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道德經》第七章精解及譯文

開經語

宣道貴德抱無得一 行善利生濟世救人

虛靜恬淡寂寞無為 知強守柔神定氣閒

求真返樸天地人和 慈心大用智慧超逸

道常無名玄同無礙 上德無己法雨無邊


學習道德經,開啟大智慧

道德經第七章解讀和譯文

人生天地之間,如白駒過隙,忽然而已。已化為生,又化為死。生物哀之,人類悲之。”《莊子·知北遊》。老子沒有表露對於人生短暫的關注,但他的繼承人莊子則把人生短暫作為人生最大的不如意,道家思想就是要解開這個謎。老子讚美天長地久,無疑就是折射出對人生短暫的思考。

莊子是著作可以稱為《大苦經》,深感人生的生死迷茫之苦;可以被稱為《大夢經》,“不知周之夢為蝴蝶與?蝴蝶之夢為周與?”人生中一定如同一場大夢;可以被稱為《大覺經》,“方其夢也,不知其夢也,夢之中又佔其夢也。覺而後知其夢也,且有大覺而後知此其大夢也”,解開人生的夢與醒是《齊物論》主題,莊子的心靈探索令人如夢方醒;又可以稱為《大樂經》,“天地與我並生,萬物與我為一”(齊物論),“指窮於為薪,火傳也,不知其盡也”(養生主),生命是薪火相傳,無窮無盡,“以至美遊至樂”(至樂)。

《道德經》第七章精解及譯文

大苦、大夢、大覺、大樂是莊子人生探索的四部曲,莊子是嚴肅的思想家,是真正面對人生生死迷惑的哲人。季路問孔子:“敢問死”,孔子說“不知生,焉知死”,拒絕回答生死迷惑。莊子知道回答人生的人生迷惑哲人的責任,幾千年來真正能夠回答的大覺聖人難得一遇,莊子說是“萬世一遇”,太難得了。各種藝術、科學天才代代都有,能夠回答人生生死迷惑的寥若星辰。

陳鼓應先生說《莊子》使他從人生的低谷中走了出來,這個功績不可估量。老子是莊子的嫡傳弟子,是根本師。莊子對生命的關懷是老子的主題之一。《道德經》的主題有二,一是使人類棄爭得和,棄野蠻得文明,實現公平正義;二是探索解脫人生大苦之路,獲得解脫。

《道德經》第七章精解及譯文

二大主題都必須建立對宇宙終極真理-道的契悟上《道德經》第6、7、33、55、59章都探索了生命的不朽問題,這可以看出經典的視角。一種文明中沒有智者關心人生的生死迷惑和解脫,則必然被外界輸入關心生死迷惑和解脫的文化。

後世繼承人雖然努力養生,延長壽命,但無濟於事,這不是終極答案。莊子說:“哀莫大於心死,而生死亦次之矣”,一語中的。解決心靈的困惑才是真正不朽的文化,這不是醫藥、養生所能解決的。

《道德經》第七章精解及譯文


第七章

第一段

天長地久。

第二段

天地所以能長且久者,

以其不自生,故能長生。

第三段

是以聖人後其身而身先,

外其身而身存。

第四段

非以其無私邪?

故能成其真(私)。

本章經文分四段。上章開顯穀神不死,本章闡述天長地久的生命追求,二章顯然在述說同一主題。因此解讀《道德經》,很多章是姐妹章,無法斷開解讀,否則錯會經義。第22、23章,第24、25章、第39、40章,第66、67、68、69章關聯都非常大,決不能斷開解讀,分章合解為上。

天長地久。

這是華人在婚禮上最好的祝福語。老子從宇宙真相論述到生命現象,因為生命現象是宇宙真相的必然產物,不是孤立的,而是緊密相連的,這一思想與儒家極不相同。儒家把生命現象僅僅當做生命現象,與宇宙真相是脫離的,所以贊同社會的尊卑等級。天長地久是人的最根本的情懷,老子一句話點亮了世人的共同心願。

