的談資。但是沒有他,世界也是那麼的平靜。

可惜,因偷了丁舉人家裡的東西,被打折了腿。同是讀書人,因階級不同,遭遇也不同。意想不到的是,讀書人下手也這麼狠。看來,不是每個讀書人,都有資格談溫良恭禮讓的。



結語

這篇文章寫的客觀冷漠,人與人之間的交往缺乏互諒和溫情。但在小夥計的眼裡,他看到孔乙己最溫暖善良的一面,儘管冷酷的現實壓碎了孔乙己的生活。但他卻依然對生活充滿幻想和渴望。就像在寒冬臘月裡,賣火柴的小姑娘,能用一根火柴點燃一個美麗的人生。所以,當大家冷漠的確定,孔乙己死了。而小夥計卻希望從確定的言語中,找出大約的美好。



我是灣火,堅持文化原創。文字講究精煉傳神。諸位若是喜歡我的文章,不妨點贊關注,留言指正。謝謝!


灣火


幼時讀魯迅的《孔乙己》,只覺有趣,今日思來,卻別有一番風味,為何叫做孔乙己呢?想即是聖人之後,當英名不腐,就從天干中選了兩個給他,以示久遠之意,想哪人一心只讀聖賢書,自然五穀難識,六體不勤,以致窮困潦倒,還要“盜亦有道”被人打,一飯無著為人“一字之師”,當真是斯文掃地。在文章的最後,好似交待不詳,其實是故意為之,這正是魯迅的絕妙之筆,那就是在魯迅的心中那個孔氏早就應該死了,但是那個臭酸的形象還沒有消失。



行蹇


"大約孔乙己的確死了",魯迅先生的這句話沒有任何的邏輯問題和語法錯誤。有些人認為,句子中的"大約"和"的確"是矛盾的,所以這是個病句。我想,這種認為完全是錯誤的。估計,這些人還沒有搞懂"大約"和"的確"這兩個詞在句子中的含義。首先,魯迅先生用了"大約"這個詞,來表示他自己對孔乙己是否死了還拿不準。其次,魯迅先生又用"的確"這個詞來強調孔乙己死的可能性非常大。要注意的是,"的確"這個副詞在這裡不能簡單地看著是"肯定"意思,而是在強調"大約"這個詞的程度。就是說,雖然孔乙己究竟死沒有死還沒有定論,但死的可能性是非常大的,或者說有百分之九十是死了。如果把這個句子改成"大約孔乙己死了",從語氣上看,表達孔乙己死的可能性不是很大,或許只有百分之五十的把握。如果把這個句子改成"孔乙己的確死了",毋庸置疑,"的確"在這裡就是通常"肯定"的意思了,因為這裡沒有"大約"這個詞在前面限定它了。在漢語中,當"大約"、"可能"、"或許"這些詞與"肯定"、"的確"、"已經"這些詞前後搭配使用時,後面的詞表示的是對前面這個詞推測或判斷的程度。比如,可能他已經到家了吧!在這裡"已經"是"可能"判斷的程度,而不是一種前後矛盾的表達。口語中這種句子比比皆是,比如,他多半肯定病了;或許是我完全忘了這件事;可能狗的確走丟失了;大約他一定沒事了。這些句子後面表示肯定、程度、完成的這些副詞,都是在強調句子的猜測或判斷。


一線天


孤立按照語法來看好像是病句,但它肯定不是病句。

要知道,《孔乙己》這篇小說是以酒店夥計的回憶形式寫的,所以完全可以看做一個人在給讀者講故事,結尾說大約,表示下面這句話是講故事人的推測,的確表示推測者對自己的判斷很確信。

類似的話我們生活中也常說:也許他心中的人選確實是你。表達方式,判斷內核完全相同。

即使從嚴格語法上看,“孔乙己的確死了"這個句子換成一個詞“真的",還是病句嗎?關鍵在於大約和的確不是並列的,的確是對孔乙己死了這個事實的肯定,大約則是對孔乙己的確死了這個句子做出的不確定判斷。既然不是對同一對象的判斷,當然可以不一致。

換做命題的角度看,可以表述為:

命題p:孔乙己死了這件事為真。

命題q:命題p不一定為真。

所以沒有任何問題,當然,聯繫語境,應理解為“雖然沒有確鑿證據,但我相信孔乙己一定是死了”。魯迅先生真正的意思是確定而非懷疑,這就是另一個問題了。

我們敬重先生的才華,學習先生的文章是對的,但輕易斷言先生寫了病句,再說這個病句如何好,反倒是為賢者諱,過度解讀了。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