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羅馬的建築如此精緻,每一磚一瓦都藏著一個故事

今天帶大家走入羅馬鬥獸場,去探尋它的故事吧!


意大利古羅馬競技場羅馬鬥獸場(Colosseum)是古羅馬帝國專供奴隸主、貴族和自由民觀看鬥獸或奴隸角鬥的地方。

羅馬鬥獸場(意大利語:Colosseo),亦譯作羅馬大角鬥場、羅馬競技場、羅馬圓形競技場、科洛西姆、哥羅塞姆,原名弗萊文圓形劇場(Amphitheatrum Flavium),建於公元72-82年間,是古羅馬文明的象徵。遺址位於意大利首都羅馬市中心,它在威尼斯廣場的南面,古羅馬市場附近。

古羅馬的建築如此精緻,每一磚一瓦都藏著一個故事


從外觀上看,它呈正圓形;俯瞰時,它是橢圓形的。它的佔地面積約2萬平方米,長軸長約為188米,短軸長約為156米,圓周長約527米,圍牆高約57米,這座龐大的建築可以容納近九萬人數的觀眾。



建築特點

鬥獸場的看臺用三層混凝土製的筒形拱上,每層80個拱,形成三圈不

同高度的環形券廊(即拱券支撐起來的走廊),最上層則是50米高的實牆。看臺逐層向後退,形成階梯式坡度。每層的80個拱形成了80個開口,最上面兩層則有80個窗洞,觀眾們入場時就按照自己座位的編號,首先找到自己應從哪個底層拱門入場,然後再沿著樓梯找到自己所在的區域,最後找到自己的位子。整個鬥獸場最多可容納9萬人,卻因入場設計周到而不會出現擁堵混亂,這種入場的設計即使是今天的大型體育場依然沿用。




鬥獸場表演區地底下隱藏著很多洞口和管道,這裡可以儲存道具和牲畜,以及角鬥士,表演開始時再將他們吊起到地面上。鬥獸場甚至可以利用輸水道引水。公元248年在鬥獸場就曾這樣將水引入表演區,形成一個湖,表演海戰的場面,來慶祝羅馬建成1000年。

君士坦丁凱旋門

古羅馬的建築如此精緻,每一磚一瓦都藏著一個故事


君士坦丁凱旋門建於315年,是為了紀念君士坦丁大帝擊敗馬克森提皇帝統一羅馬帝國而建的。凱旋門上方的浮雕板是當時從羅馬其它建築上直接取來的,主要內容為歷代皇帝的生平業績,如安東尼、哈德連等,下面則是君士坦丁大帝的戰鬥場景。所以君士坦丁凱旋門雖然是羅馬三座凱旋門中建造最晚的[2] 一座,但仍然可以看出早期羅馬藝術的影子,而且保存比較完好,值得一看。這是一座三個拱門的凱旋門,高21米,面闊25.7米,進深7.4米。


浮雕以及馬克·奧爾略皇帝紀念碑上的八塊鑲板,拆除過來的。儘管如此,它仍不失為一座宏偉壯觀的凱旋門,尤其是它上面所保存的羅馬帝國各個重要時期的雕刻,是一部生動的羅馬雕刻史。


建築構造


古羅馬時代共有21座凱旋門,現今羅馬城中僅存3座,君士坦丁凱旋門就是其中的一個。位於古羅馬角鬥場西側的君士坦丁凱旋門,長25.7米,寬7.4米,高21米,擁有3個拱門,其上的雕塑精美絕倫、恢宏大氣,千年逝去,已是殘跡斑斑,卻仍在風雨中,與古羅馬角鬥場共同見證羅馬的輝煌。這座拱門上面的絕大多數裝飾品其實都是取自於以前的皇帝們所建造的各種建築物,這也表明羅馬的藝術已經開始走下坡路了。

古羅馬的建築如此精緻,每一磚一瓦都藏著一個故事



所以說,處在拱門上端(頂閣)兩側的那8座矩形浮雕(rectangularrellefs)原先是一座紀念馬庫斯奧裡列阿斯(161—180)的建築物上的裝飾,只是這位皇帝的頭像被重新雕刻成了君士坦丁的樣子(還有3座浮雕和它們屬於同一系列,現存卡匹托爾博物館。它們清楚地顯示著馬庫斯·奧裡列阿斯皇帝的樣子)。


龐培城


龐貝古城是亞平寧半島西南角坎帕尼亞地區的一座歷史悠久的古城。

距羅馬約240千米,位於意大利南部那不勒斯附近,維蘇威火山東南腳下10千米處。西距風光綺麗的那不勒斯灣約20千米,是一座背山面海的避暑勝地。

始建於公元前6世紀,公元79年毀於維蘇威火山大爆發。但由於被火山灰掩埋,街道房屋保存比較完整,從1748年起考古發掘持續至今,為了解古羅馬社會生活和文化藝術提供了重要資料。

古羅馬的建築如此精緻,每一磚一瓦都藏著一個故事


2015年5月,考古學家和科學家對千年前被掩埋在火山灰下的龐貝城居民化石進行修復。

2016年6月,龐貝古城被評為世界十大古墓稀世珍寶之一。


萬神廟 (又名萬神殿)


萬神廟(Pantheon)位於意大利首都羅馬圓形廣場的北部,是羅馬最古老的建築之一,也是古羅馬建築的代表作。萬神廟採用了穹頂覆蓋的集中式形制,重建後的萬神廟是單一空間、集中式構圖的建築物的代表,它也是羅馬穹頂技術的最高代表。萬神廟平面是圓型的,穹頂直徑達43.3米,頂端高度也是43.3米。按照當時的觀念,穹頂象徵天宇。穹頂中央開了一個直徑8.9米的圓洞,可能寓意著神的世界和人的世界的某種聯繫。從圓洞進來柔和的漫射光,照亮空闊的內部,有一種宗教的寧謐氣息。穹頂的外面覆蓋著一層鍍金銅瓦。(公元8世紀時,教皇格里高利三世

古羅馬的建築如此精緻,每一磚一瓦都藏著一個故事

(GregoryⅢ)用鉛瓦覆蓋)

穹頂的材料有混凝土,有磚,混凝土用浮石作骨料。大概是先用磚沿球面砌幾個大發券,然後才澆築混凝土的。這些發券的作用是,可以使混凝土分段澆築,還能防止混凝土在凝結前下滑,並避免混凝土收縮時出現裂縫。為了減輕穹頂重量,越往上越薄,下部厚5.9米,上部1.5米。並且在穹頂內面做五圈深深的凹格,每圈28個。


牆厚6.2米,也是混凝土的。每澆築1米左右,就砌1層大塊的磚。牆體內沿圓周發8個大券,其中7個是壁龕,一個是大門。龕和大門也減輕了基礎的負擔。基礎深4.5米,底厚7.3米。基礎和牆的混凝土用凝灰岩和灰華石作骨料。


萬神廟門廊高大雄壯,也華麗浮豔,代表著羅馬建築的典型風格。它面闊33米,正面有長方形柱廊,柱廊寬34 米,深15.5 米;有科林斯式石柱16 根,分三排,前排8 根,中、後排各4 根。柱身高14.18米,底徑1.43 米,用整塊埃及灰色花崗岩加工而成。柱頭和柱礎則是白色大理石。山花和簷頭的雕像,大門扇、瓦、廊子裡的天花梁和板,都是銅做的,包著金箔。直徑為43.3米的萬神廟大圓頂的世界紀錄,直到1960年才被在羅馬所建的直徑達100米的新體育館大圓頂打破。


外牆面劃分為3層,下層貼白大理石,上兩層抹灰,第三層可能有薄壁柱作裝飾。下兩層是牆體,第三層包住穹頂的下部,所以穹頂沒有完整地表現出來。這大概是為了:第一,減少穹頂的側推力的影響;第二,把牆加高,體型比較勻稱;第三,當時還沒有處理飽滿的穹頂的藝術經驗,也沒有這樣的審美習慣。


神廟本身正面也呈長方形,平面為圓形,內部為一由8 根巨大拱壁支柱承荷的圓頂大廳。這個古代世界最大的穹頂直徑43.3 米,正中有直徑8.92米的採光圓眼,成為整個建築的唯一入光口。大廳直徑與高度也均為43.3米,四周牆壁厚達6.2 米,外砌以巨磚,但無窗無柱。據說,萬神廟是第一座注重內部裝飾勝於外部造型的羅馬建築,但原有部分青銅與大理石雕刻失之於外國掠奪或移用於後建的羅馬建築,外部的瑰麗紅石也已不翼而飛,失去昔日的風采。現唯神廟入口處的兩扇青銅大門為至今猶存的原物,門高7米,寬而厚,是當時世界上最大的青銅門。


好了,朋友們西方的建築就介紹到這了,咱們明天見。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