生命現象有生老病死,老子入玄同大定,游到天地之始,發現美妙無比,入不生不死,那是道的無上妙境。《道德經》第1章以“玄之又玄,眾妙之門”結束,這是證道的妙果。證道沒有妙果,那證道何益?老子說了一句“穀神不死”,挑戰了生命現象的生老病死的規律。

《道德經》第七章精解及譯文

既然證悟到宇宙真相本來是永恆的,穀神站在天頂,俯視人世間的一切生命,那麼必然產生一絲希望。老子連續三次提到天地,

華夏文明的存在基礎就在天地之間。後文老子還說“配天”,這是古代先民的精神世界和祭祀儀式對天地懷有敬意是人類的基本特徵,華人更加重視。

天地是穀神從虛空中產生的,這是天地的由來。天長地久是源自於穀神不死的,只有穀神能夠讓天地長久。天長地久是與人的生命的對比中發出的驚歎,這一思想開啟了二條不同的道路,一條是拷問自己的精神世界和時間的解讀,一條是發展醫學和養生學,延年益壽。老子更注重精神世界,後世道家更注重養生學和延年益壽。

《道德經》第七章精解及譯文

天地所以能長且久者,以其不自生,故能長生。

人不能長生,當時的平均壽命在40多歲,社會上層也不過50多歲。但注重精神世界的修道士一般都在80歲以上,《黃帝內經》的《上古天真論》認為古代真人壽命都超過百歲。莊子說真人壽命很長,千歲悟道,厭世而離開這個世界,“乘彼白雲,遊於帝鄉”。天長地久是與人的壽命短暫相比得出的讚美。

天地為什麼能夠長久呢?老子說“以其不自生”。不自生有多種註解,河上公註釋為不“奪人以自與”,也就是不傷害他人生命而益己之生,即“不為己”。這個註解很精闢。王弼注:“自生則與物爭,不自生則物歸也”。自生即損人利己,不自生即奉獻一切。魏源註釋為“不自私其生,故能長生”。

《道德經》第七章精解及譯文

天地最大的美德就是長養萬物,但不自益其生,就是毫不利己專門利人。老子心目中,天地是無私的最大代表。多少人讚美天地,敬畏天地,但沒有人像老子這樣解讀天長地久的秘密在於無私。找到了天長地久的秘密就找到了養生的秘訣。第二段與第五章“天地不仁”對照,可以讀出天地不仁就是無私的含義。

無私是老子第一個明確提出來的人生修養目標。這實在很偉大。我們看到文明的興起與文化精英倡導的價值觀有極大關係,一種文明中沒有倡導利他的價值觀,這種文明必將衰落。這不是哲學問題,而是邏輯學問題。老子是一個邏輯學家,早就看出人類文明發展的軌跡。

《道德經》第七章精解及譯文

作為華夏文明的智者,老子說出了對華人的告誡。老子三次讚美天地,終於得出了自己的可靠結論,後世將深刻體會老子的這一思想。天地是世人學習的榜樣,這與儒家出現了明顯的區別。

經文第三段:

是以聖人後其身而身先,外其身而存。

這段話清晰的說明了“不自生”的含義。後其身、外其身成為聖人的內心境界,這是老子首次宣說的教義,這是聖人無私的宣言。天地是無私的,成為聖人效法的對象。天地所以能長久,就在於無私。這樣的利他主義宣言一直令《道德經》發出特別的光彩。《金剛經》說:“受持讀誦,為人演說,其福勝彼”。

《道德經》第七章精解及譯文

老子的利他宣言具有同樣的功德。在一個利己主義被認為天經地義的社會中,老子如此堅定的宣說利他主義教義,實在無比偉大。天地是奉獻者,所以天長地久。世人不知道天長地久的秘密,犧牲他人為自己謀利,所以折損壽命。河上公注“後其身”是“先人後己”,范仲淹的《岳陽樓記》名垂千古,正是述說了“先天下之憂而憂,後天下之樂而樂”的哲人情懷,這是老子此段思想的發揚。

第四段經文:非以其無私耶,故能成其真(私)。無私利他是老子最偉大的教義之一,是華夏文明的思想高度,是修行者的功課。原文“故能成其私”,這個私字被人曲解,這是很遺憾的,所以建議改為“故能成其真”。私此處的密意是自我,真我,稱為私就是有秘密性,別人看不見,自己也看不見的那個“我”。慧能說明心見性,就是這個私。

《道德經》第七章精解及譯文

經文本身是內部有境界的弟子學習的,對於沒有境界的初學者來說可能生起邪見,對於本來就有邪見的外道來說,可以作為宣說邪見的“依據”,這是老子所不願看到的。漢初還有《道德經》博士,但他們的解經失傳了,一旦錯誤解經,原本具有密意的經文就遭到曲解,嚴重損害經典的權威性。

春秋時代華夏人的古道熱腸依舊發出燦爛的光輝,不缺乏壯士精神。豫讓這類俠客經常出現歷史記載中,即使到了戰國末年,壯士精神依然可以看見

,俠客就是壯士精神的代表者。“風蕭蕭兮易水河,壯士一去兮不復返”,讀起來令人蕩氣迴腸。老子思想與壯士精神似乎沒有關係,但無私的特徵是一致的。

《道德經》第七章精解及譯文

後人曲解老子此章的思想,認為後其身是手段,身先是目的,無私是手段,成其私是目的,可見人言可畏。解經師的責任很大,一定要把經文的正義解讀出來。莊子說:“

人之小人,天之君子;人之君子,天之小人”。身先、身存不是站在人道的眼光,而是站在天道的眼光無私是老子的真境界,成其私是密語,翻譯過來就是成其真,使真性得到發揚。

成其私”成為歷代註釋家的重點,蘇轍注說:“彼其無私非以求成私也,而私以之成,道固然爾。”範應元注說:“聖人成其私者,非私曲也,非私邪也”。(具見本章注)蘇範二位代表了歷代註釋家的觀點,但還是有一點不夠透徹。老子第3章宣說不爭,第5章宣說“不仁”,皆是無私的前行,到本章才清晰宣說無私根本義,一脈相承,條理清楚。

《道德經》第七章精解及譯文

老子的無私根本義來源於他的玄同的宇宙模型林語堂在《老子的智慧》一書中說:“孔子的人生觀是積極的,老子的人生觀是消極的”,(第1頁)這代表了大部分文化精英的結論。但讀完本章,就知道老子思想比孔子思想更加積極。《道德經》是非同一般的經典,含藏的大愛情懷應該悉心體會。

天長地久一語引發了老子無私的根本義,成為華夏文明引以自豪的文化。顏回讚歎孔子“諄諄然善誘人”,我們現在要給與老子同樣的讚歎。呉誠真道長說:“聖人遇事謙讓不爭,反而能得到眾人的擁戴”。其實,“太上,不知有之”,老子認為聖人連眾人的擁戴也不需要,把一切功德都再次佈施出去,隱藏自己,“德歸萬物,皆曰自然”(嚴遵第38章注)。

《道德經》第七章精解及譯文

上德不德,是以有德,聖人藏於天,故如同天地一般長久。宇宙總是有奧妙的,我們的知識很貧乏。老子卻看到了宇宙奧妙與修行的關係。老子無疑是一位好的教育家。

散文詩翻譯:

修行者啊,

你看到天地最為長久,

你知道天長地久的秘密嗎?

我來告訴你吧:

天地不為自己而生,

奉獻了一切,

所以能夠天長地久。

遠古的聖人傳下教法,

應該修行者甘居人後,

願為世人的僕人,

在天的眼中,

你已經超越了他人,

你應該忽視這個身體,

天的眼中你才真正保存了你的不朽之身。

不是天地修行無私的教法,

最後證得的真我的正果嗎?

天地是真正的修行者,

你應該向他們學習修行的要訣。

(道德經散文詩是意譯,以求義理貫通,文句不一一對應,唯有以心印心,會契證悟者心法為指歸)


分享到:


相關文章: